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理想课堂的路径——河南教育
作者:蒋笃君来源:原创日期:2013-03-22人气:775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师资薄弱,缺少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充分挖掘校内现有教师资源。促使校内部分教师转为本课程的专任教师,如辅导员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的第一线,理应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重要力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服务。其次,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由于我国职业发展教育起步较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需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增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就业指导教育专业化。再次,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入教育、管理和服务过程。
2.开展创业就业讲座,全方位引导就业理念。高校应加强与职业界合作,绝对不能关起门来搞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要健全与职业界、人才市场的信息通报制度,让更多的政府部门、企业界的成功人士走进高校,为大学生举办就业和创业讲座,创新“请进来,走出去”的社会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职业实践,利用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将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社会服务为纽带,增进与企业的关系,拓展大学生的实习渠道。同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学生提供职业分类、行业发展等信息平台,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只有在客观地认知自我和了解职业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职匹配。
3.坚持转变教育理念,确保全程化跟踪教学。坚持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遵循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规律,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观教育、择业观教育。该课程只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是不够的,必须将职业发展教育重心前移,从学生迈进校门开始并贯穿大学始终,做到全程化,覆盖所有学生,覆盖大学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坚持四年不断线。比如,大学一年级,开展国内就业形势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培养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制定职业目标;大学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职业观教育,使之正确处理好学业、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大学三年级,进行实践教育,进行职业心理测评、职业角色扮演、职业模拟招聘,调查择业方向、职业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并适当调整择业目标;大学四年级,侧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
4.以小班讨论为纽带,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过程,教和学是同一活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中心”,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台前唱独角戏,缺少互动的氛围和反馈的渠道,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教学的观念是现代教育的产物,已成为现代教育创新的基本特征,必须构建双向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获取知识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从被动的教育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主渠道,但课堂教学很难实现小班授课,必须把小班讨论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尝试采用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大班授课的基础上,通过小班讨论,让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一个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民主型理想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外,学生在讨论中各展才华,在交流中见贤思齐,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互作用、教学相长。
5.以案例分析为中心,统领理论与实践教学。温家宝总理曾说:“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缺乏。”该课程侧重经验教学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原则,以理论教学的主题统领实践教学诸形式,以实践教学内容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增强了教学实效性,给大学生求职择业以有效的指导,切实解决大学生择业中的实际问题。2009 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指出:“要在开展生涯发展教育工作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倡导国家至上、事业为先,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发展同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结合起来。”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结合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掌握就业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其次,要紧密结合案例分析。将专业知识教育、著名案例分析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参与择业实践训练,提高择业竞争力。再次,要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角色扮演、职业心理测评、模拟招聘等多种活动,积极探索职业发展教育的新途径,确保大学生准确定位自己,促进自我效能的全面发展。
总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就业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与科学规划人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提高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确保大学生就业工作从充分就业走向满意就业,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王玉斌,朱立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郑州:中原出版传媒集团,2010.
[2]刘键政.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4).
[3]高明生,李丽霞.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2.开展创业就业讲座,全方位引导就业理念。高校应加强与职业界合作,绝对不能关起门来搞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要健全与职业界、人才市场的信息通报制度,让更多的政府部门、企业界的成功人士走进高校,为大学生举办就业和创业讲座,创新“请进来,走出去”的社会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职业实践,利用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将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社会服务为纽带,增进与企业的关系,拓展大学生的实习渠道。同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学生提供职业分类、行业发展等信息平台,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只有在客观地认知自我和了解职业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职匹配。
3.坚持转变教育理念,确保全程化跟踪教学。坚持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遵循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规律,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观教育、择业观教育。该课程只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是不够的,必须将职业发展教育重心前移,从学生迈进校门开始并贯穿大学始终,做到全程化,覆盖所有学生,覆盖大学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坚持四年不断线。比如,大学一年级,开展国内就业形势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培养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制定职业目标;大学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职业观教育,使之正确处理好学业、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大学三年级,进行实践教育,进行职业心理测评、职业角色扮演、职业模拟招聘,调查择业方向、职业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并适当调整择业目标;大学四年级,侧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
4.以小班讨论为纽带,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过程,教和学是同一活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中心”,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台前唱独角戏,缺少互动的氛围和反馈的渠道,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教学的观念是现代教育的产物,已成为现代教育创新的基本特征,必须构建双向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获取知识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从被动的教育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主渠道,但课堂教学很难实现小班授课,必须把小班讨论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尝试采用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大班授课的基础上,通过小班讨论,让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一个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民主型理想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外,学生在讨论中各展才华,在交流中见贤思齐,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互作用、教学相长。
5.以案例分析为中心,统领理论与实践教学。温家宝总理曾说:“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缺乏。”该课程侧重经验教学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原则,以理论教学的主题统领实践教学诸形式,以实践教学内容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增强了教学实效性,给大学生求职择业以有效的指导,切实解决大学生择业中的实际问题。2009 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指出:“要在开展生涯发展教育工作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倡导国家至上、事业为先,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发展同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结合起来。”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结合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掌握就业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其次,要紧密结合案例分析。将专业知识教育、著名案例分析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参与择业实践训练,提高择业竞争力。再次,要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角色扮演、职业心理测评、模拟招聘等多种活动,积极探索职业发展教育的新途径,确保大学生准确定位自己,促进自我效能的全面发展。
总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就业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与科学规划人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提高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确保大学生就业工作从充分就业走向满意就业,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王玉斌,朱立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郑州:中原出版传媒集团,2010.
[2]刘键政.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4).
[3]高明生,李丽霞.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