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意义”探究及其实现途径
新闻采访,指的是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新闻传播起点就是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的区别就是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上要进行采访,新闻采访就是记者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思维通过观察、倾听在敏锐的发现新闻的一个认识和判断的过程。在采访的前期是备受重视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研究分析采访资料,在这个基础上有目的的做出采访提纲,这个过程是为了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需要记者花费大量的实践和时间有深度的对新闻内容进行报道。其次,做好背景资料的分析和收集后,还要准备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现事物间的关系、相关人物的人生必要经历的资料,这些都对后续报道有深远的推动意义。
一、新闻采访的“意义”探究
新闻采访往往是一场富有思想的交谈,在本质上抓住问题的核心,根据采访对象的特点,来扩展主题追寻溯源。
(一)新闻采访的“意义”的本质
新闻的本质是把真实的事件还原或者推广。新闻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那么事实就是新闻的本源,人们在不同角度、不同范围的认识事物、新闻就是事情的客观报道,新闻的本质属性就是新闻的客观性。在调查活动和追求认识过程中都是在追求客观的新闻采访过程,新闻采访对社会事实报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1】。柴静在采访是一场抵达上说过:“采访不是用来批判,采访是用来了解;采访不是用来改造世界,采访只是来认识世界”。其次,也反映了记者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在客观实践中才能获得“第一手事实”,在认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上不能掺杂太多个人思想,记者不能在人们事实的认知上做出障碍性的引导,如果采访者带着不一样的定见,那么是很难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的【2】。
(二)新闻采访的“意义”的现象学
在现象学里的核心体现就是“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在众多演艺的众多流派中,都脱离不了事物的本质还原,意味着要在事物的本身上出发寻求真理,在事物的本质描述上不能带有各种偏见和个人成见。“朝向事物本质”与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颇为相似,胡塞尔在现象学中写到:“合理地域科学地判断事物,这意味朝向事物本身(sice nach sachen selbst richten)”,在朝向事物本身中,也要彻底的摆脱原有的先入之见,在“朝向事物本身“中要在明见性的现象上出发,让判断和依据都有可靠的奠定根基,不能受教条束缚和主流意见相左右,在事物实事求是上要提高警惕,不能把观点匆匆忙忙的打上标签。比如在采访中不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说:“我是对的”,这句话对后续的新闻发展造成的障碍是我们远远无法预料的,这属于个人的专制,个人专制就是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对的,这样在新闻的采访上就容易带有定见。职业记者的采访是要有记者使命的,不需要加煽情的字眼和感情在里面投入,只需要朝着事物本身还原事物的真相,如果加入过多个人情感,个人强烈的改造社会目的,就会容易让新闻采访在头脑中形成问题偏见,不要再报道中试图改变事物、不要对事物的本源抵触,如果在新闻采访中不“朝着事物本身”,在新闻的认识上就容易与本源背道而驰【3】。
(三)新闻采访的“意义”的重要性
如果在新闻采访中不注重“意义”的探究,采访记者不能洞察采访的现实意义,就容易被受访者的思想构建引导着走,进而成为利用的报道工具,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真正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意识,新闻的生命所在就是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对于别有用心的采访对象要把握住事情发展的本源和内在。在新闻采访中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是有区别的,不能让记者的认识能力受到倾向,新闻采访与及时政治、经济、文化氛围都有一定的关系,简单的归纳就是新闻内容必须完全真实,要在各个角度进行有限的还原和无限的接近新闻的原本目的。在商业竞争严重的当今社会,新闻采访和各个媒体的责任也越加重大,新闻的导向也会变成舆论导向,从而被人加以利用,作为一个记者,也要防止自己的善心被加以利用,对于社会别有用心的现象制造,记者要认真在认真,谨慎在谨慎,这个需要新闻采访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分析新闻素材上要不断的观察和了解生动物体的本质现象,在丰富的具体现象中尽可能的去深入的发现,在现象的宏观和微观上,要透过微观现象看待新闻的宏观真实,比如有些新闻在微观上可以考究,在宏观上又不真实,近年来的外媒反华就是在这一点上利用居多,在新闻的真实性上进行模糊,在新闻的微观判断上影响新闻的宏观真实性,,所以新闻采访的“意义”的重要性是肯定的【4】。
二、新闻采访“意义”的实现途径
在新闻采访的现象学的分析中,我们得知记者获得的“第一手事实”是被采访者赋予的,为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制造假新闻,只有探究新闻采访的“意义”,那么又如何把握实现途径的行动意义呢?
(一)态度悬置
在新闻采访上要就事论事的报道,写作的深度是源于采访的深度的,只有本质真实的文章,才能不让记者本身被社会影响而发生变化。在复杂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记者更需要辨别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比如作者在写一个人物时,就不就能仅仅了解任人物的一两件事,而是要统筹全局,在掌握人物上可以更丰满动人,在《常德日报》中曾有位记者追踪报道纪委书记,在采访过程中,这位纪委轻车简从、夜宿农家,这位记者深受感动,写了一篇赞赏有加的新闻特写,但是没过多久,这位书记因为贪污落马了,对于这种新闻采访,就要防止现象真实而本质不真实的事情发生,要在新闻过程中悬置自己的原先特有的社会体温,真正的放弃以往多社会存在的信仰和认知,我们的习惯框架会让报道不理性,在“朝向事情本身”上不能带有成见和偏见,全身心的投入去感知事物的每一个侧面,思维定式的现象是不准许在新闻采访中体现的,记者柴静说过:“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你没有依靠,你原来思想上可能有一根拐杖,但是你不得不把它抛掉,这个拐杖就是人类已经形成的习俗、观念”。
(二)感知与洞察
新闻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数倍的故事延伸,感知与洞察是现象学中的使用概念,感知就是感觉材料,在材料中具体展现和体现的情绪,是一种呈现想象和直观行为的想象。洞察是把自己的情感悬置,是对新闻采访资料的客观观察,以实现后面采访的本质还原性。一名好的记者都有自己的感知能力和洞察能力,而不被呈现的现象左右。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本身在采访前对一个人有好感或者反感,那么是没有办法真诚和客观的观察他的,在采访中更需要的是调整和稳定对方的心态和思路,采访者往往让事情本身隐藏了真实面目,在滴水不漏的往来问答中,只有深入思考才能发现事情的本质根源。那么记者只有悬置自己的态度,才能发觉人文主义的新闻价值。
(三)我群关系
在新闻采访中的“我群关系”指一种社会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关于行动者的直接经验就是“我群关系”,我群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在第一现场的采访,第二方面是记者对地域文化和采访者的延伸把握,我群关系也是记者和新闻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让新闻的发展主题在照亮这个社会的未知和黑暗,在观察采访者的行为上做出理解,从而对采访者行为做出真实的理解,这样有利于发展新闻采访的深度,在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的呈现上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结束语
新闻采访的“意义”是对新闻、社会的本质反应,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还原自省,新闻采访需要记者的思索、领悟、反思。新闻采访在探寻人、描摹人,呈现人,呈现复杂世界的各种人,新闻采访的“意义”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引导作用,对我们这个民族发展的意义影响深远。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