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文学作品的生态立场解读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以《红字》、《带七个尖顶的阁楼》、《福谷传奇》、《玉石人像》、《胎记》等小说闻名于世。他出生在美国新英格兰一个虔诚的清教徒的家庭,这对年幼的霍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他的小说中就是浓郁的清教文化情结。霍桑的作品以其结构的严谨、多义的象征、深邃的主题等特点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作家中的作家”。目前学术界对于霍桑的研究较为全面、深入,主要集中在对霍桑小说中的清教文化、作品的象征意义、心理描写手法、《圣经》原型、女性意识等方面。纵观学术界的研究方向,也有学者从生态角度作为切入点来分析霍桑的文学作品,但是大多从生态女性主义、生态批评视角等方面进行解读。运用生态立场解读霍桑作品时,学者的研究还还不够全面、系统。本文拟从霍桑小说中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霍桑文学作品的生态立场进行解读。
一、霍桑作品中的自然生态
文学与社会、文学与环境、文学与政治都有密切的关系,解读文学作品可以选取多种视角进行研究,从生态角度研究霍桑的作品无疑会使我们对其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十九世纪中期,是美国社会急剧变化的一个时期:人口增加、工业迅速发展、国力大增、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表面上的欣欣向荣,背后实际上则暗藏着危机:物质的繁荣与精的衰败并存。社会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的会给自然生态带来污染和破坏,文学作品中关于人与自然的例子不胜枚举。霍桑的宗教观是矛盾的,对于清教,一方面他极力抨击清教中对于人性的压抑;另一方面,他有坚信人只有相信上帝,依靠自我的忏悔,才能实现救赎。从总体上来说,霍桑否定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对自然进行改造所做的努力,认为单纯的发展经济,却忽视了对于精神理想的建构的做法是片面的。。这在霍桑的作品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霍桑作品中的自然生态表现为对于荒野的描写。荒野情结是生态理论的一个研究角度,原始的荒野给人一种混沌未开、力量强大的感觉,这在霍桑在创作中也有体现。霍桑热爱大自然,这在他的作品中主要表现在森林这一意象的描写上。一方面,作为自然生态一部分的森林表现为既神秘又恐怖;另一方面,森林象征着自由。例如,在《红字》中,此时的森林是可爱的、温和的。《红字》中的珠儿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然人的代表。在自然的、几乎与世隔绝的自然环境中长大的珠儿保留着人的本初。但是在《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森林又是邪恶的象征。单纯、善良的小伙子布朗受了魔鬼的诱惑来到森林参加聚会。在那里他发现平实他爱戴的众人此时都在这里与魔鬼欢聚一堂,并且做过许多见不得人的事情。之后小伙子变得沉默寡言,因为他认识到人的虚伪与肮脏。
其次,霍桑作品中的自然生态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破坏。一方面充满生机的北美新大陆对于早期的清教徒来说充满了诱惑力,是机遇与危险并存的荒野地带,等着后来者开垦。在他们眼里荒野是危险与邪恶的象征,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征服荒野,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破坏。霍桑的小说虽没有大段大段的关于景物的描写,但是一些细节会情节中还是可以看见人对自然的破坏。另一方面,这种自然在此处是广义上的自然,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自然赋予人的先天印记、自由意志等方面。《红字》中的白兰因为通奸罪而被惩罚,让她生活在森林中。抛却了世俗的等级观念、远离了清教的种种清规戒律,在大自然的的包容下,白兰的内心也得到了些许安慰。她的珠儿也是在自然的环境中才能找到快乐的孩子,自然给了珠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二、霍桑作品中的社会生态
社会生态是表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自然界是神秘的,最初的原始人类对于自然是充满敬畏之情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认为自己是自然界的主宰,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但是,在改造自然的进程中,自然与社会的矛盾便凸显出来。
首先,霍桑作品中的社会生态表现为自由意志与社会的冲突。人是复杂的社会存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影响的结果。作为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体与社会人之间存在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在霍桑的小说中随处可见。例如,《红字》以17世纪的波士顿为背景,描写了清教主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扼杀。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因为顺应自己的欲望而犯了通奸罪,遭到教会的惩罚,这就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的明显表现。森林是远离尘嚣的自然世界,在森林自然中,没有所谓的戒律与惩罚,没有世人的偏见;但在社会中,一系列遏制人性的框架、体系束缚着人的发展,表现为人与社会、人与社会人的冲突。
其次,霍桑作品中的社会生态表现为科学技术与自然的矛盾。美国的经济发展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科技的迅速发展。但是,科技的发展使人们渐渐胆大妄为,无所顾忌,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主宰。在霍桑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科学家的形象。《红字》中,齐林渥斯在知道妻子出轨后,采取了极端的手段进行报复,他用自己的知识作为工具,在追求报复的过程中,毁灭的只有自己。又如在《胎记》中,科学家阿默尔为了清除妻子脸上的胎记,一意孤行,最后导致妻子的死亡,这就是人对于自然的征服带来的可怕后果。本来妻子的胎记是与生俱来的、自然赐予的印记,但身为科学家的丈夫却想用科学技术来对抗自然,这种执着的偏执行为带来的后果,体现了科技与自然的冲突、对立。
三、霍桑作品中的精神生态
19世纪末,工业化的进程让人类在掌握自己命运与改造自然的时候拥有更大的自由,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但“人们对外在世间的东西知道越多,对自己的内在、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归宿就知道得越少,这必然会带来人的虚空感。”①人类的自有意志如果没有正确的信念作为支撑,就有可能带来悲剧。霍桑人类应该依靠自我的真心忏悔,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霍桑作品中的精神生态首先表现为人类精神的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当时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理性主义高扬,希望通过自由意志来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是人一旦缺少了信仰、远离了上帝之后,精神就会混乱,产生危机。霍桑的作品一方面表现疯狂的“复仇”,在复仇的过程中,人类把自己交给了撒旦,成了撒旦的使者,复仇指向了生命本身的原始、混沌与狂野;另一方面,表现人性的善恶冲突。描写社会的阴暗、揭示人性的丑恶、虚伪是霍桑小说的主要特点,这种特点也使自我陷入了罪恶的深渊。《红字》中的人都不是完美的人,他们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道德缺陷。比如,女主人公白兰就是凡人的代表。她因为顺从了自己的意志而犯下了通奸的过错,从这方面来说,白兰是“恶”的;但是白兰在受到惩罚后以自己的行动不断完善自我,最终使耻辱的A成为了荣耀的象征,此时她又是“善”的代表。又比如,白兰的丈夫开始是一个值得同情的角色,但是他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开始了自己的报复计划,由正人君子变成了复仇恶魔,最终只能害人害己。就是在这样复杂的人性描写中,体现了善与恶的冲突。
其次,霍桑作品中的精神生态表现为建构生态的自我。建构生态的自我实际上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霍桑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自我的道德完善与自我的救赎是构建精神生态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没有了信仰,人类就会处于孤独的境地;失去对上帝的敬畏,命运就会对你进行惩罚:可能是来自自然、社会、精神三方面的惩罚。但,实际上,内心的煎熬才是上帝给人类施以的最重“刑法”。因此,人类在看清这一点后开始主动的回归上帝的怀抱,自觉地戴上象征苦难的十字架。这种信仰—惩罚—回归的模式在《圣经》中可以看见。在《红字》中这种自我救赎的主题表现得也十分突出。白兰犯了“第七戒”的通奸罪而受到清教社会的谴责和惩罚,终生胸前佩戴红色的A字,由荡妇到天使的转变,开始了她精神救赎之路。又如,身为牧师的丁梅斯代尔由开始的懦弱,到自我承受内心的煎熬,不断用各种方式惩罚自己,最后,饱受身体与精神的牧师终于说出了自己就是通奸者的事实,完成了自我意义上的救赎。
霍桑的文学作品由于解读角度的不同,呈现丰富多元的阐释空间,表现为不同的审美范式,加深了我们对于霍桑作品的理解。“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②在对作品的分析中体味作者的心灵世界、人文情怀、审美理想,我认为这是文学最大的价值与魅力。人只有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方面建立起平衡的桥梁,才可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慰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