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而不纯——自传文中的“俳谐体”
如果说《清和先生传》和《五柳先生传》在自传方面有一个共同的交集,那就是虚构性,只不过《清和先生传》的虚构性大大超过了《五柳先生传》,并呈现更多的俳谐特点。试看《清和先生传》的开头:
清和先生姓甘,名液,字子美,其先本出于后稷氏,有粒食之功。其后播弃,或居于野,遂为田氏,田为大族,布于天下,至夏末世衰,有神农之后利其资,率其徒,往俘于田而归,其倔强不降者与强而不释甲者,皆为城旦舂,赖公孙杵臼审其轻重,不尽碎其族,徙之陈仓,与麦氏、谷氏邻居,其轻者犹为白粲与鬼薪杵,已而逃乎河内,又移乎曲沃,曲沃之民悉化焉,曲沃之地近于甘,古甘公之邑也,故先生之生以为甘氏,始居于曹,后封于郑。及长,器度汪汪,澄之不清,挠之不浊,有酝藉,涵泳经籍。[4]689
清和先生其实就是酒,秦观模仿韩愈《毛颖传》的写法,为物立传,煞有其事地给酒起了姓名和字、号,接着记叙清和先生的家族起源,实则酿酒的过程。其诙谐之趣源于文中大量的谐音、双关及比喻、拟人修辞手法造就的“谜语”。如记清和先生的宗族,严格按照《史记》人物传记的笔法记叙:记“其先”,其族谱,其变迁,其姓氏源流,翔实而严谨。当读者想到传主其实不过是酒,谨严笔法和日常小物的搭配便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应。大量谜语的穿插更增添了读者的笑意:如把高粱的收获过程比喻为战争,“有神农之后利其资,率其徒,往俘于田而归”,以“公孙杵臼”之“杵臼”双关酿酒的加工环节“杵臼(去掉谷物外壳)”,最令人发笑的是以拟人手法写高粱“其倔强不降者与强而不释甲者”,赋物以人性,形象立现。紧接着去掉了外壳的高粱成了“白粲”,继而“与鬼薪杵”,指高粱被蒸煮。再写发酵的过程,也用了拟人和谐音双关手法,写其“逃乎河(谐音“榼”)内,又移乎曲沃”,“始居于曹(谐音‘槽’)”。正如刘宁所论:“柳宗元创作的《三戒》、《罴说》等动物寓言,情节更为生动,拟人的笔法更为鲜明,但这些寓言主要是寄托寓意,并没有产生多少幽默的因素。” [7]55韩愈《毛颖传》徘谐之文的幽默感,主要是产生在微末之物对庄重之举进行模仿的过程本身。因为这种叙事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装作大、吹成大、扮演大这种喜剧性的幽默因素。” [7]55
《清和先生传》所叙述的,更是一个黑色幽默:它曲笔叙述了秦观人生中最为惨痛的两个场景:蹉跎科场和坐党争祸。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和先生传》确是自传文中的“异”体。在韩愈《毛颖传》开辟“以文为戏”的文学风气中,《清和先生传》是引人瞩目的一篇,值得我们细细研读。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