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挑战与机遇
一、国内新媒体发展进程及现状
新媒体以现代通讯手段为媒介,通过智能终端向用户提供海量信息。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的信息交流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最终实现传播媒介的全球化一体化,同时,信息的爆发式增长使得传媒已经从传者为核心的时代走向了受众为中心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个人参与到新媒体当中,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发起者和参与者。移动新媒体逐渐融入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几乎不可分割的部分,"新媒体"联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以个人为主导的博客、微博、微信更是被形象地叫做“自媒体”。
二、 当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和瓶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个民族都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聚合起来,便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带着强大的精神基因,塑造了一个民族独立的个性。然而随着新媒体的渗透,以传统方式进行传承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始面对越来越多的压力。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活水平低,条件差,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少文化自觉,缺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受市场经济大潮驱动,越来越多的农牧村青年离开了学习和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环境,来到全新的城市。无处不在的新媒体,使得大部分青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难以形成。而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将少数民族风俗及活动过度开发,甚至凭空臆造出具有明显表演性质的“特色活动”,悖离了传统的文化艺术精神,这些,已不再是民族文化的自然呈现,而是基于商业利益的刻意夸示甚至扭曲, 内在的民族本色所剩无几。文化全球化,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少数民族共同心理认同正在消退,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且呈加速态势,在新媒体和外来文化的滚滚大潮面前,传统文化岌岌可危。通过新媒体的迅速传播,被歪曲了的所谓“民族文化”展现在公众面前,使人们对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产生了误会和曲解。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在有意无意中彰显着自己的存在。
三、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诚然,新胜旧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但传统的东西被逐渐淡化甚至遗忘,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在互联网大潮的涌动中,也有一大批旨在传播、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新媒体脱颖而出,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它们或是企业网站,或是地方政府网站开辟的专门板块,更多的是一些个人主页、微信公众号和自媒体。这些传播平台的建立,让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逐渐趋于数字化, 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产物,是可喜的变革。
新媒体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高效性。传统传播方式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 而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传播则极大地压缩了文化传播的物理时空, 凭借互联网几乎可以瞬间将数字化信息传达到每个人手中, 实现了文化传播的零距离,借助新媒体,人们不用亲探少数民族聚居地也能随时随地感受其文化的独特魅力。
新媒体实现着少数民族文化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迁移。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具有强烈民族性和地域性,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少数民族文化传递和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少数民族文化借助新媒体实现了向全国甚至全球的迁移, 它的风采逐步展现并有了自己的影响力, 相应地, 新媒体也将其它文化的精彩带入少数民族地区, 将过去封闭的文化观念带入一个开放性的文化大视野中。
新媒体实现着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向个性化和多元性的转变。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强烈的自由主义色彩,以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传播方式显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所以除了政府主导的官方宣传外, 民间人士自发进行本民族文化宣传的行为越来越普遍,他们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然而, 关于新媒体始终争议不断。内容良莠不齐、审核机制鞭长莫及、便利的发布模式,使得个人、小团体很轻易就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导致了传播面虽然广但是内容单一、浅薄,缺乏规范性、专业性以及深层次的解析,并带有浓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新媒体多图片、多语音、多视频、碎片化、平面化的特点导致了信息传播和接受的快餐化,使得传播内容缺少凝重和深度,容易对传统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肆意改造,呈病毒样方式传播,造成对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颠覆。
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便利和弊端如影相随。因噎废食,墨守成规是行不通的,同时,完全放弃传统文化也不可取,只有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应对办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本清源是新媒体时代有效传播民族文化正能量的根本所在,这需要地方政府的引导,避免急功近利,有计划、有秩序地营造文化氛围、开发文化市场。 其次,要唤起民众文化觉醒。要让少数民族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才能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之下不至于丢掉根本。主流媒体应当引导纷杂的自媒体,把握好原则性问题,避免出现文化传承上的曲解和断代。
谎言的出现是因为真相不易获得。为了博眼球而产生的刻意歪曲、夸大、编造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传统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真实的,原汁原味的文化传播缺位。所以,对待新媒体的汹涌大潮,固步自封只会每况愈下,正确引导,权威发布才是标本兼治之道。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