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钢琴伴奏的艺术特征——艺术教育
作者:于湛来源:原创日期:2013-04-26人气:2608
陆在易,中国著名的作曲家,出生于1943年,1997年被评选为全国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在陆在易的音乐创作中,涉及了多种音乐体裁。在这些体裁中,最受音乐界和广大群众所赞许且成绩卓著的是他在艺术歌曲及合唱创作领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陆在易创作的艺术特点明显体现在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当中。纵观这些音乐作品我们会发现其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在欣赏这些抒情、吟唱般的旋律时,又能体会到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意境。陆在易把艺术歌曲这个起源于19世纪德国为声乐而创作的专属体裁的艺术特征与中国特点音乐相结合,正是这种结合使得陆在易创作的艺术歌曲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中收录的艺术歌曲是其创作艺术歌曲的一部分。
一、伴奏织体写作特征
(一)伴奏声部类型
在陆在易的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创作中运用了多种织体写作方法,这种写作形式的运用使音乐作品中刻画的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和丰富。
1.流动式的单声部伴奏织体。在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谱例1)的呈示部中可以看到,为了模仿出“鸟儿”在空中上下翻飞的情景,钢琴伴奏的部分采用了双手不间断交替的六连音织体,且这种分解琶音具有民族调式特征,这种音型的运用贴切、形象、生动。
谱例1:《我爱这土地》
2.二部的伴奏音型织体。陆在易创作的艺术歌曲《盼》(谱例2)的引子部分就运用了二部的伴奏音型织体。这种织体的运用使歌曲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丰富,在音乐语言上摆脱了枯燥乏味的叙述形式。
谱例2:《盼》
3.柱式和弦。在钢琴伴奏织体中柱式和弦的使用很广泛,但柱式和弦织体特色不是很鲜明,要使其具有独特个性就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陆在易创作的歌曲《盼》(谱例3)中,在两次“回来吧”之后都运用了分解柱式和弦的四分音符琶音。这就好像一问一答,是对亲人召唤的遥相呼应。
谱例3:《盼》
4.多层织体写作手法。多层织体这种不常运用的创作手法,一旦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陆在易把这种创作手法运用到了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谱例4)的尾声部分。这就使得歌曲在情感上进一步得到强化、升华。
谱例4:《我爱这土地》
(二)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定位
艺术歌曲创作的标准之一就是将歌唱旋律与钢琴伴奏相融合。作曲家运用各式各样的创作方法来展现钢琴伴奏的丰富表现力,所以作曲家常常将歌唱旋律与钢琴伴奏融为一体进行构思,这就使得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和声丰富多样,伴奏织体优美、清晰。而在陆在易创作的艺术歌曲中,正体现出了钢琴伴奏与歌曲旋律相辅相成的亲密关系。
1.钢琴伴奏与歌曲旋律之间的融合
钢琴伴奏与歌曲旋律这两者虽然是不同的表演形式,但都是在同一时间里演奏和演唱。表面上看演唱部分是“红花”,钢琴演奏是“绿叶”,但实际上二者的关系是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的。优美的歌曲旋律表达着歌曲的情感,钢琴伴奏不单是旋律的衬托,更是旋律的补充,二者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共同阐述着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内涵。优美的旋律加入表现形式丰富的钢琴伴奏犹如锦上添花,二者共同演绎的音乐作品立刻变得立体、生动。可见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这一表演形式不可缺少的最佳搭档,二者的有机结合才会演绎出美妙动听的艺术歌曲。
独唱歌曲的形式是演唱为主钢琴伴奏为辅,而在艺术歌曲中,为了使作品整体风格达到完美统一,钢琴伴奏部分同人声融合为一个整体,具有补充性、呼应性和对位化的特点,使得钢琴伴奏和歌唱旋律这两部分融合得恰到好处。钢琴伴奏中的引子、间奏、尾声既可以作为整个作品曲式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可预示、引导、转折、强化作品的思想情感。钢琴伴奏的象征暗示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作品的主题、情感和内涵分别起着恰如其分的主导和补充。
2.钢琴伴奏声部自成一体的独立特点
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在音乐元素上还具有其钢琴声部自成一体的独立特点。这种独立性提高了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地位。钢琴伴奏声部自成一体的独立特点扩大了钢琴在表现技巧和表现作品时的深度,使得音乐形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他的艺术歌曲中,间奏、尾声已经成为整个作品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运用的歌唱与钢琴伴奏合二为一。
例如《我爱这土地》,钢琴伴奏的和声不断变化,伴随着伴奏织体音型的具象化的特征与歌唱旋律结合,并与前奏、间奏、尾奏三部分相呼应,展现出音乐作品所要阐述的深一层次的内在含义。
(三)钢琴伴奏演奏技术上的钢琴化特征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中引子、间奏、尾声普遍功能多样、规模较大,而这些都是歌曲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部分的塑造在多方面、立体化地展示作品表现的艺术形象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歌曲的从属部分既是附属部分,也是钢琴的自我表白。从属部分在许多的艺术歌曲中具有连接和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在陆在易创作的艺术歌曲中,从属部分不仅仅是被当做预示、引导,还加强了从属部分作为钢琴的独自表白更为丰富多彩的作用,从而使得艺术歌曲在内涵表现方面得以极大地扩展和丰富。
在陆在易创作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中既有多样个性化的和声和伴奏织体与音乐表现内容紧密相连,又有强烈的钢琴化特征,即各种织体的技术和表情特点都与钢琴及演奏者的手指技能相适应。
二、伴奏的节奏音型特征
陆在易对创作艺术歌曲有着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加上他接受过系统的钢琴学习,又经历过古典作曲技术的训练,这些都成为他创作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方面的必要支撑。
(一)具有民族化特点的节奏型
作曲家为了使歌曲具有本民族特色,通常是把民歌的精华因素加在艺术歌曲中,这也是作曲家普遍的创作手法。陆在易作为一名中国作曲家,具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创作功底,我国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被他大量运用到了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作品之中。民间音乐的节奏可以说是民间音乐的精髓,这一特点被运用到他创作的艺术歌曲《家》(谱例5)中,在这首艺术歌曲开始的前奏部分有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节奏型。
谱例5:《家》
(二)伴奏音型的形象化
钢琴伴奏音型在艺术歌曲中的作用既有模仿的效果,又能表达艺术歌曲想要表述的细微内心情感。例如陆在易创作的艺术歌曲《桥》(谱例6),这首作品的第二乐段,陆在易用分解和弦音型模仿出了流水的效果,真实生动地把中国江南水乡小镇中居民安然自在和悠闲自得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首作品前奏的前六小节的织体为柱式和弦分解琶音,这种写法可以看作是模仿小桥架于波光粼粼的水面之上的效果,又可以看作是表现了主人公渴盼回乡的心情,这种音响效果让人听起来犹如置身于江南水乡的小船之中,感觉惬意、舒适。
谱例6:《桥》
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谱例7)的钢琴伴奏运用音型进行的具象模仿体现出了细致入微的特征。为了展现“鸟儿”在空中上下翻飞的形象,运用了分解六连音琶音音型,这种音型模仿的运用即刻将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谱例7:《我爱这土地》
三、和声运用的特征
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在歌曲的情绪表现上,为了让音乐作品中刻画的艺术形象更加生动、突出,不仅巧妙地将和声特征之一的丰富色彩进行了合理运用,还运用了伴奏织体的形象性,外加速度、力度等各种变化加以描绘。
创作于1981年的艺术歌曲《桥》(谱例8)表现了主人公对故乡的回忆,这种思乡之情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从而唤起了人们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这首歌曲展现了江南水乡小镇居民悠然和安逸生活情景的音响画面。作者为了展现江南民歌的韵味和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特质,运用了具有民谣特征的歌曲旋律,加上伴奏织体模拟的形象化和色彩丰富的和声。
歌曲前奏(第1小节—第11小节)中的和弦性质变化多样。在第一小节中出现了不同性质的和弦,因此在第一小节和弦交替迅速,这种创作手法的运用生动刻画了音乐作品中主人公阔别家乡多年,再次回到故乡时那种激动的心理画面;在这之后的第二小节运用的减三和弦则形成了一种紧迫感,这紧迫感正是离乡之人重返故乡时的内心情感描绘。到第四小节的时候出现了大七和弦,这就与第一小节有了呼应,第一至第四小节为前奏的前半部分。而到了第八小节用大小七和弦缓冲了和弦力度,之后回归到前奏部分的主
和弦。
谱例8:《桥》
创作于1988年的歌曲《最后一个梦》(谱例9)将具有中国南方小调特色的童谣、摇篮曲风格与浓郁的乡音乡情、深厚纯朴的感情融合在一起,表达了祖国人民对两岸统一的盼望之情。为了展现梦境,伴奏部分的和弦呈四度和五度排列,钢琴织体没有明显的起伏,平缓安静,与缓慢和声节奏的朴素朴色彩结合,便将梦的情节恰到好处地一一展现。简单明了的歌曲前奏正能表现梦境,听着仿佛是中国古琴的音色,好似中国古曲风格的展现,也表达了从古至今祖国人民对宝岛台湾早日回归的梦想。
谱例9:《最后一个梦》
陆在易在《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集》中说:“钢琴部分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伴奏,而是与歌声部分相融合,成为作品整体中不可更改的有机组成部分。”①
结语
陆在易创作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和声丰富多彩,伴奏织体形象、生动。他在艺术歌曲创作手法上体现出与众不同、开拓与创新。在其艺术歌曲创作中,钢琴伴奏无论是在功用上、技术技巧还是深层次阐述音乐作品内涵等方面都被高效地运用、扩大。钢琴化特征强烈地显现出来,音乐作品的整体形象更加丰富和饱满。因此,研究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特征,对更好地弹好钢琴伴奏,并与歌唱者紧密结合完美演绎声乐作品均具有一定
作用。
注释:
①陆在易.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集[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居其宏.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和他的声乐创作[J].人民音乐,2004(11).
[2]李斐岚.钢琴伴奏艺术纵横[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胡天虹.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2).
[5]张前,王次昭.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一、伴奏织体写作特征
(一)伴奏声部类型
在陆在易的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创作中运用了多种织体写作方法,这种写作形式的运用使音乐作品中刻画的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和丰富。
1.流动式的单声部伴奏织体。在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谱例1)的呈示部中可以看到,为了模仿出“鸟儿”在空中上下翻飞的情景,钢琴伴奏的部分采用了双手不间断交替的六连音织体,且这种分解琶音具有民族调式特征,这种音型的运用贴切、形象、生动。
谱例1:《我爱这土地》
2.二部的伴奏音型织体。陆在易创作的艺术歌曲《盼》(谱例2)的引子部分就运用了二部的伴奏音型织体。这种织体的运用使歌曲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丰富,在音乐语言上摆脱了枯燥乏味的叙述形式。
谱例2:《盼》
3.柱式和弦。在钢琴伴奏织体中柱式和弦的使用很广泛,但柱式和弦织体特色不是很鲜明,要使其具有独特个性就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陆在易创作的歌曲《盼》(谱例3)中,在两次“回来吧”之后都运用了分解柱式和弦的四分音符琶音。这就好像一问一答,是对亲人召唤的遥相呼应。
谱例3:《盼》
4.多层织体写作手法。多层织体这种不常运用的创作手法,一旦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陆在易把这种创作手法运用到了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谱例4)的尾声部分。这就使得歌曲在情感上进一步得到强化、升华。
谱例4:《我爱这土地》
(二)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定位
艺术歌曲创作的标准之一就是将歌唱旋律与钢琴伴奏相融合。作曲家运用各式各样的创作方法来展现钢琴伴奏的丰富表现力,所以作曲家常常将歌唱旋律与钢琴伴奏融为一体进行构思,这就使得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和声丰富多样,伴奏织体优美、清晰。而在陆在易创作的艺术歌曲中,正体现出了钢琴伴奏与歌曲旋律相辅相成的亲密关系。
1.钢琴伴奏与歌曲旋律之间的融合
钢琴伴奏与歌曲旋律这两者虽然是不同的表演形式,但都是在同一时间里演奏和演唱。表面上看演唱部分是“红花”,钢琴演奏是“绿叶”,但实际上二者的关系是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的。优美的歌曲旋律表达着歌曲的情感,钢琴伴奏不单是旋律的衬托,更是旋律的补充,二者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共同阐述着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内涵。优美的旋律加入表现形式丰富的钢琴伴奏犹如锦上添花,二者共同演绎的音乐作品立刻变得立体、生动。可见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这一表演形式不可缺少的最佳搭档,二者的有机结合才会演绎出美妙动听的艺术歌曲。
独唱歌曲的形式是演唱为主钢琴伴奏为辅,而在艺术歌曲中,为了使作品整体风格达到完美统一,钢琴伴奏部分同人声融合为一个整体,具有补充性、呼应性和对位化的特点,使得钢琴伴奏和歌唱旋律这两部分融合得恰到好处。钢琴伴奏中的引子、间奏、尾声既可以作为整个作品曲式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可预示、引导、转折、强化作品的思想情感。钢琴伴奏的象征暗示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作品的主题、情感和内涵分别起着恰如其分的主导和补充。
2.钢琴伴奏声部自成一体的独立特点
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在音乐元素上还具有其钢琴声部自成一体的独立特点。这种独立性提高了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地位。钢琴伴奏声部自成一体的独立特点扩大了钢琴在表现技巧和表现作品时的深度,使得音乐形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他的艺术歌曲中,间奏、尾声已经成为整个作品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运用的歌唱与钢琴伴奏合二为一。
例如《我爱这土地》,钢琴伴奏的和声不断变化,伴随着伴奏织体音型的具象化的特征与歌唱旋律结合,并与前奏、间奏、尾奏三部分相呼应,展现出音乐作品所要阐述的深一层次的内在含义。
(三)钢琴伴奏演奏技术上的钢琴化特征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中引子、间奏、尾声普遍功能多样、规模较大,而这些都是歌曲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部分的塑造在多方面、立体化地展示作品表现的艺术形象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歌曲的从属部分既是附属部分,也是钢琴的自我表白。从属部分在许多的艺术歌曲中具有连接和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在陆在易创作的艺术歌曲中,从属部分不仅仅是被当做预示、引导,还加强了从属部分作为钢琴的独自表白更为丰富多彩的作用,从而使得艺术歌曲在内涵表现方面得以极大地扩展和丰富。
在陆在易创作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中既有多样个性化的和声和伴奏织体与音乐表现内容紧密相连,又有强烈的钢琴化特征,即各种织体的技术和表情特点都与钢琴及演奏者的手指技能相适应。
二、伴奏的节奏音型特征
陆在易对创作艺术歌曲有着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加上他接受过系统的钢琴学习,又经历过古典作曲技术的训练,这些都成为他创作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方面的必要支撑。
(一)具有民族化特点的节奏型
作曲家为了使歌曲具有本民族特色,通常是把民歌的精华因素加在艺术歌曲中,这也是作曲家普遍的创作手法。陆在易作为一名中国作曲家,具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创作功底,我国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被他大量运用到了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作品之中。民间音乐的节奏可以说是民间音乐的精髓,这一特点被运用到他创作的艺术歌曲《家》(谱例5)中,在这首艺术歌曲开始的前奏部分有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节奏型。
谱例5:《家》
(二)伴奏音型的形象化
钢琴伴奏音型在艺术歌曲中的作用既有模仿的效果,又能表达艺术歌曲想要表述的细微内心情感。例如陆在易创作的艺术歌曲《桥》(谱例6),这首作品的第二乐段,陆在易用分解和弦音型模仿出了流水的效果,真实生动地把中国江南水乡小镇中居民安然自在和悠闲自得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首作品前奏的前六小节的织体为柱式和弦分解琶音,这种写法可以看作是模仿小桥架于波光粼粼的水面之上的效果,又可以看作是表现了主人公渴盼回乡的心情,这种音响效果让人听起来犹如置身于江南水乡的小船之中,感觉惬意、舒适。
谱例6:《桥》
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谱例7)的钢琴伴奏运用音型进行的具象模仿体现出了细致入微的特征。为了展现“鸟儿”在空中上下翻飞的形象,运用了分解六连音琶音音型,这种音型模仿的运用即刻将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谱例7:《我爱这土地》
三、和声运用的特征
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在歌曲的情绪表现上,为了让音乐作品中刻画的艺术形象更加生动、突出,不仅巧妙地将和声特征之一的丰富色彩进行了合理运用,还运用了伴奏织体的形象性,外加速度、力度等各种变化加以描绘。
创作于1981年的艺术歌曲《桥》(谱例8)表现了主人公对故乡的回忆,这种思乡之情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从而唤起了人们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这首歌曲展现了江南水乡小镇居民悠然和安逸生活情景的音响画面。作者为了展现江南民歌的韵味和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特质,运用了具有民谣特征的歌曲旋律,加上伴奏织体模拟的形象化和色彩丰富的和声。
歌曲前奏(第1小节—第11小节)中的和弦性质变化多样。在第一小节中出现了不同性质的和弦,因此在第一小节和弦交替迅速,这种创作手法的运用生动刻画了音乐作品中主人公阔别家乡多年,再次回到故乡时那种激动的心理画面;在这之后的第二小节运用的减三和弦则形成了一种紧迫感,这紧迫感正是离乡之人重返故乡时的内心情感描绘。到第四小节的时候出现了大七和弦,这就与第一小节有了呼应,第一至第四小节为前奏的前半部分。而到了第八小节用大小七和弦缓冲了和弦力度,之后回归到前奏部分的主
和弦。
谱例8:《桥》
创作于1988年的歌曲《最后一个梦》(谱例9)将具有中国南方小调特色的童谣、摇篮曲风格与浓郁的乡音乡情、深厚纯朴的感情融合在一起,表达了祖国人民对两岸统一的盼望之情。为了展现梦境,伴奏部分的和弦呈四度和五度排列,钢琴织体没有明显的起伏,平缓安静,与缓慢和声节奏的朴素朴色彩结合,便将梦的情节恰到好处地一一展现。简单明了的歌曲前奏正能表现梦境,听着仿佛是中国古琴的音色,好似中国古曲风格的展现,也表达了从古至今祖国人民对宝岛台湾早日回归的梦想。
谱例9:《最后一个梦》
陆在易在《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集》中说:“钢琴部分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伴奏,而是与歌声部分相融合,成为作品整体中不可更改的有机组成部分。”①
结语
陆在易创作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和声丰富多彩,伴奏织体形象、生动。他在艺术歌曲创作手法上体现出与众不同、开拓与创新。在其艺术歌曲创作中,钢琴伴奏无论是在功用上、技术技巧还是深层次阐述音乐作品内涵等方面都被高效地运用、扩大。钢琴化特征强烈地显现出来,音乐作品的整体形象更加丰富和饱满。因此,研究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特征,对更好地弹好钢琴伴奏,并与歌唱者紧密结合完美演绎声乐作品均具有一定
作用。
注释:
①陆在易.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集[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居其宏.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和他的声乐创作[J].人民音乐,2004(11).
[2]李斐岚.钢琴伴奏艺术纵横[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胡天虹.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2).
[5]张前,王次昭.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