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安·波特《坟》的创作特色
凯瑟琳·安·波特(1890-1980)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一生笔耕不缀,共写了一部长篇、六个中篇、二十个短篇小说,代表作有《愚人船》、《灰色马,灰色的骑手》等。波特于1962年获欧·亨利纪念奖,1966年获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1967年又获全国文学艺术协会金质奖章。有评论家认为她的短篇小说在“现代作品中是无以伦比”的,甚至将她与福克纳与詹姆斯相提并论。
波特创作态度严谨,精雕细琢,深受法国和俄国一些著名作家影响,善用隐喻和意象。其作品题材广泛,寓意深远,达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统一,在美国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波特的短篇小说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占主体地位,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小说题材往往取自她熟悉的现实生活,因此能写得自然而又深刻。在她的短篇小说集中,《灰色马,灰色的骑手》收录了一系列以米兰达为主人公的自传性故事,在波特的短篇小说中独树一帜,集中体现了其隐喻的思维和丰富的象征等创作手法,尤其以《坟》这一篇为代表。本文从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和多重意象的运用两方面,浅析波特的《坟》的创作特色。
一、意识流的创作手法
《坟》的情节较为简单,讲述了米兰达九岁时和哥哥在家族墓地寻宝的故事。兄妹两个各自找到了喜欢的战利品,哥哥保罗是一枚银鸽子,米兰达则是金戒指。在回家的途中,保罗打死了一只怀孕的野兔,并解刨了母兔的尸体,米兰达目睹了这一切。在埋葬了兔子的尸体后,保罗要求米兰达保密这一切,此后二十年米兰达逐渐遗忘此事,直至突然有一天在异国的街道上想起当年哥哥的笑容。在并不复杂的叙事中,波特以她一贯而又独特的细腻笔法将米兰达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看似平凡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层次的寓意。
值得一提的是,波特在不大的篇幅中,运用意识流的手法,使小说的叙述充满了现代主义特征。波特在其短篇创作中,不仅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而且也喜欢在文体方面做出创新。在《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波特就尝试了应用意识流的手法,将处于弥留状态的老奶奶充满风霜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坟》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意识流的痕迹。只不过,这种意识流与现代小说中常见的手法稍有不同。虽然也是意识流,但波特的语篇没有现代小说中意识流汪洋恣意导致的凌乱,其脉络和肌理是比较鲜明的。在小说中,意识流所构建的心理空间,展示了米兰达内心成长的过程,这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理论家所说的意识流文学的本质是心理真实是一脉相承的。
在小说的结尾,米兰达出现在陌生国家陌生城市的街头,而她的思绪却飞回了童年。这正是意识流手法的体现。在米兰达的感觉中,街头上的菜市场里的生肉和花朵发出的味道,和她那天在墓地中闻到的腐烂与芬芳结合的味道一样。米兰达本来还被自己和哥哥当年的残忍行为所惊骇,但此时她眼前恐怖景象都消失了,只剩下充满童真的回忆,12岁的哥哥又站在她面前,微笑的同时在手掌中把玩着银鸽子。这段意识流刻画出身在异国他乡的米兰达对往昔的回忆,而回忆中既有美好也有惊骇。最终美好还是战胜了惊骇,成为主宰回忆的部分。波特对这一情节的安排,使读者有种恍然隔世的感觉。此时读者才会发现,小说的通篇可以说都是身在异国他乡的米兰达对童年的回忆,而这意识流的牵引,带领读者都进米兰达童年的精神世界。也使读者有幸从儿童的视角,审视生与死的意义,这正是波特的高明之处。
二、多重意象的运用
“坟”这一题目即与正文之间存在着相互隐喻的对照关系,“坟”这一意象也具有其丰富的内涵,波特凭借这种隐喻和多层次的意象有效地深化了故事的主题思想。
《坟》的故事发生在家族墓地,这也是“坟”最为明显的第一重寓意。故事中的米兰达和波特一样,都出生在没落的南方贵族家庭,波特曾经自称是“一场打败了的战争的孙女儿”。小说的开篇就叙述了米兰达爷爷墓地的不断迁移,虽然波特戏谑地将原因归为奶奶的“忠贞不二”和“强烈的占有欲”。但从其后奶奶确定不会回到离开的地方,家族其他成员不断移民至此等不难看出,这个家族处在不断没落之中,只能背井离乡来谋求出路。到了米兰达这一代,家族成员甚至到了为了生计要出卖包含墓地的土地的程度,其窘迫可见一斑。家族的墓地从“挺像样儿的小花园”到今日的墓碑矗立在杂草堆中,同样喻示着这一点。米兰达和哥哥都身着朴素的夏季装束,她的工装裤更是引起了邻居们的议论和不满。这些曾经尊敬甚至畏惧他们家族的老太太,现在已经当着米兰达的面指责和冷嘲热讽,因为她们都知道米兰达的父亲手头拮据。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孩子是不应该像男人一样穿裤子骑马的,这违反了风俗和教规。米兰达的父亲允许她们姐妹这样穿着,恐怕也是生活所迫,因为这样可以节省上学穿的衣服。而这一理由,米兰达也接受得非常自然。当米兰达因金戒指而涌起过奢华日子的冲动时,她只能作罢。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坟”不仅埋葬了家族成员的遗体,更埋葬了家族所谓的辉煌的过去。曾经的富有和体面,都随着墓地的荒芜而烟消云散,只停留在长辈的回忆和描述中,而这种描述又是不尽真实的。保罗和米兰达选择家族墓地进行玩耍,他们毫无敬畏地钻进曾经埋葬过他们爷爷的墓穴中,寻找着“战利品”,内心只感到欣喜和惊奇。这意味着他们对家族的过往不甚了解,不清楚墓地所承载的历史意义。这个家族的现在与过去在无形中被割裂开了,年轻一辈和老一辈的隔阂也由此埋下伏笔。
“坟”的第二重寓意代表那只被保罗打死的母兔子的坟墓,这也是象征最为复杂的一重寓意。此时的米兰达比《老人》中的要更为年长,也更成熟,但仍然是一个懵懂的少女。经常的狩猎活动使得她看惯了动物的死亡,她甚至还羡慕哥哥剥兔皮的手法。对于死亡,米兰达表现得平静甚至淡漠,她还没体悟过生,又怎能明白死呢?可是这次保罗打死的母兔子不同以往,她的肚子里已经有了马上就要出生的小兔子,这使得米兰达产生了“震惊的喜悦”。保罗解刨兔子的过程,实际上与人类的剖腹产如出一辙,米兰达在这一过程中领悟到了生的秘密。人类对于生死有着源于自然的本能感知,孩子的天真和懵懂使得米兰达不能明白内心的本真感觉,而观看解剖的这一事件触发了她内心深处的认识机制,她感觉到自己好像本来就明白这种事情,之前的无知消失殆尽。米兰达在兔子的身上明白了人是如何诞生的,她激动地说“就跟生猫咪一样,就跟生小孩儿一样”。这种对生之奥秘的领悟,是她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的知识,她正在“学习应该知道的事物”。在明白了生的过程后,米兰达自然对死的认识也上升到了新的层次。母兔子的死亡,不仅是自身的毁灭,更是对小兔子的扼杀。米兰达下意识地感觉到这种残忍,因此她拒绝了保罗剥下来的兔皮,这让她感到恐惧。她在拿到黄金戒指后,开始挑剔自己的衣着,想要换上美丽的衣服,这些都是性意识的觉醒。
在领悟了生死的奥秘之后,米兰达的思想和潜意识都发生了本质的蜕变,因此“坟”也代表了对米兰达童真的埋葬之第三重寓意。在看到小兔子从母兔子的子宫里分离的那一刻起,米兰达就告别了儿童的懵懂无知,触发了内心对生死的本能领悟,完成了这一成长过程。这意味着过去那个天真的米兰达已经死去,取而代之的是逐渐成熟的米兰达。童真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正如保罗能够冷静地解剖兔子而全无触动,他仿佛什么都知道,全都见识过,也就意味着他的童真早就丧失了。人的成长就是如此,不断地告别过去,丢掉一些东西,明白一些东西,以此来走向成熟。米兰达在二十年后仍然能够想起这一场景,想起哥哥的笑容,这实际上是一个成长的循环,正是当年的这件事成为了她成长的契机。但这种目睹了残忍甚至血腥的一幕换来的成长,对米兰达来说未必不是一种创伤,因此她在二十年后仍然能够回想起来,这种创伤是无法治愈的。她的记忆里,恐怖的场景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寻宝的快乐和哥哥天真美好的微笑,这意味着在她的潜意识里是十分抗拒解剖一事的,用遗忘的方式来试图掩盖和治愈创伤。
综上所述,《坟》代表了米兰达甚至是波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领悟生死的过程,这与波特小说中的悲剧和死亡意识一脉相承。波特以她丰富的经历和细腻的文笔,深入刻画了米兰达这位南方少女的内心世界。家族的衰落、生死的奥秘、天真的埋葬,这些都对米兰达之后的成长中产生了影响,暗含的隐喻和多层次的象征意象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思索。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