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自身的变化——社科纵横
作者:李金哲来源:原创日期:2013-04-09人气:1107
1.群众自身阶层的变化
革命时期党依靠的中心力量是农民和工人,特别是贫下中农、雇农。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群众的革命性最强,也因为他们的人数最多,社会上其他群体所占比例甚少。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不再有地域的局限,纷纷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来推动城市的建设。随着教育、科技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逐渐成长,社会也出现了各种新兴行业和产业,随之出现了有不同利益诉求的新兴阶层。虽然农民在中国仍然占人口最大的比例,但是由于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以及农民的后代不断进入城市,成为新的城市人,党应当把这一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纳入到党的群众工作的政策中去,把进入城市的农民和他们在城市中遇到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作为党的群众工作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农民工众多的城市中,党如何做好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农民工的群众工作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点之一。同时,党还要兼顾城市中各个不同基层、不同群体的利益需要,满足他们的各种诉求,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2.意识形态包容性变化
革命时期党为了保证革命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必须严格控制党员意识形态,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党的群众工作也随之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区分,特别是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后党基本上确立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党的群众工作通过毛泽东思想的指导逐步实现了阶级斗争的目的,群众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为夺取国家政权服务。
在党成为执政党后,不再局限于代表一个阶级的利益,也可以说党执政后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党所代表的群众范围已经扩大,党的群众工作也不再局限某一部分群体,党应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此时,党的意识形态应该适用新的形势,必须使意识形态能包容各种人群的利益。王长江在考察现代执政党执政方式后得出一个结论,“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对执政党有利。但在扩大包容性为政党获得广泛民众支持的同时,意识形态的内容也会因过于庞杂而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意识形态的包容性越大,对民众吸引力下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每一个执政党都不得不面临如此的困境,这样就必须在意识形态的张力范围内保证党员必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意识形态的包容性能使党能更好的开展群众工作,但也要警惕意识形态的过度泛化,如果没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党与其他团体的差别便难以区分,党的群众工作的力度也无法体现。
3.民主法治观念的程度不同
在革命时期,生存危机是人民群众面临的首要问题,党的群众工作首先满足了广大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使得大批群众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党的群众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在新的形势下,生存危机的消失,人民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水平,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生理的满足,人们的民主法治的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党的群众工作不能像革命时期那样只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党还应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民主诉求。亨廷顿在《第三次浪潮》中描述了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民主化已经是不可抵挡的一股潮流,民主是各个国家都不得不走的一条路。人民群众要求更高层次的民主和法治。党的群众工作必须依照民主法治的要求来开展,党必须提高自身的民主法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民主意识要求。
在革命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革命任务繁重、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封建残余严重等原因共产党难以有效的开展民主法治建设。经过建国六十多年来的民主建设,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蓬勃发展,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民主法治观念也大幅增强。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谐社会”理念,党希望通过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通过民主法治观念的广泛传播,来建立合理有序、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党的群众工作应以民主法治观念为指导,来及时处理群众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党执政的有效性,让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认同,对党的执政满意。
革命时期党依靠的中心力量是农民和工人,特别是贫下中农、雇农。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群众的革命性最强,也因为他们的人数最多,社会上其他群体所占比例甚少。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不再有地域的局限,纷纷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来推动城市的建设。随着教育、科技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逐渐成长,社会也出现了各种新兴行业和产业,随之出现了有不同利益诉求的新兴阶层。虽然农民在中国仍然占人口最大的比例,但是由于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以及农民的后代不断进入城市,成为新的城市人,党应当把这一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纳入到党的群众工作的政策中去,把进入城市的农民和他们在城市中遇到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作为党的群众工作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农民工众多的城市中,党如何做好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农民工的群众工作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点之一。同时,党还要兼顾城市中各个不同基层、不同群体的利益需要,满足他们的各种诉求,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2.意识形态包容性变化
革命时期党为了保证革命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必须严格控制党员意识形态,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党的群众工作也随之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区分,特别是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后党基本上确立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党的群众工作通过毛泽东思想的指导逐步实现了阶级斗争的目的,群众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为夺取国家政权服务。
在党成为执政党后,不再局限于代表一个阶级的利益,也可以说党执政后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党所代表的群众范围已经扩大,党的群众工作也不再局限某一部分群体,党应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此时,党的意识形态应该适用新的形势,必须使意识形态能包容各种人群的利益。王长江在考察现代执政党执政方式后得出一个结论,“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对执政党有利。但在扩大包容性为政党获得广泛民众支持的同时,意识形态的内容也会因过于庞杂而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意识形态的包容性越大,对民众吸引力下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每一个执政党都不得不面临如此的困境,这样就必须在意识形态的张力范围内保证党员必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意识形态的包容性能使党能更好的开展群众工作,但也要警惕意识形态的过度泛化,如果没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党与其他团体的差别便难以区分,党的群众工作的力度也无法体现。
3.民主法治观念的程度不同
在革命时期,生存危机是人民群众面临的首要问题,党的群众工作首先满足了广大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使得大批群众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党的群众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在新的形势下,生存危机的消失,人民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水平,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生理的满足,人们的民主法治的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党的群众工作不能像革命时期那样只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党还应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民主诉求。亨廷顿在《第三次浪潮》中描述了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民主化已经是不可抵挡的一股潮流,民主是各个国家都不得不走的一条路。人民群众要求更高层次的民主和法治。党的群众工作必须依照民主法治的要求来开展,党必须提高自身的民主法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民主意识要求。
在革命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革命任务繁重、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封建残余严重等原因共产党难以有效的开展民主法治建设。经过建国六十多年来的民主建设,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蓬勃发展,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民主法治观念也大幅增强。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谐社会”理念,党希望通过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通过民主法治观念的广泛传播,来建立合理有序、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党的群众工作应以民主法治观念为指导,来及时处理群众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党执政的有效性,让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认同,对党的执政满意。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