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美的结合——艺术教育
作者:姚杰来源:原创日期:2013-04-26人气:1839
提到舒伯特,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他的那些浪漫而感伤、温厚而纯朴的艺术歌曲,说到艺术歌曲,我们又不得不提起他的两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和《冬之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唱出”的《冬之旅》,堪称是舒伯特所有艺术歌曲创作的最高峰,它的创作似乎是《美丽的磨坊姑娘》的延续,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嫁给别人的爱人,在凄冷的严冬里痛苦、绝望地流浪,最后在手摇八音琴的老艺人身上找到了共鸣,看到了自己的命运。《美丽的磨坊姑娘》中每一首歌曲串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冬之旅》则不同,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有风景,一个流浪人眼中的冬日的风景,也许这正是其成功所在,舍故事而呈现心境,舍音画的具象描述而塑造气氛。以下是笔者对这部套曲的初步分析与归纳总结。
一、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之美
词与曲的完美结合是这部套曲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冬之旅》在文学中有着其特殊的地位。整部套曲共24首歌曲,歌词全部取材于德国诗人威廉·缪勒的诗作,和舒伯特一样,死神过早地从其欢愉丰盛的青春中夺去了生命,但二者的伟大结合成就了今天不朽的经典。从调性、节奏、旋律、和声以及织体等的创作上都充分地展现了其不俗的创作技巧,和对诗歌、对人生的感悟。
调性。24首歌曲中8首采用大调,其余16首采用小调写成,即使是大调作品也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转化,从而奠定了整部套曲忧郁、灰暗的感情基调,更加形象地刻画出流浪者孤独的漂泊和流浪的感伤。第1首《晚安》d小调,在第71小节转为D大调,由叙述自己的孤独转为对爱人的留恋与珍爱,所以,此处由小调转为大调,贴切地表现了主人公流浪之前矛盾的心境。当最后一句唱起“我想念你”的时候,突然又明白,爱人已远去,自己的努力是没有回报的,所以又转回了自怜的d小调。第5首《菩提树》E大调,开始描绘大门前古井旁的菩提树,有那么多美丽温馨的回忆,指引“我”走到它的旁边,用温暖的E大调描绘了憧憬着的回忆,接下来便转为悲凉的e小调呈现流浪前的冷酷和对前途的不知所措,而在第4段的回顾中,又出现了菩提树的呼唤,调性也随之转回了E大调。总之,在整部套曲中歌词的文学色彩的表达,作曲家都用调性色彩的转变来完成了天衣无缝的结合。
节奏。节奏是刻画人物心理和形象的重要因素。在《冬之旅》中,作曲家使用较多的节奏型有切分音、十六分音符和三连音,更为突出的是,有些作品为了更为完整地表现流浪者的痛苦的心路,在一个段落中从头到尾坚持不变地使用一个节奏型。比如在第8首《回顾》中运用了相同的节奏型,使音乐配合着语言巧妙地形成了紧迫感,形象地勾绘出流浪者从狭窄的街巷中踉跄地跑过。第22首《勇气》中的呈示乐段始终使用同一种节奏型,加强了乐曲的流动之感,表现了流浪者的那种似是而非的“勇气”。第24首《老艺人》中通篇几乎采用一种简单的节奏型,五度音程和模仿八音琴的单调的旋律,虽然简单,却造就了如此伟大的音乐,摇琴老艺人简单、空乏的音乐中饱含着多少的不简单?是流浪者灵魂的孤独,是作曲家的谦卑,一切都在老艺人的身上得到了启示,篇篇珠连之后,叫人神伤。
二、古典与浪漫中蕴藏的戏剧之美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先河者,这部作品保持了很多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特点,比如织体清晰、曲调流畅、结构均衡等,更多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典型风格。“流浪”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偏爱的创作主题,流浪汉的遭遇便是舒伯特的人生,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中第1首也是流浪歌曲,只不过开始流浪的青年磨工是活泼快乐、无忧无虑的形象,而在《冬之旅》中舒伯特则尽情地倾泻着自己那悲惨的命运,写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也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声乐套曲“好像是一部自传、抒情小说和生活日记”①,映照出作曲家戏剧性的人生。
三、声乐与器乐的完美之美
器乐美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一个特征,钢琴伴奏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已不再是那种简单的、辅助性的衬托,他通过前面提到的调性、音型、节奏、音区以及丰富的和声织体的变化,根据诗歌的内容来营造气氛,表现内容,刻画形象,挖掘内涵。
旋律。在这部套曲中,舒伯特创作旋律的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曲调清新而又悦耳、婉转而又流畅。比如第1首《晚安》,由一个弱起拍的高音开始,在月光下晶莹的雪地上一滑而出,产生了一种浮动、缥缈的感觉,之后旋律逐渐下降,到了ge-zo-gen的时候,旋律降到了最低点,在这里,流浪者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低迷的、无力的对往日的怀念。如果说在第7小节中流浪者还有些怨恨,那么在第71小节中,爱的宽容超越了一切,流浪者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唱出了Will dich(晚安),我们也可以看出钢琴声部中蕴藏着的器乐之美。
和声。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巧妙的钢琴伴奏是其突出特征,我们不妨将其和声分为人声声部(即旋律)和钢琴声部两个声部,在《冬之旅》中我们看到,钢琴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旋律和节奏,它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同歌词和旋律一起,塑造了音乐形象、表达了音乐情感。在第8首《回顾》中钢琴声部与人声声部构成了一个相距一拍的八度模仿式进行,可以看出套曲中和声低音的进行具有旋律化的特点,钢琴上的低音与声部错开的节奏,像一场恶意的玩笑,流浪者就是在这样恐怖的隧道中逃跑,他害怕自己,害怕自己的回忆,千丝万缕,牵牵连连,所以只有可怜地从这样可怕的回忆中挣脱。
在世界音乐历史的长河中,舒伯特应该算作是19世纪浪漫主义德奥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他集忧郁、浪漫于一身,将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和情感融入到创作之中,为我们典藏了艺术歌曲宝库中的稀世珍品《冬之旅》,作品中透露出的那种绝望的哀伤在我们的思想中总是挥之不去,让我们有所触动,有所震撼,有所感激,有所留恋。
注释:
①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79.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夫·H·吉布斯.舒伯特传[M].秦立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金庆云.冬旅之旅[M].台北:乐韵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
一、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之美
词与曲的完美结合是这部套曲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冬之旅》在文学中有着其特殊的地位。整部套曲共24首歌曲,歌词全部取材于德国诗人威廉·缪勒的诗作,和舒伯特一样,死神过早地从其欢愉丰盛的青春中夺去了生命,但二者的伟大结合成就了今天不朽的经典。从调性、节奏、旋律、和声以及织体等的创作上都充分地展现了其不俗的创作技巧,和对诗歌、对人生的感悟。
调性。24首歌曲中8首采用大调,其余16首采用小调写成,即使是大调作品也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转化,从而奠定了整部套曲忧郁、灰暗的感情基调,更加形象地刻画出流浪者孤独的漂泊和流浪的感伤。第1首《晚安》d小调,在第71小节转为D大调,由叙述自己的孤独转为对爱人的留恋与珍爱,所以,此处由小调转为大调,贴切地表现了主人公流浪之前矛盾的心境。当最后一句唱起“我想念你”的时候,突然又明白,爱人已远去,自己的努力是没有回报的,所以又转回了自怜的d小调。第5首《菩提树》E大调,开始描绘大门前古井旁的菩提树,有那么多美丽温馨的回忆,指引“我”走到它的旁边,用温暖的E大调描绘了憧憬着的回忆,接下来便转为悲凉的e小调呈现流浪前的冷酷和对前途的不知所措,而在第4段的回顾中,又出现了菩提树的呼唤,调性也随之转回了E大调。总之,在整部套曲中歌词的文学色彩的表达,作曲家都用调性色彩的转变来完成了天衣无缝的结合。
节奏。节奏是刻画人物心理和形象的重要因素。在《冬之旅》中,作曲家使用较多的节奏型有切分音、十六分音符和三连音,更为突出的是,有些作品为了更为完整地表现流浪者的痛苦的心路,在一个段落中从头到尾坚持不变地使用一个节奏型。比如在第8首《回顾》中运用了相同的节奏型,使音乐配合着语言巧妙地形成了紧迫感,形象地勾绘出流浪者从狭窄的街巷中踉跄地跑过。第22首《勇气》中的呈示乐段始终使用同一种节奏型,加强了乐曲的流动之感,表现了流浪者的那种似是而非的“勇气”。第24首《老艺人》中通篇几乎采用一种简单的节奏型,五度音程和模仿八音琴的单调的旋律,虽然简单,却造就了如此伟大的音乐,摇琴老艺人简单、空乏的音乐中饱含着多少的不简单?是流浪者灵魂的孤独,是作曲家的谦卑,一切都在老艺人的身上得到了启示,篇篇珠连之后,叫人神伤。
二、古典与浪漫中蕴藏的戏剧之美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先河者,这部作品保持了很多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特点,比如织体清晰、曲调流畅、结构均衡等,更多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典型风格。“流浪”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偏爱的创作主题,流浪汉的遭遇便是舒伯特的人生,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中第1首也是流浪歌曲,只不过开始流浪的青年磨工是活泼快乐、无忧无虑的形象,而在《冬之旅》中舒伯特则尽情地倾泻着自己那悲惨的命运,写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也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声乐套曲“好像是一部自传、抒情小说和生活日记”①,映照出作曲家戏剧性的人生。
三、声乐与器乐的完美之美
器乐美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一个特征,钢琴伴奏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已不再是那种简单的、辅助性的衬托,他通过前面提到的调性、音型、节奏、音区以及丰富的和声织体的变化,根据诗歌的内容来营造气氛,表现内容,刻画形象,挖掘内涵。
旋律。在这部套曲中,舒伯特创作旋律的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曲调清新而又悦耳、婉转而又流畅。比如第1首《晚安》,由一个弱起拍的高音开始,在月光下晶莹的雪地上一滑而出,产生了一种浮动、缥缈的感觉,之后旋律逐渐下降,到了ge-zo-gen的时候,旋律降到了最低点,在这里,流浪者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低迷的、无力的对往日的怀念。如果说在第7小节中流浪者还有些怨恨,那么在第71小节中,爱的宽容超越了一切,流浪者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唱出了Will dich(晚安),我们也可以看出钢琴声部中蕴藏着的器乐之美。
和声。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巧妙的钢琴伴奏是其突出特征,我们不妨将其和声分为人声声部(即旋律)和钢琴声部两个声部,在《冬之旅》中我们看到,钢琴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旋律和节奏,它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同歌词和旋律一起,塑造了音乐形象、表达了音乐情感。在第8首《回顾》中钢琴声部与人声声部构成了一个相距一拍的八度模仿式进行,可以看出套曲中和声低音的进行具有旋律化的特点,钢琴上的低音与声部错开的节奏,像一场恶意的玩笑,流浪者就是在这样恐怖的隧道中逃跑,他害怕自己,害怕自己的回忆,千丝万缕,牵牵连连,所以只有可怜地从这样可怕的回忆中挣脱。
在世界音乐历史的长河中,舒伯特应该算作是19世纪浪漫主义德奥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他集忧郁、浪漫于一身,将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和情感融入到创作之中,为我们典藏了艺术歌曲宝库中的稀世珍品《冬之旅》,作品中透露出的那种绝望的哀伤在我们的思想中总是挥之不去,让我们有所触动,有所震撼,有所感激,有所留恋。
注释:
①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79.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夫·H·吉布斯.舒伯特传[M].秦立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金庆云.冬旅之旅[M].台北:乐韵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