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浅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论文

作者:王洪波来源:原创日期:2012-05-05人气:917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已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那么,怎样转变呢?下面我以苏教版七年级为例,从学生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到内心情感体验的基本特征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和设想。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我想学”
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我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我在讲桌左边放两盒粉笔和一个本子,右边放一盒粉笔和两个本子,在问大家讲桌上有什么?你能帮我把讲桌整理一下吗?”学生经历了整理讲台后,不仅理解了什么是分类,体验了分类带给我们的好处,更重要的是慢慢养成了善于观察生活、尝试抽象出数学问题并探究解决的好习惯。
这一天,我的学生就给自己布置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家庭作业:到家里找找有没有分类的(现象);到家里看看什么地方乱糟糟的,我就用分类的办法整理一下。这个学生自主布置的作业,反映了课堂上问题意识的延续性、后继性,这才是最宝贵、最“长效”的丰厚回报!因为它真正实现了其内在动机状态由“要我学”到“我想学”的转变。
二、开展找数学活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我乐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但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牢牢的捆绑在书本知识里,数学学习成了枯燥机械的练习,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现代的学习方式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如在准备课里可以问学生:你觉得从哪里可以学到数学?学生都感觉书上能学到数学、从爸爸、妈妈那里能学到数学,不知道生活中也能学到数学。为了转变学生的数学观,可以让学生从老师身上找数学。学生会找到好多,而且越找越兴奋:老师衣服上有一粒纽扣;老师身上有2个口袋,1+1=2;衣服上有个2字;2只手加2只脚,一共有4只;老师有2个鼻孔,象个8……回家再让学生在爸爸、妈妈身上、在家里找数学,回去看看自己身份证上的号码,自己在学校的学号。通过寻找,学生的数学观发生了变化,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眼光日趋敏锐。从他们的数学日记中我们能欣喜地看到学生在玩的时候及路上也能做个有心人观察数学。可见,学生已经具有了数学应用意识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这良好的数学素养。
数学的生活化,改变了学生与课程间的生硬关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更生动、更主动,实现了内心情感体验的“我苦学”到“我乐学”的转变。
三、设计有探究意义的数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我能学”
现代教育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压制这种良好的愿望,滋养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新课程下,需要我们设计有探究意义的数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例如,在学习“从三个方向看”时,我让学生尝试把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搬下来,你有什么好办法?此时,我并没有组织小组讨论,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因为这个问题相对较难,创造性强,如果立即组织小组讨论,只能成为微型的传授式课堂,且思路不易打开。开始学生局限于把物体放在纸上用笔画出来的方法,后来经过认真思考,方法越来越多,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的学习激情被点燃,创新的火花时时迸发。
生1:把纸放在物体上折一下。
生2:把物体放在纸下面,用铅笔在纸上涂,印子就出来了。(拓印)
生3:把物体蘸上水,往纸上一按就行了。
生4:用橡皮泥铺好,把物体往上一按就行了。
生5:涂上黑色或红色,再往纸上一按。
生6:用一束光对准物体,在墙壁上留下的影子。……
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独立探索的成果。学生在探索的基础上兴致盎然的进行操作活动。有意义的思考过程及实践操作更加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实现了其自我意识由“我怕学”到“我能学”的转变。
四、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我选学”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人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它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忽视个体差异,现代学习方式更为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把握《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我尽量把问题设计成有一定的弹性的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五、发挥学习小组优势,加强合作与交流——“我善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讲“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找角并加以说明,有的学生用两支笔组成一个角,有的说手表中的时针和分针组成一个角,等等;还有在讲到对顶角时,也是叫学生回去动手做。针对这个情况,我让学生把涉及到的实物能拿来的拿来,再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通过争辩、摸一摸和滚一滚等动手操作明确了概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动手实践操作的习惯,提高了探究知识的能力。
总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但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愿我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