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马建东对甘谷方言几个声母的记音——中古来纽在甘谷方言的演变
1.中古泥来两母在今甘谷方言中的音值
说实话,马先生这几篇文章和专著中的错误俯拾即是。究其原因,是他对甘谷方言调查的草率粗疏不精审以及对力图以甘谷方言证明“古音见母、来母或同纽”的偏执。
为清楚了解这些失误,我们从中古泥(娘)来两母在今甘谷方言中的音值谈起。问题是,为什么在相同条件([i]前)的情况下,古泥娘母[n]在甘谷县城等地受后面舌面元音[i]的同化变为[]([y]前的[n]变为[]也是同化),而[l]却保持不变?由于材料和研究的缺乏,目前还不很清楚,但我们清楚的是甘谷话声母[]后的[i]较后,而声母[l]后的[i]很前即应该是[i+]。
2.古来母在磐安话中读[tɕ]只限于[y]韵母前
马先生所谓的甘谷话(准确地说应是磐安话)中“中古来母字一部分读作[t]”的情况只限于韵母[y]前。应该说明的是,我们在本文中所说的“在韵母[y]前”,但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甘谷话的韵母[y]与普通话的在归字上是有差异的。比如“绿”字,马先生在“之一”和“之二”中认为普通话读[ly]而磐安话并不读[tɕy],所以当属“例外”,这是因为以普通话为“标本”的缘故。其实“绿”字中古属烛韵,而烛韵的舌齿字后来转入了合口一等,念u,“绿”字在今普通话念[ly]才是“例外”,它的另一读音[lu](“绿林”)则是符合音变规则的。明代兰茂《韵略易通》卷上“东洪”韵“来”母下入声“六”“陆”“绿”并列,正说明“六”“绿”同音。地名中安徽六([lu])安、甘谷六([lu])峰(甘谷县东部一乡名)之“六”作数字时音[liəu],这是三岁孩童也知晓的;另一有力的证据是,“绿豆”甘谷方言中正音“[lu]豆”,对“[liəu]颜色”(绿色),倘若您要摆谱,要“有腔调”,说成“[lu]色”,甘谷人也完全听得懂。
3.磐安方言读部分古来母字为[tɕ]与上古见来二母相谐无关
虽然从谐声偏旁上看,古见母和古来母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我们不能因为古见母齐撮字今读[tɕ]同时甘谷有地方将本属来母的撮口字也有读[tɕ]的,就来说见来同纽,因为它们实在只是“殊途而同归”而已!《淮南子·氾论训》:“百川异源,皆归于海。”我们不能因为海河、黄河都归于渤海,就说二河“同源”,这不是本末倒置吗?正如古精母齐撮字今也多读[tɕ],磐安、谢家湾等地读古疑母古影母的一些字为[tɕ],即便是泥母,前文已指出,只要满足在韵母或介音[i]前这个条件,磐安、谢家湾等乡镇都读[tɕ],如:你=己,尿=叫,蔫=尖,等等;天水市麦积区元龙乡、天水市清水县和陕西省宝鸡市一些地方,甚至有读普通话的声母d[t]为j[tɕ]的。若照马先生的推论,岂非都与古来母“同纽”了不成?这样看来,古见母(一般拟测为[k])与磐安等地方言中的来母,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4.磐安等地古来母在韵母[y]前变读为[tɕ]的时间
关于普通话的[ly]([ly-])为什么在甘谷磐安等地读[tɕ],在“之一”第二部分“上古时期的语音遗存说明的问题”中,马先生依据王力先生拟定的上古韵部分析了磐安等地今读[tɕ]的来母字,结论是“这部分字的韵母,除了律、屡二字,基本上来源于上古的鱼部”,这些“上古来母字与鱼部字中的一些字在相拼过程中,随着不同人群或个人的发音条件和习惯,在进行着分裂,当其中一部分字分裂到某个进程时,可能碰到了后世也面临的一个坎”,这个“坎”就是音素[l]与[y]拼合时“增加了相拼合的难度,因此有一部分人或个人,改变了相拼的要素,将其中的一个音素,由 [l](从理论上讲,也可以选择其中的[y]进行改变,但历史地选择了前者)改变为[tɕ]”。在“之二”第三部分“‘角’、 ‘谷’二字的音读”的结尾又“我们经过对甘谷话中声母是j([tɕ])的字进行的考察,发其中一部分来源于上古的来母(个别来源于泥母),这与普通话声母j([tɕ])的来源有很大的差异。”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