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的变化——社科纵横
作者:李金哲来源:原创日期:2013-04-09人气:1753
1.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
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和巩固国家政权后,效仿苏联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政治上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党的群众工作必然受到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党在群众工作中通过各种经济上、政治上的手段来约束党的群众工作,如公分、生活必需品的限制供应、阶级出身等区分人民群众。党凭借着政治经济上的权威和国家政权的影响,保证党的群众工作开展顺利,但也使得人民群众许多的需求无法满足,虽然许多矛盾一时掩盖了起来,但是给日后党的群众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留下了隐患。
在新形势下,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已经转变,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党政不分的政治体制也应开始转变,党的群众工作必须适应新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新的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必须从政府工作中超脱出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群众工作,协调群众与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化的党群工作体制,实现党群关系和谐化的目标。
2.信息传播媒介变化
如果说革命时期是报刊媒介的时代,那新形势下就是电视、手机和网络媒介的时代。麦克卢汉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讯息[4]。媒介的改变深刻影响着社会中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介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距离拉的更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了。
革命时期,报刊的作用极大,报纸某种程度上控制着舆论,甚至成为了革命的思想论战。党的群众工作也运用报刊来掌握舆论的制高点,取得舆论的主动权,陆续出版了如《新青年》、《红旗》、《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以争取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支持和认同,为党顺利开展群众工作打下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新形势下,电视、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介逐渐取代纸质报刊,成为主要的社会信息的传播媒介。人民群众不仅能及时获得大量信息,而且能全方位的获得信息,新兴的媒介传播手段使信息更加容易获得,信息也更加全面,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获取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向党的群众工作提出挑战。以前党只要掌握了主流媒体就能使社会中各种媒介为党落实群众工作,传统党的群众工作已经受到新的信息传播途径的挑战,党必须正视这个现实。从另一方面说,党的群众工作也带来了机遇,党的群众工作应该充分运用这些新兴的信息传播途径,建立一种及时反馈并及时纠正错误的正循环机制。随着新兴传播媒介的发展,党的群众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式,要能在新媒介中占据舆论的持续主导地位,能像革命时期一样引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由于新媒介的兴起,国际上的各种声音也开始影响中国,使得以前统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潮也出现了复杂化,党应正面看待这个挑战。党应该善于运用报刊、电视、手机、网络等各种新老信息传播手段,提高党的思想文化传播途径的有效性,来探索和建立新的党群工作的有效途径。党的群众工作不能一味地堵住舆论的通道,而是应该疏导人民群众的困难,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满足人员群众的诉求,真正及时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3.社会力量的兴起与整合
中国古代的管理体制是儒家意识形态主导,上层由大一统的官僚机构统治,一直到县级,县级以下的中层由乡绅自治,基层则是宗法家族组织。[5]这种体制在近代的数次战争中基本破坏了,下层的稳固结构开始解体。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就是开始重新整合各个层面的结构,其整合的力度一直达到村一级。与此同时,国民党的组织力度不够,仅能组织上层,故蒋介石评价国民党的组织为“有上层而无基础,有党员而无民众,有组织而无训练,有党章而无纪律,有议案而无行动。”[6]由于中国传统的架构被打散,只有一个政党能重新整合各种结构才能充当执政地位。党的群众工作在革命时期充当了重建者的角色,将中国社会重新组建完成,因此党的群众工作必须深入基层,从下至上完成政治体制的重建。
在新形势下,党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体制,党必须明确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层面必须区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党的群众工作应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做法,不应侵犯私人空间,而且应该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完善,努力发挥各种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节约社会成本。关于非政府组织,王长江论述道,“执政党和各种非政府组织都是表达民众意愿的渠道。与此同时,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意味着它作为表达渠道同执政党有潜在的竞争。执政党对非政府组织的控制越有效,竞争就越是向心的和良性的。”[7]执政党与非政府组织有竞争,党的群众工作应该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的工作,努力使群众的诉求能有多种途径表达,使得执政党的群众工作与非政府组织的工作能和谐共生,相互促进。
党自身、群众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交织在一起,每一方的变化都牵连着另外两方的变化,同时三者共同影响党的群众工作的变化,最终影响党群关系的变化。虽然新形势党的群众工作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诸多差异,但其核心均是利益的问题。这种利益不仅仅包括物质的利益,还包括精神的、政治的、生态的等方面利益。新形势下党面临新的问题,党的群众工作必须考虑新出现的各种因素,了解党自身、群众自身和环境的变化,最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诉求,实现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和党群关系的和谐化。
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只要我们真正使得人民的利益得到满足,党的政策就能够保证实施,党的群众工作就能顺利开展。因此党的群众工作“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8]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利益,党必须在政党、国家与社会三者之间建立科学的机制,构建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共同体。党和群众的利益共同体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可以向两方面发展,既可以是阻力,又可以是推动力。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正是要让党和群众的矛盾向良性发展,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将这种矛盾的推动力展现,使党的群众工作能真正保障人民的利益。
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和巩固国家政权后,效仿苏联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政治上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党的群众工作必然受到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党在群众工作中通过各种经济上、政治上的手段来约束党的群众工作,如公分、生活必需品的限制供应、阶级出身等区分人民群众。党凭借着政治经济上的权威和国家政权的影响,保证党的群众工作开展顺利,但也使得人民群众许多的需求无法满足,虽然许多矛盾一时掩盖了起来,但是给日后党的群众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留下了隐患。
在新形势下,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已经转变,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党政不分的政治体制也应开始转变,党的群众工作必须适应新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新的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必须从政府工作中超脱出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群众工作,协调群众与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化的党群工作体制,实现党群关系和谐化的目标。
2.信息传播媒介变化
如果说革命时期是报刊媒介的时代,那新形势下就是电视、手机和网络媒介的时代。麦克卢汉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讯息[4]。媒介的改变深刻影响着社会中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介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距离拉的更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了。
革命时期,报刊的作用极大,报纸某种程度上控制着舆论,甚至成为了革命的思想论战。党的群众工作也运用报刊来掌握舆论的制高点,取得舆论的主动权,陆续出版了如《新青年》、《红旗》、《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以争取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支持和认同,为党顺利开展群众工作打下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新形势下,电视、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介逐渐取代纸质报刊,成为主要的社会信息的传播媒介。人民群众不仅能及时获得大量信息,而且能全方位的获得信息,新兴的媒介传播手段使信息更加容易获得,信息也更加全面,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获取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向党的群众工作提出挑战。以前党只要掌握了主流媒体就能使社会中各种媒介为党落实群众工作,传统党的群众工作已经受到新的信息传播途径的挑战,党必须正视这个现实。从另一方面说,党的群众工作也带来了机遇,党的群众工作应该充分运用这些新兴的信息传播途径,建立一种及时反馈并及时纠正错误的正循环机制。随着新兴传播媒介的发展,党的群众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式,要能在新媒介中占据舆论的持续主导地位,能像革命时期一样引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由于新媒介的兴起,国际上的各种声音也开始影响中国,使得以前统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潮也出现了复杂化,党应正面看待这个挑战。党应该善于运用报刊、电视、手机、网络等各种新老信息传播手段,提高党的思想文化传播途径的有效性,来探索和建立新的党群工作的有效途径。党的群众工作不能一味地堵住舆论的通道,而是应该疏导人民群众的困难,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满足人员群众的诉求,真正及时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3.社会力量的兴起与整合
中国古代的管理体制是儒家意识形态主导,上层由大一统的官僚机构统治,一直到县级,县级以下的中层由乡绅自治,基层则是宗法家族组织。[5]这种体制在近代的数次战争中基本破坏了,下层的稳固结构开始解体。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就是开始重新整合各个层面的结构,其整合的力度一直达到村一级。与此同时,国民党的组织力度不够,仅能组织上层,故蒋介石评价国民党的组织为“有上层而无基础,有党员而无民众,有组织而无训练,有党章而无纪律,有议案而无行动。”[6]由于中国传统的架构被打散,只有一个政党能重新整合各种结构才能充当执政地位。党的群众工作在革命时期充当了重建者的角色,将中国社会重新组建完成,因此党的群众工作必须深入基层,从下至上完成政治体制的重建。
在新形势下,党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体制,党必须明确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层面必须区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党的群众工作应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做法,不应侵犯私人空间,而且应该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完善,努力发挥各种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节约社会成本。关于非政府组织,王长江论述道,“执政党和各种非政府组织都是表达民众意愿的渠道。与此同时,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意味着它作为表达渠道同执政党有潜在的竞争。执政党对非政府组织的控制越有效,竞争就越是向心的和良性的。”[7]执政党与非政府组织有竞争,党的群众工作应该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的工作,努力使群众的诉求能有多种途径表达,使得执政党的群众工作与非政府组织的工作能和谐共生,相互促进。
党自身、群众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交织在一起,每一方的变化都牵连着另外两方的变化,同时三者共同影响党的群众工作的变化,最终影响党群关系的变化。虽然新形势党的群众工作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诸多差异,但其核心均是利益的问题。这种利益不仅仅包括物质的利益,还包括精神的、政治的、生态的等方面利益。新形势下党面临新的问题,党的群众工作必须考虑新出现的各种因素,了解党自身、群众自身和环境的变化,最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诉求,实现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和党群关系的和谐化。
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只要我们真正使得人民的利益得到满足,党的政策就能够保证实施,党的群众工作就能顺利开展。因此党的群众工作“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8]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利益,党必须在政党、国家与社会三者之间建立科学的机制,构建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共同体。党和群众的利益共同体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可以向两方面发展,既可以是阻力,又可以是推动力。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正是要让党和群众的矛盾向良性发展,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将这种矛盾的推动力展现,使党的群众工作能真正保障人民的利益。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