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风景
在风景名画里,大师们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使一些平凡的景物变得有意义,实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精神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评论家诺尔盖特就曾说过:“把风景画变成绝对及完全的艺术,并尽其所能地为生命而歌唱。”这应该是风景画的真谛所在。如:莫奈晚年的《睡莲》,塞尚晚年的《圣克维多山》,梵高的《星空》,达利的《记忆的永恒》,马格里特的《宝岛》等。把这些家喻户晓的世界风景名画集中起来重新解构和诠释,画出属于自己的风景画,是笔者的一个奇思怪想的创作思路,也是一次大胆的探索与尝试。
一、读,大师的风景
(一)塞尚晚年的《圣克维多山》系列:毕加索曾说过“塞尚是我们所有人的导师”,勃拉克也说:“我们都是从塞尚开始。”。所以,塞尚不愧为是“现代绘画之父”,是一位真正被世人尊敬和怀念的划时代的大师。在他晚年,从1883年起,开始对一座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座山就是他家乡附近的圣克维多山,围绕着这一主题他孜孜不倦地探索了近20年,并不断改变画法,他一再重复地描绘那些从大地上露出的巨大岩石,分析它那时隐时现、复杂细微的体块和结构来实现他对圆柱体、棱形体和方形体的追求。塞尚不仅捕捉到真实自然的一部分,同时把近处的推远,远处的拉近,多层次、多视点地进行变形并统一在画面中,让画面容量更大、更广、更全。在他的作品里即有西方艺术的务实又融合了东方艺术的写意,从而创造出一个意味深长的艺术世界。在他的一生中,为此山所画的“肖像式的景物”,竟达七、八十幅之多。
“我们都来自塞尚”。这就是20世纪留给塞尚的回声。
(二)梵高的《星空》:塞尚曾说,梵高这个荷兰人只不过是个灵魂。但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灵魂!梵高天真、坦白、率直,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有着超人的梦想,并努力试着实现它,在追寻与挣扎的过程中,他为自己的艺术推出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这些目标并非是全新的,但却展现了他痛苦的追求和永远无法替代的才干。梵高最彻底地抛弃了纯技巧性的抒情,运用唯他所特有的一种表现力量,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充满激情的绘画类型,并以这种火一样的艺术激情创造出为世人惊叹的艺术杰作。
梵高受到惠特曼诗歌的启发,对星空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于1889年在阿尔创作了《星空》,是梵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及生命的感受,每一颗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中,新月也形成一个漩涡,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地蠕动着。暗绿褐色的丝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山腰间阿尔圣雷米村里细长的教堂尖塔不安的伸向天空。所有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在夜空中放射各自绚丽的色彩。梵高除了《星空》,还有《罗纳河的星夜》、《夜间的露天咖啡座》等描绘夜晚的作品,他在写给兄弟西奥的信中说道:“对我来说,黑夜比白天更栩栩如生,色彩斑斓……,描绘黑夜场景和繁星深深地吸引着我。”
(三)马格里特的“树”:在现代艺术大师中不乏富于奇思怪想之才,从毕加索、巴纳特-纽曼、马格里特到萨尔瓦多-达利,然而具有叙事冲动的艺术大师却寥寥无几,只有比利时人马格里特是这样一位擅长以画言事的“寓言家”,他构思的“意象”与“现实”的成功之作是《人类的境遇》,而让我们不寒而栗的作品是他1928年创作的《爱侣》。更使世人惊奇的是他在画了烟斗的作品上写下了“这不是烟斗”的理念宣言。
马格里特在他很多作品中都画了他特有的树叶式的“树”,并把树梢变成和平鸽或鸟、猫头鹰,有的还有毛毛虫在不断地吞食着树叶,这种薄片式的树有的给人温馨而浪漫,象火一样热烈,有的给人痛苦、恐惧,如1942年的《宝岛》、《连字符号》中的树叶式的鸟就温馨浪漫,而《恐惧的伴侣》、《痛苦的滋味》中的树叶鸟就给人不安之感。
(四)亨利-卢梭的植物园:卢梭40多岁才“半路出家”开始学画,是完全靠自学成功的画家,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自然之外,我没有老师”。他常常去巴黎动物园和植物园,在那里构筑他独特的丛林幻想世界,卢梭总是把一些常见的花卉或树木放大到异常巨大的程度,并把每一根草、每一瓣叶都画得圆润饱满,造成画面里的人或动物象是被困在梦里一般神秘、诡异。卢梭就像个童心未泯的大孩子,用形与色的奇特秩序,建造了一座坚实的、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神秘地基。在地基之上,是永恒的艺术灵光。卢梭在1886年创作的油画《狂欢节之夜》首次参加独立派展览,他凭借自信、率真、稚拙赢得了当时诸多画家的尊敬,标志一位专职画家的诞生。最终在法国20世纪的前卫艺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今天,卢梭的艺术成就已得到艺术界的广泛肯定,并跻身于西方现代艺术先驱之列。
(五)达利梦境中的软体风景: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像力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受到弗洛伊德的关于性爱对于潜意识意象著作的影响,在自己的身上诱发幻觉境界创作出了一些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扭曲或者变形的梦境般软体“风景”。在这些谜语一般的意象作品中,最有名的就是《记忆的永恒》,在作品中有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这种软塌、松垮的意境不正好表达了当今人们在各种压力下所呈现出的生活状态吗,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们还真想象达利的软钟那样“松垮”一下,懒散、 放松一下。达利说:“时钟只不过是时间和空间狂妄之极的、柔软的、怪诞和孤独的干酪。至于软钟还是硬钟,那有什么关系?只要它们走得准确就行。”
二、画,《大师的风景》
画大师的风景,不是简单的临摹大师们的作品,而是一次重新构思与解读的旅程。“大师的风景”在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笔者创作的作品中是以多位大师的风景中的某一些景物为蓝本进行构思的,所以,画中的景物是大师们的。其二,让大师们的作品中的景物来一次“混搭”,穿越时空,打破风格与流派重新组成一幅新的、属于自己的“大师”风景。精选两幅解读如下。
(一)解读《大师的风景—向梵高致敬》,作品是以梵高《星空》的构图为蓝本进行构思创作的。首先,让人第一感觉是会想到凡高的作品,但又不是。梵高在《星空》中表现出了他临终前的烦燥与不安,笔者把天空的色彩提高了明度,并采用平涂的方式来缓解那些“激动而痛苦”的笔触带给人们的不祥之感,保留了画面“标志性”的蠕动着的星云,大星、小星变成了欢快的转轮,与星云一起舞动,在塞尚圣克维多山的相伴中保持了平和、安静而愉悦,暗绿褐色的丝柏树变成了红色的、真正意义上的吉祥之树、火焰之“树”,在亨利-卢梭那些天真质朴的植物簇拥下,长出了绿色的树枝并结出了智慧之果。达利式的软体物件(延伸为手机),在画面中以柔软的方式把笔者与大师们的时间与信息定格与传递。达利正要摘智慧果的时候,他挂在红色丝柏树枝上的软“手机”响了,天空、星云、山谷、树、草顿时奏出了一曲恢谐而风趣的、情与景的交响曲。
(二)解读《大师的风景—向马格里特致敬》,马格里特在他很多作品中都画了他特有的树叶式的“树”,如1943年的《火焰》就画了三棵红色和二棵蓝色的树叶式的树,还有1962年《对话的艺术》和1963的《秋天的王子们》等。作品《大师的风景—向马格里特致敬》是以马格里特特有的树叶式的三棵“树”为画面的主体物进行构思创作的,色彩上以红、橙、绿,分别寓意美好、希望、生命,树梢变成一只鸟也是马格里特的一贯手法,绿色的“树鸟”正在与天空中的勃拉克画室的大鸟对话,可能在说,我们同样是大师笔下的鸟,你为什么能飞,我却不能,而且是长在树梢上的。勃拉克的鸟很睿智的回答,因为我的主人是毕加索的挚友,并一度携手作画,而你的主人不是啊,你知道我下面和你周边的房子都是谁画的吗,是毕加索。是的,画面的背景的房子是笔者根据毕加索在1909年画的《山上的房子》而重新创作的,在“转换”中采用了“移动”的视角或视点,使画面左边的房子好似从很高的视点画的,而右边的房子又是从较低的角度出现的,而房子后面的山,就是塞尚画了近二十年的圣克维多山。
结语
德加曾说:“我画出来的东西,都是再三思考过和向大师们学习的结果。”每位大师在他们的探艺之路上都有过向大师学习的经历及过程,只是形式和方法各有所不同而已。如:毕加索在1950年之后开始与艺术史上一些名作的大师们直接“对话”,完全以自己的风格方式来画委拉斯贵支、库尔贝、马奈、德拉克洛瓦的作品。笔者通过这次学习、探索、创作《大师的风景》系列作品,真正懂得了向大师们学习的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所以,除了向大师学习,还有如何在继承中求发展,真正做到寓情于景,把大师们的作品变为自己的作品,把大师的风景“变成”自己的风景,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有广度和深度之作品,还要象高更说的那样:“只要你持续不断的、无拘无束的、热烈而兴奋的进行工作,你就会取得进步”。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