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众角度浅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随后很多类似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相继开播,发展至今中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已经有了自己的成熟体系。
一、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的特点
伴随社会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从1980年被视为中国电视评论节目先河的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的开播,到1994年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的开播,都以其生动的纪实手法,更深刻的监督力度,更多样的评论方式,针砭时弊,进行舆论监督,受到全国上下不同层次的观众的喜欢。很多人在喜欢节目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句“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这句话。其后1996“实话实说”节目的开播更是弥补了国内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空白,也再次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电视热,电视评论节目的发展也又一次达到高潮。
(一)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繁多
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等评论类栏目播出取得不错收视率之后,相继推出了“今日说法”、“对话”等一系列的评论节目,2003年5月1日,在中央电台新闻频道成功试播以后,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大军中又多了像“央视论坛”、“新闻会客厅”这样优秀的节目,新闻评论类节目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同时地方电视台也争相开办评论类节目。如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湖南卫视的“封面”等栏目办得都很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栏目风格,很受观众喜欢。时至今日,我国电视评论类节目的规模越来越大,节目趋向成熟化。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表达方式有所改变
在2003年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大军中《央视论坛》异军突起,这是迄今唯一一个被授权使用 “央视”称呼为名的栏目,它使用了强势媒体中最具品牌价值的资源“央视”;运用了当今媒体中最新最流行的表现形式“论坛”。节目形式和内容都是耳目一新的,论坛设立本台评论员,主持人也不再是以主持人和记者的身份亮相,而是以本台评论员的身份和一批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组成的特邀评论员们一起,围绕当今社会中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讨论、分析和点评,侧重评论,代表央视的主流观点。
(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挥了舆论监督和导向功能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作为大众传媒媒介的直接发言方式之一,承载着社会各种公共意见,肩负着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的作用。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及时反映民情民意 ,对政府、官员等的工作和社会上存在的阴暗面问题进行监督,反映广大受众的心声。在“中国广播电视奖”获奖作品中有很多是对政府和单位的不合理行为和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报道的。如《巨额粮款化为水》、《罚要依法》等。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受众心理活动
电视是视听艺术的结合,当受众打开电视随即而来的是视听结合的冲击,观众凭借眼睛和耳朵产生感觉。当受众在感觉的基础上了解内容时,就产生了对节目的整体印象。“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变换过程。”[5]在这个过程中,受众随时都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出是否继续收看的选择,基于这样的观点,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受众心理活动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同时节目受众的心理活动还是与认识水平、选择方式及各种不同行为规范相联系的。受众的心理活动和规律不仅仅反映在生理机制上,同时也受到社会变迁和时代特征的影响,往往是社会变迁和时代特征的反映,又是人们的思想情绪和生活节奏的反映。由此可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受众心理是复杂多彩的,呈现下列特点:
(一)求新心理
弃旧图新,无疑是广大受众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共同心理。当电视观众打开电视机时会在心里问到:今天的节目有哪些内容?其实意思是说今天的节目有没有吸引我看下去的新内容。节目的观点、评述、采编手法的程序化、机械化地拼凑等等都不能或很难适应受众的心理。一条新鲜的新闻加上精典的评述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如果能最大限度地抓住受众和打动受众的心扉,那就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最重要的是,新闻评论节目受众的求新不仅仅是要求信息新,更希望观念新、形式新、评论角度新等等。受众的求新意识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过程。
(二)求真心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受众希望看到真实的新闻报道,了解事实的全部。那些假新闻严重挫伤了受众对媒体的信任程度,较低了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威信度。如某报关于《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的报道和某报《松原五胞胎》的新闻报道等都是记者道听途说,主观臆测、未仔细核实事实,就匆匆定稿见报。这样的假新闻还有很多,每年人民传媒频道等单位都会组织评选出年度“十大假新闻”,其实这样做的目的,不单单是曝光那些假新闻,更是为了鞭策我们的媒体,杜绝假新闻的制造和泛滥,希望我们的媒体可以认真、准确地报道新闻,严格遵守新闻人的职业操守,不要在一次次啼笑皆非、虚假荒唐的事件中扮演推波助澜的角色,能真正的为受众还原和展示一个真实清晰的世界。
(三)求美心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新闻传播,应该体现雅俗共赏 老少皆宜的大众审美趋向,不能忽视新闻传播中的美学追求。人们在接受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得到美感享受。”[9]而审美经验是人类固有的心理现象,是人们对美的感受、爱好、鉴赏和评价的内在心理活动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传播美除了自然美的直觉形象外;还有他的阶级倾向与社会功利的一面。但是,受众对传播美的审美经验仍然离不开真、善、美的内涵。人们追求传播美,包括它的内涵和形式。这无疑是一种可以吸引受众的魅力,因为它能使人产生心理上美的共鸣和美的情感。同样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想赢得受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适应这种受众的求美心理。
美感有种种特征,但是最终的结局或效果却是一种特殊的愉悦和快乐。在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在《伦理学》中作过描述,亚里士多德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观看和倾听中获得的极其愉快的经验,他还认为,这种愉快的经验是人独有的,而人的审美快乐则源于视觉和听觉感受的和谐。在这次历时26小时的直播报道中,那种画面的真实之美,构图的简洁之美,语言的朴素之美让人赏心悦目。有硬汉之称的次仁多吉的那种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从不畏惧和怯懦的高尚品质,给人一种精神之美。冰山的色彩,此时显得如此丰富。登山队员艰难攀登时,冰爪的铿锵和登顶后的兴奋喘息胜过所有的音响效果。这种具体的动态的立体的视觉描述给人们一种行云流水,飞动不息,美不胜收之感。此时,人们对一种精神上的需求,一种高尚的情操对美好理想的歌颂,不仅仅在视觉,听觉等高级器官,让人有所感受,而且也从这种感受一直贯穿到情感、想像、理解等心理结构的各个不同层面。这种贯通使受众的整个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心理相互撞击,从而产生既轻松自由而又惊险刺激的深沉博大的体验。
节目给予受众愉快是受众对传播媒体的审美要求。它既不同于与之久别重逢的亲人相聚时的那种天伦之乐;也不同于进食美餐的感官快乐。它不单单是满足一种信息的获得,又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一种对正义的伸张、对美好理想的歌颂,同时也是一种对罪恶的丑陋的谴责和鞭挞。
我们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只有具备了真和新才能更美!
三:结语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要想有更好的发展,首先要从受众的角度做好节目。必须从节目选题、采访到最后播出,始终坚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为绝大多数的受众着想,始终让自己置身于受众之中,想受众之所想、做受众之所做。在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大千世界的生活里挖掘财富,发现典型,积累情感。以“精心选题、用心采访、真心交流”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理念,把节目做到咱老百姓的心坎儿里,只有这样才真正的发挥了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优势和作用,把节目做好,让受众喜欢。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