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问政类栏目在新常态下的个性坚持---以《作风建设在路上》为例
电视问政类栏目在为群众建立与政府面对面交流平台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和信息。那么电视问政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界定它并怎样在时下众多媒体激烈竞争的发展现状中找到出路,该遵循怎样的发展原则、该如何在新常态下追求质量的同时进行个性坚持和探索,这是当下所有问政栏目所聚焦的关键问题。
一、 电视问政类栏目的基本内涵
电视问政是湖北武汉电视台最先创始的一档直播节目,其形式是有普通民众当场质问政府官员他们平时最关心的各类问题。作为一种以问责形式开展的活动,电视问政中官员通过群众的质询、评议和公共事务的监督来进行的自我反思使这档栏目具有反思性的政治传播性,并通过使官员在公众面前勇敢反思、大胆自我批评的方式鼓励政府工作人员积极的自我反思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电视问政在另外一个侧面赋予政治道德性,即国家的主体—人民享受独立的主体自由,拥有实际的平等对话与协商的权利,人民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已经将政治问题道德化,这里弥补法律控制之外的局限,在法律的制约性上,填补道德上的部分不足。其在程序上德尔公平性,也是电视问政为政治的合法性提供道德依据的体现。电视问政具有强烈的民本意识,这种民本意识是电视问政机制化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其成为常态的保证。
二、 电视问政类栏目常态化发展的原则
1、 传播逻辑:新闻专业主义
电视问政在一定角度上体现出媒体工作者和新闻专业主义的素养。自1947年以哈钦斯为首的出 版自由委员会通过发布的报告号召新闻媒介专业化后,专业主义得到了普遍发展。表现在新闻工作者中,是他们独立性的极大提高和加强。其具体要求大致分为如下几点:首先是制作节目的客观性。为保证所得消息的真实性,工作人员不得不将调查数据和内容进行足够准确的核实和再调查。其次,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现场公开的问责形式保证了节目进行的透明度,以群众监督的外界压力保证监督工作的有效进行。
2、 政治逻辑:政治媒体化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媒体本来是被政府所操控、服务于政府的,在这各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关注点和讨论点、社会的舆论导向经过政府的介入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轻易地发生改变。政府总是将社会舆论引导为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去。而在电视问政中,电视媒体表面上顺应政治逻辑积极寻找群众迫切关注的选题,另一方面又巧妙的利用形象设计和报道技巧使政治媒体化,严肃的政事以一种逸闻趣事的形态出现在荧幕上。
3、 公共领域:公民参与和监督
公民参与政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在当下的大背景中,公共领域是公民行使政治参与权的主要场所。那么存在于公众场合、代表着民众心声、尤其是参加电视问政的通过群众评议海选出来的代表,虽然经过了苛刻的条件筛选,但是选举的方式避免了指定嫌疑的发生。在节目进行中,同时开展公开官员电话、微博等重要个人信息的方式,为征求群众意见、加深与群众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契机,为人民集体公开监督做出了表率。
三、 电视问政类栏目在新常态下的个性坚持探索
1、 参与电视问政的官员要深化服务意识
有一位网友曾调侃性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这种看似玩笑的文字却反映出了政府官员工作中最普遍的形式主义问题。每个人都是形式主义的害人者,每个人又是形式主义的受害者。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存在是导致脱离群众的最大根源。《辞海》博大精深,它对官僚主义的解释却有着口语化的直白: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就把官僚主义形象的比喻为泥塑的形象:一声不响。十分无用。受官僚主义毒害的官员们为了营造所谓微信与权力,总是极力表现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这造成了在传统意义上本来就相对封闭的管理系统中的官员们为了避免消散权力更加脱离群众。所以,深化官员的为民服务意识势在必行,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争做人民的公仆,切实落实每一项惠民政策,使为民服务成为官员执政理念的新常态。
2、 善于利用新的传播工具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电视问政是政府向人民展示自己、争取民心,赢得民意的大好时机。苏东坡在《晁错论》中警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洽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在政府与媒体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原始状态下,媒体把握主动权利,将本来是政府应该施予的有效管理运用到以社会舆论压力为辅助力量的对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上来,使得政府对自身工作有一个反思的空间,并提供给政府一个广泛集中民智,虚心接受民意的平台。在这期《作风建设在路上》栏目里,政府在后期对问题的解决同时,通过记者跟踪调查拍摄,并将工作过程播放到大众视野中的方式,提高形式效率,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因此,通过电视问政的问责方式,政府积极联系群众,使把握利用新的传播工具的机会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常态化、固定化,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 开展好“电视问政”重点是保证透明度
电视问政的公正公开,是群众热切关注的问题。电视媒体应该保证节目前期信息搜集和整理公开和节目中的真实透明以及节目后的追踪调查。同时,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察机制、工作大致流程和方式,工作内容有一个合理程度的公开,坚持保证每一项环节的透明度,深入贯彻透明工作常态化的执政新理念,接受群众的监督。广州市广播电视台采用了以对话、点评和互动为基本方式,播出了一系列《作风建设在路上》的大型电视问政栏目。电视问政的最大收视亮点在于其聚焦民生性和直观公信性,具有时效性和可观性。其中,电视媒体作为官员与观众最直接的中介者,依托电视问政栏目为政府和群众搭建了一个互相了解,互相监督的平台,是人民作为党执政的主体充分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桥梁,是监督党内工作公开透明和公正法治的有力途径,是保障人民权益不受侵犯的另一类具有社会舆论性的有效方式。在《作风建设在路上》的4月26日的节目上,花都区人社局劳监大队的队长王先生在帮助其辖区内劳动人员拿回被拖欠工资一事后,具体讲述了他们工作的具体流程的相关部门的职责,整个后期过程都有栏目组的人员采集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切实保证了节目的透明度。
4、 问政机制常态化
电视问政的后期影响力是这类节目的最大效果和意义,问政机制常态化则是电视节目的关键所在。人民群众希望建立常态化的问政机制,因为这是群众反映、汇聚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最直接有效途径,是人民群众心声得以充分表达的纽带和桥梁,建立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常态化的问政机制,不做“泥塑”式无用的电视问政栏目。政府工作的提升不可一蹴而就,努力寻求更合理的常态化的问政机制,在电视问政基础上,探索电视问政可以长期坚持的栏目式、专题式等多种途径 ,融活动式 、栏目式 、专题式等多种途径于一体,使媒体监督“媒体化政治”成为可行,要通过电视热线、电视网络等、建立与群众经常性 、制度性的电视互动沟通机制 ,有效推动群众关心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建立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开制度,并在新常态机制下继续坚持电视问政的形式,不断探索新的问政机制,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和人民群众的舆论压力作用扩大影响力和时效性。
结语
电视问政打开了又一扇官民交流的大门,也创建了另一种位于道德之上的群众监督系统和社会监督意识。群众投入到政府工作监督上来,是提升主人翁意识,促进政府工作的有效途径。电视问政节目应当继续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与发展,在新常态的坚持中不断突破与提升,充分发挥电视问政的积极作用,并积极寻求新颖完善的问政机制,在官员与群众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出发点,做好协调工作,实现电视问政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