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六个不等式”
作者:史素君来源:原创日期:2012-11-03人气:630
有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加以运用。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也并非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对那些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方法多样的、意见不统一的、学生思考会出现困难且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才真正有效。而在一些高中政治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他们常常用小组讨论代替个体的独立思考,课堂教学表面热闹,实则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一、探究学习不等于满堂发问
有的高中政治教师从开始上课一直“问”到下课,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学生被“问”得晕头转向。
新课程理念注重探究学习,使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看,很少有学生提问。有的教师在教学结束时问学生:“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师生皆大欢喜,教学便宣告结束。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并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因为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没有真正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问,这样才能使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增强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生活化不等于简单多举例
一些高中政治教师把教学生活化等同于上课多举例,不管需不需要,合不合适,一味摆出很多例子让学生应接不暇。由于举例内容过多过滥,加之时间的限制,每个例子只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仅不能真正构建起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反而连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也不能实现。
构建生活化的高中政治课堂,应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去表演、体验、感悟,从而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去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思想方法。教师在课堂的举例要从课堂内容需要出发,要与所说明的问题有高度密切的联系,不能为生活化而举例;同时,举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深化认识,因而不能整节课都堆满例子,让学生应接不暇,不知所云。
三、创设情境不等于表演作秀
唱歌、小品、朗诵、辩论、话剧……这些情境用好了,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但是,有的高中政治教师在短短的一节课里,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又唱歌,教师手忙脚乱,学生疲于应付,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同时,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其结果不仅导致课堂教学华而不实,而且背离了新课程的方向。
恰当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但是在同一节课中创设过分、过多的情境,不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反而会扰乱学生正常的思维。我们要坚持辩证的否定,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扬弃,对合理的、卓有成效的方法要发扬光大,并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和认知规律。否则,再新奇的教学方法,再丰富的教学情境,也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激励评价不等于滥用赏识
有的高中政治教师把激励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赏识评价,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对不对,一律大加赞扬,似乎学生说什么都是对的。
如果我们教师对学生所持的看法和见解不加分析简单地给予肯定,甚至对学生的错误言论也大加赞誉,那么,这样所谓的赏识评价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起不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难以推动学生进行积极独立的思考并形成个性化的结论。而且,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失去明确的方向,甚至无所适从。因此,教师的赏识是必要的,但科学客观的评价也是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真理,纠正错误,使赏识评价得到正确合理的利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意义。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也并非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对那些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方法多样的、意见不统一的、学生思考会出现困难且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才真正有效。而在一些高中政治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他们常常用小组讨论代替个体的独立思考,课堂教学表面热闹,实则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一、探究学习不等于满堂发问
有的高中政治教师从开始上课一直“问”到下课,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学生被“问”得晕头转向。
新课程理念注重探究学习,使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看,很少有学生提问。有的教师在教学结束时问学生:“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师生皆大欢喜,教学便宣告结束。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并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因为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没有真正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问,这样才能使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增强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生活化不等于简单多举例
一些高中政治教师把教学生活化等同于上课多举例,不管需不需要,合不合适,一味摆出很多例子让学生应接不暇。由于举例内容过多过滥,加之时间的限制,每个例子只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仅不能真正构建起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反而连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也不能实现。
构建生活化的高中政治课堂,应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去表演、体验、感悟,从而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去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思想方法。教师在课堂的举例要从课堂内容需要出发,要与所说明的问题有高度密切的联系,不能为生活化而举例;同时,举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深化认识,因而不能整节课都堆满例子,让学生应接不暇,不知所云。
三、创设情境不等于表演作秀
唱歌、小品、朗诵、辩论、话剧……这些情境用好了,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但是,有的高中政治教师在短短的一节课里,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又唱歌,教师手忙脚乱,学生疲于应付,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同时,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其结果不仅导致课堂教学华而不实,而且背离了新课程的方向。
恰当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但是在同一节课中创设过分、过多的情境,不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反而会扰乱学生正常的思维。我们要坚持辩证的否定,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扬弃,对合理的、卓有成效的方法要发扬光大,并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和认知规律。否则,再新奇的教学方法,再丰富的教学情境,也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激励评价不等于滥用赏识
有的高中政治教师把激励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赏识评价,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对不对,一律大加赞扬,似乎学生说什么都是对的。
如果我们教师对学生所持的看法和见解不加分析简单地给予肯定,甚至对学生的错误言论也大加赞誉,那么,这样所谓的赏识评价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起不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难以推动学生进行积极独立的思考并形成个性化的结论。而且,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失去明确的方向,甚至无所适从。因此,教师的赏识是必要的,但科学客观的评价也是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真理,纠正错误,使赏识评价得到正确合理的利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意义。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