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历史课堂更和谐
作者:周大龙来源:原创日期:2013-02-20人气:883
一、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只有在快乐、民主、平等、宽松的和谐气氛中才能最有效地接受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首先,我注意让自己的心情先变得轻松快乐,保持好心情。在处理问题时充分理解、尊重学生,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在学生面前放低架子,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做他们的朋友,通过温情博取孩子们的信任,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其次,对学生一视同仁。我总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贴近每一个学生,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最后,我能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不吝啬赞美,不吝啬肯定,不吝啬鼓励,去赏识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成长。
二、注重课堂教学语言,唤醒和谐课堂
我们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语言要优美、生动、形象,富有激情,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这样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娱乐”中轻松学习历史。例如把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开放五口通商”比喻为中国大门上打开了一个窗孔,随着窗孔的打开,外国商品开始大量倾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就此开始解体;“割让香港岛”好比在祖国母体上割肉,中国的领土完整从此遭到破坏;中英《南京条约》就像毒蛇一样缠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它又像血吸虫一样吮吸着中国人民的血汗。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也记得牢。再如在讲《中日甲午战争》时,我用生动、激昂的语言讲述黄海海战,学生们听后群情激愤,既被爱国官兵的英雄壮举所感动,又对清政府的腐败切齿痛恨。此时我稍加点拨,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激情被熊熊点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重视过程与方法指导,促进和谐课堂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当学生从课堂真正获益时,那么课堂一定是和谐的有效的。平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
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如讲“万里长城”内容时,先播放有关介绍长城的录像及照片,引导学生观察:长城外观宏伟、庄严;工程坚固耐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长城作什么用?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机械设备的前提下,长城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发言,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造方案。在复习讲八年级历史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时,我把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等有关图片制成了动画,并配以毛泽东的讲话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学生们听了看了立刻兴致高涨,整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帮助学生巧妙记忆历史知识
太多的历史史实需要记忆,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就成为活跃课堂的必要措施。在历史教学上,我尝试着用了一些方法,例如推算记忆法,如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召开的时间(1921,1922,1923年);提纲浓缩法,如英国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法、税、和、议。这样,有效地加强了记忆,又不容易遗忘,使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升华和谐课堂
(一)精彩导入,诱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导入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如:故事传说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等。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讲《人类的形成》一课时,我首先找同学讲述了“女娲造人”和“上帝造人”的故事传说,然后设问:“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真是女娲或者上帝造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都积极主动的进入了课堂,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质疑设问,以疑激趣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又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鸦片战争》一课,当讲到鸦片战争结果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林则徐没被撤职查办,中国能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吗?”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单靠一两个大臣并不能力挽狂澜,其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无力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抗争”。由此看出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究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尝试。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进步、提高、发展。教师的幸福来自于不断被学生超越或不断超越自己。只要我做一天教师,我将以高度的责任心,爱我的学生,用心上课,让我的课堂更和谐,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盛宴。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只有在快乐、民主、平等、宽松的和谐气氛中才能最有效地接受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首先,我注意让自己的心情先变得轻松快乐,保持好心情。在处理问题时充分理解、尊重学生,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在学生面前放低架子,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做他们的朋友,通过温情博取孩子们的信任,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其次,对学生一视同仁。我总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贴近每一个学生,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最后,我能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不吝啬赞美,不吝啬肯定,不吝啬鼓励,去赏识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成长。
二、注重课堂教学语言,唤醒和谐课堂
我们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语言要优美、生动、形象,富有激情,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这样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娱乐”中轻松学习历史。例如把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开放五口通商”比喻为中国大门上打开了一个窗孔,随着窗孔的打开,外国商品开始大量倾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就此开始解体;“割让香港岛”好比在祖国母体上割肉,中国的领土完整从此遭到破坏;中英《南京条约》就像毒蛇一样缠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它又像血吸虫一样吮吸着中国人民的血汗。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也记得牢。再如在讲《中日甲午战争》时,我用生动、激昂的语言讲述黄海海战,学生们听后群情激愤,既被爱国官兵的英雄壮举所感动,又对清政府的腐败切齿痛恨。此时我稍加点拨,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激情被熊熊点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重视过程与方法指导,促进和谐课堂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当学生从课堂真正获益时,那么课堂一定是和谐的有效的。平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
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如讲“万里长城”内容时,先播放有关介绍长城的录像及照片,引导学生观察:长城外观宏伟、庄严;工程坚固耐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长城作什么用?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机械设备的前提下,长城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发言,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造方案。在复习讲八年级历史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时,我把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等有关图片制成了动画,并配以毛泽东的讲话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学生们听了看了立刻兴致高涨,整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帮助学生巧妙记忆历史知识
太多的历史史实需要记忆,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就成为活跃课堂的必要措施。在历史教学上,我尝试着用了一些方法,例如推算记忆法,如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召开的时间(1921,1922,1923年);提纲浓缩法,如英国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法、税、和、议。这样,有效地加强了记忆,又不容易遗忘,使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升华和谐课堂
(一)精彩导入,诱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导入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如:故事传说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等。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讲《人类的形成》一课时,我首先找同学讲述了“女娲造人”和“上帝造人”的故事传说,然后设问:“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真是女娲或者上帝造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都积极主动的进入了课堂,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质疑设问,以疑激趣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又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鸦片战争》一课,当讲到鸦片战争结果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林则徐没被撤职查办,中国能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吗?”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单靠一两个大臣并不能力挽狂澜,其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无力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抗争”。由此看出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究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尝试。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进步、提高、发展。教师的幸福来自于不断被学生超越或不断超越自己。只要我做一天教师,我将以高度的责任心,爱我的学生,用心上课,让我的课堂更和谐,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盛宴。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