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尔维尔《白鲸》的语言风格解读
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1891),是19世纪美国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他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白鲸》也被认为应该跻于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列。梅尔维尔早期生活艰辛,很早就辍学谋生,曾经在船上做过服务员、水手,有过几年的航海经历,这段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白鲸》就取材于他海上生活时期的经历。这是一篇海洋题材的小说,讲诉了一个与大海有关的故事。船长亚哈在一次航行中被白鲸莫比咬掉一条腿,立志复仇,指挥航船行遍世界大洋,只是为了追踪莫比,最终落得船毁人亡的悲惨结局。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关于复仇的故事,是一部被称为海洋史诗的巨著。整部小说充满了象征意义,具有鲜明的宗教意义。小说中从人物到人物的命名多处与《圣经》形成互文,叙事模式不落窠臼,开篇采取第三人称的叙事方法,行文过半,真正的主角亚哈才真正登场。与小说的艺术成就不匹配的是,这部小说和作者本身直至20世纪才受到广泛受到关注,这是因为其作品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和生态主题与当下的时代土壤十分契合。近年来对他作品的研究也多从生态批评角度收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其作品的风格研究鲜有涉及,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即,哲理性、象征性和个性化对梅尔维尔《白鲸》的语言风格进行解读。
一、哲理性
《白鲸》被称为最难懂的书之一。这不仅源于其具有多种内涵的主题,与其行文中语言流露出来的哲理性密不可分。这些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极大地拓宽了小说的审美空间,使《白鲸》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耐人寻味的文学经典之一。莎士比亚戏剧语言对梅尔维尔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借鉴了戏剧式的雍容华贵、辞藻华丽的语言。这一方面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也使整体的行文呈现出哲理性的风格。
首先,这种哲理性有赖于作者大篇幅的思辨性语言的应用。部分评论者认为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复杂多样的。有人将它阐释为宗教主题,有人又认为作者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实上主题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文中出现的大量作者独白的语言。梅尔维尔对自然、人生和宗教等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将自己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答案以叙述性的文字穿插在叙事过程中,形成了小说中大量自言自语式的玄思。这使小说多了许多形而上的玄思味道,但却有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小说的难度,使小说阅读起来晦涩难懂,普通读者更是难以理解作者的这部分思辨语言。而且作者是通过复杂的句式和多样的修辞手法来陈诉这些原本就很晦涩的文字,这更是招来了一大批读者的抱怨。读者只有借助于专业学者的阐释才能对这部分内容大概理解。
其次,这种哲理性还表现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科学语言。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介绍一些与捕鲸和鲸相关的知识。比如介绍鲸鱼的不同种类、生活习性以及对捕鲸所需要使用的工具进行详细的描述。这些内容都是纯客观性的知识,语言没有修饰的成分,平和冷静,是对捕鲸业这一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行业的介绍。这些内容看似与小说主题并没有紧密的关系,游离于主题之外,事实上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这种客观冷静的说明性语言是其他小说并不具备的,也是小说的亮点所在。一方面是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另一方面是严谨、思辨性较强的客观叙述,二者相互融合,相互照应共同促使小说形成了哲理性较强的风格。
二、个性化
亚哈为了复仇组织了一只船队,他招募了许多不同身份的船员。这些船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在此之前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作者为了使这些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属于个人的不同风格的语言。这些语言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相符合,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化的特点。
首先,个性化的语言在主人公亚哈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亚哈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复仇,复仇的火焰已经蒙蔽了他的内心。他的个性独断专横,带有很大程度的偏执成分,为了满足自己复仇的欲望,对全船人的性命不管不顾。为了煽动船员的情绪,他经常发表大段激动人心的演讲。这些语言是十分具有煽动性的,能够带动船员的情绪,激发起他们的好胜心和冒险精神。经过对英文原著进行查阅,笔者发现主人公亚哈的语言多使用祈使句等简短的句式形式。我们都知道英语中的祈使句是用于表达命令、请求、劝告、警告、禁止等语气,带有强制性和权威性。这与亚哈在整个船队中的领导地位是相符合的。他作为组织者和指挥者,面对一群身份低微、处于社会底层的船员有天生的优越感。这就决定了他在与船员交流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语言也多具有命令性。这与他的身份、地位和性格是吻合的。此外,亚哈语言中还较常出现语体色彩较正式、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一方面折射出他作为统治阶级的尊贵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其偏执的个性在语言中的体现。
其次,个性化还可以通过黑人粗糙的语言和大副质朴的语言体现出来。这艘船就像是一个微型的美国社会,充斥着各色人物。笔者选取其中两个有代表性的人物黑人厨师和船大副进行具体分析。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现象非常严重,黑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文化程度整体偏低。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语言是粗糙的、不规范的,鲜明的体现在船上的黑人厨师身上。他的语言非常简洁、通俗、不规范。下面这段话选自于船上的大副斯巴达克:“还不算太迟咧,哪怕现在是第三天,要断这念头还来得及啊。你瞧,莫比可不是要找你呀。而是你,你,在发狂的找他呀”这是他在亚哈与莫比的最后决战一刻来临之前斯巴达克给亚哈的忠告。虽然是一段翻译过来的文字,但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字里行间里流露出来的质朴、平实的气息。
三、象征性
不同于海明威口语化的语言,梅尔维尔偏爱繁丰的语言风格,这种繁丰的语言风格不仅表现在作者对复杂句式的使用上,也鲜明的体现在小说的修辞手段上。梅尔维尔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象征将他对许多复杂问题的看法和观点隐藏在小说中。读者只有拨开小说的表层内容,才能够体会到象征手法隐藏下的深刻内涵。
首先,小说中充满了浓厚的象征意味,一方面梅尔维尔小说的语言风格受到霍桑的影响,另一个方面,宗教对他的的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他是在加尔文教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加尔文教的教义尤其强调“原罪”,这也就意味着无论人类自身通过怎样艰苦的努力,都难逃宿命的影响,只有通过上帝的宽恕人类才能获得拯救。这些都使小说中充满了象征意味。上文已经提及过小说中从人物到人物的命名多处与《圣经》形成互文。比如:《圣经·创世纪》中使洪水成为灾难的象征,洪水吞噬了一切。在《白鲸》中,麦尔维尔也使用了这一意象,不过是改变了它的具体形式,变成了恶魔般的大海,亚哈和其他船员几乎全都葬身大海;小说中唯一的幸存者以实玛利的命名也源于《圣经·创世纪》;另外船上那位警告船员提防船长亚哈的老水手的命名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他叫伊利亚,这是在借助《圣经》中伊利亚与亚哈的关系来关照小说中二人的关系。综上,小说中大量出现与《圣经》和宗教故事相互文的地方。
其次,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段的使用也增强了小说的象征意味,强化了小说的主题。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各种修辞手段的叠加使用,使小说欣赏起来更像是一部诗歌集。排比加强了行文的气势,反复强化了语言效果。这些修辞手段综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使得语言具有诗意化的倾向,富有节奏和韵律,叙述者仿佛吟唱般地将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当然,这种修辞效果仅限于英文原著而言,尽管翻译者尽最大努力试图还原原著修辞手段的应用中所产生的特殊阅读体验,但读者还是很难体会到原汁原味的英文所具有的优势。作者充分发挥了英语语言在句式表达上的优势,这是我们在阅读翻译本作品时难以体会的阅读快感。总之。在小说《白鲸》中象征、排比、反复和戏谑等修辞方法反复出现,大量使用,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象征意味。
《白鲸》这部作品是麦尔维尔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事实证明,这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本文从哲理性、象征性和个性化三个方面对该小说的语言风格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对深入理解作品提供一些帮助。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