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客家建筑文化与教育-文化教育论文发表

作者:中州期刊来源:原创日期:2011-09-29人气:1569
内容摘要: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的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它悠久而深邃的文化反映在有形的建筑和无形的教育中,时时昭示着这个特殊的群体的文化内涵与魅力。
关键词:客家 魅力 建筑 文化 教育 祠堂
    
客家的文化从来就是这么的低调与神秘,但是其魅力则绝不会被掩盖。客家文化有着长远的渊源和历史。既有来自汉族中优秀的传统,亦有本身不断探索和发展。其建筑文化和教育虽然并不是最先进的,但是其中那散发着神秘气息的魅力是让国人甚至世界无法抗拒的。
客家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其建筑与教育与文化的关联中,及存在着广泛意义上群体建筑文化和教育与文化的关联,也因其自身特色、独特发展等,在文化与建筑和教育的关联方面,体现着其特殊性和巨大魅力。

一、广泛意义上,群体的文化及其在建筑和教育方面的反映
群体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然而,群体的生存需要栖身之处,而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善,建筑也不再单单只是提供庇护的场所,而成为了群体文化的载体和体现。
从科学的角度上讲,建筑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塑料、冰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建筑的本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
建筑的发展,一直是随着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以建筑的形态反映着文化的演变。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更是这样,民族是人的群体构成的,而人与建筑的关系更是不言而喻。
中国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追求多样性统一的特点,即所谓“和合不同,奇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重视建筑群体的组合,重视空间序列的安排,善于将功能多样,风格迥异的建筑单体,根据实际的使用要求组织起来,既满足使用上的要求又取得和谐而统一的艺术效果。
建筑是对教育的承载,教育是对文化的传承,那么教育这一历史悠久的社会文化活动又有怎样的含义呢?
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中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在客家这样一个汉族的分支民系中,教育仍然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像其他民族一样,有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素质教育,并且最近说的比较多的推广出去的终身教育。客家文化的发展和继承,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承担。科学教育乃是唯一培养这样人才的途径。
二、客家这一特定群体其建筑与教育在文化中的体现
毋庸置疑,客家人亦是一个群体,而且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地域性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文化氛围和自然环境,有着各自的方言,并且有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他们既有传统的农耕,令人赏心悦目的民族歌舞,亦有着现代人对文化以及时尚的感受和追求。它的建筑与教育在文化体系中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2007年8月,河南省洛阳偃师市被确认为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是客家的文化源头。
客家为什么会形成独特而强烈的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呢?据许多民俗研究专家分析,客家人部分移民来到了这块被大山屏蔽的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
众所周知,客家人在中国历史上, 特别是在近现代史上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为世人所敬佩。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主要将领和大部分太平军士兵都是客家人,被称为客家人的革命。刘永福的提师抗法,丘逢甲的抗日护台,孔中山的辛亥革命,都是在这些客家人领导下进行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客家人的贡献也是众人皆知的,井冈山是客家地区,中央苏区赣南闽西是客家地区,中央红军战士大部分是客家人,朱德、叶剑英、叶挺等一批客家人为创建新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努力和奋斗将被中华民族各族人民记住,并被历史性的永远记录在客家民系的历史丰碑中。
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总是能够反映在建筑和教育中,客家的建筑和教育是怎样承载它的文化的呢?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
以围龙屋为例。它的整体布局呈椭圆形,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具有中国传统的特殊文化意义。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
“围龙屋”这样独特的建筑结构所包含和映射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月形“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据考古资料表明,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除了围龙屋之外,还有客家方楼、客家圆楼等不同样式的客家传统建筑。围龙屋只是集中梅州周边,其它地区的客家土楼,有当地不同的样式。
客家的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和映射,其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像其他民族一样,它有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亦有终身教育等。客家文化的发展和继承,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承担,科学教育乃是唯一培养这样人才的途径。
客家人由于其传统的文化特色,在教育方面,客家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形成了“崇文尚武”的教育风气。
家庭教育上,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支持孩子读书,尤其是男孩。在旧社会,即使是贫困家庭,也是如此,常有卖田地供子女读书的事例。这方面,客家人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在乡村方面,从旧时代的举人、秀才到现代的大学生,不管出在哪家,都视为全村、全乡的荣耀,并采取各种办法给予资助和奖励。客家籍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热心资助祖国家乡教育事业是广为人知的。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为家乡不断做出应有的贡献。以广东梅州市为例,驰誉海内外的梅县东山中学,从1913 年创办到1949 年,华侨捐资兴建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艺馆等就有12座。近20年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捐资兴建的教学楼、图书馆、科学馆等校舍,其建筑规模和资金投入以及现代化程度大大超过新中国成立之前。
三、客家文化是灵魂和源头,客家建筑是反映和载体,客家教育是继承和发展
客家建筑中,如祠堂、学堂、家族围屋等对客家文化的传承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客家祠堂在客家的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大陆的客家地区,祠堂建筑可谓是星罗棋布;在海外,客家祠堂的数量虽不及大陆,但在部分客家人聚居区,祠堂也随处可见。客家祠堂既是历史的产物,又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一个祠堂犹如一个巨大的符号,其间,蕴含着许多的信息和密码,对客家祠堂进行研究,破译这些信息密码,将有助于我们解开客家历史和文化之谜,并促进我们把客家研究引向更深层次。
客家人中英才辈出,被世人公认,究其原因,这与客家人重视教育关系密切。客家人对教育的重视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尤为突出者是兴办祠堂学校和对学生的奖助学体系。
客家祠堂高大、宽敞、采光好、肃静,加上门厅、柱子上镌刻着许多文采飞扬的对联,形成一种激励向上的文化氛围。利用这样的场所办学,在古代或近代,都可谓是理想之地。客家人本来就是务实的民系,他们因地制宜,利用祠堂得天独厚的优势,办起了一所所的学校,是为家族学校或祠堂学校。客家祠堂学校的兴办,在清朝后期及民国初期达到高峰。
那么,当时有多少祠堂办了学校呢?法国神父赖里查斯提供了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他在《客法词典》中描写嘉应州:“我们可以看到随处都是学校。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城市,使有十余间中学和数十间小学,学校人数几乎超过城内居民的一半。在乡下每一个村落,尽管那里只有三、五百人,至多也不过三、五千人,便有一个以上的学校,因为客家人每一个村落都有祠堂,而那个祠堂也就是学校。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都有祠堂,也就是六、七百个学校,这真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据粗略统计,客家祠堂曾经成为办学场所的有数千座之多!甚至在现在,仍有少量的客家祠堂作为村级小学的教学场所,客家祠堂与教育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

客家祠堂和祠堂学校以及家族学堂对客家教育的传承作用
客家祠堂
客家祠堂的建筑颇具特色,其文化意蕴又非常的深厚而丰富,耐人寻味、启人深思。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客家祠堂的特点。
第一、造型庄重。客家祠堂大多讲究门面造型,其样式很少混同于普通民居建筑,使人一看便知是祠堂。客家祠堂最常见的造型是牌坊式和庙宇式两种。牌坊原是统治者赐立的,用以表彰显宦望族、忠义之士和贞节之妇的一种荣誉建筑,立于被表彰者的住宅前面,是独立的建筑物,后来,有的官僚望族就把这种建筑造型运用到自己的住宅建筑。客家祠堂建筑中,有不少也是采用这种造型,其特点是高大、庄重而气势非凡。庙宇式建筑造型在客家祠堂建筑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因为祠堂就是由宗庙、家庙演变过来的,其性质也是“庙”只不过普通庙宇供奉的是佛、道之神,祠堂供奉的是祖先神而已。这种建筑造型与普通庙宇的门面造型相似,显得庄重、肃穆而颇具气派。
第二、规模宏大。客家祠堂的建筑规模一般都较为宏大。大多为上、下两厅结构,每个厅面积都很大,厅的边侧有厢房,两厅之间有天井。也有的祠堂为三厅结构,例如定南钟氏宗祠赣县戚氏宗祠、谢氏宗祠、宁都郭氏宗祠、黄氏宗祠等均为上、中、下三大厅,其祠堂建筑面积都在一千平米以上,可容纳数千族众从事祭祖或其它活动。在客家乡村,祠堂建筑显得分外壮观、气派,鹤立于鸡群。
第三、建筑精美。这包括用料、施工和装修三个方面。首先是用料,客家祠堂的建筑,在用料方面是很讲究的,砖要用上好的青砖,木料要用粗、直、结实的,厅堂的柱子若是石柱子,则尽可能采用质地好、坚实、完整的。例如,赣县戚氏宗祠大厅中的20根石柱子,其直径均超过60厘米(一人不能合抱),高达8米,全是采用完整的石料制成。在建祠堂时,每一根巨大、沉重的石柱子,都是由36人从河边将其抬到建筑工地的。其次是施工,原则是宁愿慢但要好,工匠尽可能请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工程质量当然也是一流的。
祠堂学校
客家祠堂办学的宗旨很明确,就是希望通过办学来提高本族子弟的文化素质,并希望能培养出人材,以光宗耀祖、提高本宗族的声望和地位。因此,客家人办祠堂学校舍得花本钱,尽可能聘请学问较好,水平较高的人来任教,为延揽人材,不惜重金。在民国期间,有的祠堂学校竟聘请到著名学府毕业的高材生来校执教。
一所祠堂学校,有的就设一个班,有的则按学生年龄或文化程度的不同分为两个或更多的班。后来,有的祠校逐渐向正规学校看齐,将学生分成若干年级。祠校所采用的教材,明清时期多为四书五经类和少儿启蒙读物,及至民国期间,一般就采用当时教育部所规定的课本。
客家祠堂除办学设校外,还出资帮助族内部分有培养前途而经济困难的子弟继续深造,同时,奖励族内学有所成的子弟。
家族学堂
从家族方面看,各宗族都很重视兴学育才,把办好本族子弟教育视为本族兴旺发达的大业。宗族的祠堂大都用来办学堂、学校。各宗族的“公田”收取的租金,很大一部分用于培育本族子弟,包括办学校,聘请教师,奖励学业优秀的子弟和资助家境清贫的子弟等。有的宗族在旧时的《族谱》上就明文规定了考取“秀才”“举人”、“状元”等之后的不同奖励金额。还有一些学堂或是私塾建在家族祠堂旁边或附近,对本族人的教育监督和指导。家族把教育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这给我国的其他民族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客家关于教育的各种祠堂、祠堂学校以及家族学堂,从它们的建筑特点和办学特色上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族权意识的体现。中国传统社会是宗族社会,统治者对于民众的统治,往往是通过宗族这一环节得以实现。宗族权力很大,族权意识也很浓,而祠堂是一个宗族的中心,是宗族议事、聚会、执法的场所,为了体现族权,建祠堂就要讲究其规模和质量,并以庄重肃穆的形态来显示族权的威严。
其次,它是客家崇祖观念的反映。客家人的崇祖观念不仅导致了祭祖宗祠的兴建,而且决定了祭祖宗祠的建筑规模和水准。在这方面,先秦时期古人就有认识:“君子营建宫室,宗庙为先。”把祭祖宗庙建筑置于各种建筑中的优先地位。客家人继承并发扬了这种传统,对祠堂建筑:“厌其卑陋”,要求建筑规模宏大、庄重而精美的祠堂,“以抒其报本追远之诚。”在这点上,客家人的思维、言论、行动与结果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其三、是光宗耀祖的思想的表现。客家人重传统,重祖先荣誉,重宗族声望,并且不遗余力地去做这方面的工作。这样做的目的,对内可增强族众的荣誉感、宗族观念及凝聚力,对外可显示族威,抬高其宗族的地位,而建造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庄重威严的宗祠,是光宗耀祖的有效方法。
不论是客家的建筑文化还是客家的教育,其实都是文化的反映和载体。不同的是前者是有形的,一旦建成将相对固定,所以侧重于静态地展示某一时期的文化。而后者是无形的,因为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和不断扩充的教育内容而相对变化,所以侧重于动态地展现整个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这两者作为客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的要素共同构建出独特而深邃的客家文化。
四、结语
日本著名工业设计师喜多俊之先生说过,“文化是融合于设计中的。在一个设计作品中,不可能单独分割出一部分,说这叫做‘文化’。”而梁思成先生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从建筑中,观者可以亲眼看见建筑本身蕴含的匠心,更加可以触碰到体悟到在这些匠心独运的设计建造之下,所蕴含的属于客家的独特深远的文化。因而客家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体现,也可以成为教育的良好的素材,而在国内外的教育中,这样的方式也采用已久。
文化的延续需要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手段。无论是教育的理念或者是教授的内容,都来源于客家的文化。所以客家的教育既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客家教育作为文化的传承手段使建筑者将其影响反映在建筑上。
如此将有形的建筑和无形的教育相结合,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客家的文化,也最终构成了客家文化与有形于无形间的留存与传承。
客家,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熠熠夺目的璀璨明珠!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