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与“归化”译介接受美学策略
引言
二十多年来,“异化”与“归化”译介接受美学的研究,逐渐延伸到哲学中美学的领域,方法有二:一是以目的语接受美学为归宿的“归化”译介语言转化策略,让译文无条件地靠近目的语;二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译介语言转化策略,让译文无条件地靠近源语。这两种策略均体现出一种文本变异转换的接受美学的思维空间。“归化”的接受美学变异美感,来自于译入语本身的文学文本接受,就是让作者与读者产生思想和精神上的共鸣和触动,达到文本阅读心灵相通的极好境界;反之,“异化”的变异接受美感,来自于原著本身的语言和意境韵味,带领读者进入原作者的精神情怀之中,饱含深情去领略和感知原著的精神魅力。文学文本的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性特征,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译介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缩小这一差异性特征,扩大双方的美学接受能力,形成情感共识和心灵趋同,依照“归化”或“异化”手段将两种语言之间交流,变成人格心理接受的有效桥梁。
一、文学文本“异化”与“归化”译介中的接受美学
文学文本的译介是将原著文本按照译者的情感思路,转换为译本文本的情感思路。其转化过程关键是将源语文本中特有的语言文学意境,挖掘出来,并赋予自身的情感倾注,通过语言转化,从而被他者文化的读者接受美学传统所接受。在译介中,“归化”与“异化”手段是常见的手法,均按照属于美学接受心理或美学视野,去获得共同的精神感悟和心灵交流。美籍意大利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Venuti)认为,“归化”的接受美学价值主要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这表明,两种方式虽然各不相通,甚至悖理,但是站在美学的立场上,是符合接受美学的审美规律的,这是从人性心灵接受中去套取美学认知。可见,“异化”和“归化”符合哲学美学之大语境下的美学价值取向,其根本目的是实现译者和作者的心灵相通和共鸣,互认互识,达到领悟他国文学作品的美学效果和美学感知。译者的功劳在于,采用靠近源语和目的语的情感和手法,来传达原著的人格情操和爱恨情仇。
文学文本的译介过程表明,“异化”和“归化”的接受美学层面主要是译者反叛和遵从,韦努蒂在其专著《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中认为,“异化”本身就是尊重作者的美学表现意境,让读者去靠近原文作者的这一意境而受到感染和精神鼓舞。其主导理念是站在原著作者的美学高度理解作品,让人感受到原著作者的价值魅力;而“归化”主张尊重目的语的文化归从和思维习惯,这将导致与原著文本差异较大的美学思维,当然这更贴近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习惯。接受美学使得“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变得泾渭分明,“异化”的作用是让原作的“思想”和“风味”得以充分保留,使得译作独具原作品一样的美学魅力。“归化”的作用在于将原著文本的语言文化规范与译入语靠近,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异化”出来的文本会保留原著的异域风味,使文本具有“异国情调”之韵味和气韵和异域语言美。“异化”译介方式符合读者求新求异的审美追求,极具新意和新奇感、极赋予刺激和挑战,自始自终让人领略到由异国情调带给人的美感和情趣。“归化”的译介方式由于恪守了译入语的语言文化传统,将源语中“陌生”的语言形式和异域文化特质,转换成译入语所读者所熟知的文化意象,提高了读者的可读性和可接受度,让读者具有亲和感染力和安全感。
二、文学文本“异化”与“归化”的译介文化美学表征
“异化”与“归化”的译介文化美学表征,是指文学文本译介后的文化移植过程,尽管文化差异在文本译出之后融入到了译品之中。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之下,文学文本的文化内涵异常丰富,原著文学作品译介时都需要将文化美学内涵文本的特质加以再现。译介过程要求原著作者和译文读者达到共同的人文情怀,或是让语言背后两种文化的相互认同和互认互识,这要求译介过程需要选择有效的文化而非语言的转换手法,使之获得较好的译介文化美学表征。译介中“异化”的文化美学表征要求,文学作品的译介不仅充分体现目的语文化背景,还要尽量保留原著文化背景。这种方法需要把原著的人种、民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如实再现,特别是其民族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情景。鉴于其承载着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将随着语言的转化而再现出来,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换句话说,就是把文学文本的文化思维背景,由作品移植到另一种文化因素当中,显然这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这必然将使得文学文本赋予文化美学的新意。
“归化”译介文化美学表征是抓住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在语言转化中实施新的文化编码重组文化信息。“归化”的文化美学表征确实是抓住目的语文化的语用意义,让原著的语言语用意义表现在文化趋同之上。“归化”的基本文化美学表征原则是将原著文化嫁接或者是“入乡随俗”,或者是让原著文化特色“充满乡土味”,它通过目的语的语言转换,实施其负载的文化意义的巨大超越,从而获得读者的认同和感知。也就是说“归化”的文化转化是从读者的角度获得接受心理,这样译者可以不拘泥于原语的文化形式和意义,用跨文化的“对等”交换来表达原著本身所赋予的文化信息,让读者感受一种贴近自身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念而欣然接受。“归化”还可将原语中丰富的文化色彩的物象转换成译入语中相同文化色彩的物象,特别是文化习语和比喻性词语的译介,必须充满文化典故的故事挖掘。“归化”的文化美学审美方法的关键,是撇开了原文的词语和句法的束缚,抓住了其文化的语用衍生意义,从译入语中选取与原著文化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而译之。
韦努蒂认为,“异化”译介的他乡文化美学表征策略,就是偏离本土主流的文化背景审美价值导向,竭力保留原著文化的语言和文化的审美特征。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留原著的异域性文化魅力和文化异质风貌,使译文文本充满异国情调和他乡情结。它能使其美学感知充满神奇色彩,也能丰富和完善译文的本土文化接受和表达力,而且也能让人们更能通过译文文本了解他国文化,真切地感受和认识异国他乡的美学境界。它还可以让在译入语中的“文化对应”的语言折射出原著语中文化符号信息,将源语中的审美符号信息以原滋原味的方式传入目的语中,这将赋予译入语文本全新的语言文化成分和新奇的表达形式。特别是原著文本中的一些真人事件、传奇故事和历史典故等,使得其文化涵义能够影响到世界人们的心灵。
因此,不论是“异化”还是“归化”的译介接受美学和文化美学表征,它们都在语言文化转换美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对于译介美学的审美价值体系的促进有着不可磨灭的推动。在当今世界的多元化和多极化格局中,两种方法的使用都将变得日益频繁和互通有无。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多元论必将促进每一种文化的审美趋同和审美一致,这样才能促进世界文化平等和文化兼容并包。可见,人类可以通过译介来加快各国审美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成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