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种学的角度看上党八音会-艺术论文
上党地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隅,太行山南麓。这里风景优美,能源丰富,主要城市包括晋城市(古称泽州)、长治市(古称潞州)也被称为晋东南地区。“八音会”是集多种丰富的民间音乐和强烈火爆的打击旋律为一体的民间吹打乐。其中流传于上党地区的“上党八音会”是反映上党地域民间传统音乐的突出代表之一。
乐种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音乐学的分支学科,“乐种学是研究乐种的科学概念、模式及发展规律的专门音乐学科”,中央音乐学院的袁静芳教授是我国乐种学理论的创立者,本文以在袁静芳教授对乐种学学科研究范围的界定为出发点,分别从上党八音会的发展历史,采用乐器,乐谱,乐队组合,曲式结构,社会文化六方面对这一民间传统乐种进行分析研究。
―、发展历史
划分乐种的不同体系,通常以乐队编制及其配置特点和主奏乐器为原则的两种分类方法。根据乐种学的分类以及上党八音会音乐的各方面形态分析,它属于鼓吹乐类乐种,发展历史和鼓吹乐具有一定联系。
(一)起源
史料记载的鼓吹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最早关于鼓吹乐演奏形式的记载在《辽史》中为:“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烦,致牛马羊数千群。值汉初定,舆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也人弋猎,旌旗鼓吹”;“汉唐之盛,文事多西音,是为大乐、散乐;武事多北音,是为鼓吹、横吹乐。”结合上党地区的考古史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上党地区就已出现了民间乐舞,三国曹植作乐府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引》就有“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的歌词’歌唱汉皇后赵飞燕,在阳阿(今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汉时为阳阿侯国)学成歌舞,以致影响和带动后来的京都洛阳出现了强手如林的歌坛盛况。诗歌中的阳阿古镇被借指为“培养优秀舞伎的地方”。从五十年代上党地区发掘“战国墓”出土的编钟、编磬,到汉时的鼓吹乐,结合以上史料记载,上党八音会的萌生是在秦汉时期较为丰富的民间乐舞之上的。
(二)形成与发展
史料记载,从唐代到宋金这一时期,民间音乐在上党地区较为繁盛,从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壁画“露台”表演图,高平西李门二仙庙宋代石刻“以戏图”,沁水嘉丰郭壁始见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的舞楼,到当时使用繁多的民间音乐的乐器,比较规范的演奏场所和乐队编制,都成为八音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明清时期的上党八音会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收在《上党文化与祭祀戏剧》书中的“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就是绝好的证明。昆曲、皮簧等戏曲音乐在民间的流传,对八音会音乐的丰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到了清代初期,上党地区不仅八音会乐班大增,而且还遍布中都、艺及河南,李禄园所作《歧路灯》书中就有“山西泽州锣戏”在河南开封演出的记载,由此可见,上党八音会真正形成于明末清初。(三)近代现状
民国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多年间,境内五县八音会组织遍及各地,凡有几十户的村庄都有八音会,并都冠以“三义班”、“东盛昌”、“公议会"、“同乐会”等名;“文革”期间,八音会冷落沉寂,几近衰亡。八十年代至今八音会受到重视发展,但由于其传承方式为以祖带孙、以父带子、以师带徒,后继乏人。传统曲目以及演奏风格在不断遗失。―、米用乐器
“在构成乐种地方风格的几个重要组成因素中,乐种的主奏乐器的性能与演奏技巧,是最直接,最鲜明、最突出地表现出乐种地方色彩的手段。”上党八音会乐器有文武场之别,文场的乐器主要有唢呐、笙、箫、竹笛、胡琴等,武场则突出大锣、大鼓、大镲、小锣、梆子等。吹打为主,弦乐为辅。
“就乐器本身来讲’鼓、锣类乐器为主奏乐器时,多突出乐器演奏中的节奏特点和各件打击乐器的音色、力度对比来展现乐种的地方风格;以管乐器或弦乐器为主奏乐器时,多以乐器不同的形制、指法和各自常用的演奏技巧来表达乐种旋律的地方风格等等。”据此,以下将对上党八音会中的主奏乐器和这个乐种之间的联系进行阐述。
(一)上党八音会文场所用的主奏乐器:
1.管乐器、唢呐
作为上党八音会文场中的主奏乐器,唢呐在此乐种演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个乐种往往只有一件主奏乐器,它是乐种色彩、风格、技巧的直接包容者……主奏乐器是乐种曲目与曲式结构框架的组织者……是乐种社会运用功能的直接表达者”唢呐俗称喇叭,咪码等等,演奏中唢呐又分为:大号、中号和小号。其演奏风格因人而异,根据其吹奏时的不同音色分为指滑音、气滑音、腮震音、腹震音、指颤音、臂颤音、气颤音、吐音等等。
虽然在上党八音会的吹奏乐器中还经常运用着其它的吹管乐器如:笙管类乐器中的的柴笙和胡笙;吹歌中用于模拟戏曲旦角唱腔常用的特色乐器口噙子和音乐略带沙晒的,用来模拟戏曲中净角唱腔的咔戏中常用的哑腔等等,但由于八音会高亢激烈的音乐风格决定了,它是由唢呐这一音色明亮,气宇高昂的乐器作为它的最主要的吹管类主奏乐器。
2.拉弹类乐器:
上党八音会的拉弹类乐器包括: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呼胡、建国后新增板胡、胡琴、二胡、大提琴等。弹拨乐器主要有扬琴、三弦、月琴、秦琴、琵琶等。
(二)上党八音会武场所用的主奏乐器:
上党八音会的文场中所采用的主要乐器为鼓、板、梆子等等,其中以鼓为主,这是其在鼓吹类乐种中另外显露出来的锣鼓类乐队的一个主要特征。
“鼓,打击乐器的一种。是鼓吹、歌舞、戏曲等艺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乐器,正因为鼓是激励士气,奋勇进击的号令,所以自古以来,无论是中原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乐中都有鼓存在。只是其形制有各种差异。除了军乐,在劳动、祭祀等活动中,鼓乐常常作为一种隆重的礼仪。”正因为鼓的这些特性,结合上党八音会这一乐种的音乐风格’鼓成为其中打击乐的主奏乐器,演奏中常用老鼓、同鼓、扁鼓等等。除此之外,八音会中的手板也兼有打击和指挥双重作用。还有锣、梆子等打击乐器,根据其形制、音色的不同能够在演奏中制造出热闹、诙谐、激烈、紧迫、奔放等多种音乐效果。
三、乐谱及旋律创作手法、曲式结构
“文字用于记录语言,乐谱用于记录音乐。音乐曲调被称之为音乐语言,记录音乐语言的乐谱可称其为音乐文字。在中国音乐历史的总过程中,乐谱的出现、发展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乐的传承与传播。”乐谱是乐种物质构成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以下本文将从上党八音会的乐谱出发对其旋律发展手法、曲式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上党八音会的乐谱为传承谱系,根据地域的不同分为阳城徐小龙乐班谱系;泽州李虎替乐班谱系;陵川刘安平、王志清乐班谱系;沁水王志明乐班谱系。现存的八音会谱例大多为简谱。一部分为旋律部分的简谱和锣鼓谱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还有一部分采用纯简谱的创作手法。
(一)旋律发展手法
在上党八音会的乐曲旋律中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旋律发展手法,如《戏牡丹》中主题采用双主题循环式的写作手法’两个重复的乐段之间加了有装饰音的“穗子”,全曲的结构为:引子+1+8+穗子+1+8+穗子―尾声。此外,很多乐曲采用了展衍式的发展手法,如《挂花灯》,还有一些采用流水板的曲目如《花腔》等等。
(二)曲式结构
上党八音会的曲式结构有单牌体曲式如《柳春景》,复牌体曲式如《清鼓下山》,变奏体曲式如《花腔》等等。
四、乐队组合
从乐种学的角度分析上党八音会乐队组合可见,其属于近代世俗音乐中的以鼓吹乐类乐队特点为主兼具锣鼓乐类乐队特点的一个乐种,“以某一件管乐器为主奏乐器,配合其它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为鼓吹乐类乐队”,八音会的“文场”演奏中突出了鼓吹乐类乐队的特点;“武场”的演奏则兼具一些锣鼓乐类乐队的特点,全部采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
“同一乐种中,多种乐队组合形式的重叠,在现实社会音乐生活中亦是常见的文化现象,它是历史音乐文化流传至今,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相容并蓄的一种必然表现形式。”根据上党八音会文武场表演的特性,结合乐队组合在乐种中的类型化特征为乐种体系的划分标准,上党八音会兼具唢呐系乐种和鼓钹系乐种的特性,其乐队组合在乐种中具有多重性特征
五、社会文化
上党八音会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一:)庙会赛社,节假日文化活动每逢庙会赛社,八音会乐手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出动,队前高举写有八音会名的横幅’随后排列着开路马号’马号细长无嘴’长于营造气氛,其“呜一呜一”的嘶鸣长音,令人心神激荡。乐手们身穿长袍大褂,颈插三角彩旗,手执各种乐器,边行进边演奏,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二)婚丧嫁娶
"《宋书》中提到的‘生鼓吹、死鼓吹’的俗称十分重要,它实际上指出了两种鼓吹的功能:一是为活人,一是为死者。如同京畿两类鼓吹乐种,音乐会主要主持葬礼,吹打班主要参加婚礼一样。可以说,今天的两类鼓吹乐社,原样未动地继承着古代两类鼓吹乐种执行仪式功能的体制”
上党八音会正体现了鼓吹乐的这一显著特点,每逢喜事如结婚、寿辰、乔迁之类的八音会演奏称之为“闹喜”、“庆寿”、“暖房”、气氛热烈喜庆。办丧事时八音会的演奏称为“闹丧”,此时一般演奏“围戏”,也称“坐场戏”。八音会乐手围坐成场,或演奏音乐或吹奏戏文或演唱戏剧。也有穿起戏装就地表演,俗称“走场戏”。
综上所述,站在乐种学的角度分析研究上党八音会这一乐种,对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一乐种代表了山西晋东南地区的典型民间音乐,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为研究当地的民族传统音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