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不能失去“语文味”——河南教育
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中,我们时常为了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而忽视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维度,淡化甚至取消了“由文见情”“因文悟理”的过程,如此缺乏“语文味”,哪里还是什么“真正的语文课”呢!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耳熟能详的,但如何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究竟应当怎样统一,又不是每位教师都能说得清楚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始终立足于语文学科的课程价值和课程特点,不能模糊其学科的个性特征。语文不能没有基础知识,像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特别是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文章,内涵丰富,学习难度较大,对学生素养的提高具有基础性的价值。对这类课文应要求学生该记则记、当背则背,注重积累,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
语文课不能没有基础知识,但是,语文课又不等于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语文课堂要在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体现其人文性,要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学语文很多时候就是读文章,读作品,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有文章味,要有文学味,更要有“语文味”。如果语文课仅仅是把文章拿来读一读,问几个问题,煞有介事地讨论一番,随意地探究、分析总结一下,把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弄得支离破碎,语文课就根本没有什么魅力可言。同样,如果语文课仅仅就是识记词语的音形义,识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那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和一本《古汉语词典》足矣,语文老师根本就是多余的。语文课堂更多地应该让学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启迪与抚慰,习得处世的智慧,领悟做人的道理,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刷新”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例如对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字词、段落、篇章,那绝对就忽略了其被选入教材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本文时,我让学生抓住“研讨与练习”的第二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畅谈他们对“二战”的认识,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我还为大家朗读了余秋雨的《寻找底线》,那是作者在参观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后所写的文章,同学们听着听着有的垂下了头,有的用手捂住了眼睛,他们的心在滴血、在颤抖,为那150万个活泼泼的犹太儿童,为那150万个鲜活的生命!法西斯的暴行与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及生活的美好,还需要我们机械地分析来分析去吗?还需要我们所谓的概括总结吗?
当然,“语文味”离不开教师的素养,“真正的语文课”往往体现了教师的学科素养和职业气质,渗透着教师的智慧。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才学兼备,思维敏捷,激情澎湃,能打通课内与课外,兼顾知识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让课堂流淌着“清凌凌的活水”。教师的职业气质和个性特征紧密相连:沉稳方正之人强调语文工具、基础的意义,灵巧才俊之士则侧重人文、精神的价值。课如其人,不同的职业气质形成了不同的语文课,多样的个性气质演绎着不同风格的语文之美。苏轼是我最喜欢的古典大家,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文人。《赤壁赋》是才华横溢、飞珠溅玉的名篇。学习此文,在工具价值实现的基础上,我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位备受人们推崇的大诗人的文品、人品。阅读课上,我让学生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并交流阅读感受。学生们畅所欲言,神采飞扬。课外阅读我则推荐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大家感受苏轼的浩然之气,体味其伟大的心灵,感悟其不朽的思想。
总之,不管教学理念多么新颖,不管课程改革走得多远,语文教师还是要把语文当作语文教,还是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热热闹闹的“花架子”课堂,可能会博得一时喝彩,却无法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的魅力与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