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法庭》:山沟里的法律之光
《马背上的法庭》是依据宁蒗彝族自治县执法人员的真实故事改编。影片应用最朴素的拍摄手法,真实的再现了山沟沟里人们质朴单纯的生活,反映了我国法律制度在落后贫穷的少数民族山区的现状。剧中三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老冯、老杨和阿洛,在百转千折的山沟沟里为我国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默默的奉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把自己的身骨留在这里,为更多的人恩照亮那条孤独又神圣的山路。也许在很多年后,我们可能都会忘记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所留下的点点光辉会如永不熄灭的火种照耀在人们心中。这山沟沟的召唤,这马背上的荣光也会因这样一群执着坚持的人一直延续下。
故事发生在我国实行走婚制的中西部偏远山区,这里人烟稀少,交通极为不便。那里的人们过着十分质朴的生活,由于当地特殊的情况,所以产生了一种名为“流动法庭”的制度,也叫马背上的法庭。在这里,人们只能靠马驮着国徽跨过一座座山来到各个村寨,为那里的村民解决纠纷和矛盾。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有三个人,有着丰富基层法律经验的审判长老冯,纳西族女书记员老杨,年少的彝族大学生阿洛。这次的旅途依旧由鸡喉寨开始,经由鸡肚寨、鸡肠寨最后从鸡尾寨出来。杨阿姨因为政策变动,这次她随马背上的法庭回去之后就留在寨子里了,而阿洛除了完成任务外还要回到家乡和自己的未婚妻举办婚礼,于是,这一次马背之路就这样展开了。
一、老冯——孤独的关荣之路
老冯是影片中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他将一个尽职尽责的老法官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年近60的他常年奋斗在送法下村的道路上,在近30个春秋里,他调节了多少纠纷连他自己可能都不记得了。他守护着脚下的这片土地,看着可爱的人们一点点改变,他所付出的一切成了这条山沟沟里最闪耀的荣光。
剧中的老冯穿着整齐却略显笨拙的工装,操着带有浓重滇边口音的普通话,每句结尾的“嘎”音似有似无中表现出老冯热情但固执,时而自卑时而自信的性格特征。尽管老冯没有经过正规教育但是在深谙当地习俗之道的前提下,他熟练的掌握了法律与当地习俗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一种包容的爱,逐渐改变和感化着当地的村民。本片的第一个案件就是老冯断的妯娌分家案。两个妯娌要分家可是半年之久都没能找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方法,而问题的症结竟然是一个泡菜坛子。无论老杨如何磨皮嘴皮两个人都不肯让步,最后老冯竟然摔破坛子并一人赔付2.5元钱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长达半年的分家纠纷。可两个人连谢谢却没有说。老冯远走的背影难掩的无可奈何,炉火没有熄灭,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很明显老冯摔破泡菜坛子自己拿钱来赔偿的行为是法律是所不允许,可是在这样的地方却成了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老冯一次次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冒着可能惹上更大麻烦的风险只为了能解决村民的矛盾。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正确的并不是最合适的,面对这里特殊的文化习俗更需要更多像老冯一样的懂的如何权衡法律与道德的人,用更包容的爱和更多的容忍来慢慢改变。
老冯拽着小猪走在泥泞的土路上,步履蹒跚。哪里还有司法人员严肃的样子,就连阿洛都说老冯这样也太不顾忌面子了,也许只有老冯自己知道。这山沟沟里的送法下村之路,就如同他牵小猪的路一样。维护村民的利益,让他们更好的生活下去,远远比这一张皮要来的重要的多。老冯对于这片土地爱的深沉爱的无私。马被偷了国徽丢了,老冯一个人走在薄雾还未散去的村路上,嘶吼着:“谁偷了我的马,马上有国徽,偷国徽是犯法的。”而回应他的除了沉默还是沉默。最后国徽在草海里被找到,老冯像不要命一样往里冲。老冯啊老冯,此刻他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国徽的丢失象征着什么?也许这意味这么多年来忍辱建立的微薄的法律威信就要悄无声息的消失了,也许这意味着这么多年的辛苦努力即将付诸东流。
当我们看到那个穿着质朴的小女孩跑了十几里的山路为送了一袋山果,不禁让我们的心为一暖。老冯马背之路的最后一站就在他的瞌睡中长眠于山谷,尽管这条路是苦的,也许只有生命的终结才能结束这样的苦难。但是让人们感到欣慰的是,在这里仍然还有许多像小女孩一家那样可爱的人们,他们如老冯一样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胜过自己的生命。老冯身为山区里的法官事必躬行,一次次的皱眉、红脸和欲言又止,尽管这一切让他焦头烂额身心俱疲,可是对于这份土地的执着和对于村民的热爱,让这个男人坚强的走在这条曲曲折折的山沟沟里。也许他离开了,但是他的爱会成为这山沟沟里最耀眼的荣光,继续温暖着活着的人们。
二、阿洛——矛盾挣扎的新生力量
阿洛是正规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所代表的是在祖国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中的新生力量,那张面孔从影片开头就深深的吸引着观众。阿洛的出现主要是起到反衬的作用,通过阿洛和老冯的对比,一个念过大学坚守法律条文,一个熟悉风土人情,通过变通解决问题。尽管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但阿洛的方式却让我们不敢苟同。如果说老冯对于这片土地的爱是深沉的、包容的,变通的;而阿洛则是猛烈的、自私的偏执的。但是对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可能更需要像老冯这样的法官,不是猛烈的冲刷而是细腻的滋润。
在颠簸的山路,阿洛一直呕吐,但是这并没有让他放弃。他想用所学到的神圣的法律来改变自己的家乡,可是他却没能明白这个偏远少数民族山区晦涩的法律条文远不如他们的神明更容易让人信服。那里的人们从不希望建立一种如何完备的制度体系,他们只是希望自己苦水有处倾诉罢了。所以这里需要法官们做到绝对的入乡随俗。不出意料阿洛处理的第一个案件就出现了不小的问题,张龙家的猪拱了别人家的骨灰罐罐,李二家誓死不同意,吵着说自己的祖宗都没了。阿洛给出的裁决是:猪不是人,因其不懂骨灰罐的意义,所以不用付法律责任。而且一再跟村民强调祖宗是封建迷信,法院是不支持迷信活动的故不能接受该案件。村民们对此十分不满,拒绝这样的结果,于是险些引发了一场血光之灾。最后老冯出面,给出了判定结果这才平息了两家的怒火。从这样的一个小事情我们可以看到,阿洛有年轻一代人的执着和坚持,他满怀梦想和憧憬希望在这里地方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但是现实却给了他毫不留情的一巴掌。阿洛是矛盾的、挣扎的,自己所坚信的一切仿佛在一瞬间崩塌,当梦想照进现实一切显得那么粗俗不堪。可细想阿洛所谓的坚持在这里完全是不可行的,甚至是古板的。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山区里,也许这里的人们看似愚昧落后,可同样他们也是可怜的。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怀和爱,需要我们用一种委婉的方式逐渐的改变和影响这里的村民,而不是偏执的将自己所认为对的一切强加于这里的人们。
为什么同样是送法下村的少数民族人员,老冯和阿洛却有着如此大的不同。我想这与受过什么样的教育并没有关系。从老冯自己拿钱赔泡菜坛子,花钱买小猪,内心安抚被迫离婚的女人。尽管这些事情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但是这样的行为却深深地温暖了当地村民的心。老冯透过深入的了解的当地村民的心理活动,在理解与尊重他们的前提下,用更多温柔和包容来改变这里的人们。而阿洛则是固执的坚持自己所认为的法律原则,如认为猪不是人不需要付法律责任,法律不支持迷信所以拒绝受理等,他忽视了当地村民的内心诉求,妄想通过强制的手段改变当地村民结果适得其反。
阿洛的婚礼并不想象的那么华丽,新娘穿着西式的白色婚纱,显得与这里格格不入。本片的一个亮点应该算是老冯在对新娘敬酒时说过的一段话吧:“结了婚好好过日子噶!干我们这行的不容易,最苦的就是家里的老婆!等有了娃娃……”简单的几句话却倾吐出他们的辛酸与艰辛。可是最后阿洛带着新娘子走了,尽管他们是合法夫妻,可是在当地人的眼里,没有举行完仪式就是私奔。这些无不显示了当地民主法治观念的淡薄。以阿洛为代表的这些年轻人,他们有一股脑的热情,迫切的希望改变家乡,可这样的冲击,是古老文化所承受不起的。最后阿洛逃跑了,带着新娘子离开了。也许他再也不会回来,就正如那些曾经凭着一时冲动来到这里其他年轻人一样。他们渴望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家乡,可是现实中的问题远比那山路棘手。他们挣扎徘徊在坚持原则和尊重当地文化的夹缝中,难以呼吸最后只得逃离。可是逃避永远无法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心里还是要不得。
影片向我们平静的讲述那样震撼心灵的小事。在当代中国尤其是那些落后贫穷的山区里推行民族法治是我们无法规避的巨大问题,“流动法庭”成了法律寄托于民俗下的载体。在自我文化和法律冲突的情况下,村民坚持自己的风俗。在抓到偷马贼时,老冯坚持交到公安局,而女长老则坚持按照当地惯例解决,遂拒绝交出偷马贼。公正公平的法律在这样的地方也只能依托于当地习俗来调节人们的矛盾和纠纷。而长期奋斗在那里的人们则更多是像老冯一样的少数民族工作者,他们自我牺牲自我奉献,将自己的骨血融进这片土地。影片的结尾,老冯跌落谷底,瘦弱的老马驮着熠熠的国徽站在红土胚的路上。也许某天会有人像自己一样带着一瓶酒,洒落在山谷里,来看望许久不见的“老战友”。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