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威廉·布莱克诗歌社会批判性探析

作者: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张小宁来源:《山花》日期:2012-10-04人气:4079

摘要:威廉·布莱是英国十八世纪末著名的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开路人之一。在社会大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双重影响下,布莱克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总体来看,布莱克的社会批判性主要有两个方面:对政治制度的批评(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统治者的暴政),以布莱克的名诗《伦敦》为例分析;对教会的批判(教会的虚伪和黑暗),以《少年之失》为例分析。

关键词:布莱克;诗歌;社会批判;分析

一、 威廉·布莱克简介

(一)生平传略

威廉·布莱克(1757-1827)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18世纪末期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也是英国最有个性、最复杂的诗人之一。布莱克从小个性极强,因不愿受纪律约束,故没有受过多少正规学校教育,在家自修。布莱克的父母都笃信基督教,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从小就养成了富于幻想的性格,这对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善于想象的布莱克还是个绘画天才,父母先是将他送到绘画学校读书,后来又师从铜板雕刻师,掌握了一些铜板雕刻技艺。布莱克的婚姻很幸福,尽管他的妻子目不识丁,也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还是喜结连理。婚后布莱克教妻子读书认字,绘画刻板。虽然他们一生都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两人极其恩爱,给布莱克带来家庭的快乐和慰藉。

(二)主要作品

人们最熟知的布莱克作品是其“姊妹”诗集《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除了这两部诗集,布莱克还有不少其他作品,可以分为三大类[1]:第一类歌颂人性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如《塞尔记》、《天堂与地狱的联姻》等;第二类是歌颂革命、反对传统理性主义及英国封建统治的作品,如《亚美利加》、《洛斯之歌》等;第三类是布莱克晚年所写关于理想的长诗,如《弥尔顿》、《耶路撒冷》等。

(三)后世评价

在其有生之年,布莱克的诗得不到同时代人的理解和认可,出版商也都不愿意出版他的诗,他的绘画才能也得不到承认,甚至被人称之为“疯子”。尽管布莱克有幸福的婚姻,但最终还是在穷困中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世。在他离世100年之后,人们才惊叹他诗歌和绘画艺术的成就,威斯敏斯特才为他安放了一尊半身铜像。王佐良先生指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对布莱克的重新发现和阐释”,还称其为“英语诗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2],更有人将其列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六个诗人之一。

(四)历史贡献

布莱克的诗富于想象且充满激情,“他强调本能、感情和想象力,以清新奔放的无韵素体诗抒发理想”[1],开辟了一代诗风,可以称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能有布莱克作为开路人之一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幸,他提供了浪漫主义所需而别人所缺的某些思想和艺术品质”[3]。

二、 威廉·布莱克诗歌批判性的社会根源

(一)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后期开始并发展的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技术革新在节省人力的前提下增加了产量,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资本家获得了比以前更多的利润。同时,“圈地运动”造成的大量劳动力和机器取代工人造成的劳动力剩余叠加在一起,造成了大批失业人员。平民的生活日益贫困,甚至不能度日。阶级矛盾不断深化。作为贫困大众的一员,布莱克在其诗歌中表达自己对当时政治制度的愤怒和不满。

(二)法国大革命

对于法国大革命,布莱克不但用诗歌,还用实际行动拥护,他和革命者交往,还曾因口出谋反言论被法庭传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布莱克结识了很多民主主义者,他们的思想对布莱克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诗句开始渗透出强烈的人道和民主精神。由于英国政府出于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极力反对法国大革命,还挑起英法战争,这更加深了老百姓的苦难。在诗歌中,布莱克不仅对英国政府的政治制度进行抨击,同时还讴歌革命,宣扬自由。

(三)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布莱克受父母影响,也是虔诚的基督徒,认为只要遵循基督教义,就会得到上帝的垂爱,过上幸福生活。但事实上,作为上帝旨意代言人的牧师和教会却成为当权者麻痹大众的工具,给人们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锁,甚至以上帝的名义对不符合基督教义的言行进行残酷的惩罚、迫害。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得布莱克对教会的虚伪深感厌恶,并将其丑陋的一面诉诸笔端。

三、 布莱克诗歌的社会批判性

(一)对政治制度的批评

   《伦敦》是布莱克早期创作的最沉痛、深刻的短诗之一,诗人从不同角度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和当局者的暴政进行批判。要知道那时伦敦是什么样子,读一遍此诗便知。

我走过每一条特辖大街,/附近特辖的泰晤士河在流淌,/我遇到的每一张脸上的痕迹,/都表露出虚弱,表露出哀伤。/在每个人的每一声呼喊之中,/在每个婴儿害怕的哭声里,/在一声一响,道道禁令中,/我听到精神之枷锁的碰击:/扫烟囱的孩子的哭叫多么 使每一个阴森的教堂惧怕,/还有那不幸的士兵的叹息/化成了鲜血从官墙上淌下。/更不堪的是在夜半大街上 年轻妓女瘟疫般的咒骂,/它吞噬了新生婴儿的哭声,/把结婚喜榻变成了灵柩。/[4]

布莱克笔下的伦敦不是天堂,而更像是人间地狱。诗的前两句,诗人两次用到了“独占、特辖”(charter’d)。在当时的政治制度下,大街不再是城市的基础设施,而是权贵和商人的私有财产;就连本属于大自然的泰晤士河,也被当局者控制,普通百姓失去了应有的生存空间。

紧接着,诗人六次用到“每”(every),分别指代每个过往的行人、每个人的每声呼叫、每个婴孩害怕的哭声、每句话、每条禁令。由于思想受到束缚且食不果腹,每个过往的行人都有一张虚弱、痛苦的脸,与其说他们活着,不如说更像是行尸走肉。

诗的第二节中,诗人用“呼喊”、“嚎叫”调动起读者的听觉,每个人似乎都被迫发出声声呼喊,宣泄痛苦、不满、无助。更令人忌惮的是婴孩的哭声,这不是婴儿通常情况下由于饥饿、不适等因素造成的啼哭,而是由恐惧造成的,也许是孩子看到了不该看到的恐惧场景,也许是长时间饥饿所致,……婴儿的哭声似乎让读者感受到阵阵惊悚。这可怕场景是什么造成的,在诗的第一节,诗人提到了“独占”,这是腐朽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诗的第二节的最后两句,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另一个原因,那就是“道道禁令”,为了维护统治,当权者用苛刻的统治思想给人们带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第三节里,诗人描写了从事两种职业的人:扫烟囱的小孩和士兵。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扫烟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高危职业,扫烟囱者多是无家可归的小孩,因为只有这样年纪的儿童才能进入烟囱,清扫烟道。英国作家的笔下,有很多这类儿童形象,比如查尔斯·金斯利《水孩子》中的小汤姆,一开始就是跟着师傅给别人扫烟囱,狄更斯《雾都孤儿》里的Oliver Twist,也曾被卖为扫烟囱者。由于清扫烟道职业的特殊性,很多小孩意外丧命,还有很多因为长时间呼吸煤灰染上呼吸疾病。更可怕的是,这些小孩根本不被当做人看,只是交易的商品。诗人在第三节的开头,提到扫烟囱孩子的叫声,通常应该是“扫啊,扫啊……”,而这里布莱克却写到,这些孩子的喊声,震惊了一座座熏黑的教堂。教堂是神圣之地,本应是快乐祥和的乐园,但是扫烟囱孩子的喊叫声,证明了上帝的无能为力,即便是行事上帝旨意的教堂,也不能消除扫烟囱这个危险的职业,任由那些孩子生活在水火之中。

再看士兵,士兵的职责的保家卫国,但战争也有正义和不正义之分。英国长期的海外侵略,掠夺了大量财富,也给被侵略地的人们造成了灾难,当矛盾不可调和,战争一触即发。美国独立战争,英法战争等都让英国受到沉重打击,而战争的最大受害者依然是老百姓,穷困百姓为了糊口,不得已加入军队,战争夺去了千万战士的生命,他们的鲜血成河,染红了宫墙,这是对腐朽政治制度和当政者暴政的无声控诉。

诗的最后一节,描述了最怕的深夜街头,那里有为生计不得不出卖肉体的年轻妓女,他们打扮的花姿招展,却又不停地诅咒自己生存的世界。作为母亲,她们中的很多人无法摆脱将性病(瘟疫)传染给自己的孩子,她们撕心裂肺般的嘶喊,孩子是她们的希望,孩子生存无望,她们的希望随之破灭。在那个少女不得不卖身才能存活的社会,穷人家的新娘毫无幸福可言,喜庆的婚车转眼被瘟疫变成丧车。

(二)对教会的批判

前文提到,教会的虚伪和黑暗引起布莱克的不满,在这首《少年之失》中,诗人描绘了教会的残酷。

“没有人爱别人像爱自己,/也谈不上那样尊重别人,/比思想本身知道得更多,/对思想来说也不可能。/“父亲啊,我怎能更加爱你,/或者更爱我的兄弟?/我爱你就像小小的鸟雀,/在门前啄食面包的碎屑。”/神父坐在他旁边谛听,/激动地抓住他的头发:/他拽着小外衣揪牢这孩子 大家都佩服这神父的心机。/他站在高高的祭坛之上:“瞧,这儿有个恶魔!”/他说,“他竟捏造论据来指责我们最神圣的秘密。”/听不见哭着的孩子的声音,/哭着的双亲枉然地哭泣;/他被剥得只剩件小衬衣,/被用一根铁链子捆起;/在一处圣地被焚烧,/从前那儿焚烧过多人,/哭泣的双亲枉然地哭泣,/这种事阿尔比恩海岸有么?[4]

这是一首六诗节的四行诗,每个诗节四行。诗的第一节是一个序幕,拉开对爱的本质的思考,特别是对自身的爱的思考,以及对思想的思考。在小男孩看来,爱在本质上首先是自私的,没有人可以爱别人胜过爱自己;思想不可能比思想本身知道的更多。

诗的第二节继续对爱和思想本质的思考,“父亲啊(上帝)”这个称呼告诉读者,这是小男孩在做祷告,祷告的核心意思是说,既然人们都最爱自己,我怎么可能更加爱“父亲”您,又怎么可能更爱我的兄弟呢?因此我只能爱你像小小的鸟儿,在门前啄食面包碎屑。

小男孩在诗的第一节提出的问题和第二节的祷告都是无忌童言,但是这与基督教义的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基督教义强调的是自我牺牲和奉献。从狭义上讲,小男孩的问题是由于年龄太小,还没有完全理解基督教义产生的;从广义上看,实质上可以看出布莱克自身对基督教义的怀疑,因为在他看来,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爱护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再回到诗歌本身,小男孩的祷告被一个神父听到了,他对基督教义的热诚如此之强,以至于气得有些颤抖,这给人留下印象,他比其他牧师对基督教义更忠诚。出于愤怒,他抓住小男孩的头发,揪着他的小外衣,鲜明的身体对比,令人心生余悸。那些观看的牧师们,不但没有制止,反而钦佩他的所作所为,因为小男孩的一个小错误就给了他行凶的机会。这一节的最后两个单词priestly和care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对小男孩粗暴的惩罚竟然成了牧师职业的一部分,而在他们看来,这却是为小男孩自身好。教会的目的就是让百姓变成温顺的良民,遵循基督教义。

诗的第四节道出了牧师愤怒的真正原因,小男孩之所以被认为是恶魔,不是因为他是撒旦的帮凶,也不是因为他做了冒犯伙伴的不当行为,而是因为他把理智、推理用到了宗教的地盘上。在牧师眼里,小男孩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有罪过的,因此被惩罚是罪有应得。

诗的最后两节描述的是小男孩的悲剧,他被剥光了衣裤,用链子捆绑着,小男孩的哭声和他父母的苦苦哀求,都无济于事。在一处所谓的“圣地”,小男孩被活活烧死了。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触犯基督教义的人被这样烧死,小男孩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诗人最后以怀疑的口吻反问道,这种事文明的英格兰会发生吗?在布莱克时期的英格兰,烧死不敬神小男孩的事情可能从没有发生过,但诗人确确实实目睹了教会的滥用职权,这种思想在《爱的花园》、《人之抽象》、《小流浪者》等作品里都有充分体现,在此不作详述。

四、结语

布莱克的诗歌呈现多种主题,不仅抨击封建专制,揭露社会黑暗,同情劳苦大众的苦难遭遇,还赞颂大自然的美与和谐,人类的仁慈和社会的博爱,布莱克还在诗歌中构建起一套完备的宗教体系,使其诗歌呈现出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正是因为他诗歌主题的多样性和创作手法的独特性,布莱克的诗才穿越历史和空间的界限,在世界各地被推崇和赞美。

参考文献:

[1] 侯维瑞. 英国文学通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50-252.

[2] 王佐良.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2.

[3] 王佐良. 英国史诗[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32.

[4] 张炽恒. 布莱克诗集[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72-73,76-77.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