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伊莎贝拉》的三重视听解构
彭浩翔导演的《伊莎贝拉》斩获第56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最佳电影音乐。影片以父女之间微妙的情感展开叙事,运用旁白的手法阐述“伊莎贝拉”
三种含义。主题音乐的三次出现烘托主题,也是对“伊莎贝拉”的三次呼唤。
一、主题
《伊莎贝拉》是非一般父女关系的影片。以1999年澳门回归为大背景描写一个腐败警察马振成准备铤而走险逃脱法律制裁,最终被女儿张碧欣亲情感化的故事。电影似乎在讲述一段父女间的亲情伦理,实际上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另类情感。这部电影中所有的叙事安排,都明显地呈现出颠覆常规性的特征,故事情节设计制造出了强烈的“间离”效果。观影者怀疑影片的父女关系是否存在。从电影类型上说,该片实则是一部爱情片,但又有一些伦理片的痕迹。亦有黑帮、警匪、犯罪、暴力、性、乱伦等多种元素和独特风格的音乐解构出别样的香港电影。
影片中,导演彭浩翔一改之前的风格,将整部影片包装得极为精致,画面的细腻感、唯美感十足。影片采用暗中带亮的色调,营造出独特的暧昧风格,让人感到彭导对香港电影不断创新的追求。彭导的电影结尾并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对故事在最后一层关系的解密过程中,完成了对整部电影的多重设计。运用倒退式的方式合理串联故事的发展脉络,哪怕是小小的一个环节。从表面上来看,彭导的电影结尾更多的是对关键情节的延伸和补充,或者是对电影悬念的揭秘。最终彭导更愿意坦诚在温情中撕下了人们现实生活里最后一层遮布,阐述伦理亲情和生命意义,巧妙传递给观影者电影中所包含的社会意蕴和文化意识。
彭导以男性视角来看待男女关系,总有一种情色的暧昧之感。影片中女儿张碧欣对马振成有这样一句台词,“你干这么多女人,有时干到自己女儿,有什么奇怪?”看似父女之间的情感冲突被推倒了伦理的风口浪尖,也为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正因为如此,在彭导的影片中,情欲总是与重大政治事件重叠,给观影者另一种角度的思考。如澳门回归的时间标记频频出现,将电影《伊莎贝拉》的故事发生时间准确的锁定在1999年澳门回归之前,观影者也会思考彭导是如何选择故事的背景时间。影片中一共出现五次客观性表示时间的字幕。
字幕1:1999年7月8日,警方于心口岸侦破一涉及多综枪击及绑架案犯罪集团,搜获美制轻机枪、手榴弹、曲尺手枪及避弹衣的等军火。拘捕七名男女,当中六人为警员。
字幕2:1999年8月27日,9名警员因勒索、偷枪、藏毒及与黑帮头目来往等罪名,被澳门政府革职。
字幕3:1999年9月20日,一名退休葡萄牙籍头等警员,于三盏灯闹市遇枪手袭击,面颊及颈顶各中一枪,事后重伤送院——买枪。
字幕4:1999年11月10日,警方侦破勒索集团,拘捕5人,当中集团首脑及另一成员均为革职警员。
字幕5:1999年11月20日,葡萄牙结束对澳门四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澳门正式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澳门特别行政区。
这五次客观性的新闻事件字幕的客观表述,可以作为推动影片中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警员马振成违法行为,说明了澳门回归前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这五次字幕的出现给观影者一种真实客观的感觉。
作为电影《伊莎贝拉》的细节描述,三千块出现了3次。第一次是马振成给“伊莎贝拉”(张丽华,张碧欣的妈妈)三千块让她打胎。第二次是张碧欣在饭桌上问马振成要三千块,交房租。第三次是张碧欣问马振成再要三千块交没有交的房租,带走“伊莎贝拉”(狗名)。
三千块看似不重要,却与影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三千块,马振成去违法抢钱,让张碧欣的妈妈打胎,而后两次的三千块,是马振成对“伊莎贝拉”的愧疚,将张碧欣和马振成看似两个陌生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父女关系更进一步发展。
影片中出现了两次“我在外面等你”的台词。一次是马振成陪“伊莎贝拉”(张丽华,张碧欣的妈妈)打胎时,他答应在外面等,结果他没有信守自己的诺言,转身离开了。另一次是在张碧欣将马振成送到警局自首时,张碧欣对马振成说在外面等他,而这一次的等待确实真正的等待,对父亲深情的等待,对美好生活的等待。
二、叙事线索
电影《伊莎贝拉》的文本结构是通过三条叙事线索推动剧情的发展。第一条叙事线索是围绕马振成和张碧欣父女关系展开的,他们父女之间的故事也是整部影片的主体。
第二条叙事线索比较隐晦,是围绕马振成和“伊莎贝拉”(张丽华,张碧欣的妈妈)的年少爱情故事展开的。
第三条叙事线索,是揭示整部电影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导演彭浩翔将故事的叙事背景放在1999年澳门回归前, 将澳门警员马振成利用职务之便与黑社会勾结走私的丑闻,用字幕的形式表现出来。
正是这三条叙事线索将父女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示给观影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这对父女之间的亲情与“隔空”的爱情。
两人的关系从开始的陌生到后来的熟知。从马振成由之前的贪图名利,不敢承担责任到后来的直面过去,承担责任,勇于接受法律的制裁。从所谓父女亲情到超越伦理道德的爱情,马振成与张碧欣两人的关系越来越清晰明了,观影者开始认可他们的情感。
三、剪辑与声音
(一)镜头剪辑
《伊莎贝拉》的开始运用一系列视觉刺激性强的近景镜头,造成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近景景别表现出一种亲临现场的视觉感,使观众更容易走进影片人物的生活情节。影片中,张碧欣将马振成打伤,来到警局,在警局马振成逼问张碧欣,此时影片运用一系列的近景景别,时长1分15秒,这种近景景别的运用给观众一种两人关系紧密的感觉。结果,张碧欣说自己是马振成的女儿,揭示出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另外,两人之间“一夜情”的经历,就会给人一种迷惑而暧昧的感觉,设置悬念。光线是表达情绪,营造画面气氛的重要手段。影片开始和回忆部分都有出现同一个场景,马振成喝醉,光线黑暗,完全看不清认得轮廓,彭浩翔导演借助酒吧灯光效果,运用侧面光和逆光,将人物的轮廓展现,配以快节奏的音乐,构成强烈是的视听冲击力,传达出一种恐慌和神秘的感觉。
影片的2分钟,彭浩翔导演选择一个仰拍角度,交代了马振成的生活环境。构图不规则,天空中出现交错的电线。这组镜头交代了马振成的内心感受。
影片的65分钟,张碧欣使用各种方式赶走马振成的5个女友。
这一组镜头讲述了张碧欣采用各种招数支走马振成身边的各种女友,多以对白组成,通过对白来体现她们与马振成的关系,也体现了她们心中对马振成的认知。张碧欣通过谈话了解,她们根本不了解马振成的内心。例如,张碧欣与各种女友都是相对而坐,而她拿出女主人的身份来对待那些女友,体现了她自己与这些女人的身份是相对的。通过对各种各样的女友描述,一方面体现张碧欣对马振成的占有欲,不希望和其他女人共同拥有马振成,对她们有一种内心的排斥,另一方面体现马振成内心的孤独,不稳定的状态。这一状态与马振成决定自首有一定的关系,与他出狱后和张碧欣过上安定的生活形成了一种对比。这19个镜头中出现了马振成的5个不同性格的女友,从镜头剪辑方面构成了积累蒙太奇的效果刻画出马振成的复杂感情生活。
影片的94分钟,马振成和张碧欣在家里饭桌吃饭。
这一组镜头多由马振成对白交叉剪辑组成,从马振成的话语间了解到他是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也是马振成在自首前对张碧欣的交代,也是马振成内心出发对自己过去的一种陈述。纵观影片的故事发生的环境,反映出当时澳门的一种混乱的现状。“如果你想被别人看到,就一定要有金表。”那是身份的象征,从马振成的内心来说是一种无奈,他从之前胆小怕事,爱慕虚荣变成现在的放下一切,勇于承担责任,做回最本真的自己,开始新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的行为改变似乎又与1999年澳门回归,澳门人民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有微妙的影射关系,具有一定象征意义。
(二)音乐
《伊莎贝拉》电影中有三段以“伊莎贝拉呼唤”为名的音乐,同样的旋律运用不同的演绎方法。
第一段音乐出现在影片的26分钟。在张碧欣得知小狗伊莎贝拉被房东丢弃之后,在街道寻找小狗处。张碧欣坐在花坛哭泣时音乐响起,以吉他轻弹为主,之后伴着张碧欣声声呼唤小狗,小提琴加入演奏,直到张碧欣对马振成道出小狗名字的来历,马振成愕然,画面推到远景后转暗,音乐也随之停止。这段吉他和提琴的合奏,由吉他以压抑性的弹拨展开,淡淡的旋律充满着哀伤,而后缓缓带出幽幽的提琴声,配合吉他那种虚无而似有若无的弹奏,把张碧欣在失去母亲之后又失去唯一精神支柱小狗后无助与绝望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张碧欣对小狗的呼唤同样是对母亲的思念与呼唤。
第二段音乐出现在影片的61分钟。在张碧欣配钥匙后的回家路上,她与一个牵着狗的小女孩擦肩而过。她猛然回头看那只狗时,音乐响起她跟着小女孩和那只狗走上台阶,与其一起玩耍。这段音乐的前奏好似八音盒发出的旋律,展现出一种童真,而后引出主旋律。在吉他、提琴和钢琴的共同演绎下,仍然变现出张碧欣的内心沉重和无奈。那份无力感让观众隐约感觉到张碧欣对手中抱着的小狗“当当”的不舍之情。在随后的故事发展中我们知道这只小狗就是张碧欣丢失的伊莎贝拉,此处音乐在这里表现出了份复杂的感情。
第三段音乐出现在影片的86分钟,是在张碧欣的生父对马振成坦白了一切的时候,“伊莎贝拉呼唤”第三次响起,其中穿插了医院的闪回镜头。“伊莎贝拉”(张丽华,张碧欣的妈妈)在医院的走廊没有看到马振成。马振成抛弃了她,她无奈选择了堕胎。同样以吉他展开的旋律,加入钢琴,提琴,音符中透出的绝望是“伊莎贝拉”对马振成深深的爱恋,不舍以及悲痛的呼唤。
音乐与镜头画面会随故事的变化而表现出情绪上的转变,通过音乐中旋律起落节奏的变化,从一个情绪转向另一个情绪,让观影者跟随着音乐去适应剧情的变化,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音乐表达出复杂的情绪变化,给角色更深刻的感情表达。
例如,在张碧欣捉弄马振成,打断他的“好事”后,然后调皮地吃苹果,发出清脆的动作音响,如同她当时愉悦的心情。
听到一场车祸,发现有一只死狗时,声音戛然而止,静音的处理将场景转换到车祸现场。一开始马振成并没有告诉张碧欣他看到的死狗不是伊莎贝拉,而是让她自己去看。张碧欣觉得凶多吉少,怀着无比忐志的心情,背景音乐通过弹奏几个钢琴的音符和拨动几下吉他的琴弦,合奏出沉重的旋律。每个琴键的落下,都好似张碧欣的心情那样沉甸甸。当她得知是马振成在捉弄她时,表面上生气得骂了几句,打了他几下,但此时的旋律一下子转变成吉他轻松的弹拨,表达出音乐的起伏与人物情绪变化的紧密关系。
(三)旁白
影片的1分钟30秒处,“我和我的女儿一样,第一次跟马振成碰面,也是在16岁的夏天,当时他从同学口中知道了我的名字叫伊莎贝拉,就说我跟我这名字一样美,我们就从名字开始聊,不久,我就跟他在一起了,从那天开始我就成了他的伊莎贝拉”。
影片的9分钟处,“阿成说过,他毕业以后想当警察,因为他想让我在街上碰到他的时候会感到光荣”。
影片的16分钟处,“那天阿城给了我三千块,他不想要这个孩子,人其实每天都在赌自己的运气,看看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可是现在孩子的运气就在我手上,要由我今天决定”。
影片28分钟处,“一只狗不见了,还有可能在街上把他找回来,但一个孩子不见了,能去哪找呢?小欣小时候问我她爸爸为什么整天不在家,每年我都骗他说,爸爸走遍全世界去找最好的生日礼物给你,有一天小心对我说,他今年不需要什么生日礼物了,只希望在睡觉的时候,爸爸会回来给她盖好棉被”。
影片的37分钟处,“那时我们因为没钱经常都要搬家,每次都拿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在街上走,一个小女孩拖着和她一样搞得袋子,当母亲的看到其实并不好受,小欣每次拖着袋子都一下一下的,走一步有把他放下,他虽然没说,但我知道,他实在想象爸爸握住他的手带着他在散步”。
影片的46分钟处,“阿成总有他古怪的方法,弄得我又好气又好笑,每一次看见他的时候总是笑嘻嘻,傻乎乎的,我问过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是因为他爱的人在身边”。
影片的64分钟处,“当我一个人去面对困难的时刻,我只有一个希望,就是我爱的人在我身边,紧紧握住我的手”。
影片的73分钟处,“澳门真的是个很小的地方,你总会碰到在你生命里出现过的人,不管你是否想遇,总是无法逃避,小欣从来没问过我在躲谁,我也没有问过阿成有没有第二个伊莎贝拉”。
影片的87分钟处,“这一天,阿成走了,孩子走了,最后伊莎贝拉也跟着走了”。
影片的101分钟处,“人其实每天都在赌自己的运气,看看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小欣,妈知道自己要走了,对不起,有些事到最后也没法告诉你,我没有后悔曾经和马振成在一起,要是我能回到17岁,我还是愿意成为他的伊莎贝拉”。
影片中的旁白部分的脚本串联起来就是故事发展的线索。不仅是伊莎贝拉的内心独白也是影片故事情节的脉络。这种声画方式的处理,改变了影片的节奏,给观影者留下思考的时间。
结语
纵观整部电影,“伊莎贝拉”(Isabella)多次出现。起源于葡萄牙语的音译,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上帝的承诺”。“上帝的承诺”也正是这部影片所暗含的意义,即影片中所潜在的承诺:第一个是“伊莎贝拉”对马振成的承诺。另一个是女儿张碧欣对母亲的承诺。第三个是马振成对张碧欣的承诺。影片中“伊莎贝拉”是张碧欣逝去母亲和狗的名字,更隐喻着葡萄牙统治澳门时代的“逝去”。影片以澳门回归为背景,“张碧欣寻找父亲”,实则隐喻着澳门与大陆之间的微妙关系。“伊莎贝尔”三重视听的解构,是本片的主题,也是影片名字的含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