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芙《海浪》的英语文学艺术特色分析
前言:《海浪》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931年的代表作,是伍尔夫打破传统创作模式进行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创新意义,作者从一个全新的社会角度,描绘了6个少年少女的成长经历,文章语句具有一定的象征性,音乐性和节奏感,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文学界的专家学者对于这部作品的类型定义均不同,但是具有比较强的诗意性和抽象性是这部作品的主要特征,用优美的写作手法呈现了比较深刻的艺术形式,是现代文学历史上经典的小说作品。
一、突出瞬间感受,将事实虚化
很多读者反映在读《海浪》这部作品时,表示文章的内容过意诗意化和抽象化,时间和空间好像都被抽走了,读下来以后对整个文章的内容其实并不十分了解,跟以前人们阅读传统小说的方式和思考模式不同,这让部分读者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框架接受不了,过于虚幻摸不着头脑,从对文章的反复摸索和分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这部小说的故事发展进程进行整理,如,在小说的开篇,当主人公们都还是孩童时,他们一起到公园玩耍,Susan因为Jenny吻了Louis而痛哭流涕,而碰巧这个场景被主人公Bernard撞见了,这一部分构成了文章的开篇,而第二部分主要描写的是珀西瓦尔第一次在Nevi的带领下,利用充足的暑假时间游玩,以及描绘其他的小伙伴放学回家的过程,第三部分,可以看成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长大成人,谈了恋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并收获了爱情,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第四部分则是随着时间无情的推移,已经步入中年的他们重聚在一家餐馆里面谈笑风生,最后是以主人公Bernard用自己的风格进行了内容总结,结束了整篇小说,从部分角度来说,是以主人公Bernard的成长角度,对他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叙述,同时也是对主线人物发展的情况进行概述,文章的整个内容没有具有具体的语言描述,比如,某个场景具体发生的时间区域等,而是通过暗示人的感情和内心的起伏状态,这也是与传统小说不同的地方,它在不知不觉中利用文学手段在文章中对情节都进行了交代,需要读者利用自己的智慧,根据作者建设的环境因素,找出结论,引导读者开展探寻,从而引发读者对作品的情感共鸣,加深读者的印象,整篇文章读下来不难发现伍尔夫对大自然的热爱,这种情况简介促进了她对每段文字和主人公都有自己的一个认知,包括作者在创作人物时,会根据每个主人公不同的性格特点综合自己对他们的感受,从而赋予了每个人不同的语言特点,例如,在主人公Bernard的相关事件描写上面,根据作者某个时刻的感受进行情感创作,但在他与Susan的对话中,用丰富的语言描写了他跟其他朋友玩耍的情景,在玩水的过程中身体的感觉以及他在离开家乡时的那种心情,最终利用一张车票进行告别,结婚生子,进而对自己的人生开始了新的反思,并在思考中憧憬未来,从作者的人物关系思路梳理中,我们可以发现它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主人公的感情线索,找到最原始的情感抒发,这种过程看上去比较复杂,连她最亲近的人她的丈夫伦纳德也在担心读者对于这部作品的关注力会不会持久。
二、简化叙事顺序,对应诗化
如果从诗歌的角度出发,很多专家学者经常将这部作品定义为富有诗意的歌曲,因为这篇文章过于诗化性,跟叙事小说来说它更偏向于诗化作品,而与其他的诗化小说相比,它还更趋向于叙事文体,可见作者是利用这种方式,用小说代替了诗歌的作用,来更好的表达整个文章的情感,文章的语言更加的优美,最后,作者对海浪进行了象征性运用,每段文章中出现海浪的地方都类似于人物的内心独白,海浪对于作者来说是个一个特别的存在,贯穿了整体文章的中心,在海浪简单的表面意义下面,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对人生的感慨,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人就像海浪中没有目标漂浮的一块木板,随波逐流,找不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方法,从这些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匠心独运的运用方式,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更将自身的思想和生活状况进行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美化,例如,“我们要弛入那冲击海岸的海浪,弛入那白沫飞溅的天涯海角的惊涛骇浪”[1],这些语句均是作者对无情社会的感慨,其次,作者在整篇中对于花园的描写比重较大,将花园里面飞翔的鸟儿比喻成为人类,在不同阶段描写的鸟儿状态均是人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描写,在语言的描述中比较优美,从各个角度展示了伍尔夫对于人生的思考,例如,文章中描写鸟儿的一段文字,“(鸟儿)它们歌鸣着,仿佛这歌鸣声因为它们受到清晨的驱使而不由自主发出来的。它们鸣叫得就好像生命的刀锋被磨利了,需要砍斫,需要劈开那柔和的青绿色光芒,那潮湿土地上的潮气;还有那厨房里弥漫蒸腾的油烟;那羊肉牛肉热腾腾的腥膻味;那糕点水果的扑鼻甜香;那泔水桶里潮渍渍的杂碎和菜果皮,这些东西倒在垃圾堆上会散发出一阵阵水汽。它们伸着它们那干脆利落、残忍无情的尖喙,突如其来地降落在各式各样浸泡过的、潮湿发霉的、湿得起皱的东西上面”[2]。描写了人类在生存的压力下被生活所迫,为了物质利益和权利进行残酷的竞争。作者用诗意的语言进行描写,并将描绘的内容进行记录,可能没有具体发生的事情内容以及特定的时间地点,但是却无法说作者描写的事情不够真实,这些情况是利用作者的心理变化,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排序,并开展理念创新,将一些表面分开的独立个体内容,根据自身特点和情感的抒发,进行排整,与客观上面的语言和时间意义不同,这正是伍尔夫改革的结果,在创作方法的应用和写作内容方面与众不同,也是伍尔夫作品取得的突破,与传统创作的小说不同的独特存在。
三、强化生命意义,个体同化
在文章中,每个人物的存在都有强力的生命意义,作者赋予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在读者阅读文章的前部分中不难发现,还是孩子的Bernard当看见难过的Susan时就曾经说了一句跟年纪无关的话,每个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个性,作者将他们在具体和抽空间进行了良好的转化,同一个主人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具有不同的人物反应,这些因素让文章的内容更加的丰富,人物的形象塑造更加的多彩,但是这种创作手法,让人物在整篇情节的贯穿上说话方式几乎是相同的,一句话出现了反复使用,出现了重复,这种情况很多读者包括作者本身都很了解,并在文章的结尾,用Bernard进行自我对话的方式释放了作者自身的独白,这种独白更像是自己的一种自言自语,作者将每一段人物的人生定义进行整合,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具体的特征如下:
(一)叙事方式既不像独白,也不是对话,读者在阅读中很容易发现这种情况,上文和下文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前一段提到的主人公,后一段可能转为另外一个人,文字的表面意思经常是没有紧密联系的对话,明明是先后说话的人物,但是各说各话,分别讲述自己的内容,并没有实际上的语言交流,也没有对内容进行衔接和探讨,由此在谈话氛围的建设方面,没有具体的环境和要求,所以并没有相应的冲突性,在叙事的表达方面既不像对话,也不像独白,例如,“事物随着日月的流逝而逐渐失去它们僵硬的特性,就连我的肉体现在也任凭光亮照透,我的脊梁骨变得如同靠近烛火的蜡一样柔软。我总是梦想,总是梦想”[3]。
(二)将第二人称你设定为听众,文章中所有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无论是在叙事还是在对话的过程中,都是需要倾听者,这些不确定的听众,至始至终变化着描述的方法和成果,听众在描述的过程中,更像是倾听一种对事件交代的内容,当文章的内容被不断的抽象化后,文章的格式更加的明显,例如,句子中的“我朝着大街尽头的半空中间向着我而又看不见的某个抽象的东西说:难道这就是你能做到的做好的事情?”[4],这里面的第二人称就是一个典型的听众作用。
(三)以第一人称的自言自语不能完好的表达叙述意思,在人物的表达上面,如果仅仅使用自己的语言是不能够完整的表达句意的,例如,文章中“要是被苏珊爱上了,那简直就像是被一只鸟用尖利的嘴给刺穿,被钉牢在谷仓的门窗上一样。一块骨头躺在哪儿,经过雨打日晒之后,变得像一根被海水磨光的树枝,闪着亮光”[5]。这几句中,将我转换成第二,三人称,并刚好的进行主语互换,免于主语的情感过于尴尬,是一种叙述的需要,但是这种句子转换过于自我,有些读者在阅读中不能很好的理解句子意思,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困难和挑战。
总结:古往今来,中外学者对于伍尔夫《海浪》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将文章的人物和环境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推动了世界小说文化的发展,为国外小说的研究发挥重要的影响,英文文学是一种艺术气息极强的语言,如何研究《海浪》的语言艺术特色一直以来都是读者和文化爱好者的难题,本文以《海浪》文章的内容为基础,简要分析了伍尔夫《海浪》英语文学的艺术特色,希望对相关的文化研究提供参考性意见。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