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关于中学诗歌教学的思考——教育论文

作者:杨仙君来源:《科教文汇》日期:2015-04-18人气:971

“诗比历史更久远”。诗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和民族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灵魂,学习诗歌是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新课标课程目标中也指出:“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作为诗歌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进艺术的世界、人文的世界,使中国的诗词精髓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延续。

一、诗歌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远古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短短的八个字,就生动反映了远古部落人群的狩猎生活。唐诗宋词更是名扬天下的艺术瑰宝,被一代代传递读诵。一首诗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一段浓缩的历史,诗已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它浓缩的是人类真挚的情感,凝聚的是人文精神和民族灵魂。

新课标、新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将“人”这一学科主体突现于最前沿。而诗词教学作为体现“人文性”的一个重要载体和途径,承担着“人文底蕴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的教育任务。可如今,诗歌凋零了,诗情消融了,连中考、高考作文说明中都要加上一句“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在青少年学生中,流行歌曲、广告词便是他们心中的诗,师生日渐远离诗歌,人文教育更加淡化。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点燃学生诗情,领略诗教真谛,丰厚学生的文学内涵与文化底蕴,注重学生主体感悟、阅读鉴赏体验和人文精神培养,是当前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积累,学习古诗文的基础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学校教师只关注应试,教师单从这点利益驱动而教,让学生记几个名言名句,学生最终能记住的名言名句,恐怕比不上对广告词和流行歌曲的记忆。有学生把广告词搬进了默写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草原,乳飘香,伊犁奶粉美名扬。”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和现代优秀诗歌在吟诵的基础上要熟背在心。其实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背诵的唐宋诗词及毛泽东诗词,有的懂,有的不全懂,但随着阅历的增加,会渐渐品味出一些诗句的真正含义。如对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种滋味,令人玩味。可见,诗歌教学,应强调积累。诗词教学应强调诗词的一种情、一种韵,许多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字句分析,诗味全无,吃力不讨好。可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背诵,少一些抠字眼的分析;多一些联系实际的自我体验,少一些语法修辞的分析。“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应身体力行,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学生的记忆力是很强的,将诗词熟背在心,加大自身的存储量很有必要。

三、诵读,体会诗歌意韵

中学语文教材选择了许多诗,有古体诗,有现代诗。无论学哪一类诗,在教学中,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诵读。正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充分体会诗的意境、诗的趣味,最终才能点燃诗情,领略诗的真谛。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诗歌当然应该反复吟诵。我们在教学诗歌时,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把诗的节奏韵律全读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多一份自我体验,引起心灵的共鸣,渐渐体会诗的“三美”,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读诗的过程也就是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体验和审美的过程。在教读何其芳的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经过反复吟诵,一种对新生活的歌唱和对光明的渴望之情自然充盈在学生的心中,学生表现出一种快乐和陶醉之感。我也被少男少女的激情所感染,觉得自己的心变得年轻了,我和孩子们心中的歌都飞到祖国的四面八方去了,我甚至感到不必把教参上的有关何其芳写此诗的时代背景讲给学生听了,因为他们已能用现代人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首诗了。因此,提倡“以读代析”,特别是注重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是把握诗歌内在情绪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才能真正让教师从枯燥的诗歌讲解中解脱出来,才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生命之音。

四、品赏,领会诗的意境

新课标对中学诗词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和刘禹锡的《石头城》,李白诗的前三句极力摹写历史人物的春风得意,末句笔锋陡转,只以“鹧鸪”写出今之衰;而刘禹锡的《石头城》,则直接从今日的自然景物的萧条和人文景观的荒废入手,再以“往昔兴盛的见证”“旧时月”作比突现今日之衰,诗境更浑厚、深远。新课标要求的“人文性”宗旨,实质上就是要求注重对诗歌的“阅读领悟”,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并通过自己的理解,思考丰富个体的情感世界,同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它明确了诗词教学的宗旨,也确立了诗词教学的新思路。

五、创作,激发学生创造力

新课标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读诗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思考、想象能力,让学生尝试品诗、作诗,以实现诗词教学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内涵的目标。例如教《孔雀东南飞》一诗,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本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先让学生阅读结尾部分,明确了刘焦两人的悲剧结局----双双殉情,使学生积蓄了同情、惋惜、悲伤的情感,然后设计辩论问题:刘焦两人是否有第二条出路?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全文,学生的兴趣大增,在充分阅读体味后,学生跃跃欲试,在此基础上我指定赞同没有第二条出路的同学为正方,赞同有第二条出路的同学为反方,采取辩论的形式,老师为主持人。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针锋相对,唇枪舌战,辩论的有板有眼,有理有据,最后只有六、七人的正方获胜,而且反方输的心服口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了解诗作中的内容,而且扩展、延伸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品评人物和时代,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再造性的审美过程,学生不但领悟了诗的内涵,更主要的是逐渐形成了个体独特的审美情趣,使诗歌由浅层阅读逐渐向深层阅读发展,只有这样,诗歌才能最终走进学生的心灵。

六、塑德,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百年校庆时指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诗词教学更是如此。中华诗词的发展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源头也是一条主脉,它是中国人文精神之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媒介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生和生命的探索和理解。在教学中应把诗歌诵读和赏析作为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步骤,让学生在吟诵中熏染,在吟诵中感悟,在赏析中积淀、升华,让他们在吟咏中感受杜甫的爱国本色。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认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生的喜怒哀乐,提高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铸就他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帮助他们形成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精神气质,从而达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积累、品赏、诵读、创作,都是为了唤起一种审美的情感,都是为了塑德,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真诚关怀。诗歌教学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加强学生修养,丰富学生思想,也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总之,语文教师应摒弃应试教育,本着素质教育的宗旨,顺应新课改这一历史潮流,努力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奋斗;而搞好诗歌教学并进行这方面的一些尝试,则善莫大焉。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jy/166.html  《科教文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