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实践化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是以研究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和学习途径,可以培养他们在人格、道德、情感等方面积极的一面并作为成长的要素,发展为个人特质,从而影响他们在未来中所担当的社会角色,并以之规范自已的社会行为。
从各国学者的讨论中集中来看,美国百科全书认为,用来阐述成年人、社区以及政府组织和学校的对于青少年学习兴趣和能力等方面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的努力是为PYD。PYD的努力方向是对青少年的创造有支持作用的社区,在这些社区的氛围中,通过公益性组织的形式为青少年提供锻炼和走向社会的机会,在这其中,也鼓励青少年奉献出自己的力量。PYD是一场运动,它的产生是因为对于青少年发展的积极公众观念慢慢取代了以往的消极公众观念,在PYD的影响下,希望可以培育出来对于社会有积极作用和勇于承担各种责任的青少年,这是提姆·戴维斯对于PYD的看法。当然,也有很多其他的学者认为PYD更像一种新型的课题,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各种活动的进行,充分激发出青少年的潜质。
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在我国的实践,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只有创新青少年发展模式,才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对于青少年成长问题的研究,我国近些年的方向主要是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上,过于笼统的将大部分青少年都看作是问题青少年来研究。对青少年的发展,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对青少年这个重要的成长阶段,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系统的人生发展规划,对于青少年的发展,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的积极要素,是青少年研究进入一定的误区中。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普遍重视,将研究的视角和重点倾向于青少年积极性因素的培养和全面发展,这无疑是科学的进步,是文明的进步,是有利于青少年获得明确的成长目标和具体的教育内容规划的。
本文通过对我国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现状分析,包括对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并结合美国实际的案例,综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对我国青少年发展理论进行良性的讨论。
关键词: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实践化
ABSTRACT
The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PYD) take the youth as the assets to be developed, consider all the youth can be smoothly moved to adulthood, and eventually becoming the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ety. Also PYD assuming restoring force and development system theory model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following four principles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that following generality and force as basis, meaningful youth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ecology. What’s more, the aim of the PYD is to give the youth all aspects of quality,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smooth entry into adulthood. Lastly, the PYD theory not only enrich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youth development theory, also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to the domestic youth development practice.
This article aim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 PYD to Chinese youth development through researches on the background of PYD, its main contents and evaluations, and analyzed and classified the foreign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development, also explained in the way of cases. Through documental analysis on this basis, we understood the situation of Chinese youth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oposed the solution in our country combined with the youth development theory. So it has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hinese youth development.
.
KEY WORDS:Positive,Youth,Development Theory,Practice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I
目 录 V
第一章 引言 1
1.1 青少年发展理论的研究分类 1
1.1.1 生物学取向的青少年发展理论 2
1.1.2 精神分析学派的青少年发展理论 2
1.2 从心理学上研究青少年发展理论 3
1.2.1 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派 3
1.2.2 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人格派 5
1.2.3 人本理论 5
1.2.4 发展任务的理论 6
1.3 青少年发展理论研究在我国的发展 7
1.3.1 理论研究 7
1.3.2 组织发展 8
1.4青少年发展理论研究的现实困境 10
1.4.1 理论人才不足 10
1.4.2 理论研究不足 10
第二章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生成与实践 11
2.1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由来 11
2.1.1 积极心理学的影响 11
2.1.2 道德发展论的影响 13
2.2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概念界定 14
2.3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五C目标 15
2.4 美国国家实践及其案例 17
2.4.1 美国国家实践概述 17
2.4.2 案例分析及讨论 20
2.5 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 22
第三章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之中国本土化 23
3.1 我国青少年发展理论研究的不足 23
3.2 对我国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24
3.2.1 积极开展健康青少年教育 25
3.2.2 开展积极青少年发展的具体措施 26
3.2.3 对青少年积极心理的培养的措施 26
第四章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 29
4.1 五大承诺实施组的建构 29
4.1.1 青少年人生导师组(爱心的成年人) 29
4.1.2 营造青少年身体和精神安全区域(学校、家庭、街道、社区)的维护组(安全的地方) 29
4.1.3 青少年身心生活习惯全面健康的参与组(一个健康的开始) 30
4.1.4 青少年良好教育的保证组(有效的教育) 30
4.1.5 青少年参与公益服务活动志愿组(帮助别人的机会) 31
4.2 青少年的个人内外发展资产的实践 31
4.2.1 个人对外资产 31
4.2.2 个人内部资产 32
结 论 35
参考文献 37
第一章 引言
传统的青少年发展理论主要是把青少年看作是一种问题群体,所研究的重点也都放在了青少年有问题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上,并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不过现在的青少年正向发展理论,也就是PYD则一改往日的看法,将青少年看作有无限开发可能的资源,认为每一个青少年都可以健康顺利地进入成年期。青少年正向发展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并在本世纪的前五年得到飞速的发展。青少年正向发展理论的出现扭转了传统青少年发展理论的单一性和不足性。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综合了积极心理学、品格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形成的,现在正在美国青少年发展的研究领域迅速传播着,为青少年发展的有关政策和研究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而且,PYD不仅为国外的青少年发展带去了积极的影响,也开始走进我国的青少年发展研究中,为我国青少年发展的实践项目增添了先进的理论指导。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发展研究正借助PYD的作用,从理论基础和内涵深意、指导原则以及实践项目等方面开发出新的方向和视角。所以说,研究PYD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等方面,对我国的青少年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在青少年正向发展理论看来,每个青少年都可以顺利地步入成年阶段,每个青少年都是有待开发的资源,他们也终将会成为这个社会贡献的中坚力量。青少年正向发展理论以发展系统的理论模型为基础,在此之上,遵照普遍存在性、力量是基础、青少年参与其中的意义以及社会生态四个方面的原则,树立目标,赋予青少年各方面的素质要求,帮助青少年顺利地过渡到成年期。
1.1 青少年发展理论的研究分类
所有的发展理论都强调人类发展的内在可塑性,而这个内在可塑性是由发展的主体与他本身的生理、心理、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形成的,青少年发展理论也同样如此。目前,青少年发展理论的出现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主要的研究方向和倾向是从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出发,也就是从生物学的方向还有精神学的方向对青少年发展理论加以研究。
1.1.1 生物学取向的青少年发展理论
从个体生理生长和发展的过程来思考,人的心理发展是生理成熟的必然结果。而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类型和年龄上的差别,则是由于生物的遗传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或者说是很少的原因是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这种角度来思考,个体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必然阶段,具有普遍存在性。包括:
(1)霍尔[]的复演说
个体心理状态的发展是种族在一系列的进化和演变历程中的发展,它的发展层面和进化阶段都是和种族的整体上相平行对应的,所以说,个体心理状态的发展,完全是由生物因素而决定的。按照一个普遍和固定的模式,心理状态自我发展着,不受或很少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根据人类物种进化的历史,个体的心理状态发展被分为四个阶段:婴幼儿阶段、儿童阶段、少年阶段、青年阶段。
(2)格塞尔的成熟论
个体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是由物种和生物的进化顺序来决定的。个体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结构性的发展,在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基本结构有规律地变化着,并控制外显行为特征。而环境指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对发展阶段支持和沟通的作用,却并不能左右发展的基本形式或者是顺序。真正的发展变化是建立在足够的成熟基础上的,在结构得到充分的发展后,才可以开始进行特殊的训练,并有可能取得成效。
1.1.2 精神分析学派的青少年发展理论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重点分析和讨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研究对象主要是无意识,是从人格结构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心理发生和发展的深层原因。研究得出,力比多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也就是我们说的性本能。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青春期:进入青春期,生理开始出现变化,儿童期的平静被打破,并再次出现俄底普斯情绪。如果青春期的俄底普斯情绪不能得到妥善的处理,青少年很可能在此时期形成同性恋的倾向。青春期生理上的各种变化,和对于这些变化适应的困难,很容易使青少年出现精神机能方面的问题。(2)安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在安娜·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人个性的形成过程中,青春期绝对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于是,在此基础上对青少年发展的动力做了相对的研究。青春期发展的过程中,伊底、自我和超我方面的问题是研究的重点。随着性功能逐渐成熟,青春期中伊底的力量慢慢开始大于超我的力量,而之前建立起的伊底和自我之间的平衡状态也开始被打破,新的内在冲突开始出现。而另一方面,超我在内化父母或者权威的道德价值观念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自我和超我在内化道德标准时又产生了一定的冲突。所以,青春期主要的任务就是让内在化解冲突,重新获得平衡。
(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在埃里克森看来,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发展有着更多更重要的作用;将心理发展阶段扩展至老年,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psychosocial theory of human development)。他认为,每一个阶段都有着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是社会环境和社会期望同个体成熟之间不断冲突而产生的。不同的阶段,个体面对的危机不同,迎接的任务也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有关青少年发展的观点,主要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如何获得同一性,以及有多大的可能完成同一性的任务。
1.2 从心理学上研究青少年发展理论
传统的青少年发展理论主要是把青少年看作是一种问题群体,所研究的重点也都放在了青少年有问题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上,并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不过现在的青少年正向发展理论,也就是PYD则一改往日的看法,将青少年看作有无限开发可能的资源,认为每一个青少年都可以健康顺利地进入成年期。青少年正向发展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并在本世纪的前五年得到飞速的发展。青少年正向发展理论的出现扭转了传统青少年发展理论的单一性和不足性。
1.2.1 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派
对于青少年发展理论说的研究,必须先从人格的心理方面加以研究和分析,而人格心理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以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和以荣格( C. G. Jung)为代表的人格派。
(1)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结构理论,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为人们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性”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以及为人们正确的认识和解析梦提供了方法和途径。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层的部分,人的本能欲望以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意向都储存在这里。无意识系统中的本能冲动是人类精神中最原始的因素,它积蓄着强烈的心理能量,并按照“快乐原则”随时寻找发泄的渠道。
(2)人格结构理论
心理功能主要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其中,本我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是潜意识的,最原始最基础的,就好像生物本能一样,也是直接表达的冲动。自我则是人各种比较现实的一面,它通过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调节本我的欲望和现实环境的冲突,协调本我的冲动,使之按照社会的原则行事,它调节着身体内部的各项机能冲突,体现出个体对现实的妥协。超我就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融入到自身的心理人格中,通俗来讲也就是超过我们的良心,一旦达到了超我的境界,人格的机能也就到了真正完满的状态了。
每个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驱使的,很多行为的动机都是不受我们控制的不自觉的潜意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青少年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社会化和认同作用的影响。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认同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心理过程,如果没有接受认同的过程,儿童的发展速度就会减慢,甚至会停滞和倒退。所以,在对个体的成长和适应的研究过程中,人的早期胜利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它被认为是人们早期学会并养成调节自我和现实之间矛盾的能力的重要一环,并持续人的一生。
(3)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当人的心理平衡受到干扰时,为了保持内心结构的平衡,化解自我和本我以及超我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自我防御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压抑:把意识不能接受的东西,排除出意识之外,使其不为自己所觉察,本我的强烈的冲动被压抑到无意识领域中去,使这些欲望的外现表达被控制,压抑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投射:是将自己内心那些不被社会所允许的冲动或者行为推脱到其他人或者其他事物上的行为,让自己内心中所压抑的东西可以在其他人或事物中得到体现。转移:寻找一个可以成为代替品的目标,从而可以安全地释放自己的冲动,达到满足。反向:个体为了控制住某些不被社会所允许的欲望而故意做出的与内心想法相反的行动。升华:将心中的冲动以社会可以接受和认可的形式表达出来,不是压制这种冲动,而是换种方式表现。合理化:通过对现实的歪曲来为自己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开脱,保护自己的一种行为。
这种理论提示我们,在重视青少年认同作用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认识这个社会,了解这个社会,体会这个社会,并积极参与其中,使他们的判断可以和现实要求相吻合。我们要细心关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心理冲突,帮助他们有效健康地抒发情绪,引导青少年积极正面地面对各种挫折。同时,也要适当地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性知识的普及,让他们对两性关系有一种健康且正确的认识。
1.2.2 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人格派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每个要素之间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彼此都有着各自的作用。从横向上看,人格可以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也可以称之为主观意识、主管无意识和客观无意识。人格动力,即个人的心理能量系统。这种能量系统遵循着等量和均衡的分配原则,进行着两种相反的流动方向,一种是适应社会现实的前行流动,一种是违背社会现实的退行流动。退行流动会将无意识的心理激活,使人格的具体成长呈现两种交织的方向。一种是所有精神活动个体化,另一种则是整合所有个性的东西。这两种内容都会受到父母、遗传、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注重青少年人格的发展,是因为生理的进化会引发心理相关的革命,从而导致精神的诞生,而这些在一个人的儿童时期就基本完成了。青少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一定就是完全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可能是内心的精神遇到一定的困扰。我们加强对青少年的全面关注,就要全面推动对于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关注并调动青少年的心理动力,从青少年发展的动因着手,解决青少年的发展的问题。
1.2.3 人本理论
(1)马斯洛的人本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要以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人格人本理论的代表。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本质属性,内在情感和他们的潜能以及爱好、智力等一切方面。根据马斯洛的人本理论,需求是人类发展的本质,且需求也分为不同的层次,从最基本的胜利需求到对安全的需求,对于归属的需求,对于自我自尊的需求,一直到自我实现的需求几大阶段。青少年的需求是不断发展着的,我们可以根据马斯洛的人本理论在针对青少年的各项工作中,找到青少年相关行动的原因,满足他们一些必需的需求,从而引导他们走正确的发展道路。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理论学派的创始人,也是该理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以当事人库中心”:首先,强调咨询者和当事人之间的一种专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真诚、倾听以及无条件的爱应当是关系的基础和重点。其次,强调了动员当事人本身潜能的重要性,而不是靠一味的挖掘当事人意识或者改变行为,是让当事人自主地依靠自己改变自己。
“自我”理论:首先,自我是人格连续性和稳定性赖以生存最小的一个单元。而这个最小的单元又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部分,前者是现实中自己本来的面目,后者是自己希望成为的类型。其次,人格结构应当是平衡一致的,这不仅是指人格各个部分之间,也是在面对生存压力和崇尚自我中矛盾的平衡。对于这样的青少年,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2.4 发展任务的理论
这个理论侧重关注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面对的不同人物。此派理论的代表者认为:个体在成长的每个阶段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就需要不同的技能、知识和态度来完成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所以,每个人在自己每个发展阶段,不论是儿童时期,还是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和老年时期,都需要完成相对应的任务。最着名的一种观点是由哈维格斯特提出的,他代表了美国中道阶段的民主价值,具体将人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并库每个成长阶段提出六至十个任务。
发展任务理论认为,如果青少年在面对每项任务时,都可以成功的完成,那么他们就会感受到满足和快乐,并为社会把承认,这些成功为完成今年的任务打下牢固的基础,未能完成任务的个体可能会感到不快乐,而如果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同,那么今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小的困难。
1.3 青少年发展理论研究在我国的发展
1.3.1 理论研究
在2000年发表的《千年报告》中,当时任职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提出“为青少年创造机会”应当被优先列入其中。将青少年的发展放入国家和社会优先发展的领域,是国际间的公式。
在社会的公共事务领域中,青少年优先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教育问题应该是被优先考虑的。而教育问题主要就是青少年的教育,主要是关于对知识和劳动技能以及如何就业、另外还有对于青少年思想方面的教育。在《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发展与下一代”就是最主要的主题。正如世界银行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在前言中说到的那样:现在,全世界共有13亿已经达到12岁,且没有超过24岁的青少年,这也是历史上首次出现这个年龄段这么多人的情况,同时历史上也是这个年龄段中受的教育最好,最健康的一次。对于现在这个世界,早已不止要求只具备基本的技能,而这些青少年就是推动世界发展最坚实和强大的基础。可以说,现在全世界都已经认识到青少年蕴藏的巨大能量,也认识到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指导行动甚至会支配行动,对青少年的认识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培养青少年的成长。目前国内对青少年成长的研究中已趋近两种结果,两种极端。一种观念是将青少年看作是问题青少年,将对青少年发展的研究放在对于青少年问题的解决上,倾向于对青少年各类犯罪成因以及越轨行为的研究,乃至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各项成长指标与理想对比的情况下,形成反差的原因以及解决途径。显然,这种认识同预防科学是紧紧联系起来的。这种密切的认识将关注的重心放在了对于青少年学习上的问题以及情感遇到的问题和其他的破坏性行为等问题上。但是,这也是用一种消极的眼光看待青少年发展的的观点。这种观点希望努力塑造出一个没有任何问题的青少年,但并不是在关注青少年是不是得到了真正全面的发展,这种没有任何问题的青少年就不是问题青少年的看法并不是正确的。这是我国目前对于青少年研究最多的倾向,却与真正的青少年发展研究有着偏差,这种偏差导致了我国有关青少年发展教育的问题一直没有寻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同时,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过多,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发展,还有可能禁锢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而另外一种观点就是用积极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青少年的发展,它重点关注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青少年有哪些的优势和潜能,以及如何将这些优势和潜能发掘出来,这种观点也就是PYD。PYD理论重点在于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发挥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按照自己的看法矫正青少年的一些行为。这种观点今年来也得到广大专家和学者的认可。不过目前我国有关于PYD方面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研究内容不充分,实践也有所欠缺,好在,我们已经认识到PYD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正在不断改变研究方法。
青少年是人生成长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阶段,这是任何一个人进入社会角色之前的重要成长期,不仅意味着身体素质的发展,还意味着知识技能、思想、人生价值观念的发展。实质上,青少年发展已从根本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建设主体架构,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对于财富和社会价值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以及社会财富的积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已引起了国际国内理论界普遍的重视。由于我国在对于青少年发展问题的研究上,长期偏向青少年问题的研究,将主要的研究精力放在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出现的一系列负面问题上,所以,实际上我国关于青少年发展理论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我国,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不同,对青少年发展问题的研究,实际还处于一片空白。
所以,现阶段,我国对于青少年发展问题的研究应更多地开放眼界,吸取国外的先进理论知识和经验,扭转国内过多关注问题青少年的现象,将对于青少年的发展视角放在对于青少年能力、思想和身体素质等全方面的进步上,从根本上完善对青少年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指导。
1.3.2 组织发展
出于对青少年发展问题的重视,我国组织成立了许多相关的组织,专门研究和解决青少年发展的问题。
中国青基会:中国青基会是在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作用下,专门成立的基金发展委员会和青少年研究委员会,同时还加强了和国外同等机构的交流和探讨,从理论的角度上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研究。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青基会同学术界的合作也是一个从功利性行超功利性转变的过程。1996年年底,中国青基会首次和学术界合作,在中国青基会的委托下,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开始独立评估我国的希望工程项目,目的是通过这种科学和权威的评估,提高我国希望工程在社会上的可信度,提高“希望工程”的公信度。1996年到次年,康晓光研究院主持了针对转型时期中国NGO个案的研究,以及这些个案对中国青基会研究的促进作用;1998年到1999年,“中国第三部门研究项目”在中国青基会设立,这项研究项目涵盖了包括募捐、自主、激励、监督、法律、文化、小易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转型时期各国发展模式和历史比较方面也有涉及。
而在2001年到2003年纪念的时间里,中国青基会继续发挥着青少年研究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在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青少年发展理论的研究。同时,中国青基会还深入考察我国的非营利部门,并同国外的类似部门进行对比,发现彼此的不同,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给我国非营利部门带来更多的指导作用。这些都说明中国青基会不再只是注重自己的发展,而是超越机构的限制,开始关心我国第三部门整体的发展和未来。中国青基会拥有雄厚的学术资源,可以为自身机构带来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这些专家的筹谋划策也可以帮助中国青基会为我国青少年发展的研究作出更多的贡献,中国青基会之所以可以在国内有着如此高的地位和影响,同它的学术研究造诣是分不开的。
北京青少年研究所: 北京青少年研究所是北京市关于青少年研究的机构,同时也不仅是在北京,在全国关于青少年理论和相关问题的研究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年来,北京青少年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北京甚至国家级的相关青少年研究项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用。目前,北京青少年研究所主要在独生子女方面还有社会上关于青少年的热点问题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地位。
该所宗旨是:系统地研究青少年发展的理论和社会现状,主要在北京地区调查研究当地青少年的思想动态,成长特点等,以此来不断提高当地青少年全棉免的素质,并为首度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北京青少年研究所承担了当地有关青少年发展研究的主要课题,研究之后将决策和相关报告呈现给上级有关单位,根据得到的数据和相关报告,上级部署下级各单位协调青少年发展的研究工作,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工作,以及有关青少年发展的中外各部门研究交流。
这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有关青少年发展问题的研究机构,前者更加注重理论方面的研究,不断和学术界互通往来,补充了我国有关青少年发展问题的理论知识;而后者则突出项目和实践,对当下热点问题十分关注,经常承担有关的青少年研究项目。两者的补充和配合,使我国青少年发展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完善。
不过,这些研究的主要地点还是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中,有关活动开展的也不够全面,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积极青少年发展研究活动。
1.4青少年发展理论研究的现实困境
1.4.1 理论人才不足
青少年发展理论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边缘学科知识的融合,由于这一理论在西方出现亦不过近二十多年历史,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尚处在初级的摸索阶段,我国的相关方面研究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主要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的缺失。
青少年发展理论人才体系是研究青少年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我国有几千万在校中小学生,有很多新生代的产业工人,这也使得我国青少年发展的相关工作难度系数大大提高。当前社会,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都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学术思潮也呈现百花齐放之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开始正式进入丛林阶段,这些外部环境都显现出我国青少年发展理论工作的迫切性和艰巨性。
1.4.2 理论研究不足
目前我国在理论界上,关于青少年发展的研究,还几乎很少有专家涉足这一领域。由于这一理论在西方提出,也不过才二十多年时间,理论还未真正发展到成熟阶段。
现在,我国有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部分上,首先是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其次就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有关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也有助于探索和解决青少年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过,这些研究主要都是根据生物学中个体研究的范式来进行的,并没有结合社会变革的因素,同时这些研究又缺乏对问题的原因研究,没有考虑到实证问题,只关注了单一学科和单一因素的影响,没有将多种学科综合起来考虑,到这我国现在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仍无法适应当下青少年发展的具体要求。
第二章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生成与实践
2.1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由来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受一些学派的影响并慢慢形成的,只有这样才有其科学性和实践性,更趋近于青少年发展的真实,本节就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由来,以及它受到哪些学派的影响,加以讨论和研究。
2.1.1 积极心理学的影响
上个世纪末,西方的心理学界兴起一股新的思潮——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 psychology)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 Known.Sheldon) 和劳拉·金(Lawry King) 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他们定义的积极心理学,说明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积极心理学专注于研究普通人的美德和活力。这个学派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类积极品质的方面,并以充分挖掘出人类本身具有的积极因素和资源为目标,以此来促进整个社会的正向发展。积极心理学同过去的消极心理学完全相悖,它是目前有关心理学的研究学派中,比较完胜,实验和测量手法比较先进准确的,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思潮。
讨论积极心理学,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关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上,还有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上。另外,马斯洛在其书《动机与人格》中也曾大力提倡进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而人本主义思潮也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科技和物质文化生活也都极大程度的丰富,人们的精神质量却同与日俱升的生活质量成反比,出现越来越多的负面心理。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只是将人看作是一种动物或者机器,没有注意到人的潜力和主动性,所以无法解决人们现在出现的心理问题。就在这种情况下,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2000年和2001年,《美国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曾发表过有关积极心理学的专题报道。而且,早在1998年,美国就举办过第一次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今后世界性的心理活动将成为积极心理学发展和研究的方向。而现在,积极心理学也真的走出了美国,开始向着日本、加拿大、欧洲各国等等众多的国家扩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
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不同,积极心理学表现的更加乐观,它主张人类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积极品质上,并且这些积极因素才是社会和人类不断可持续化发展的要点。这种研究观点将更多的重点放在了未来上,而不是像以往的消极观点一样,认为人们会不停地萌生负面思想,进而出现问题,这种心理学研究是滞后的,不具有发展性的。而积极心理学显然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因此更加顺应时代的潮流。
(1)积极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还引发了相关的研究,也就是积极教育和积极心理治疗。
积极教育其实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它不再强调改正学生的错误,矫正学生的问题,而是着重发掘和激发学生内部的各种积极因素,并不断发展和发扬这些积极因素。积极教育就是努力营造出一种可以让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热情、能力和勇气等多方面品质都可以得到最大发挥的校园环境,而不是按照一个死标准控制学生。积极教育是希望可以将学生建设成为一种理想型人,但这种理想型人是依据每个人具体的情况和条件而定的,并不要求统一,而且这也只是积极教育希望达到的一种状态,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必须达到,尽力就好。 积极教育不再强调如何改正学生的错误,将学生改造成“理想型”人,而是开始关注如何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发挥自己内部的潜力和优势,努力成长为一个乐观且积极向上的人。积极教育希望教育处的学生每个都有自己的类型,每个都是积极正面的,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心智成长。
(2)积极心理治疗
塞里格曼( Seligman)曾在《积极心理治疗手册》中提到,积极心理学思想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就是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治疗并不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只是不同于过去主要针对心理问题的病理性治疗方法,提倡以人类自身有益和正面的力量来自己抗衡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治疗容乃了东方佛教和道家以及禅宗的部分思想,致力于使病人自己接受自己,自己重新认识自己,自己重新信任自己,从而排解困难和烦恼。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在曾提出有关积极心理治疗的五大阶段,也就是:a.观察/ 保持距离阶段;b.调查阶段;c.处境鼓励阶段;d.语言表达阶段;e.扩大目标阶段。
这种心理治疗方法不再是纠结于问题是怎样产生的,而是指导人们利用自己的力量冲破障碍,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在治疗中不再是以医生为主,而是以接受治疗者为主,引导他们放大自己的正面力量,并运用这种力量解决自己现在以及以后遇到的各种问题。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更加有利于人类加深自我认可,在与人交往中、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一筹莫展,而是可以利用自己的积极力量解决问题。显然这种未雨绸缪的做法比在发生问题后再解决有效的多。
2.1.2 道德发展论的影响
柯尔伯格(L.Kohlberg)的五条基本原理:
系列性原理:在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形成一个个体整体发展中固定的顺序;普遍性原理:道德发展不同阶段的这种顺序是普遍存在,是每个国家,每种人类都适用的;整体结构的原理:在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角色承担的责任和社会有关其的观点也有着本质的差别。认知前提原理:道德发展的前提是认知,道德发展需要思维的发展,但并不是思维的发展就一定会带来道德的发展。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 循规前期的层次:当道德的发展阶段出于前道德时期时,也就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主要分为两个时期:首先,惩罚和服从都是十分明显的。儿童的所有行为动机都是出于避免惩罚的考虑而进行,接下来才是判断他本身的行为是否会得到奖励。另外,这个时期,开始对工具和目的的交换有所思考。儿童的行为动机开始出现争夺利益的情况,也就是为了获得奖励而遵守社会的规范,并以此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对自己有利。以上这些都可以证明,儿童在这个时期的道德特点是自我为中心。
循规期的层次:这个时期也就是青少年道德发展的时期,道德处于传统道德水平阶段。这一层次的两个发展阶段依次为:一,青少年开始试着通过和其他人保持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来得到一些奖励,不过主要的动机还是希望可以不受他人和社会的谴责。二,就是开始依据社会的规则行动,以避免受到法律的制裁。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开始走出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以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道德的主要体现。
循规后期的层次:个体步入原则性道德行为水平阶段,道德发展基本已经成熟,这一阶段也分为两部分:首先,个体的行为动机已经和个体的身份和受到的规范挂钩,他的行为目的更多的是希望获得周边人们对他的尊敬,判断的依据就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守则。其次,个体不希望受到良心的谴责,所以会以社会的伦理道德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判断依据。这一时期的个体,积极的民主伦理道德已经形成内心一种不自觉的意识,这也是个体具有成熟社会化的表现。
2.2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概念界定
从各国学者的讨论中集中来看,美国百科全书认为,用来阐述成年人、社区以及政府组织和学校的对于青少年学习兴趣和能力等方面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的努力是为PYD。PYD的努力方向是对青少年的创造有支持作用的社区,在这些社区的氛围中,通过公益性组织的形式为青少年提供锻炼和走向社会的机会,在这其中,也鼓励青少年奉献出自己的力量。PYD是一场运动,它的产生是因为对于青少年发展的积极公众观念慢慢取代了以往的消极公众观念,在PYD的影响下,希望可以培育出来对于社会有积极作用和勇于承担各种责任的青少年,这是提姆·戴维斯对于PYD的看法。当然,也有很多其他的学者认为PYD更像一种新型的课题,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各种活动的进行,充分激发出青少年的潜质。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概念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心理学观众的重点有积极情绪和积极情绪的体验。对于积极情绪,B.L.Fredrick(1998)提出了拓延———构建( broaden2 and2 build)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比如,高兴或者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或者是对某一件事的满足或者是一种自豪的感情,都可以会眼神人类瞬间知行的能力,并且强化人类的个体资源,比如提高人的体力、能力或者是在社会中的社交能力能等。同时,通过其他的实验我们也可以看出,积极情绪延伸了人类知行的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会缩减人类的这种资源,而积极情绪又可以压制消极情绪。所以,现在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越来越多,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也是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well2being) 、快乐( happiness) 、爱等等方面。这其中,主观幸福感也就是人对于自己生活本身生活质量和快乐程度等幸福感的指标的感受。从具体的生活案例追踪研究可以看出,在三个月内发生的事情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指数,而对于同样的事件,男女会有着类似的反应,但也都会带有各自的性别色彩。比如,女性会重点关注生活琐事多带来的幸福感,而男性则是以近期发生的整体事件来判断。另外,在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主观幸福感同人格特征中信任、稳定的情感、控制欲和耐心等等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而在关于跨文化的研究中,我们还得到一种结论,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情绪影响,人格具有泛文化的特点,而主观幸福感中的认知部分则还是受着文化的影响。
(2)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关积极人格特性(positivepersonality) 的研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Hill son 和Marie (1999 )首次将积极人格和消极人格做出了区别,他们认为积极的人格存在着两种独立维度的特征表现:(1) 正性的利己特征( PI :positive individualism) ;(2) 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PR :positive relationswith ot hers) 。正性的利己特征是接受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也可以感受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可以把握外部环境对于自己的各种挑战。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则是在自己有需求的时候,别人可以帮助自己,而在别人有需求的时候,自己愿意而且有能力为他人提供帮助,使自己和他人的帮助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总体来说,在有关积极人格的各种特征中,乐观是受到最多重视的。
(3)积极社会环境
基于群体的社会环境,再加上人类比较幸福的生活条件,还有对于创造力和天才发展的体现和培养等基础上Kasser等人针对18岁青少年受众做了研究,结果发现当他们的母亲是比较冷漠,挑剔且不民主的人的时候,这些青少年会对外部可以利用的价值比较关注,而当他们的母亲是比较 母亲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人的时候,这些青少年就会比较注意对内在价值的提升。Williams 等人的研究证实:当青少年身边的环境和人可以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支持和选择的时候,他们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可能性就大,相反,这些青少年就会容易获得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
从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积极的社会环境是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三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而它们又受到心理学和道德学的深远影响,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教育和积极心理治疗,而柯尔伯格的道德理论在青少年工作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很高,关注青少年道德的发展和教育,从理论发面来说,就是已经在道德教育中完善互通的正义原则,不断促进青少年向高的阶段发展。在教育方法上,可以组织他们一起讨论有关道德方面的各种问题,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取向,并认识到错误的道德取向的危害。
这些都是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只有在这些理论的发展和延伸下,才形成今天成熟的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
2.3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五C目标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是以研究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和学习途径,可以培养他们在人格、道德、情感等方面积极的一面并作为成长的要素,发展为个人特质,从而影响他们在未来中所担当的社会角色,并以之规范自已的社会行为。
只要是一个理论,就有它希望完成的目标,积极青少年理论也一样。2004 年, 以勒纳为主的众多学者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积极青少年的五个C目标。
这五个C的目标包括能力、自信、连接、品格以及关爱和同情。其中,能力( Competence)也就是青少年在面对社会,面对认知,面对各种学术和职业时表现出的积极的行为和态度。如,社会能力就是青少年的交际能力,在面对冲突时会用怎样的方式解决。而职业能力则是关于青少年在选择工作时会有怎样的尝试,进入职场后又会怎样面对工作。自信( Confidence)指的是青少年对于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综合感受。也就是青少年对自己的作为会有认同感,会积极正面看待自己的价值。联结( Connection)是青少年在同身边的伙伴、家人以及学校和社会的一种双向来往,并且通过这种双向的关系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同社会的紧密联接关系,简单说来就是青少年在社会上的交往活动。品格( Character)则是对于社会上公认的规范和准则的一种认可和尊重,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也就是青少年对是非善恶的正确判断并可以拥护社会上正确的规则和文化。关爱与同情( Caring and Compassion)指的是青少年对于其他人的一种同情和怜悯之心,也就是我们通俗说的“慈悲心”。
此外,勒纳还提出,如果一个青少年身上将五个C同时凝聚齐的时候,他就会衍生出第六个C,也就是贡献(Contribution) 。换句话说,当一个青少年可以对自己、对家人、对身边的朋友、甚至对整个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时候,他一定已经实现了五C的目标。可以说,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五个C的目标理论对PYD的评价体系做了补充和升华,促进了PYD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青少年发展对于青少年处于人生这一重要的成长阶段,对于他们需要发展的特质和需要完成的人生任务,做出了具体的规划。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对青少年有着重要指引作用的五个C目标,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体还整合了预防科学( Prevention Science)、社交与情感学习(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品格教育、积极心理学与应用发展科学(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等相关内容,从每一个具体的细节指导青少年积极的发展。
2.4 美国国家实践及其案例
2.4.1 美国国家实践概述
积极教育也就是对于传统技能和幸福的综合教育,加强幸福教育也可以更好的促进传统技能教育。儿童和青少年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校园中完成各自的启蒙教育。调查显示,美国六到十七岁的孩子每周有三十到三十五个小时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所以,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彼此的影响对于学生幸福感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幸福教育计划”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学校,虽然学生应该努力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可对于幸福和性格的教育同样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即使不是核心方面,至少不应该被忽视。(Cohen,2006)。
根据人口学家的统计,美国有几乎一半的家庭都有离婚的现象,成长在父母离异,家庭不完整中的青少年同生长在健全家庭的青少年相比,无论是智力还是性格包括对于社会的协调性和适应能力上,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另外,科技的不断发展,让电视和网络受到普及,青少年可能接触负面影响的机会也就增多,如果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家长和学校都不能对青少年的积极教育做出贡献,那么他们就会面临严重的成长危机。这些情况促成了美国学校开展“幸福教育计划”。几年来,关于“幸福教育计划”的前景,美国学校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开展“幸福教育计划”可以提高学生家长的一部分技能,同时也可以显著地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而且这还有助于学生更加主动自觉的投身到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去。
为此,美国的积极教育研究小组花费十五年的十年,调查和研究了应该怎样将幸福教授给每一个学生。他们认为,“幸福教育计划”就像普通的药物治疗一样,首先需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于是,他们进行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实验方案,一种是PRP,宾夕法尼亚韧性项目,一种是Strath Haven 积极心理学必修课。
而 Strath Haven积极心理学必修课同前者不同,它首先有美国教育部的支持和援助,接下来也是随机分配,将347名抽选的九年级学生分到语言艺术班中,并将他们分为两大部分,一组是积极心理学课程,一组是没有积极心理学课程。通过两年的实践,对比学生的心理状况改变以及家长对此的态度。每节语言艺术课大约80分钟,总共约20到25节课程,还包括课程活动、课堂作业等内容。对于两组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来,有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小组成员在校园生活中收获了几大的快乐和满足感,同时他们的学习方法也得到了改善,且学习效果很好。值得一提的是,积极心理学必修课并非独立的课程,而是和学生的其他必修课相联系统一的。
基于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幸福教育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可以也应该在学校中开展。宾夕法尼亚的积极心理学中心就一直在致力于提高英国和美国教师掌握这种教育方法的能力。他们在培训教师时将提高个人生活和专业能力的方面作为培训重点,并通过举例子等一些细节方法帮助老师在课堂上位学生传授这些技能。比如,可以通过小组活动的方法使用和练习,让学生从认识上提高对于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另外,除了长期驻扎一部分培训人员,还会定期邀请一部分的学者来为教师讲学,同时还会有专业的积极心理学知道教师为老师们上课。不过这种培训目前还是处在摸索的阶段,不是十分完善,但它也有自己的结构,主要分为传授积极教育、嵌入积极教育和生活积极教育三个方面。
A传授积极教育
这种课程一般都是以独立内容的方式展开的,所以又被称为独立课程。在独立课程中,主要向学院传授有关积极心理的一些元素,比如积极的品质,耐心,感恩的心,生活的意义,积极的人际关系,热情和勇气等等,简单来说,就是传授什么是幸福,以及我们怎样感知幸福。优秀品质课程。第一节课,在参加VIA特长问卷的优秀品质测试开始之前,让学生们写出他们曾经所遇到的最佳状态,之后学生们拿到各自的VIA测试结果,就会根据所得结果,比照刚才自己所写的故事,重新审视自己的修修故事。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各自的故事中至少发现自己一到两个不同的优秀品质,大部分还可以发现三个。另外,优秀品质的课程还可以通过采访学生的家庭成员,来发现他们家庭中的优秀品质家族史,并通过这些优秀品质,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到了优秀品质的最后一堂课时,就可以推选出一个优秀品质的典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通过对典范的讨论,加深彼此对于优秀品质的认识和开发能力。 积极情绪课程。学生可以给各自的家长谢枫感谢信,通过这种课程也可以学到怎么品位美好的会议,不让消极的偏见影响自己,对于赠与者,我们又该抱着怎样的态度。学生还可以写祝福日记,每天回想自己白天经历的开心事情。 韧性课程。首先,学生学习ABC模型:有了逆境的影响之后,自己会产生怎样的信念,然后开始学习怎样更加灵活和准确地思考放慢ABC过程的方法和手段。最后,学生们学习实时韧性。以处理经常面对的“盛怒”逆境。
ABC模型(Ellis,1962)是指: A是诱发的事件,而B则是人们对于诱发事件A的态度、观念和看法,也就是信念,C就是面对诱发事件A会出现怎样的结果,也就是症状。在诱发事件A和结果C之间,还有一个终结因素,这就是信念B,也就是人们对于事件的态度、观点和看法。在Ellis看来,很少有人会纯粹地感知诱发事件A,大部分的人都是带着自己的主管观念和价值观、偏好等等来判断诱发事件A的。所以,对于诱发事件A,经验往往是因人而异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同样的诱发事件A会由于不同的人的参与而引发不同的结果C,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就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观念的差别,也就是各自有着不同的B、所以,事情本身的刺激性并不是引起情绪最直接的原因,个人对于事情这种刺激性的认知和不同的评价才是引起情绪有所反应的直接原因。 B嵌入积极教育
而独立课程的重点是对于什么是幸福以及怎样感受幸福的技能培训,但积极教育又不仅是一节独立课程。我们可以将积极教育嵌入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比如是在体育课上,在音乐课上,在美术课上等等。以下是课堂示例:当一名英语老师在谈论书本上一篇文章中所含有的优秀品质,以小说《麦克白》为例,尽管这个小说本身很枯燥抑郁,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主要关注小说中人物的品质,关注他们具有的优秀品质。再如,讨论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或者是卡夫卡的《变形记》,老师就可以通过对人物韧性的解读来讲解小说中人物遇到的挫折。
如果是一名地理老师,当他希望学生可以考虑一个国家的整体幸福指数的时候,他要告诉学生,从澳大利亚到新西兰再到加拿大,这些地方的幸福标准都是不同的。他也可以告诉学生怎样通过研究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来揭示出这个国家的幸福感。
而如果你是一名语言老师,你可以通过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间故事和文字作品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来传授给学生。再如,音乐老师可以向学生举例很多伟大的音乐家是怎么在逆境中乐观生存,并最后流芳百世的。
而据一些体育老师发现,想要将积极教育嵌入到体育课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当教练用定位注意力的方法唤起场上运动员的美好回忆时,这些体育老师说,是因为有更多的队员因为需要这样想而暂时性克服了负面的问题。有一位体育教练发明了以优秀品质为标准总结比赛的方法,赛后的总结上,可以通过优秀品质的角度,来看待比赛的胜利或者是失败。另外还可以引导运动员知道哪些时候他们没有能运用到优秀品质,以及引发的结果,来提高运动员自主提高优秀品质的积极性。 C生活积极教育
当学生走进课堂看到老师的时候,老师可以亲切的问,同学们,昨天晚上过的开心么?那么,孩子们也会积极同老师分享他们昨天遇到的开始的事。比如,昨天我自己打扫了房间,或者“昨晚和哥哥打球我赢了”。当一个孩子可以以每天有什么好的事情来作为新的一天的起点的时候,他就是在积极教育中生活着。生活品质就是在这种每天好的开头中不断提高的,学生们也会更加有人情和兴趣缺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比如,做好事不求回报等等。
2.4.2 案例分析及讨论
以下主要以PRP 宾夕法尼亚韧性项目和积极心理学必修课作为经典案例来分析讨论。
PRP 宾夕法尼亚韧性项目
PRP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们提高在面对困难和消极情绪时的应对能力和方法。PRP一般是12节课,每节课90分钟,课程中会通过幽默故事、角色扮演或者小故事的方法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技巧和技能。
PRP的12节课安排是:想法与情感连接;思维方式;挑战信念:其他选择与迹象;分析想法与客观看待。其中,前四节课主要是传授方法,六到八节课是练习训练,后四节课是回顾课程并巩固。
研究基本上都是采取随机抽选分组的形式。整个项目包括2000名8~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自于不同种族和宗教背景,不同居住地区(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以及不同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葡萄牙);另外,整个PRP小组也因为拥有着老师、法律顾问、心理学分析家和其他的社会工作者以及一些独立的PRP分析师而呈现出一种多样化和丰富化的面貌。 降低或预防抑郁症的发生。在十七个研究的项目中,已经检测出有十五个项目有明显的缓解抑郁症的效果。对于这些项目的研究也证实了PRP的推论,在实验进行后的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中,减轻绝望的感觉。发现PRP有明显减轻绝望,提高自身积极情绪的效果。预防临床等级的抑郁和焦虑。几个的研究项目中,PRP都有着对于重度和中度抑郁症的预防作用。在第一个PRP的研究项目中,两年的实验时间,大部分的中度和重度抑郁病或者都降低了发病的几率。并且在最初的实验过程中,PRP还有效预防了一部分抑郁病症状不明显但是却有着这种病状的青少年的发病,而且这种效果有着持续的作用。减少和预防焦虑。
虽然,对于PRP对于缓解青少年焦虑症状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一旦有效果,就是长期持久的见效。减轻行为问题。PRP对于青少年攻击性和犯罪行为的研究也不多,但仍有一些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在实验进行的三年后,最新的项目评估中发现,有行为问题的青少年经过PRP的项目实验,有了明显的收效,而且这种效果部分种族或者背景。不论你是什么种族或者宗教,对不会对PRP的效果产生任何实质的影响。
Strath Haven 积极心理学必修课
而 Strath Haven积极心理学必修课同前者不同,它首先有美国教育部的支持和援助,接下来也是随机分配,将347名抽选的九年级学生分到语言艺术班中,并将他们分为两大部分,一组是积极心理学课程,一组是没有积极心理学课程。通过两年的实践,对比学生的心理状况改变以及家长对此的态度。每节语言艺术课大约80分钟,总共约20到25节课程,还包括课程活动、课堂作业等内容。对于两组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来,有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小组成员在校园生活中收获了几大的快乐和满足感,同时他们的学习方法也得到了改善,且学习效果很好。值得一提的是,积极心理学必修课并非独立的课程,而是和学生的其他必修课相联系统一的。
积极心理学必修课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对青少年开展积极心理课程的一种研究项目。这种必修课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同学们可以自己认识到自己本身存在的优秀品质,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加大对这种优秀品质的运用。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可以提高对于优秀品质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积极心理课程也为学生增加了对月校园生活的满足和幸福感,使他们更愿意投身学习当中,并真正享受校园的生活。据教师们反映,积极心理课程的开展提高了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而且这些得到的结果是十分可信的,因为提供这些结果的老师并没有参与到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实验中,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所看到的学生到底是不是经过实验的学生。重要的是,这种积极心理课程并不是同传统的课堂教育相抵制的,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将PRP和积极心理学必修课结合来看,有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由于这是对积极心理课程第一次的研究,所以结果的可持续性以及对于不同的社会背景的学生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是否存在普遍性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以上我们讨论的例子可以知道,不管是将积极教育传授还是嵌入到普通的课程当中,都会到学校的学生甚至是老师的心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的目的就是知道在学校的学生不断掌握先进的技能知识,并成长为可以为社会利用的有用人才,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学校的全部重心,怎样让学生不断感受到幸福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美国的教育学家和积极学家不断提倡积极教育的原因所在。
2.5 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
看过美国的积极青少年发展教育的实践项目,可以发现,美国正在不断开展的“幸福教育”有显着的成效,它增加了青少年的乐观精神,对其的社会交往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显着的提高。积极青少年教育是从积极心理学中分支而来的,而积极心理学本身就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而且深远的作用。综合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了解到,积极青少年发展教育有着以下的优点:
PYD 的优点具体可表述为: 1.提倡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青少年发展的相关问题,关注青少年积极的发展比预防青少年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效的多。2.在对青少年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贡献中,强调青少年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青少年不是需要的多,而是需要贡献的多。彼得.贝森就认为每个青少年都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在自己身边所处的环境中做一些自己利索能力的贡献。3.青少年的相关教育观念和实际操作方法也有了更多的补充和完善,比如加强了青少年和身边社区的互动行动。4.对于青少年心理学和道德教育相关理论的综合和贯通,现在已经形成了关于青少年积极发展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框架和系统。
不过,虽然PYD有着显着的优势,它也有其自身不足之处。具体来说,PYD进行的跨文化研究很少,虽然它虽然适用于美国的社会情况,但不一定会适用于全世界所有国家。再者,PYD主要都是政法发起,由上自下的活动,这样会影响到学校、社区以及青少年家庭中对于PYD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PYD的作用发挥。 PYD毕竟是一个新生的理论,存在着一些缺陷,但它的作用和前景确是有目共睹的,我们要在认识到PYD不足的情况下,努力研究,弥补缺陷,最大限度地发挥PYD的真正作用。
第三章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之中国本土化
3.1 我国青少年发展理论研究的不足
我国有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研究的历史还是很多,主要就30年代沈履的《青年心理学》和40年代丁祖荫、丁瓒翻译的青年心理的相关著作。从1980年开始,中科院的心理研究所的《青年心理学》开创了我国研究青少年心理学的先河,此后的八十年代是我国青少年心理学研究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且很多的研究成果也都表现出同国际青少年心理研究接轨的倾向。这种开始于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模式和成果一直沿用至今,我国不少相关的领域也都是站在国际研究领域的前沿的,他们掌握了最先进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并为我国提供了大量内涵丰富,质量颇高的研究成果。其中,对于青年大学生的研究成果,将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纳入了研究范围之中。
目前,我国对于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一是陕隘性。我国青少年心理的研究现状也存在在这很多的问题,首先是有研究范围过于狭小的缺点,研究涉及的人员较少,无法同当代的青少年直接整体的联系起来。只是一些少量的且不典型的青少年研究材料,就试图以偏概全,是我国青少年心理研究现状的一大弊端。 二是被动性。青少年心里的研究被动性较大,只是简单地对青少年心理做些简单的调查和测试,然后就根据这些资料分析和和研究,不能阐明清楚青少年最新鲜的心理状态。 三是时髦化和表面化。青少年心理的研究过于在乎追求名声的新潮化,对于原理理解的不够透彻,浮于表面。有的青少年心理研究只是对统计数据的单纯拼凑,有的青少年心理研究过于迷恋对于新鲜名词的追逐,有的青少年心理研究,没有从实际出发,妄自使用一些新的学科来对青少年进行研究,有的青少年心理研究直接照搬国外的经验,不看是否符合我国的标准,有的青少年心理研究过于超前,忽视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所以,最后虽然有关青少年心理的研究成果不少,可真正称得上有深度,有内涵的确很少,如果说到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对青少年产生具体的指导作用和影响的就更少了。
之所以,我国现在的青少年心理研究会有这些方面的不足,除了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响之外,青少年心理研究学者本身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研究学者不管资历深浅,也不管有无实践经验,存在的共同问题都是过多地将视线放在了理论的层面上,而且对于我国的现实状况理解的不够深厚,不能将现实和青少年的心理研究通汇贯通。所以,如何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心理研究系统,是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研究学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重要问题。
3.2 对我国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PYD 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对于改变我国差生数量多的情况,PYD提供了很多新的解决办法。据我国少工委统计,我国现有的3 亿学生中,被家长和教师列入差生行列的已达5000 万人,而把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往往在于以不完善的方式看待青少年。PYD可以完善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于学生的看法,从主观上减少差生存在的几率。其次,PYD又为我们引进了社区青少年活动的范例,我们可以在青少年身边的生活环境中下手,从最基层的环境中发挥积极青少年教育的作用。我国现在的青少年发展理论仍然是分化的,也就是青少年的发展,青少年心理的发展以及青少年道德品质的教育各成一派,而PYD则将这些都整合了起来,我们也可以学习PYD的这种研究方法,整合有关青少年研究的各个学派,使之形成一个整体,全方面的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
其次,积极发展理论的目标之一是加强对青少年行为能力的培养,加强行为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我国青年教育的现状,因为过于模式化导致创造力低下,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更是低于同龄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对这一目标的深入理解和贯彻,将其整合到我们的教育教学方面,这将可以更好地从理论上提高对于青少年各项能力的指导作用。
此外,在关于如何培养清楚且积极的个性的方面,PYD的理论有着很先进的思想。这种个性的培养是从个体自身内部整体和全面的一种自我架构,它包括了个体自身能力和信仰已经经历等许多方面,不同的个体对于这种个性的培养都会有着不同的影响。我国青年尤其八十年代以后的一代,因为社会变革等原因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调节,在巨大的压力背后仍能保持积极进去的动力和独特的个性也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只有先调节好自我然后再调节好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对自己有较好的效能感,对人际关系有充分的把握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并且发展自我。
现在我国对于青少年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研究方面,包括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两大部分。通过这些研究,我国青少年研究的相关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收益,但是目前主要的研究路线还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的,这也就导致对于社会外部环境和个体本身关系之间联系的互动研究。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就出现了缺乏和实践相结合,有行为分析却缺少心理分析,缺乏多种学科综合分析等方面的不足,也就造成了我国有关青少年发展问题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针对此,在学习和吸收美国积极青少年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上,我国开展青少年教育也应该大力开展以下措施:
3.2.1 积极开展健康青少年教育
目前,北京已经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青少年心理化教育实践基地,这个基地是在中央文明办和共青团中央以及新闻出版总署和文化部等九大部位联合号召的“健康上网拒绝沉迷——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大行动”的基础上成立的,主要是为了进行我国有关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研究和实验。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秘书长郝向红说道,中央的《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是我们必须贯彻实施的,它对我国青少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现在我国的青少年很大部分都有着网瘾大、厌学、人际交往有障碍、家庭不和谐等问题,这都需要我们运用积极的心理学教育方法,在对青少年个体和家庭关系以及整个社会中进行诊治和完善。帮助青少年去除不良的爱好,养成健康的体魄,积极上级,同社会可以正常有效的交往,让青少年在健康和正面以及快乐的氛围中成长、发展。
根据已经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的网瘾群体已经占到了9.72%,也就是说全国将近三亿的网民中,有一千三百万都是青少年。而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的网瘾青少年都表示他们在处理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时都存在着问题,而且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有次也引发了青少年关于暴力、自闭、厌学甚至自杀等方面的各种问题。还有权威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中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比例为13%。这种严峻的情况,让我们必须严肃审视关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国青少年心理化教育中心准备从心理、行为以及文化三个角度对青少年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的心理化教育。努力帮助有问题的青少年改正问题,将缺点变成可以利用的优点,不断发挥自己的力量,面对各种的问题,解决各种的问题。
3.2.2 开展积极青少年发展的具体措施
(1)改革思想观念,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完善自我管理,养成自我评价的好习惯。让青少年在自我管理中进步,在自我管理中完善,通过青少年的自我教育,使每一位青少年自信地认为“我应该做到”,“我可以做到”,对自己又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正确评价自己,培养良性正向的个性心理品质。
(2)经常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推动青少年心理的积极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承受通能力,有效地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要教育青少年“学会表扬”——尽可能表扬别人的长处,给别人以自信。
(3)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要在尊重青少年隐私的前提下,聘请负责心理咨询的老师进行个别交谈和现场咨询,解答青少年心中的疑惑,消除青少年心中的苦闷,要尊重和信任青少年,绝不以此评价一个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优劣。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设立相关橱窗展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橱窗是必要的,但每次的内容放置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新颖并及时更新。因为它不象科普知识那样,放置时间即使较长,总会给人以知识源泉,且不会有负面影响。 (5)对青少年的家长也要坚持进行培训。聘请专家向青少年家长传授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让他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为人父母,不是只可以管教孩子,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多给他们一些的温暖和体贴,做他们生活中的好朋友和好的倾听者。
3.2.3 对青少年积极心理的培养的措施
(1)培养积极体验
当代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积极体验,现在有关积极情绪和积极体验的研究重点是幸福、满足、快乐和爱这些乐观的方面上。当然,积极情绪和积极体验是应该综合起来研究的,不过现在的热门研究主要是关于积极情绪方面,以及个体体验积极的情绪方面。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理解,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是有潜力也是有能力走向成功的,而他们成功的前提就是,给青少年一个发展的机会,给他们一次展现自己潜能的机会。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养成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的心态,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满。可以正确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挫折,每一次成功,对未来充满信心,有勇气有能力迎接生活中每一个新的挑战。
(2)培养积极人格
在积极体验的基础上不断累积积极的体验经验,形成积极的人格。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在积极的条件下,个体更容易从自身内部产生新的要求,这时对于个体内部动机的新的体验,对于个体先天的生理条件形成的人格特质,这种方式和个体原有的条件内化。积极心理学还认为,当个体可以对于回忆表示满意,对于未来可以从容不迫地接受并且充满期待的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积极体验了。在培养个体积极体验的过程中,应该讲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下一刻的感觉比现在更好上,引导个体乐观面对未来,通过美好的未来和当下的比较,寻找各种有利于积极体验的因素,不论是个体本身的内部因素还是社会的大环境。 其次,要培养良好的自尊。当一个人正处在他们喜欢和满意的活动中,且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的时候,个体的能力和情感就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发展,这些因素都是可以通过个体积极人格的培养来实现的。在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同时也是对个体各种能力和潜力再次强化和激发的过程,当这种强化和激发作用到达一定的程度,并已经变成个体一种无意识或者习惯性的行为意识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而在积极人格特质形成的过程中,自我的自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引导着整个过程的进行。所以,在发现积极人格特质的道路上,良好的自尊也是一条可以选择的道路。
(3)营造积极的外部环境
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常在也是最重要的生活环境,所以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建立积极的教育体系是青少年发展中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在现代意义上来说,从学生外在和潜在的各种积极品质出发的教育就是积极教育,主要方式是对学生积极体验的增加,这种教育方式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学生无论是在个体的方面还是集体的角度,都具备积极的人格。当然,开展积极教育一定要扭转只是改正学生错误的看法,积极教育更加看重的是学生各种积极品质的开发,并且通过各种的途径和方法扩大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这种教育方法是教育的一种改革和进步,也是一种新的理念。在现在的社会,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帮助人们摆脱愚昧和无知的一种手段,它将更多的眼光放在了人类长远的发展和世界的美好未来上,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幸福的未来的准备活动,所以教育已经成为人们一种对于追求幸福和追求和要求。在人类发展的漫长时期中,教育曾经是一种特权的活动,只要少数的贵族、有身份的人才可以收到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已经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中,并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于教育来说,它的任务就是教化民众,拥有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机会的生活技能,帮助每个家庭在教育的指导,变得生机勃勃,每个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完成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其次是营造积极的家庭关系。青少年独立生活的能力发展的还不完善,还需要同父母生活一段时间,为将来的独立生活做准备。家庭关系中,婚姻关系是家庭中比较亲密的关系;亲子关系,也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而爷爷和孙子、姑姑和外甥等关系就是近亲关系,也是十分亲近的血缘关系,这些是家庭关系最主要的三种关系,其中由于现代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以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为最常见最重要的关系。
第四章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
4.1 五大承诺实施组的建构
青少年发展首先需要生物基础,这是必备的,包括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另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外部社会环境的配合。家庭、学校、同龄伙伴、工作单位以及大众传媒等都会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
先天的生物基础是我们无法预知和改变的,所以积极引导青少年的发展就主要从外部社会环境下手。
通过以上分析,本人结合我国对青少年发展的政策及其它学者的论述,提出以下五大承诺实施组来建构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
4.1.1 青少年人生导师组(爱心的成年人)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要与我国的实践相结合,在具体的实施中,与青少年的人生导师引导是分不开的。青少年处于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时期,任何一项具体的发展指标,都要求必须解决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基础上,青少年发展的方向才可以按照既定的路线走下去。而青少年的积极发展理论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主要是希望可以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作为导师组来说,引导就是他们的主要任务。遒循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理论规律,纠正青少年在正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偏差,促使青少年积极发展。其次,还要保证青少年发展的方向性,并非所有的青少年都可以依据自己的自律来完成积极的完成,需要对他们进行方向性的引导和维护。
学校中进行的部分主要是导师组的任务,普通的教师也可以担任导师。导师可以做好关于青少年发展状况的记录,及时对每项发展指标做出评价。青少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要根据理论的指导,从实际出发,具体研究,具体解决。
4.1.2 营造青少年身体和精神安全区域(学校、家庭、街道、社区)的维护组(安全的地方)
维护组的主要目的,就是营造青少年身体和精神安全区域。学校、家庭、街道和社区,是青少年主要生活地方,也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就是要在这些区域,构造青少年身体和精神安全区域。维护组的组成人员,可以是社区工作组成员、家长以及老师等。维护组的主要任务,一是营造青少年身体安全区域,减少、预防和控制对青少年身体造成的不必要的伤害。二是要为青少年的精神营造出一个安全的区域,让黄赌毒等不健康的思想远离青少年。
4.1.3 青少年身心生活习惯全面健康的参与组(一个健康的开始)
参与组的主要目的,是让青少年参与到身心生活习惯、全面健康发展的行动中来,青少年的成长,有赖于青少年的主动参与。这是保证青少年积极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也是青少年积极发展在实际中具体实施的标准。而青少年就是参与组的主要对象。由于我国大多数青少年都处于学生阶段,可以分为学校与校外两个类别进行组织。对于校内青少年来说,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对于积极发展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再逐一落实到学生个人。对于校外青少年来说,可以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组织。
参与组主要针对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内容框架,提出对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具体规划,然后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青少年就是参与者,给他们一个健康的起点,让他们可以在健康的指引下,顺利走完积极发展的全称。可以说,青少年是参与的主体,也是参与中普通的一个个体。通过他们自身的参与行为,在参与的过程中,青少年的道德、人生观价值体系、心理、身体等诸多要素,都获得发展。
参与组的成功评价,在于构造一个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系统工程,将每项指标进行细化,并通过具体的实施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参与组的理论保证,实际也是参与理论的实践过程。
4.1.4 青少年良好教育的保证组(有效的教育)
保证组的主要目的,是要保证青少年获得良好教育,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优与劣,对青少年的积极发展,是有重要影响与决定性的作用的。教育是对青少年的品德、人格、心理、知识以及人生观价值体系的全面塑造过程,这些人生成长的基本要素,要转化为青少年学生的基本品质,成为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很明显,教育,既是我们实现目标的主要方法,也是具体实施过程中最基本的手段。保证组的主要任务,就是承诺教育有效,并具体实施有效的教育。保证组的组成者,对在校的青少年,应以所在学校的教师为主。对校外青少年来说,以社区为组成的单位,可以以各类成人学校教师,作为保证组的主要成员。
保证组的成功评价,要对各类教育成效作出具体的评估,对教育的形式、手段、途径、任务和目标,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对于构成青少年发展的积极要素,都要在实践中加以具体化。
4.1.5 青少年参与公益服务活动志愿组(帮助别人的机会)
志愿组的目的,就是促使更多的青少年,自觉参与到公益服务活动中,不断获得帮助别人的机会,并在帮助的过程中,来实现对青少年积极要素的发展。志愿组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青少年,参与公益服务活动,以促使青少年获得更多帮助别人的机会。
志愿组的成功评价,是要对各类公益服务活动,对于青少年积极成长的积极要素、品质要素的具体影响作出评估,同时,不断促进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于自身积极因素的内化,帮助青少年健康的发展,正向乐观的成长。
4.2 青少年的个人内外发展资产的实践
发展资产是指个人发展的关系、机会和年轻人需要规避风险,茁壮成长的个人素质。
这个社会上,最重要、最有前途和希望的社会中坚力量就是青少年了。那么,对于如此重要的社会力量,青少年今天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们位于的生活环境,并影响着他们以后对于社会的贡献。而青少年的社会地位主要就取决于青少年的发展资产,青少年的发展资产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青少年才可以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并被这个社会所认可,继而做出贡献。对青少年个人内外发展资产的重视是对青少年整体发展的重视,这也是发展理论的内涵要求。
4.2.1 个人对外资产
个人对外资产包括:支持、赋权、边界和期望、建设性地利用时间青少年正向发展中,青少年的个人对外资产发展,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获得关系和机会。这将是青少年在未来的人生阶段,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在未来人生阶段,完成各类社会角色的基础。由于青少年在成长阶段的制约性,青少年发展对外资产时,也会在收获社会关系和机会时受到一定的阻碍。 以下的内容共同构成了实践的全部部分。 支持。支持不仅仅是获得了关系,也获得了机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很多关系和机会是潜在的,是隐性的,今天的同伴,可能明天是社会的显要,在完成这一人生阶段,而迁移到人生另一个阶段后,原来的伙伴,都在不同程度上完成角成的转换,在社会上,你拥有不同的地位,那么就要相应承担起不同的责任。因而,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虽然处于人生成长的阶段,实际上,对外资产也处在人生原始的积累的过程中,每一个青少年,都必须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建立关系,获得机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支持,就是成功的开始,这项个人素质发展,决定了他们不断从别人那里获得支持的能力。 赋权。充权理论在具体的实践中,就是一个人在不断获得权利的过程,从别人那里获得授权,从而扩大了自已的权利范围,从而扩大了自已在社会的活动能力。赋权是青少年在成长阶段,必须懂得的对外资产发展不断进行开拓的人生基本任务。青少年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要有清晰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基本任务,从而为另一个阶段进入做好准备,赋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所具有的优势、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及他基本的活动权利。
边界和期望。任何发展不是无限度的,都具有一定的极限,青少年个人的对外资产发展,也是如此,建立合理的边界和期望,这是合理发展的基础。当青少年自身的天赋受到边界的限制时,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发展也会随之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青少年的心理期盼决定了他们可以达到的心理高度,当青少年拥有合理的心理期望时,他们的发展会变得更加有动力。
建设性地利用时间。建设性地利用时间,才能使发展具有积极的效果。但不是每一个青少年,都知道应该如何合理规划时间。时间的利用,不但是价值的实现,也是自已的人生资产,在有效的人生阶段,达到最大化的基础。
对青少年发展对外资产的实践,就可以根据以上几项指标来具体组织实施。
4.2.2 个人内部资产
个人内部资产包括:承诺学习,正确的是非观,良好的人际交往,积极的身份。任何一个人终生都处在学习的阶段,学习是一个人一生都必须努力和要做的任务。更新知识,学习经验和技巧,不断获得技能,以满足对于生存的需要。对学习的承诺,反映出一个人对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自律性以及学习能力的基本素质指标评价。这是个人素质中较为重要的一项。 正面的价值观。价值观指引着人类的行动,是人生的启明星。正面的价值观,将指导一个人积极地生活,是行为系统的引导系统,是一个人在社会坚持主流生活价值观、遵循社会道德、社会规范的基本保障。
社交能力。人处于社会之中,不断和社会,和社会中其他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和交往。人的社交能力,是他在未来社会生存的基础,也是他在未来社会中从事各项社会活动的基础。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就是社交,这也是一个人宝贵的内部资源。
正面的身份。人在社会中创造各种的价值,担任各种的角色,承担着各种的义务,以各种的身份在社会中开展活动。正面的身份,将从根本上决定上一个人在社会中的活动边界,以及发挥出他的应有能量。青少年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中,这是必须经历的,也是必须完成的。所应具有的基本个人素质。对于个人内部资产的实践,这四项构成青少年在这个特定成长阶段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在具体实施中,对于每项个人素质还可以进一步细化,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这样督促青少年在成长中,有效地发展个人资产,积累自身财富。如对学习的承诺,就可以设计为:主动的评价,自觉的评价,自制的评价,开放的评价等方面。
对于个人素质的发展,在确定以上基本要素后,就可以充分为一个人在青少年这个特定的成长阶段,进行内部资产的发展进行规划,并确定个体必须完成的任务,必须达到的目标。这也是青少年积极发展的保障之法。
结 论
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在我国的实践,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只有创新青少年发展模式,才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国内有关青少年的发展研究,基本上都是有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限制性地将青少年看作是问题少年,对青少年的发展,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对青少年这个重要的成长阶段,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系统的人生发展规划,有关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有关因素,也认识不够全面。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普遍重视,将研究的视角和重点倾向于青少年积极性因素的培养和全面发展,这无疑是科学的进步,是文明的进步。是有利于青少年获得明确的成长目标和具体的教育内容规划的。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在我国目前无论理论界还是具体实践中,都较西方较为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目前在我国所引起的重视,这也充分说明,我国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是有赖于科学的理论来进行具体指导和实践的。只有充分认识青少年在成长阶段必须发展的基本要素,才能有目标地指导青少年的积极具体发展。
本文通过对我国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现状分析,包括对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并结合美国实际的案例,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对我国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研究进行良性的讨论。
分别提出五大承诺实施组的建构,即从爱心的成年人角度成立青少年人生导师组,从学校、家庭、街道、社区营造青少年身体和精神安全区域的维护组也就是安全的地方,从的角度,提出青少年身心生活习惯全面健康的参与组,从有效教育的方面,则提出青少年良好教育的保证组,而在对其他人的帮助上,提出了青少年参加相关的公益组织的设想。除此之外,还从个人内部和对外资产两个方面提出青少年的个人内外发展资产的实践的问题,以为我国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创新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
参考文献
[1] 俊,叶浩生. 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4) .
[2] 苗元江,余嘉元.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
[3] 欣平. 积极心理学:让人快乐和成功[J]. 中国青年科技, 2002,(02) .
[4] 黄忆春. 转入快乐之路——新世纪的积极心理学研究[J]. 社会观察, 2004,(07) .
[5] 任俊,叶浩生. 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
[6] 崔丽娟,张高产.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 心理科学, 2005,(02) .
[7]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 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 心理科学进展, 2003,(03) .
[8] 张倩,郑涌. 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 心理学探新, 2003,(03) .
[9] 才源源. 让孩子快乐地成长——积极心理学给家庭教育的启示[J].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5,(09) .
[10] 严标宾,郑雪,邱林. 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3,(03) .
[11] 王洪飞. 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J]. 理论观察, 2006,(04)
[12] 张玉凤, 王承清.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观[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9,(01)
[13] 况志华, 任俊. 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2)
[14] 孟维杰, 马甜语. 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J]. 哲学动态, 2010,(11)
[15] 朱晓伟.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16] 李小光, 徐娅霞. 积极心理学的临床研究与应用[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8,(03)
[17] 张若舒, 董莹莹. 浅析积极心理学[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18] 代俭英. 积极心理学的积极色彩及其应用[J]. 科技资讯, 2010,(08)
[19] 吴建强.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20] 黄玉琦.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尝试[J]. 理论导报, 2010,(10)
[21]. Park, N., & Peterson, C. (2006a).Character Strengths and Happiness among Young Children: Content Analysis of Parent Description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7(3), 323–341.
[22] Peterson C, Park N.Assessment of character strengths among youth: Progress report on the 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for yout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hild Trends Conference on Indicators of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Washington, and DC.2003.
[23] Peterson, C., Park, N., & Seligman, M. E. P. (2005).Assessment of character strengths. In G. P. Kocher, J. C Norcross, & S. S. Hill, III (Eds), Psychologists’ desk reference (2nd ed., pp. 93–98).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4] Park N, Peterson C .Moral competence and character strengths among adolescents: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 for youth.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6, 29(6):891-909.
[25] Diane E. Logan, PhC; Jason R. Kilmer, PhD; G. Alan Marat, PhD. The Virtuous Drinker: Character Virtues as Correlates and Moderators of College Student Drinking and Consequences [J].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2010):317-324.
[26] Badar I, Kashdan TB.Character strengths and well-being in Croatia: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tructure and core- lates.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10, 44(1):151-154.
[27] Alex M. Wooda, P. Alex Linley, John Maltby, Todd B. Kasha d, Robert Hurling. Using personal and psychological strengths leads to increases in well-being over time: A longitudinal stud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engths use questionnair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0 (2011) 15–19.
[28] Elizabeth Bromley, Jeffrey G. Johnson, Patricia Cohend. Personality strengths in adolescence and de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early adulthood.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47 (2006) 315– 324.
[29] Linley, P.A. & Harrington, S. Playing to your strengths. The Psychologist, (2006), 19, 86–89.
[30] Nansook Park. Building Strengths of Character: Keys to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Reclaiming children and youth 2009, 42-48.
[30] Mindy Ma, Jeffrey L. Kibler, Katherine M. Dollar, Kaye Sly, Deanne Samuels,Melissa White Benford, Melissa Coleman, LaTonya Lott, Kevin Patterson, and Floyd Wiley. The Relationship of Character Strengths to Sexual Behaviors and Related Risks among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5: 319–327, 2008.
[31] Park N.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J].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2004(591).
[32] Peterson ,侯玉波, 王非译. 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M]. 机械工业出版,2010.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