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人员如何履行使命——恪守职业道德,掌握采编分寸
新闻采编是一项十分特殊的职业,每一名新闻采编人员都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监视环境、守望社会、引导舆论、传承文化、关爱民生。因此,为了能够保证自身使命得以正确的履行,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恪守职业道德,抵制低俗之风,掌握采编分寸,合理应对各类新闻事件,做一个称职的“把关人”、“守望者”。
一、恪守职业道德,抵制低俗之风
新闻职业道德,指的是新闻从业人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而恪守职业道德,抵制低俗之风是新闻采编人员履行使命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采编人员,其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在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生涯中,具有一颗爱岗敬业的心十分重要,其是促进采编人员积极钻研新闻业务、提高新闻采集、编辑能力的动力源泉。在新闻采编的整个活动中,采编人员需明确自身的使命,在事实报道中,忠于职守,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1]。例如:央视每一年的春运报道都需要大量的记者奋斗在第一线,通过亲身的体验,为众多旅客提供切实有效的出行信息与注意事项,将真实的春运场景展现在广大受众面前,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客观报道,彰显人文关怀
在新闻的采编中,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进行客观报道,是新闻人必备的职业道德。除此之外,人文关怀也是一个重要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在一些突发性、灾难性的事故报道中,新闻采编人员不仅要实事求是,向受众提供一个完整、客观的事件,更要关注到人文关怀这一问题。例如:在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进行报道时,一方面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在现场、医院对不同的人员(医生、伤者、家属、目击者)进行采访,客观公正地将新闻事实报道出来;另一方面,在实际采访过程中,记者必须掌握提问技巧,降低报道对新闻当事人、家属的伤害,充分彰显人文关怀。
(三)自我约束,抵制权钱诱惑
新闻采编人员是新闻的重要源头,这也就导致了“有偿新闻”的出现,其主要是指新闻采编人员未能够坚守阵地,受到权钱诱惑,报道没有价值的新闻或是假新闻。有偿新闻是任何具有职业道德的新闻人所不齿的,只有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原则,加强自我约束,抵制权钱诱惑,方能够真正消除有偿新闻,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增强媒体的公信力[2]。
二、掌握采编分寸,合理应对各类新闻事件
(一)正确辨别新闻真伪
真实性是新闻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活动中,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正确辨别新闻真伪的能力。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的来源越来越广泛,但是其真实性却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例如:根据不少已经公布的假新闻可以发现,其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主流媒体的新闻网站,而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编辑因为信任“权威”而纷纷转载,导致假新闻流传广泛,例如:来自中国日报网的《杨振宁向媒体证实翁帆怀孕3个月》,来自环球网的《奥巴马将向金正日赠送苹果电脑、iphone手机》均属于假新闻。
因此,就增强新闻真实性而言,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1)强化网络编辑职业道德意识。当前,由于网络良好的互动性,导致网络编辑在制作新闻时,过于迎合网民,忽略了自身的新闻人身份,忽略了新闻把关环节,导致很多不负责任的假新闻被转载在网站上,直接拉低了新闻质量,造成虚假新闻泛滥。因此,必须加强网络编辑的专业培训与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使其认识到自身的“把关人”身份,通过正确的筛选新闻,确保新闻质量,有效控制假新闻的传播。(2)增强纸媒编辑的主观判断能力,避免盲目信任“权威”。纸媒编辑必须认识到网络新闻良莠不齐,即使是主流媒体的网站新闻,也不可不加审核直接引用,必须保证时时以之一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新闻,不可轻信。若是条件允许,可通过直接采访新闻当事人、第三方求证等方式,确定新闻的真实性[3],但是只要稿件事实依据不足,必定不可发稿,以免出现重大事故。
(二)公正看待、报道社会
作为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意识到“笔下”新闻所具有的能量,一旦稍有不慎,就极有可能导致人们生命、财产的不必要的损失。众所周知,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受众的意向,从而进一步影响其行为。对此,新闻采编人员必须要客观公正地去看待这个社会,从而保证新闻报道正确反映社会现象,不存在主要不良倾向,以免影响到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例如:若是新闻采编人员对社会的认知过于消极,从而大量地报道负面新闻,而忽视正面新闻,必然导致受众对社会的认知产生偏颇,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性。
因此,一名优秀的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时局洞察能力,通过合理挖掘新闻事件,向广大受众传达“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以及“惩恶扬善”的思想,促使整个社会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三)谨慎评判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指的是在一定的时期内被人们广泛专注、议论的问题,其也是新闻采编人员十分重视的一种新闻题材。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热点问题往往也是较为敏感的社会会问题,若是处理的好,则必然有利于完善政府形象,提升公信力;若是处理的不好,则必然会损害政府形象,不利于社会问题。基于此,新闻采编人员在对热点问题进行报道时,必须要谨慎以待,确保核心价值观正确。
报道热点问题,并不意味着将群众的议论、意见全部搬上报纸或是电视,相反新闻采编人员自身必须对该热点问题进行严谨的分析,并在正确把握报道主题的前提下,从安全、团结的大局出发,掌握好评判的“度”,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说话,不利于解决问题的内容不写,确保文章不“过”,也不会“不及”。采编人员必须明确报道热点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政府与群众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解决问题,给群众希望,帮助疏导情绪,只要文章写作目的把控到位,必然掌握的好整个报道的分寸[4]。
(四)灵活应对突发性事件
突发性事件是新闻报道中一个十分特殊的题材,其往往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极大的冲击,例如:火山爆发、台风、战争等突发性灾难,影响十分巨大,新闻价值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与紧迫性,因此对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发性事件一旦出现,相应的新闻报道可以说是分秒必争,第一线的记者往往处于一个错综复杂、动态变化、情感四溢甚至是具有生命威胁的环境中,要想在繁杂的各项事件中,找到最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必须具有敏锐的新闻触觉和丰富的新闻报道经验。
在对突发性事件进行报道时,采编人员还需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小各种不利因素的印象,集中注意力找到重要新闻素材,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梳理、报道。例如: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央视记者张泉灵在身边就是塌方的情况下,一直保持层次鲜明、逻辑清晰的连线报道,充分履行了新闻人的社会使命,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肯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媒体具有一种社会责任,作为媒体传播的具体实施者的新闻采编人员则应以天下为己任,主动地、勇敢地履行自身的使命。在日常工作中,恪守职业道德,真实、客观传播新闻信息;合理掌握采编分寸,正确引导公众意识,抵制错误观点,最终实现社会稳定发展。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