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集中居住对传统村落熟人社会的解构——中州学刊
作者:李飞、钟涨宝来源:原创日期:2013-07-18人气:1149
1.农民集中居住及其主要类型
通俗地说,农民集中居住就是把分散在农村居住的农民集中到新型社区居住,使他们过上类似城市的生活,以达到城乡一体化。农民集中居住最早来自江苏苏南地区的农村“三集中”实践,即“农民集中到镇区居住”、“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200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江苏“三集中”做法和中央文件精神相契合,随即农民集中居住在江苏全省以及其他地区推广。
韩俊等人根据居住点离城市中心区的距离远近,将农民集中居住区分为城郊型集中居住社区、小城镇集中居住社区以及中心村集中居住社区三类。城郊型集中居住社区是因工业园区、开发区占地搬迁而产生的农民集中居住的主要形式,适合已经失去耕地或仅有少量耕地的城郊型农村。这种社区在社区住宅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采用城市小区标准,以多层公寓楼替代原来农村一户一宅的居住模式,是一种城市化了的农民新社区。小城镇集中居住社区适合已经完全失去土地或已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中心村集中居住社区一般是根据镇村布局规划重新调整农村居民布局,引导农民新建住房向新规划的区域内集中,然后逐步退出原居住点。中心村集中居住社区一般以规模较大、区位较好、基础设施相对齐全的村庄为基础,或是对村落重新规划选址建设新的集中居住区,引导周边及偏远分散的自然村住宅整合、集中到一起,使之成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以建设中心村为重点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一般适合距离城市规划控制区相对较远的、生活方式仍以农业为主的一般农村地区。
2.农民集中居住对村落熟人社会的解构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和市场双重力量的形塑下,传统村落熟人社会的社会基础不断消解。村落社会流动加快,价值观逐渐多元化,村落逐渐成为“半熟人社会”、“无主体熟人社会”。虽然社会处于变迁之中,但由于传统农村社会“生于斯、长于斯”的生产方式、血缘结构、居住模式、社会空间等并没有彻底改变,因此村落熟人社会依旧得以延续。现阶段,这种延续在各地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将发生变化。在最先推动农民集中居住的江苏省,根据“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安排,江苏省将在未来20年至25年内,把全省目前约25万个自然村,逐步撤并为4万多个“规划居住点”。可以预计,如果各地都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散布于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村落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新型农民住宅小区。这种空间聚落形态的巨变将彻底解构村落熟人社会延续的基础。
第一,传统村落成员从事趋同职业的局面将不再存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农民逐渐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非农职业,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依然存在,村落依旧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人们在村落中构建熟人社会以确保稳定的农业生产。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则可能改变小农生产的模式。对于城郊型和乡镇型集中居住社区而言,农地大多被征收,已经没有或只有少量的农地,农民大多都从事二三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居住小区已经不具有生产的功能,更多的是生活休闲的空间。对中心村集中居住社区而言,农民的生产方式将逐渐由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取代小农生产,农民将更多转变为兼业农民,农业生产在大多数农户经济中将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使得传统基于共同的农业生产而产生的合作需求不断降低,村落亦由生产生活共同体转变为社会生活共同体。由此,出于利益需要建构社区熟人社会的基础将不存在。
第二,传统村落中以血缘、地缘构建的熟人社会网络面临解体。在传统村落熟人社会中,人们主要是以血缘、地缘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熟人社会网络。农民集中居住将使得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自然村不复存在,基于血缘、地缘的社区记忆、社区认同以及熟人社会网络将丧失存在基础。集中居住后的新型社区,人口规模大,成员来自不同的自然村,血缘意识将越来越淡薄,以血缘为基础重构熟人社会也将不再可能。在一个规模庞大的社区中,陌生人社会成为事实。
第三,城市化的居住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人们的社会交往,难以形成亲密的关系。住宅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同时还包括社会空间,房屋结构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社会空间原则,人们就是通过这些原则来组织日常生活和界定人际关系的。就集中居住社区而言,城郊型和乡镇型集中居住社区以多层公寓式住宅作为主要的住宅形式,中心村型集中居住社区则以联排或双拼式的别墅型住宅为主,这些多层公寓式、联排或双拼式的别墅型住宅都是基于现代性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住宅的私密性,使得传统民宅所具有的公共空间功能基本被去除。正如一些调查所发现的那样,“与农民原先单门独户的平房或二层小楼相比,在集中居住区建造的多层和高层楼房容易造成移民邻里交往受阻,导致邻里交往频率下降”。换言之,集中居住社区的城市化的住宅设计使人们在享受到更加舒适自由的私密空间的同时,却不利于社区邻里的往来。当大家都在将自己住宅定义为私人空间的时候,以往普遍存在于村落的串门式的情感交流就急剧减少,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自然难以形成。
通俗地说,农民集中居住就是把分散在农村居住的农民集中到新型社区居住,使他们过上类似城市的生活,以达到城乡一体化。农民集中居住最早来自江苏苏南地区的农村“三集中”实践,即“农民集中到镇区居住”、“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200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江苏“三集中”做法和中央文件精神相契合,随即农民集中居住在江苏全省以及其他地区推广。
韩俊等人根据居住点离城市中心区的距离远近,将农民集中居住区分为城郊型集中居住社区、小城镇集中居住社区以及中心村集中居住社区三类。城郊型集中居住社区是因工业园区、开发区占地搬迁而产生的农民集中居住的主要形式,适合已经失去耕地或仅有少量耕地的城郊型农村。这种社区在社区住宅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采用城市小区标准,以多层公寓楼替代原来农村一户一宅的居住模式,是一种城市化了的农民新社区。小城镇集中居住社区适合已经完全失去土地或已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中心村集中居住社区一般是根据镇村布局规划重新调整农村居民布局,引导农民新建住房向新规划的区域内集中,然后逐步退出原居住点。中心村集中居住社区一般以规模较大、区位较好、基础设施相对齐全的村庄为基础,或是对村落重新规划选址建设新的集中居住区,引导周边及偏远分散的自然村住宅整合、集中到一起,使之成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以建设中心村为重点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一般适合距离城市规划控制区相对较远的、生活方式仍以农业为主的一般农村地区。
2.农民集中居住对村落熟人社会的解构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和市场双重力量的形塑下,传统村落熟人社会的社会基础不断消解。村落社会流动加快,价值观逐渐多元化,村落逐渐成为“半熟人社会”、“无主体熟人社会”。虽然社会处于变迁之中,但由于传统农村社会“生于斯、长于斯”的生产方式、血缘结构、居住模式、社会空间等并没有彻底改变,因此村落熟人社会依旧得以延续。现阶段,这种延续在各地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将发生变化。在最先推动农民集中居住的江苏省,根据“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安排,江苏省将在未来20年至25年内,把全省目前约25万个自然村,逐步撤并为4万多个“规划居住点”。可以预计,如果各地都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散布于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村落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新型农民住宅小区。这种空间聚落形态的巨变将彻底解构村落熟人社会延续的基础。
第一,传统村落成员从事趋同职业的局面将不再存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农民逐渐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非农职业,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依然存在,村落依旧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人们在村落中构建熟人社会以确保稳定的农业生产。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则可能改变小农生产的模式。对于城郊型和乡镇型集中居住社区而言,农地大多被征收,已经没有或只有少量的农地,农民大多都从事二三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居住小区已经不具有生产的功能,更多的是生活休闲的空间。对中心村集中居住社区而言,农民的生产方式将逐渐由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取代小农生产,农民将更多转变为兼业农民,农业生产在大多数农户经济中将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使得传统基于共同的农业生产而产生的合作需求不断降低,村落亦由生产生活共同体转变为社会生活共同体。由此,出于利益需要建构社区熟人社会的基础将不存在。
第二,传统村落中以血缘、地缘构建的熟人社会网络面临解体。在传统村落熟人社会中,人们主要是以血缘、地缘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熟人社会网络。农民集中居住将使得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自然村不复存在,基于血缘、地缘的社区记忆、社区认同以及熟人社会网络将丧失存在基础。集中居住后的新型社区,人口规模大,成员来自不同的自然村,血缘意识将越来越淡薄,以血缘为基础重构熟人社会也将不再可能。在一个规模庞大的社区中,陌生人社会成为事实。
第三,城市化的居住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人们的社会交往,难以形成亲密的关系。住宅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同时还包括社会空间,房屋结构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社会空间原则,人们就是通过这些原则来组织日常生活和界定人际关系的。就集中居住社区而言,城郊型和乡镇型集中居住社区以多层公寓式住宅作为主要的住宅形式,中心村型集中居住社区则以联排或双拼式的别墅型住宅为主,这些多层公寓式、联排或双拼式的别墅型住宅都是基于现代性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住宅的私密性,使得传统民宅所具有的公共空间功能基本被去除。正如一些调查所发现的那样,“与农民原先单门独户的平房或二层小楼相比,在集中居住区建造的多层和高层楼房容易造成移民邻里交往受阻,导致邻里交往频率下降”。换言之,集中居住社区的城市化的住宅设计使人们在享受到更加舒适自由的私密空间的同时,却不利于社区邻里的往来。当大家都在将自己住宅定义为私人空间的时候,以往普遍存在于村落的串门式的情感交流就急剧减少,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自然难以形成。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