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风险及应对策略——经济与管理
作者:鲍文改来源:原创日期:2013-05-08人气:2732
一、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
光伏系统以其规模上的灵活性、地域上的适应性、用电上的便利性等特征,决定了光伏发电技术是太阳能开发利用中最具实践意义的技术,因此成为了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应用的热点。
我国光伏产业保持了迅猛增长势头。一是从生产能力上看,2007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50%左右,且9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二是从产业布局上看,我国形成了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部分企业还加大了海外并购和投资设厂力度,形成了面向海外的国际化企业。三是从产业作用上看,我国光伏产业既为半导体设备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市场空间,促进了国产设备技术水平提高和企业资金循环积累,也为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所需的电子级多晶硅材料发展创造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四是从发展前景上看,光伏产业符合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要求,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光伏市场将会呈现指数增长。但是,由于按照生产成本核算,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价格高达1~1.1元/千瓦,在价格方面根本无法与火电竞争,使得我国光伏发电装机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光伏发电市场目前相对还比较落后,现阶段光伏产业发展仍需要给予政策扶持。受技术、政策、市场、资金等因素影响,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仍存在脱节问题,比如多晶硅供应不足、缺口很大,导致了多晶硅市场价格高企,增加了后续各环节的生产成本。同时,据赛迪智库光伏所预计2012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能40GW以上,超过全球预计产能的50%,而欧洲光伏工业协会预测2012和2013年光伏市场需求在30GW左右,光伏市场的增长速度远不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一批光伏企业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整合或淘汰,甚至可能会被国外资本趁虚而入,掌控对我国优势企业主导权,使我国光伏产业日益空心化。
二、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光伏产业在世界光伏市场上越来越具有话语权。但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光伏产业面临的政策调整、经济波动、市场竞争、经营管理和技术依赖等风险问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政策调整风险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以外向型为主,欧美市场是消纳我国光伏产能关键区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国家光伏补贴政策呈现不稳定态势,光伏产品政策补贴纷纷下调,增强了国际太阳能市场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进而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随着2008年以来欧美经济增速下滑、欧元危机演化升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2012年上半年,美国商务部对我国光伏产品做出“反补贴”和“反倾销”初裁,在实施加征近35%的“双反”关税后,我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将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最近,欧盟也开始酝酿针对我国光伏产品的贸易保护调查,一旦裁定加征“双反”关税,将会对我国光伏产业造成更大的打击。同时光伏产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随着国家对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将会增加光伏企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
(二)经济波动风险
光伏产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的启动和运行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对国内外的经济波动以及货币政策的变动调整较为敏感,企业盈利能力也与经济周期变动有着较强的相关性。据不完全统计,在2008年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光伏产业平均利润率曾经达到30%;随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速减缓,光伏产业平均利润率回落到15%左右;2011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持续保持低迷状态,光伏产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利润率下降到13%左右。由此可见,光伏产业的盈利情况受经济波动影响明显,光伏企业面临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风险。
(三)市场竞争风险
目前,我国有100多家企业从事硅锭及硅片生产,约50家企业从事太阳能电池生产,从事电池组件生产的企业达200多家,预计2012年太阳能电池产能在40GW以上,超过全球产能的50%。光伏产业产能的快速和过度扩充,导致了光伏市场的竞争十分惨烈,进而引发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大幅下滑。2011年以来,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组件价格都快速下降,并且从趋势上看仍将呈持续缓跌态势,一些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的企业将面临倒闭风险。同时,国外多晶硅企业实行低价竞争策略,向我国大量出口多晶硅产品,抢占我国多晶硅市场,受此影响我国多晶硅企业80%已经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我国绝大多数多晶硅企业将面临彻底倒闭风险。
(四)技术依赖风险
光伏产业是典型的技术依赖型产业,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光伏组件生产核心技术仍被世界上的少数几家大公司掌握,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光伏产业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突破,部分光伏企业初步掌握多晶硅生产工艺,多晶硅产量能够满足全国50%光伏电池的生产需要,国产光伏电池生产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在某些新技术的开发、新结构的创新,甚至在一些新型电池的基础研发方面,我国仍落后于德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大尺寸铸锭炉、多线切割机、薄膜电池生产线、四氯化硅闭环回收装置等关键装备,主要以进口为主;高纯多晶硅、银浆、切割液等主要原材料,对外依赖度也比较高。
(五)经营管理风险
2010年光伏市场的火爆以及高企的投资回报率,引发了各方资本持续流入光伏产业,有的投资者甚至未对技术、资源、人才、市场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不顾客观发展规律盲目开展项目建设、持续不断扩大产能,面临的经营管理风险十分突出,市场秩序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目前,国内企业对产业链的产品及价格控制力较弱,业务发展受限硅料供应、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为明显。同时,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主要面向海外市场,面对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我国光伏企业加快了跨国企业建设步伐,这就需要有丰富的跨国企业管控经验,并有效应对海外产品和业务整合、跨文化及跨境管理方面的挑战,否则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与盈利能力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三、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长期来看,光伏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应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通过加强政策扶持、搞好技术研发、改革电力体制、积极开拓市场等方式,推动光伏产业提升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范围、强化竞争能力,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加强政策扶持
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可持续性、能量回报高、环境污染小、网络布局灵活、节约空间和成本等特点。但生产成本高成为目前制约我国乃至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国际经验表明,光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国家能源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支持,德国、日本政府通过高价收购太阳能电或对太阳能电用户给予补贴等方式,促进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较好发展。因此,我国应吸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制定有效的补贴方案,合理地核算补贴水平,建立光伏发电上网补贴体系,补贴支持使用太阳能供电方式;建立光伏发电配额制度,促进光伏产业技术研发及应用。同时,通过采取科技、财税、金融、外贸等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太阳能光伏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整合生产能力,降低产品成本,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需求,使光伏发电逐步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逐步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
(二)搞好技术研发
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与全球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都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增强对提高光伏发电技术研发能力必要性的认识。一方面是从国家层面上来讲,要建立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中心,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供给这一关键问题,提升生产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进而提升光伏产业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水平,特别是在高端生产设备国产化、生产技术应用等方面求得突破;另一方面是从企业层面上来讲,要着力提升光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支持和促进优势企业实行优化重组,组建起几家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的经营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改革电力体制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势是不受资源分布的地域限制,可以利用建筑物面或空闲土地实施安装,通过低电压接入配电网,从而实现对太阳能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所发电量既可满足用户自身需要,还可将多余电量上网以提供备用服务。同时,分布式应用有利于先行解决偏远农村、海岛、通信中继站、边防哨所等的供电问题,解决当地居民、工作人员、驻守官兵的基本生活用电,既改善当地的生存环境,又体现国家的人文关怀。而要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营造光伏发电市场建设的有利环境,就必须深化电力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输电和供电体系相分离,并全面开放用户端电力市场,为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提供有力保障。
(四)积极开拓市场
我国光伏产业近几年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际光伏发电市场的扩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而且试图制定更加严格的劳工标准、技术标准、减排规则等进一步强化对光伏产业的控制权,来削弱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必须着力扩大国内光伏发电市场,通过制定光伏产业发展战略,完善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支持智能电网、太阳能建筑、光伏屋顶等建设,既为人们的生产生活空间带来崭新面貌,又为光伏系统应用提供重大机遇,有效支持和促进光伏市场的发展,缓解我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增进国际合作,通过完善支持政策和建立相关制度等,强化对国内外企业的引导,促进健康、公正、公平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产业联盟作用,减少恶意竞争行为,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共赢”,既要巩固我国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又要开拓在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市场,为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光伏系统以其规模上的灵活性、地域上的适应性、用电上的便利性等特征,决定了光伏发电技术是太阳能开发利用中最具实践意义的技术,因此成为了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应用的热点。
我国光伏产业保持了迅猛增长势头。一是从生产能力上看,2007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50%左右,且9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二是从产业布局上看,我国形成了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部分企业还加大了海外并购和投资设厂力度,形成了面向海外的国际化企业。三是从产业作用上看,我国光伏产业既为半导体设备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市场空间,促进了国产设备技术水平提高和企业资金循环积累,也为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所需的电子级多晶硅材料发展创造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四是从发展前景上看,光伏产业符合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要求,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光伏市场将会呈现指数增长。但是,由于按照生产成本核算,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价格高达1~1.1元/千瓦,在价格方面根本无法与火电竞争,使得我国光伏发电装机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光伏发电市场目前相对还比较落后,现阶段光伏产业发展仍需要给予政策扶持。受技术、政策、市场、资金等因素影响,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仍存在脱节问题,比如多晶硅供应不足、缺口很大,导致了多晶硅市场价格高企,增加了后续各环节的生产成本。同时,据赛迪智库光伏所预计2012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能40GW以上,超过全球预计产能的50%,而欧洲光伏工业协会预测2012和2013年光伏市场需求在30GW左右,光伏市场的增长速度远不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一批光伏企业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整合或淘汰,甚至可能会被国外资本趁虚而入,掌控对我国优势企业主导权,使我国光伏产业日益空心化。
二、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光伏产业在世界光伏市场上越来越具有话语权。但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光伏产业面临的政策调整、经济波动、市场竞争、经营管理和技术依赖等风险问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政策调整风险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以外向型为主,欧美市场是消纳我国光伏产能关键区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国家光伏补贴政策呈现不稳定态势,光伏产品政策补贴纷纷下调,增强了国际太阳能市场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进而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随着2008年以来欧美经济增速下滑、欧元危机演化升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2012年上半年,美国商务部对我国光伏产品做出“反补贴”和“反倾销”初裁,在实施加征近35%的“双反”关税后,我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将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最近,欧盟也开始酝酿针对我国光伏产品的贸易保护调查,一旦裁定加征“双反”关税,将会对我国光伏产业造成更大的打击。同时光伏产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随着国家对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将会增加光伏企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
(二)经济波动风险
光伏产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的启动和运行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对国内外的经济波动以及货币政策的变动调整较为敏感,企业盈利能力也与经济周期变动有着较强的相关性。据不完全统计,在2008年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光伏产业平均利润率曾经达到30%;随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速减缓,光伏产业平均利润率回落到15%左右;2011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持续保持低迷状态,光伏产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利润率下降到13%左右。由此可见,光伏产业的盈利情况受经济波动影响明显,光伏企业面临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风险。
(三)市场竞争风险
目前,我国有100多家企业从事硅锭及硅片生产,约50家企业从事太阳能电池生产,从事电池组件生产的企业达200多家,预计2012年太阳能电池产能在40GW以上,超过全球产能的50%。光伏产业产能的快速和过度扩充,导致了光伏市场的竞争十分惨烈,进而引发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大幅下滑。2011年以来,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组件价格都快速下降,并且从趋势上看仍将呈持续缓跌态势,一些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的企业将面临倒闭风险。同时,国外多晶硅企业实行低价竞争策略,向我国大量出口多晶硅产品,抢占我国多晶硅市场,受此影响我国多晶硅企业80%已经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我国绝大多数多晶硅企业将面临彻底倒闭风险。
(四)技术依赖风险
光伏产业是典型的技术依赖型产业,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光伏组件生产核心技术仍被世界上的少数几家大公司掌握,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光伏产业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突破,部分光伏企业初步掌握多晶硅生产工艺,多晶硅产量能够满足全国50%光伏电池的生产需要,国产光伏电池生产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在某些新技术的开发、新结构的创新,甚至在一些新型电池的基础研发方面,我国仍落后于德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大尺寸铸锭炉、多线切割机、薄膜电池生产线、四氯化硅闭环回收装置等关键装备,主要以进口为主;高纯多晶硅、银浆、切割液等主要原材料,对外依赖度也比较高。
(五)经营管理风险
2010年光伏市场的火爆以及高企的投资回报率,引发了各方资本持续流入光伏产业,有的投资者甚至未对技术、资源、人才、市场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不顾客观发展规律盲目开展项目建设、持续不断扩大产能,面临的经营管理风险十分突出,市场秩序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目前,国内企业对产业链的产品及价格控制力较弱,业务发展受限硅料供应、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为明显。同时,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主要面向海外市场,面对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我国光伏企业加快了跨国企业建设步伐,这就需要有丰富的跨国企业管控经验,并有效应对海外产品和业务整合、跨文化及跨境管理方面的挑战,否则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与盈利能力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三、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长期来看,光伏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应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通过加强政策扶持、搞好技术研发、改革电力体制、积极开拓市场等方式,推动光伏产业提升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范围、强化竞争能力,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加强政策扶持
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可持续性、能量回报高、环境污染小、网络布局灵活、节约空间和成本等特点。但生产成本高成为目前制约我国乃至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国际经验表明,光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国家能源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支持,德国、日本政府通过高价收购太阳能电或对太阳能电用户给予补贴等方式,促进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较好发展。因此,我国应吸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制定有效的补贴方案,合理地核算补贴水平,建立光伏发电上网补贴体系,补贴支持使用太阳能供电方式;建立光伏发电配额制度,促进光伏产业技术研发及应用。同时,通过采取科技、财税、金融、外贸等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太阳能光伏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整合生产能力,降低产品成本,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需求,使光伏发电逐步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逐步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
(二)搞好技术研发
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与全球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都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增强对提高光伏发电技术研发能力必要性的认识。一方面是从国家层面上来讲,要建立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中心,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供给这一关键问题,提升生产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进而提升光伏产业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水平,特别是在高端生产设备国产化、生产技术应用等方面求得突破;另一方面是从企业层面上来讲,要着力提升光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支持和促进优势企业实行优化重组,组建起几家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的经营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改革电力体制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势是不受资源分布的地域限制,可以利用建筑物面或空闲土地实施安装,通过低电压接入配电网,从而实现对太阳能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所发电量既可满足用户自身需要,还可将多余电量上网以提供备用服务。同时,分布式应用有利于先行解决偏远农村、海岛、通信中继站、边防哨所等的供电问题,解决当地居民、工作人员、驻守官兵的基本生活用电,既改善当地的生存环境,又体现国家的人文关怀。而要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营造光伏发电市场建设的有利环境,就必须深化电力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输电和供电体系相分离,并全面开放用户端电力市场,为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提供有力保障。
(四)积极开拓市场
我国光伏产业近几年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际光伏发电市场的扩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而且试图制定更加严格的劳工标准、技术标准、减排规则等进一步强化对光伏产业的控制权,来削弱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必须着力扩大国内光伏发电市场,通过制定光伏产业发展战略,完善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支持智能电网、太阳能建筑、光伏屋顶等建设,既为人们的生产生活空间带来崭新面貌,又为光伏系统应用提供重大机遇,有效支持和促进光伏市场的发展,缓解我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增进国际合作,通过完善支持政策和建立相关制度等,强化对国内外企业的引导,促进健康、公正、公平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产业联盟作用,减少恶意竞争行为,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共赢”,既要巩固我国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又要开拓在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市场,为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