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角下《小妇人》的译本赏析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交流日益加深,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文学作品的交流,文学作品是语言的组合与深化,而语言是一种美的表现,英美文学作品能够积极反应西方国家文化的精髓,因此在当前的文化交流过程中,英美文学作品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是根植在本国的文化土壤中的一种文化的具体的载体,因此语言也因为深厚的文化变得更有魅力。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时,会使用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对语言进行优化,但是在优化的过程中,就已经使得语境发生了改变,一种国人更能接受的方式对语言进行展示,从而提高翻译水平。当然,翻译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种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是在这种语境下对原文的意思进行传递的过程。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的译者对原文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译者本身的文化内涵也不相同,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不仅要对原文语言进行处理,也应该要把握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对汉语进行研究,从而使得作品的翻译可以更加切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一、《小妇人》的翻译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作品交流必须要将其语言进行转换,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审美能力的差异对于译本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对语言进行变通,从而用一种目标语言受众可以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主旨以及内涵进行传递,就是翻译的目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差异是作品翻译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的现象,翻译的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审美差异的应用,更多的关注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功能属性,使得翻译的效果更加连续。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这种审美差异怀有一种包容的心态,从跨文化意识和角度出发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从而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平,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小妇人》是一部备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的美国文学作品,由美国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所著,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通过文学手段,来表达广大女性的渴望和需求,通过对家庭中的和谐以及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来揭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对道德伦理中的积极一面进行了歌颂,塑造了一种全新的女性形象,将女性的独立、个性、坚强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作品中充满了正能量,一出版就受到了很大的关注,而且在世界其他国家也被翻译成不同的版本,进行传播。在我国,也有不同的译者对其进行翻译,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翻译版本,各个翻译版本中都体现了译者对语言的把握能力、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能力,因此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翻译审美视角,最终产生了翻译审美的差异性。通过调查分析,在读个版本中,比较受欢迎的是刘春英与陈玉立翻译的版本以及宋丽军与宋颖军翻译的版本。这两个翻译的版本中,尽管对作品的理解有一些偏差,但整体上是在对原文有了很好的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小妇人》译本中的审美差异
西方文学作品翻译质量的好坏对于目标受众的信息接收准确度有很大影响,翻译是信息传递的方式。对《小妇人》的翻译,应该要符合我国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不能完全按照直译的方式,而应该要进行改变,从美学的视角出发对这部作品进行翻译。从翻译版本和原本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情节是被删除的,这是在美学思想下产生的一种翻译结果,是为了融入我国的主流文学而采用的一个翻译技巧,是为了保持规则上的一致性而形成的一种翻译方式。《小妇人》的作者接受的是美国的思想文化,因此在写作时往往是根据该国语言的使用规律以及习惯进行文字的编排,但是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对汉语的理解以及语言的顺序的安排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在对这部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原文的理解,实现文学作品翻译的目的。在对《小妇人》进行翻译的时候,存在一些不同的语境,这些语境往往是不同的译者对我国文化的不同理解的结果。因此在对这类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尽可能地对原文的意境、表达方式和习惯等进行体现,使得我国读者能够尽可能多地体会到西方文学作品的精髓所在,把握翻译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将文学翻译当做一种美学艺术来做,使得翻译的结果更美。
(一)词汇选择上的翻译审美差异
我国的《小妇人》的翻译中有很多版本,其中接受程度较高的两个版本中,审美方面也有些差异,其中一个就是表现在词汇方面的。由于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词汇和句子使用方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西方文学作品在翻译时往往只采用直译的方式,使得很多西方文学作品的语义以及语境发生了改变,最终导致很多被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出现词汇问题,比如语句不通顺、错别字、生僻词汇或者与文章内容完全不相关的词汇等。在翻译过程中,译文语句审美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词汇选择的影响,翻译的词汇十分合适、是否华丽、是否通俗,都会对翻译质量带来影响。有时候翻译的词汇的选择也与翻译的策略有关,在翻译理论中,有两种翻译策略会在词汇选择上产生阅读美学差异性,即功能对等翻译策略与形式对等翻译策略。前者更注重于译文的本土化,在翻译的时候会尽量选择一些与原文比较相近的词汇,而且要使用一些比较适合译本的读者的阅读理解的词汇,从而产生良好的翻译效果。而形式对等翻译策略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要确保译文和原文保持一致,对原文进行机械化的翻译,对于译文读者的语言理解模式和能力的考虑不足,因而译文往往具有明显的翻译腔,使得译文显得比较生硬,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翻译词汇问题。
比如在《小妇人》中,对于“libel,labels,pickle - bottle”这三个词语进行翻译时,我国的两个比较常见的版本都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因此使得译文的语句在表达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刘春英与陈玉立将其翻译为“讥谤、标价、腌菜瓶子”,这种翻译方式显得有些机械、呆板,而宋丽军与宋颖军则将其翻译成为“诽谤、肥胖、大柱子”,在词汇的选择上更为恰当,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读者理解。
(二)语境表达上的翻译审美差异
语意的不同来源于意境的不同,意境是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意象对自己的情感进行承载和体现的一个过程,相比起来,我国的文学作品更注重意境,而我很多外国作品在进行创作时对意境的把握相对较少,西方文化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于故事以及语言,对意境的关注程度不高。但进行翻译的时候,往往需要对语言的语境进行把握,从而产生更加准确的翻译效果。在对《小妇人》进行翻译时,意境的不对等也是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对意境进行翻译,是提高整个作品翻译质量的关键。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应该要加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体现,这种意境翻译方式的关键就在于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三)语意上的翻译审美差异
译文翻译水平取决于语意表达效果的好坏,在语音的表达上,不仅要贴合原文的意思,也要贴近目标语言的意思。语意表达的好坏也受制于翻译策略选择是否恰当,在翻译的时候,最常用的就是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不同的翻译策略就会造成语意表达上的审美差异。直译更关注于对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的保持,但是这种翻译方式可能会导致译文的语意表达不够完善,有可能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产生一种不完整的感觉。与此相对的意译就不同了,意译更关注于作品的内涵以及思想,灵活程度更高,在保持原文的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译者的理解对文章内容进行增减。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就是一个审美的主体,而作者或者作品就成为审美的对象。比如对于“with a little sigh,which no one heard but the hearth -brush and kettle - holder”这句进行翻译的时候,刘春英与陈玉立将其翻译为“声音轻得谁也听不到”,这就是一种直译的方式,这种翻译比较简洁,对于读者的阅读也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会给读者带来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好像话语并没有结束。而宋丽军与宋颖军则将其翻译成为“只有壁炉刷儿和水壶才能听得见”,这就是一种意译的方式,对人物的叹息声进行了描述,使得读者有一种更加明显的感知。
结语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过程,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译者对中西方差异的把握,在确保文学作品主体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加强对各种文学作品的功能性翻译。对于《小妇人》这部小说的翻译,我国常见的两个翻译版本中,一个采用直译的方式较多,一个采用意译的方式较多,因此产生的译本质量有所不同,读者的阅读感受也有所不同。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