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阶层分化的发展趋势——经济与管理
作者:姚婷、曾亿武来源:原创日期:2013-05-07人气:1462
(一)农民工阶层固化
农民工是在城镇从事非农劳动,主要依靠工资收入生活的农村户籍劳动力。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对更高收入的追求,促使大量农民离土离乡进入城镇就业,但他们不能享受附着在城镇户口上的各种经济社会权利,“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农民工成为中国社会结构中一个独立的阶层。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群体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国家统计局于2008年底建立了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制度,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 542万人,2009年为22 978万人,2010年为24 223万人,2011年达到25 278万人,2011年农民工数量是2008年的1.1倍,年均增长率为3.9%;从逐年增长率来看,2009年为1.9%,2010年最高,达到5.4%,2011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2009年,为4.4%。
在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阶层的主体,并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专项调查指出,2009年全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达到8 487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时,比较注重工作环境和职业前景,并且,据调查近90%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随着农民工内部代际更替,农民工阶层将会越来越脱离农村和农业,越来越融入城市和非农产业。
(二)进城农民市民化
由于城乡二元制度改革滞后,农民工仍是农民“身份”,没有真正转为市民。然而,农民分化的过程是要最终实现社会身份的彻底改变,因此农民工阶层的沉淀只是农民分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进城农民的市民化是今后主要发展趋势。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多地少。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及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进城打工的农民由于无法在城市定居,成为城乡“两栖人口”。农民工不能市民化,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局面;目前我国进入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题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再仅仅是帮助农民就业和增收,或者保护“农民工”权益,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人进城后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经济和社会权利,成为真正的城市市民。因此,推动进城农民市民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而且,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年多市民化1 000万人口(700万农民工加上其抚养人口),可使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约1个百分点。可见,进城农民市民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人口和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对中长期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指出:201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7%,未来20年,城镇化将以较快的速度推进;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10年累计需转移农村人口1亿以上。如此庞大的进城农民,市民化进程将任重而道远。
(三)农村居民结构异化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进城农民市民化,乡村人口比重将会持续下降,农村居民结构也将逐渐发生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家庭在收入和地区分布上的人口结构、人力资本结构、土地禀赋和收支结构等方面将会存在差异。
第一,农村家庭在收入上的人口结构、人力资本结构、土地禀赋和收支结构会存在差异。从表7可以看出,2009年,从低收入户到高收入户,每户常住人口和劳动力逐渐减少,与2002年相比,户均常住人口有所减少,劳动力有所增加;劳动力文化程度方面,较高收入户主要是高中及以上学历,较低收入户主要是初中及以下水平,与2002年相比,高中及以上学历比重明显提升,尤其是大专及以上水平;经营耕地面积方面,从低收入户到高收入户,人均亩数逐渐增加,与2002年相比,较高收入户的人均亩数增加明显;家庭总收入和家庭总支出与2002年相比,高收入户均增长2倍以上。可以预测,随着农民分化进程的推进,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家庭结构差异将愈加明显。
第二,农村家庭在地区上的人口结构、人力资本结构、土地禀赋和收支结构会存在差异。如表8所示,2009年,从东部到西部地区常住人口和劳动力逐渐增加,而全国平均水平与2002年相比,户均常住人口有所减少,劳动力有所增加;劳动力文化程度方面,东、中部地区主要是初中及以上学历,西部地区主要是初中及以下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与2002年相比,初中及以上学历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尤其是大专及以上水平;经营耕地面积方面,中、西部地区人均亩数高于东部地区,全国平均水平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0.3亩/人;家庭总收入和总支出方面,从东部到西部地区逐渐递减,全国平均水平与2002年相比,总收入与总支出分别增长1.6倍和2.1倍。同样可以预见,随着农民分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地区的农村家庭结构差异会逐渐扩大。
四、结论与思考
改革以来,我国农民阶层出现了分化。这使得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问题日益复杂。深入分析我国农民阶层分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有利于宏观把握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方向,预见农民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我国农民阶层分化的特点包括多元性、不彻底性和非均衡性。其中,多元性表现为农民就业在单位性质、行业分布、职业类型和收入来源等方面的多元化,不彻底性体现在农民分化阶段的过渡性、所从事的职业不稳定及农民分化身份的不完全性,非均衡性具体指农民分化在区域、城乡和内部之间的失衡。农民工阶层凝固化、进城农民市民化及农村居民结构异化是我国农民分化的发展趋势。需要指出的是,进城农民市民化是农民分化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但并不是所有农村居民都要市民化,已进城的农民也不是全部要市民化,他们可能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而退出城市;农村居民结构异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农民分化的必然结果,是城乡共享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农民阶层分化是我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它为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能,具有积极意义,但农民分化所附带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诸如,农民分化过程中职业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及非均衡发展是否会拉大农民的收入差距,增加农民内部的不平等程度;农民分化阶段的过渡性所引发的职业不稳定及社会身份的不完全不可避免地涉及社会冲突和整合问题,届时社会和经济权利的配置又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农民内部阶层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使得他们的利益诉求不一致,那么是否会对农村社会建设产生消极影响;大量农民外出进城打工,是否会影响到农业生产,进而产生严重的空心村现象和空巢家庭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掌握农民阶层分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