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输出困难探究-英语论文

作者:章于红来源:《海外英语》日期:2011-10-17人气:1544

摘要: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输出困难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从大学英语教学机制和教材方面着手,分析了输出能力无法得到提高的原因,并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一些解决设想。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学生 语言输出困难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语言自由输出存在很大程度的困难,他们绝大多数能对着材料进行朗读,而且有着比较准确的语音语调,但是要求他们就某一观点或现象进行阐述时,往往三言两语,再无法深入论述。多年的学习无法真正实现语言自由的输出是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窘境,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
首先,语言输入是指学生在所处环境中接受到的语言信息。Krashen 于1982 年提出可理解输入假说(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理论,解释了语言习得是如何产生的。他认为: 二语习得者遵循自然顺序(natural order), 通过理解比自己当前的水平稍难一些的输入, 即 i+1(i 是习得者现有的二语水平), 来自然地习得该语言。当“输入”超出了“i+1”的水平,则不能被习得者理解, 从而产生交际障碍。一旦语言交际获得成功, 语言“输入”可以被理解, 在“输入”量充足的情况下, 习得者就会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习得新的语言知识 [1]。由此 Ellis 认为,Krashen 强调 “可理解的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是语言习得, 即从 i 到 i+1 的最基本的途径,是必要条件(necessary), 但非充分条件[2]157。
语言输出是与语言输入相关的概念。Swain 于1985 年提出了“可理解输出假说 ”(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其理论是:可理解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固然重要,但只有可理解输入还不能使二语习得者成功地习得该语言。“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习得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语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成功的二语习得者不仅需要接触大量可理解输入,而且需要产出足够的可理解输出[3]。Ellis 认为,当习得者运用二语进行交际遭受失败时,就迫使他们运用所有的二语资源, 产出更准确、更连贯、更恰当的语言。同时还指出, 产出有助于习得者从语义(semantic) 层面过渡到句法(syntactic)层面[4]282。所以,习得者在对二语进行输出的过程中,他们会对自己所使用的目标语的语言知识进行反思。一旦注意到中介语的问题,他们会更加注意后续输入中的相关的语言特征,同时也激活了有助于二语习得的内在认知过程,从而产出修正后的输出,这一过程也是他们的输出达到更加流利、准确的过程,也就更接近目标语。
其次,中国高校学生在语言输出与输入方面的突出现象是:语言输入大于语言输出。由于传统教学及考试模式的原因,教师和学生往往更加注重语言输入。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地听课的形式进行,学生的主观参与意愿小、客观上参与机会少,在一定的可理解输入后没有进行输出,从而造成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低下,写作水平低下的现状。很多学生在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之后,虽然已经能够看懂一些比较专业的英文材料,但是在口语交流,写作上却还保留在中学水平,甚至还有降低的现象;缺乏可理解的输出,学生的听力也随之降低,最终出现了我国多数大学生自己感觉的是看英文文章还行,但其他方面就无从谈起的学习窘境。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输出困难已经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凸显的严重问题。
由此大学英语教师关注的是如何解决这个教学瓶颈。第一,必须理解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在二语习得过程中, 输入与输出是相辅相成互补互动、矛盾统一的关系, 二者互动地贯穿于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 缺一不可。首先, 输入是第一性的, 输出是第二性的。输入是输出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没有输入, 输出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只有大量地接触目标语, 也就是说, 必须有大量的充分的可理解输入, 才能为语言的输出打下坚实的基础[5]。其次, 输出是目的也是手段。二语习得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流利而准确地用目标语进行表达。输入是静态的。习得者接收了一定的可理解输入后它们会进入习得者的大脑中, 处于习得者的短期记忆中, 通过习得者主动运用语言的实践即输出这一手段, 它们才有可能转化并最后内化为习得者自身生成的语言系统, 实现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质的飞跃。同时, 由于二语习得过程是对目标语不断做出假设并对此假设不断进行修正的过程, 因此输出也是对目标语潜在假设进行检验的手段。输入和输出相互促进。习得者在输出过程中一旦出现困难, 他们往往会对交际意义进行协商在语言结构及会话结构等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语言输入就变得更加可以理解。换言之,输出过程中的意义协商促进了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而输入的可理解性又反过来促进了输出的可理解性和准确性。输入和输出是相互转化的。在二语的交际过程中,其中任何一方习得者的可理解输出,即是交际对方的可理解输入,反之亦然。因此,输出越多,得到的输入量也就越大。二者的相互转化增大了输入量。输出活动像输入活动一样也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果说输入提供了语言知识, 为语言习得提供了可能, 那么输出则促进了语言知识的内化和重构, 是检测语言习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它的作用是输入所无法替代的。
第二,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机制现状分析中不难找到产生这种困境的原因。中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受制于各类考试(专业测试,研究生考试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在这些国家级考试中,写作成绩只占不到百分之二十,口语考试更是被拒绝在考试之外。大学英语教学受到考试的影响,教师教学主要还是以应试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也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这样对语言的学习产生偏颇,过多注重语言输入(阅读,听),忽视自己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学习只能造成很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得不又再参加一些口语培训班,写作提高班等来弥补自己的语言输出能力的欠缺,但他们往往会发现原来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已不能成为输出的资本,语言输出的困难便无法得到解决。大学英语的学习目的应当是有很大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人是希望能够获得一种外语交流表达的能力,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用英语完成学术,商务或政治文化等活动,包括出国深造,不是把英语当作是一门学校必修课,也不仅仅只是要通过考试,调查[6]表明: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语言去交流。
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是在2004年颁布试行稿,直到2007年才颁布课程要求的正式实施。而我国高校大学英语第四代教材是在课程要求实施之前就开始编制,所以还是受到原来大纲的影响,其主要目的是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因此,现在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还是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全书的中心环节。在强调语言基础和阅读能力的大纲思想指导下,尽管教材中加进了口语讨论和写作活动的设计,但是由于主干教材的编写理念没有变,设计模式没有变(课文+词汇语法练习),除了阅读,其他的听、说、写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一种以语言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必然造成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7] 教师在这种教材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中只能是完成教学内容的灌输,无暇顾及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的锻炼。
从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来看,非专业英语学生的语言输出困难主要还是受到当前应试机制和教材的影响。如何发展学生的语言输出技能,应当成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关注问题。笔者认为不妨从下面的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采用互动教学方式
对教材上的内容有选择地在课堂讨论,留些内容给学生自己通过自主中心完成;指导学生在自学时发现问题,并对课文进行内容的把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内容摘要,读书报告等。课堂教学就课文内容讨论进行,对于语言知识点的讲解要做到精简而有效。学生就学习难点提出问题,教师学生可以互相解答。其次,可好好利用互联网,使互动在课下得以延续。
二、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学习
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学习不仅可以解决语言知识的一些问题,也可以节省课堂上对这些知识的讲解时间,产生更多的语言交流时间,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也可以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在网上建立群或空间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
三、增加学生真实性语言材料接触面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材也采用了折中主义,对选入课文的材料进行了一定的语言加工,学生会感觉到有些语言是无法在输出时使用的,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接触大量的真实性语言材料,可实现一定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需要。大量的影视作品,经典的英文歌曲,报刊杂志及国际新闻都给学生提供的真实性的语言材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接触这些语言材料,为语言输出提供了资本的积累。这些生动的语言材料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能力。
当然,语言输出困难还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在本文中只是在教材和教学上对此作了分析,至于其他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佐证。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2]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157
[3] 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in its development Rowley M A: Newbury House, 1985.
[4]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282
[5] 郑银芳, “二语习得中的输入与输出”,《广州大学学报》, 2003, 2(2): 67- 69.
[6] 王维佳,“高校语法核心教学模式调查”,《外语研究》,2005年第2期。
[7] 范谊等,“面向21世纪外语教学”,《论进路与出路》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8] 蔡基刚,“试论第五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理念和原则”,《大学英语探索与展望》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