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应忽视英美文学的教学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院校也是在育人,并非单纯在“制器”。而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由于种种原因, 忽视英美文学的教学, 致使学生缺失人文教育, 令人十分担忧,此种情况不利于合格人才的培养。对英语专业而言,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不应该一味突出强调单纯的技能训练,应对于培养学生人文修养,人文精神的英美文学课程应给予重视。因为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课程,对于培养基础扎实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重大的作用。对高职院校的英美文学的教学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人文教育;现状问题;英美文学;作用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院校也是在育人,并非单纯在“制器”。而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由于种种原因, 忽视英美文学的教学, 致使学生缺失人文教育, 令人十分担忧,此种情况不利于合格人才的培养。对英语专业而言,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不应该一味突出强调单纯的技能训练,应对于培养学生人文修养,人文精神的英美文学课程应给予重视。因为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课程,对于培养基础扎实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重大的作用。对高职院校的英美文学的教学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在上海举行的某翻译资格考试中,一位考生将“富贵不能淫”翻译成英文后的答案是“富贵但不能性感”,还有将地铁的“出口”exit翻译成贸易上使用的出口export,这让众多评委啼笑皆非。这样的尴尬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并不鲜见。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招聘一位项目销售员也要求“熟练掌握英、中文,优秀的电话沟通与谈判技巧,出色的市场调查分析能力及因特网技术”……。在基本英语水平上,专业英语毕业生与非专业毕业生的差距正在逐步减小,在听说读写方面,一些优秀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甚至已经超过了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而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英语学习中还是在目前非常严峻就业形势下,与一些重点大学,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比,更加处于不容乐观的地位。用“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更愁人”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问题的背后凸显出了高职高专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方案中的弊端和缺憾。
高职高专院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大纲制定, 通常以教育部为本科院校制定的大纲为基础。目前, 各院校为适应市场需求, 改变培养模式, 因为根据所谓的高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陈述,“从根本上讲外语是一种技能, 一种载体; 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 才能形成专业”[1]36-37。
这样做本来也无可非议,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整体水平自然无法和本科院校,重点大学相攀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水平比一般的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低一大截。上世纪90年代, 教育部提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英语专业人才的目标。于是“经贸英语”、“旅游英语”、“科技英语”、“法律英语”纷纷诞生,似乎只有这样,教育才面向市场,与社会的需求接轨。于是英语专业单纯变为了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以“实际、实用、实践、实训、实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被许多高职院校采用,强化实践、突出实训、注重实效及“教化、示范、养成”成为许多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四处宣传的口号。但是实践证明了,这样以功利性为目标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出路非常狭窄,基础薄弱。无论是在学校的学习中,还是在毕业后工作中的表现,都问题多多。一旦工作出现变动,就不知道自己会干什么了。有些初进入工作岗位者,连正确盖印章的方式都不懂,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都不能令人满意。
本文开头所谈到的翻译考试中闹出的笑话,就是一例,体现了学生人文素养, 精神营养失衡的状况, 而这已经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毕业后工作中的表现。为此许多专家学者在各种场合也大声疾呼,要重视对英语专业的学生的人文教育。
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院校也是在育人,并非单纯在“制器”。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在中学阶段学习基础差,课外阅读量少,自我调节能力差,对于所学习的课程大多似懂非懂,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都差强人意。书写字迹混乱,辞不达意。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的分数非常低,进入高职院校也是迫不得已情况下的选择。而选择英语专业,则是因为抱着能在毕业后容易找工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岂不知,学习一门语言比起学习其他的专业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因为其高职教育目标的特殊定位,学生来源的特殊性,在英语人才培养中,突出强调实用性,实践性,本来也无可厚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并非单纯在“制器”,也是在育人。失去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不是“制器”。人是活生生的人,是有灵魂,有思想,有精神世界的。而器则是物,是死的,没有思想感情的。即使是高档的机器人,也不可能跨越过人所赋予可能界限这一雷池。为高等教育是培育人的教育,是直接赋予人的思想,感情,灵魂和精神世界的教育。人是世界间第一个可宝贵的因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没有过时。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如此突飞猛进物欲横飞的今天,传统的价值观正遭遇到颠覆性的冲击,诸多迷惘和困惑摆在社会和个人面前,我们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心灵更加真挚关怀。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要明白,高职院校至始至终也是在育人,并非是机器加工厂。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朱刚教授认为,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浅薄现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在都放在了强调技能训练方面,而强调技能训练的后果之一,是英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思维能力退化。甚至可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他们四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停止了思考,知识结构没有得到有效的优化。时下的精读泛读把阅读切成一片片孤立的语言材料,在机械模仿中兼顾思维训练只是一厢情愿的说法,并没有也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英语学生对中国思想传统和西方思想传统的基本了解,恐怕远不及对托福和GRE的了解,思想的深刻性和对语言的敏感度恐怕远不及基本语法的正确性和口语表述的流利性。全国性英语专业演讲比赛中,语言的优美和外表的展示越来越难以掩饰演讲内容的单调与贫乏,英语专业更是难以招架走出国门的英语演讲辩论赛。
而英语专业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则是需要通过一些课程例如英美文学等课程实现培养目标的。而目前在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文学课程基本已经绝迹,一些领导和老师认为学习英美没有用处,见不到实际的收效,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一些领导和老师认为英美文学这种课程是“阳春白雪”,对于学生的工作实践没有实用价值,现实生活中并不需要文学,文学太高雅,是远离实际生活的。
而学生因为没有人引导,缺乏自我学习意识,也不会主动去阅读文学作品。
笔者收集整理了一下某一个省内一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开设课程的名单,发现全都是清一色的单纯技能训练的课程,例如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语音、英语听力、英语语法、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视听说、、现代汉语、英汉/汉英翻译基础理论、小学英语教材教法、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教育实习等。英美文学等课程则踪迹难觅。正因为此种错误理念,所以文学课被取消。正因为此,所以也不难理解用人单位对一些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不满,以及英语专业毕业生找工作为什么会越来越困难。
众所周知,英美文学因其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提升人生的境界,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在和一个个伟大的作家在交流,谈话,感知他们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体味他们所处时代和眼中的悲欢离合,爱恨情愁。学习一门语言,也是在学习文化。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几年,不知道弥尔顿是谁,不知道莎士比亚倒底写了哪些作品,从没有听说过哈代和《苔丝》,不知道“Good Friday”是什么意思,对西方宗教几乎没有任何了解,真是难以想象学习出来的英语到底是什么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什么水平。
面对以上种种现象,作为每一个教育者,我们必须要进行思考,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如何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之上,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之真正成为素质高的合格人才,培养出智慧的人而不是失去了思想的机器。
对于英语教育者来说,重视英美文学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多亲近文学,走近文学,阅读文学经典名著,将会从很多方面改变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的心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好的适应各种不同类型工作的挑战!大学的英文专业教育则应该是另一个天地,欲进来的人不能把它仅仅视作获取工具的手段,里面的教师更不能把英语系办成销售“利器”店铺。否则,我们所进入的就不能算作大学的英语系,而是某种培训班,就像电脑班和驾校,能教给我们时代青年必备的一两种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即使无论怎样强调其培养人才的实用性,也不应该减少对于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视和支持。否则,即使在一些看来很“实用”的课程,例如翻译课上,学生遇到这样的句子:Chaucer is 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不知道Chaucer应该翻译为“乔叟”,不知道“Good Friday”是“安息日”,就不足为奇了。
从历史来看,文学从来是文化沟通和文化对话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因为文学是研究人的,研究人和人的关系的,研究人的灵魂。文学是可以沟通人的灵魂的,它是沟通不同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只要是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共同的生命形式,如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命运的关系等等。这样的生命形式对于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一样,只是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通过学习文学,谈论人的关系,谈论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宽容。通过文学学习,在这个被权利和金钱的欲望所蒙蔽的世界,扩展人们的精神世界,使其变得丰富和美丽。
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针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笔者提出一些策略:
一是修改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健全人才培养方案,将英美文学设置为必须课。教务处和系部主管教学的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忽视英美文学的教学的危害性,应该充分认识到这将会对合格人才的培养造成的消极影响,认识到忽视文学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精神世界的塑造所造成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中,应该设置英美文学,给予文学课程应有的地位并且确保其课时量,将英美文学开设成必修课。而不是随意按照喜好,动辄删除。
二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更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文学课程的重要性。鼓励教师热爱文学,亲近文学,研究文学,乐于承担起文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文学课程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国老师来担任为好。而某些院校,则是由外籍教师担任文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根据调查,外籍教师上课,一没有课本,二没有讲义,信口开河,不成体系,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课下不主动去图书馆阅读,文学课变成了听力课,学生充其量只是锻炼了一下听力,外教和学生缺少课外信息交流。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教学双方的文化知识背景差异太大,知识储存不在同一层次,学生没有最基本的文学修改,没有基本的文化储备,结果外教感兴趣的知识点在很多学生听来,很茫然,不知所云。结果上了半年的文学课,竟然还不知道弥尔顿,海明威,连莎士比亚写的最著名的四大悲剧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去体味莎翁十四行诗的精髓。
三挑选合适的教材,合适的作家,编写合适的讲义。目前市场上已有的一些教材,大都是面向本科院校的学生,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底子比较薄弱,阅读某些教材或是自学有一定的难度,高职院校的英美文学课程应该由任课教师编写一些适合高职学生的讲义,可以挑选出一些英国和美国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代表性的作品。采用老师讲,学生讲,学生小组讨论的等多种形式,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可在课外时间给学生放映一些名著改编的电影,例如《傲慢与偏见》《哈姆雷特》《简爱》等,举办一些有关英美文学的知识讲座,或是与英美文学相关的基础知识竞赛活动。
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水平,给学生开设一个应读作家作品名单。例如莎士比亚的最有代表性的几首十四行诗,笛福的《鲁宾逊飘流记》,海明威的几部小说,罗伯特.佛罗斯特的诗歌,以及圣经中的一些精彩故事。这样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些作品所运用的语言都浅显,近乎口语般的语言,学生容易理解,不会因为困难而望而却步。可以学生写读书笔记,开展读书讨论会,在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理解能力不同,所得到的心得体会也必定不同。写成读书笔记,锻炼了英文写作能力,小组交流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了,只要大胆探索,方法科学,勇于改革,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课,领导和教学老师认识充分,正确引导,方法到位,学生必定热爱文学,走近文学。他们既训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了解了外国文学与文化,又开拓了宽广视野,提高沟通能力,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得以提高升华。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人文精神的缺失也造成创新精神变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基础。而实践能力短期内可能有所提高,但缺乏后劲,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看似“无用”的英美文学课课程,对于培养基础扎实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重大的作用。“千里负笈应有道”,毕竟我们需要的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而不是新一代“蓝领”。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朱刚. 外语教学改革出路笔谈(十二篇) [J]. 中国大学教学, 2007,(4):76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