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之夜》中的和声技法研究-音乐论文
第一个奏鸣曲由一个多主题的呈示部、一个很长的展开部和一个缩短的冉现部构成。主部主题由3(29小节处)和6(第50小节处)两个主题构成,这两个动机描述了一个女人激情澎湃的向另一个男人坦白了一个悲剧。主题显然在风格上和调性上与前面出现的主题形成了很大的差异,但是在音高上仍然由二度音程与大跳音程的结合构成,而节奏上也包含了附点节奏的特征。主题6表现出由于她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男人而感到不幸和孤独。
副部主题由0和4两个主题构成,主题。是副部的三拍子主题,,这个主题的展开也采用丫严格模进的手法,先后模进了,并在其间夹杂着主题、主题与前几个主题一样,在音高上都包含小二度与大跳音程的结合,在节奏:虽然是弱起但并没有保留附点特征,而是恢复广引子的弱起节奏特征。
二、第二个奏鸣曲式的调性布局与主题
第二奏鸣曲也由呈4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构成。呈示部由单一主题的主部主题,双主题的副部主题以及一个结束部构成。
呈示部的调性布局与主题结构主部主题6(230-248小节处)在0大调上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这个主题突出了三度音程。在展开的过程中以第一奏鸣曲中的主题31作为对位旋律。
勋伯格在标题中说明,这个主题是对男人宽大而崇高的再现耶主部主题副部主鼸副部主题255-258小节)和8(259-260小节)在属方向的升「大调卜.呈示,形成主属对比。主题8(259-260小节)与主题丨一样,保持了三度音程特征,另外在半音进行与跳进的结合方面,与第二个奏鸣曲式呈示部的相应特征一致。这两个主题反映了男人的心情,他的爱与自然的光芒融合在一起,能够忽视不幸的遭遇:“一定不要让你怀的孩子成为你的精神负担。”
在结束部的新主题11(278-282小节)出现时,降6小调的平行大调降0大调特征显露出来,结朿部最后在降6调的属方向7大调上终止,进人展开部。结束部主题II虽然看似新鲜材料,但实际上仍然是第一奏鸣曲呈示部中半音弓大跳结合的变化发展,在节奏卜.也出现了第一奏鸣曲呈示部中富于特色的附点节奏。这个新的主题表达了“你我在冰冷的海洋里一起漂泊,但是一种特殊的温暖从你心上传给了我,从我心上传给广你,这种温暖将使耶孩子神化。”和弦材料
一、和弦结构
在传统和声中,三度叠置是构成和弦的基本原则,晚期浪漫派以来,随着作曲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构成和弦的手段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和弦结构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态,在《升华之夜》中,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品中多处运用了三和弦、七和弦与九和弦、半减七和弦、减七和弦、增三大七和弦、复合和弦等,这些和弦的运用说明了勋伯格在这部早期作品中仍然遵循着传统的和声结构原则。1.半减七和弦
在第二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开头部分第232小节第二.拍运用了0和声大调的II级七和弦。再现部的第349小节第三拍出现了0和声大调的II级七和弦。第75小节的第一拍处运用了半减七和弦:611)35。1.减七和弦
展开部中第307小节第二拍使用了3和声小调的VII级七和弦。第254小节第〒拍出现了大调的降二.音IV级七和弦。在《升华之夜》这部作品中,觔伯格大量运用半减七和弦与减七和弦不仅造成各个声部的进行半音化,也造成了音响的不协和性和色彩的变化,尤其是在调性模糊的段落,这些结构的和弦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增三和弦
第9小节第三拍处运用了4和声小调升高五音的III级和弦。第19小节第―拍处运用了增三和弦:571)3。4增三大七和弦
第79小节的第二拍处运用了极不协和的增三大七和弦士5口24。此处增二大七和弦的运用表现了人物矛盾与痛苦的复杂心情,在下文例〖)中也用了?和声大调的降1\1级增三大七和弦。1附加六度和弦
第81小节运用了(!小调的16和弦,在这个和弦的基础上附加一个大六度和弦。二、和弦性质
在《升华之夜》中,作曲家大量的使用了调内和弦和各种副属和弦,由此可以看出勋伯格的这部作品在和弦性质上仍然继承了晚期浪漫派的特点。除此之外,一些变和弦如:远关系调和弦、交替变和弦、副属变和弦等变和弦在一些地方也有不少应用,这些和弦聚集在一起的应用,加上特殊的即非传统的和声进行有着模糊调性的作用。1.远关系调和弦
《升华之夜》中某些段落运用了一些远关系调的和弦,正如勋伯格在《我的演进》一文中所说:“这里有许多在建立我的成熟风格中起过作用的特征,和许多需要和声急速运动的,包含有超出调性以外的音程的旋律。”为了构成多声部的半音化进行和避免调性的明确,作者用了这邺远关系调的和弦来模糊调性。如第42小节中在和.变和弦觀变和弦,第20小节第四拍II用了重属变和弦。第22小节第三拍和第四拍运用了副属变和弦山511/111和!打/
VI。第46小节的第三拍处运用了副属变和弦5肝。和声进行
“升华之夜”属于勋伯格的甲期作品,因此该作品中仍存在大量的功能性和声进行并且这些功能性和声进行在作品曲式中仍然显示出其结构作用。但正如勋伯格自己所说:“在某些旋律的长度上,在力度上,在对位与主题的结合匕在和声的对位化运动以及低音与旋律的对比上,是可以发现一些励伯格式的因素的。最后,已经有一些调性不明确的段落,可以认为是对未来的预示。”故该作品中为了表现人物的复杂情感和心理状态,而运用了半音化和声手法以及各种模糊调性的手法。这些手法中,有些受到瓦格纳的影响而与其类似,有些在当时则比较前卫。
功能性和声进行在《升华之夜》的结构内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强调力度的典铟的功能性进行。
1.结构内的功能性和声进行
该作品结构内存在不少四度上行根音关系的进行,如第11小节的和声进行乂16-115。第27-28小节的和声进行II5“V强调和声功能性的和声进行。1.功能性和声进行的结构作用在引子中,除开始与段落结束的闯人终止外几乎不用主和弦,为的是避免调性与和声的稳定,造成发展过程中的调性游移和模糊。但引子一开始用了主持续音和主和弦,中间部分也用了主持续音。从第25小节开始到29小节的闯入终止,在引子结束前不断强调下属功能,然后进人的终止式,这充分体现了传统的调性思维与功能性和声进行在引子中的结构作用。结语
通过对勋伯格《升华之夜》的和声及相关的作曲技术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勋伯格这部早期作品中和声技法的一些特征,这些和声技法虽然遵循着功能性和声的原则,但也在试图摆脱传统和声原则对其的束缚,显示出变现主义的特征。
从调式材料方面,勋伯格虽然使用了传统的奏鸣曲曲式原则,但在调性的布局方面却没有按照传统的奏鸣曲曲式调性布局的原则,而是打破了奏鸣曲式一贯的主部与副部之间主属调性的原则。
从和弦材料上看,勋伯格的和弦材料大多涵盖了传统功能和声原则的和声素材,从不协和的半减七和弦、减七和弦,到音响更为刺激的增三和弦、增三大七和弦,再到结构复杂的复合和弦以及附加六度和弦,再有从传统意义上的副属和弦到模糊调性的远关系调和弦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变和弦,其中有些复杂结构的和弦在当时的运用还是有些新意的。
从横向的和声进行来看,勋伯格对于整体框架上的功能性和声进彳7还是有所遵循的,但是由于他想极力挣脱与打破传统和声原则带来的束缚,因此在作品中对于造成调性游移或模糊的手法有大量的运用。
另外,在对于不协和音的处理方面也可以看出勋伯格突破传统的创新意识,解放不协和音意味着放弃将不协和和弦加以解决的必要性,消除和弦之间不均等的功能关系,从而使调性和声体系走向瓦解。这一点在《升华之夜》中已经有初现的端悅,从而为后来的十二音体系奠定了基础。
勋伯格生于1874年,《升华之夜》创作于1899年,勋伯格的一些和声技法虽然受瓦格纳和布拉姆斯的影响,但是在某些旋律的长度上,在力度『,在对位与主题的结合上,在和声的对位化运动以及低音与旋律的对比上,是有勋伯格自己的创新和独特的表现力的。
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是20世纪初期最受瞩目的作曲家之一,《升华之夜》是他创作生涯中的早期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交织着传统与创新的多种创作手法。通过对此作品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充分了解到勋伯格力求突破传统和声的束缚,探索和演变到进现代和声技法的这一过程。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