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从中原曲词文学透视中原岁时节日习俗的嬗变

作者:陈淑娅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6-12-12人气:1199

我国的岁时节日习俗由来已久,形成与发展, 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岁时节日习俗在其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发生了很大变异,融入其间许多后续的内涵。诸如一些节日原有的祭祀、信仰、禁忌等方面的含,已经大大地淡化了,其娱乐的意味渐浓。我国的节日习俗众多,我们在这里仅仅展示中原曲词文学中为我们所呈现的中原民众的习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等,从中我们亦可以看到节日习俗嬗变的历史轨迹和民间习俗的传承与变异性。 

一、春节

春节民俗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春节作为节日正式形成于汉代,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两千多年至今。

年节虽然定在农历正月初一,其实年节的活动远不止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人们便开始忙年。中原地区有一首妇孺皆知的民谣详细地叙述了新春佳节的各种活动:“腊月二十三,祭灶官;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五,磨豆腐;腊月二十六,割大肉;腊月二十七,杀年鸡;腊月二十八,蒸枣花;腊月二十九,蒸馒头;腊月三十,贴门齐。”(各地传唱小有不同)

拜年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到亲朋好友家和乡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中原地区拜年之风,起源于汉代,唐宋之后盛行。孩子们除夕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压岁钱,是希望晚辈平安幸福,远离灾难。这种民俗形式一直流行至今。三弦书现代短篇曲目《吃雪人儿》云:

大年三十响罢了笛儿,紧接着初一要躬脊儿。孩子们忙着到处把年拜,口袋里挣了不少的小体己儿。

大年初一,小孩子最兴奋的莫过于到处拜年,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在《吃雪人》中还呈现出来新的节日习俗,村长给没儿没女的五保户家拜年,送节礼,体现出来党和人民群众心贴心的新的时代精神,赋予拜年更深一层的含义。

另外春节的习俗就是闺女回娘家,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跟着丈夫、带着儿女回娘家拜年。三弦书《借髢髢》(1983年河南省戏曲工作室内部编印的《河南传统曲目汇编》第一集中。该曲目也是河南坠子短篇传统曲目,内容与三弦书略有不同)中写道:

日月穿梭如风飞,过了三十到初一,初二初三初四五,一拜拜到初六七。大主家拜年骑骡马,二户人家坐车去。门外拉车“咯当当当”响,惊动房中女花枝。李二姐手扒窗帘往外看,原是人家拉车走亲戚。二姐有语开言道,再叫二楞你听知:“人家都把娘家走,俺的娘在家想闺女。有心走走我穷娘家,缺少一套出门衣。”

由于非常重视春节回娘家,于是引出了李二姐借衣服、借髢髢,最终打碎髢髢的有趣的故事。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也叫“灯节”,是举国欢庆、万民同乐的日子。在这一天,千灯竞放,游人如织,人们尽兴赏玩,乐而忘寐。可谓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后来又为何成为一个全民狂欢的盛大节日,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灯节始于东汉永平年间,明帝刘庄为了倡导佛教,上元夜在宫廷和寺庙“燃灯表佛”,并令士族庶民家家挂灯,后来流传下来,相沿成俗。其二,元宵节和汉时诛灭诸吕有关。汉文帝刘恒为了纪念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平灭诸吕,每逢正月十六便微服出宫与民同乐,这样逐渐形成了元宵节。其三,灯节起源于西汉武帝时,传说武帝久病不愈,后请一巫师与神通话,太一神说武帝病会好,我们将会于甘泉宫。后来武帝病果真痊愈,便在甘泉宫建太一祠坛,每年都去祭祠很多次,尤以正月十五最为隆重,祭礼时燃起灯光,通宵达旦,亮若白昼。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记载:“汉家常以正月十五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祭,至明而终。”“太一”即“太”,是道教神系中的天神星君。由此可见,汉时的道教祭灯,当是形成灯节的成因之一。

到了隋代,隋炀帝为了追求享乐,每逢正月十五,都要在皇城端门外设下数里戏场,调集数万人,盛装彩服,通宵歌舞。隋朝的御史柳彧曾在奏章中这样描写元宵之夜万民狂欢的盛况:

……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媪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高棚跨跨路,广幕陵云,服靓 ,车马填噎……[1][3]

由此可见其狂欢的场面,以至于大臣上奏皇帝,想要予以禁断,可惜并不成功。唐史记载:景龙四年上元夜,唐中宗与皇后微行观灯。是夜,放宫女数千人外出看灯,因此多有亡而不归者。第二天晚上,帝后又再次微行看灯,并幸驸马韦安石府第。先天二年上元节一连三夜,太上皇(已退位的睿宗)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其时宫女数千人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并妙选长安、万年两县少女、少妇乃至使婢、妓女千余人,穿戴打扮每个人要花费三百贯到万钱不等,让她们于灯轮下踏歌,三日方罢,欢乐之极,为前所未有。(《旧唐书》卷七《中宗、睿宗纪》)唐代打破了身份的界限,使元宵节成为一个真正的全民玩乐、享受、自由的盛大节日。

唐代崔知贤《上元夜效小庾体》:“今夜启城闉,结伴戏芳春。鼓声撩乱动,风光触处新。月下多游骑,灯前饶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直到晚唐依然如此,晚唐诗人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正月十五夜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描绘了当时京师的观灯规模之大,元宵盛况。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辛弃疾那首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宋徽宗时放“鳌山灯”竟长达48天,花灯、烟花、灯谜、杂质、各种娱乐活动名目繁多,夸财斗富、铺张挥霍之风到宋代达于极盛。

随着社会的发展,元宵节已经淡化了最初的信仰或宗教的意义,演变为万民同庆、闹春同欢的娱乐性节日。广大的民众在节日所缔造的喜庆气氛中,尽情玩乐、尽情享受。

大调曲子传统曲目《大观灯》描写的虽然是北京城的灯节盛况,但也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万紫千红的花灯图。在《大观灯》中我们看到了小说、戏文中的各种人物造型灯:三国灯、唐朝的灯、水浒灯、西厢记的故事。各个行业的门前所挂灯笼各不相同,和自己年经营的行业特点相符合。如粮行挂升斗灯,棉花行挂秤灯等等。通过对各式各样花灯的描绘中,我们可以走进民众的心灵深处,分享他们的好恶情感。花灯成为表达民众情感、心声的一种载体。

河南坠子现代曲目《姑嫂观灯》借鉴《大观灯》的一些写法,写姑嫂二人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第一个元宵夜,到郑州市紫荆山公园观看灯展。只见人如潮涌,花灯万盏,千姿百态,争奇斗妍。姑嫂看到各式各样,各种形状,各种动物和造型的彩灯,五彩溢光,琳琅满目,让人目不睱接。

最有趣还数那四盏螃蟹灯。它八只爪,乱弹腾,走起路,横着行。舞着俩大钳子特别凶,活像是王张江姚那四个孬种!还有象征祖国繁荣,如诗如画的白鹅灯、鲤鱼灯、荷花灯、划船灯。

姑嫂俩走到一棵青松下,看见盏自动吊车灯。这盏灯,又高又大造型美,铁臂高抬半空中。一起一落多灵巧,还装着叮铃铃铃铃、叮铃铃铃铃,自动化的信号铃。嫂嫂看得入了迷:“妹妹呀,这是俺厂造的灯。为加速工业现代化工人们正苦战攻关攀高峰。这盏灯,是志气灯,照得俺情满怀来志满胸!”

一回头,看见盏铁牛耕地灯,这盏灯,红光闪闪放异彩,拖拉机正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用银犁翻开泥土层……

我们在感受万民同欢、共庆元宵的热烈气氛的同时感受到浓郁的时代气息。民众通过花灯,表现了在粉碎“四人帮”之后那种欢快喜悦的心情,以及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原人民为实现工业、农业、科学、军事现代化所作的努力,还有蕴含其中的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憧憬。中原曲词文学鲜活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对于我们今天认识那时的民风民情大有裨益。

三、清明节

清明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有丰富的节日习俗,一方面是扫墓祭奠、怀念已经离世的亲人,充满了肃穆、悲伤的情感。作为我国的三大鬼节之一,清明节的祭奠活动是全民性的。中原曲词文学反映的主要是不同时期中原地区农家在清明时节家家户户上坟扫墓的情景:

三弦书《王丞相搬窑》:但只见三月清明佳节到,家家户户把坟添。家家户户把坟上,俱都是着篮子找着锨。纸钱灰烧哩团团转,凉浆水泼地未曾干。

三弦书《瓦片记》: 玉兰想起母亲去世一周年,眼看三月清明二月尽,给母亲把土添,在坟前双膝跪,未曾化纸,哭晕在坟前,苏醒以后,忙摆傺品,用手点上黄火纸。

《鳏夫哭妻》:年年有个三月三,鳏夫上坟泪不干:哭一声孩他娘,你咋舍了俺,你一死好像塌了半拉天……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清明节上坟祭奠亡灵的习俗,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蕴含其中的鬼神观念已经日渐淡化,主要寄寓的是对故去的亲人的深切怀念。

四、七夕节

古称夏历七月初七为“巧日”、“七夕”,又有“乞巧节”、“女儿节”之称,因在这一天的晚上妇女祭祀河鼓、织女二星,以追慕天上织女的工巧和牛郎、织女鹊桥相传的恩爱而得名。在《诗经》中我们就可以找到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滥觞。《小雅·大东》云: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牛郎织女渡河的情节在汉代始见,最早的记录是《淮南子》:“乌鹊填河而渡织女”的只言片语。南朝梁代的殷芸在其《小说》中则对“牛郎织女”传说作了完整的表述: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睱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絍。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殷芸并没有提到如何渡河,后来《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云: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这样牛郎织女的情节就比较完事了,后来演变为青年男女将牛郎织女视为爱情婚姻之神,借助虚幻的天上传说寄托着人间的乞爱、乞巧的追求。

至于七夕节的风俗,《荆楚岁时记》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人们“陈瓜果、祀牛女”,向他们占巧的情形。后来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还记载了七夕节捉蜘蛛藏小盒中卜巧的游戏:

   至晓开视蜘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直至清朝末年,此俗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光绪年间编修的《武进阳湖县合志》卷二载:

向夕,陈瓜果祀织女星,别供丝、丝绣针、脂粉。又于奁盒贮蜘蛛,晓启视之,以布网为得巧。

其实各地的七夕风俗事象各异,“但都以神话为信仰,以传说为背景,以巫术为手段,以乞巧为主旨,同时还潜藏着乞生、乞爱、乞美、乞乐的入世情致。”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习俗也发生了变异。中原曲词文学中所记载的七夕风俗已经呈现出传承中的变异。河南坠子《山里人》就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七夕节的风俗:

年年都有个七月七,

七月七大会就在李家集儿,

四乡人都爱赶这个七夕会儿,

赶会的还捎着串亲戚。

正是因为七月七大会,香菊嫂来向丈夫书文要钱,赶集、回娘。文中叙述:“七月七娘家门口是物交会,这一天,可要去赶会儿买点东西。”香菊嫂又提醒丈夫说:“别忘了,今天是牛郎会织女,七夕会就在李家集儿。大姐二姐都去赶会,娘一定早在门前盼闺女儿。”从《山里人》的叙述为看,人们趁着这样的节日逛会买东西、会亲戚成为重头戏,此时的七夕节已经淡化了传统了乞巧、乞爱的成分,成为当时人们买东西、串亲戚、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欢乐喜庆的节日。

从上面节日的叙述来看,这些传统的节日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向前的发展,其风俗亦发生了变异,大都淡化了原来的节日习俗,更多地呈现出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千百年来,传统节日已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重要的感情纽带。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从中真切地体验到这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亲和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节日的这种力量来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增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本文来源:《文学教育》:http://www.zzqklm.com/w/wy/63.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