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政治思想与近代救国方略——中州学刊
作者:刘固盛、刘黎明来源:原创日期:2013-07-26人气:1241
老子思想中本含有“人君南面之术”,在内外交困的近代中国,随着经世致用思潮的蔓延,更多的研究者对其进行新的阐述和发挥,历劫余生《老子研究与政治》便是代表。该著虽然也是“用现代科学分析法指出其一贯精神所在”B26,但更多是从政治层面对老子思想加以论证。此书作者显系托名,其生平事迹不详。据该书《自序》,可知作者是新中国建设学会的成员,怀救国之志,并在协会中起联络作用。无奈这个协会成员之间意见不统一,宏图大略,徒为空论。卢沟桥事变前,作者著书数十万言,希望对现实的国家政策起点作用,而卢沟桥枪声一响,发现所著虽行文滔滔,竟无半点实效,全面抗战,个人命运系于国家民族之命运,笔墨口舌之争已无益于事。后作者辗转到香港九龙青山寺读《道德经》,竟豁然贯通,遂知自己苦苦寻觅的救国方略原来就在是书之中,“此不独东方思想之秘宝,亦复兴中国之神灯也”B27。
作者在书中先比较了老子与孔、佛、耶稣之异同,认为他们都是“社会之大反动而革命者”B28,但老子有更加高明之处,“老子《德道经》有高出于上述诸氏者,则浑然一元合于天然,令人几无从捉摸,不可名状是也”B29。具体来说,相对于佛教,老子“能任自然,较为简捷”B30;相对于儒家,老子“反可直截了当,以一驭万,且省很多枝叶之争”B31;相对于耶稣,老子能够不拘形式,更加直接昭示其理性面目B32。然后,作者指出《道德经》主完成而不主毁灭,主成功而不主失败,主自由而不主拘束,因此其思想是积极的,绝非消极。而《道德经》的核心内容,则在于它的政治思想:
老子的时代,恰与孔子同时,为列国并峙,为纷争迭起,为干戈相寻,为民生困苦,此种现象,不独大背于天然界生生之趣,尤大背于伊古所谓王道精神。老子既感悟于天然界生生之理,又承受古代文明,如所谓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等精神,于是目击其时生民处境,遂不知不觉,以助长天地化育,为政治上唯一之极则,所谓道在是,所谓德亦在是。此实为道德经第一主旨。B33
作者强调,老子阐自然界生生不息之至理,宣扬其妙用,而世人中最有条件顺天以助生机,或者逆天以阻碍生机者,就是所谓的“王”,即政治首领。《老子》第25章云“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突出了王的作用,用意也在于此。所以,“《道德经》五千言,实无一语非根据天道而发,更无一语非针对王者而发。正对王者而发之言论,以现代语解之,可谓为政治经,循政治经之方向,以推究《道德经》之主旨,则精光四溢,意义大明”B34。
作者认为“化育”为《道德经》之第一主旨,而摧毁天地化育最厉害者就是战争。在老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发,“其时大国人民,常以攻伐人而牺牲,小国人民,常以受攻伐而牺牲,此实悲天悯人者非常痛心,不能不思有以矫正之者”B35。老子不仅反对战争,而且提出了最彻底、最具体、最成为其一贯主张的消弭战争的方法,因此,息争就是《道德经》的第二主旨。争起于有私,息争的首要条件就是无私,所以《道德经》的第三主旨便是无私。老子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功遂身退天之道”,“上德不德”,都显示其无私的思想。但无私却能成其私,所谓“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我以成就他人者成己,人亦以成就我者成他,则争端无从发生了。《道德经》的第四主旨是无欲。无欲是无私的具体化,只有先实现无欲,才能实现无私,才能息争,才能实现天地自然之化育而合于道。《道德经》的第五主旨是静与无为。作者指出,无为是《道德经》中最难解也最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庄子》解释曰君无为臣有为,所谓“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固然很有道理,但也未必完全符合老子本意。依作者的看法,老子之无为乃相对无欲而言,无为是无欲的表现,无欲是无为的本原,无欲指动机,无为指行动。守静是实现无为的方法之一,有戒人不要轻举妄动之意。作者总结说:“要之老子所谓‘无为’,可以理与势概之,不合理与势者不为,合于理与势者为。理指自然之生理,非人为之名理,所谓天理非人欲也。势有种种相,例如不得其法,不得其时,均属不合于势也。人必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即可以解释为无为之一部精神也。”B36
《道德经》作为一部以政治思想为中心的道家经典,既蕴含救世的精神,也具有救世的方法,而其关于政治实践的要点,则在于“谦卑与柔弱”,这也是《道德经》的最后主旨和最高主旨,是指引成功的道路。作者特意指出,谦卑柔弱只是外在的形象,治《老子》者更应看到其实质。老子之守柔尚弱并非忍辱吞声,无所作为,而是要达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效果。作者的现实针对性十分突出,冀求《老子》发挥救国救民之效。在作者看来,从《道德经》中提炼出来的化育、息争、无私、无欲、无为、守柔等思想,便是他苦苦寻求的救国方略之要点。而作者最后阐述“实践老子政治学之成功者”,分别以汉文帝、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四个皇帝为例,其以古鉴今的意图十分明确。
四、余论
老庄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庄子”,意谓老庄研究者往往会根据不同时代的要求,对老庄作出主旨各异的阐发。近代老庄学也不例外,在“百年锐于千载”的历史进程中,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刺激下,近代老庄学表现出了较之古代更为突出的多元性与时代性。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近代经世致用思潮下的老庄学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其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老庄思想本来崇尚无为,但近代老庄学主张运用老庄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强调积极有为。近代中国政局动荡,战争迭起,民族危机深重,任何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无法视而不见,老庄学中表现出来的经世致用、积极作为思想,实乃国家灾难、民族危机在道家学术中的折射,也反映了中国新旧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切关怀。其二,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相对于传统的经世致用来说,近代老庄学能够打通老庄、孔、佛、耶稣之思想,继而打破国界的局限,注意东西方文化差异,立足于世界范围来认识老庄思想的价值。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思想家注意到老庄道家哲学的精神治疗作用,这是老庄学经世致用功能的全新拓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三,注重学理分析。近代老庄学中体现出来的经世致用思想,并非传统诠释的简单延续,而是更加注重学理分析,包括从哲学的高度论述老庄思想的内涵,再从中合理引申出现实价值。这样的研究,尤其值得重视。
总之,经世致用成为近代老庄学的一个主题,既是对传统老庄学思想的继承与拓展,亦充分显示出老庄哲学的普遍性、深刻性和超越性,而从中反映出来的则是近代思想学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注释
①冯契:《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丛书总序》,李向平:《救世与救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齐思和:《魏源与晚清学风》,《魏源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③罗检秋:《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52页。
④陆希声:《道德真经传·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⑤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二十七,《庄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⑥魏源:《老子本义》附《论老子》之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⑦魏源:《老子本义》第58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⑧魏源:《老子本义》第1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⑨⑩曾国藩:《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上,传忠书局,1876年,第216、20页。
B1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三),岳麓书社,1987年,第1579页。
B12马其昶:《老子故·自序》,秋浦周氏民国九年,1920年。
B13阮毓崧:《庄子集注·太虚序》,台北广文书局,1972年。
B14胡远濬:《庄子诠诂·序例》,黄山书社,1996年。
B15刘文典:《庄子补正·自序》,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
B16胡哲敷:《老庄哲学》,蒋维乔序,中华书局,1935年。
B17B18B19B20B21B23B25胡哲敷:《老庄哲学》,中华书局,1935年,第33、33、37、39、39、75、78页。
B22B24胡哲敷:《老庄哲学·自序》,中华书局,1935年。
B26B27历劫余生:《老子研究与政治·自序》,中国图书杂志公司,1939年。
B28B29B30B31B32B33B34B35B36历劫余生:《老子研究与政治》,中国图书杂志公司,1939年,第2、3、3、7、8、18、15、18、58页。
作者在书中先比较了老子与孔、佛、耶稣之异同,认为他们都是“社会之大反动而革命者”B28,但老子有更加高明之处,“老子《德道经》有高出于上述诸氏者,则浑然一元合于天然,令人几无从捉摸,不可名状是也”B29。具体来说,相对于佛教,老子“能任自然,较为简捷”B30;相对于儒家,老子“反可直截了当,以一驭万,且省很多枝叶之争”B31;相对于耶稣,老子能够不拘形式,更加直接昭示其理性面目B32。然后,作者指出《道德经》主完成而不主毁灭,主成功而不主失败,主自由而不主拘束,因此其思想是积极的,绝非消极。而《道德经》的核心内容,则在于它的政治思想:
老子的时代,恰与孔子同时,为列国并峙,为纷争迭起,为干戈相寻,为民生困苦,此种现象,不独大背于天然界生生之趣,尤大背于伊古所谓王道精神。老子既感悟于天然界生生之理,又承受古代文明,如所谓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等精神,于是目击其时生民处境,遂不知不觉,以助长天地化育,为政治上唯一之极则,所谓道在是,所谓德亦在是。此实为道德经第一主旨。B33
作者强调,老子阐自然界生生不息之至理,宣扬其妙用,而世人中最有条件顺天以助生机,或者逆天以阻碍生机者,就是所谓的“王”,即政治首领。《老子》第25章云“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突出了王的作用,用意也在于此。所以,“《道德经》五千言,实无一语非根据天道而发,更无一语非针对王者而发。正对王者而发之言论,以现代语解之,可谓为政治经,循政治经之方向,以推究《道德经》之主旨,则精光四溢,意义大明”B34。
作者认为“化育”为《道德经》之第一主旨,而摧毁天地化育最厉害者就是战争。在老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发,“其时大国人民,常以攻伐人而牺牲,小国人民,常以受攻伐而牺牲,此实悲天悯人者非常痛心,不能不思有以矫正之者”B35。老子不仅反对战争,而且提出了最彻底、最具体、最成为其一贯主张的消弭战争的方法,因此,息争就是《道德经》的第二主旨。争起于有私,息争的首要条件就是无私,所以《道德经》的第三主旨便是无私。老子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功遂身退天之道”,“上德不德”,都显示其无私的思想。但无私却能成其私,所谓“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我以成就他人者成己,人亦以成就我者成他,则争端无从发生了。《道德经》的第四主旨是无欲。无欲是无私的具体化,只有先实现无欲,才能实现无私,才能息争,才能实现天地自然之化育而合于道。《道德经》的第五主旨是静与无为。作者指出,无为是《道德经》中最难解也最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庄子》解释曰君无为臣有为,所谓“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固然很有道理,但也未必完全符合老子本意。依作者的看法,老子之无为乃相对无欲而言,无为是无欲的表现,无欲是无为的本原,无欲指动机,无为指行动。守静是实现无为的方法之一,有戒人不要轻举妄动之意。作者总结说:“要之老子所谓‘无为’,可以理与势概之,不合理与势者不为,合于理与势者为。理指自然之生理,非人为之名理,所谓天理非人欲也。势有种种相,例如不得其法,不得其时,均属不合于势也。人必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即可以解释为无为之一部精神也。”B36
《道德经》作为一部以政治思想为中心的道家经典,既蕴含救世的精神,也具有救世的方法,而其关于政治实践的要点,则在于“谦卑与柔弱”,这也是《道德经》的最后主旨和最高主旨,是指引成功的道路。作者特意指出,谦卑柔弱只是外在的形象,治《老子》者更应看到其实质。老子之守柔尚弱并非忍辱吞声,无所作为,而是要达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效果。作者的现实针对性十分突出,冀求《老子》发挥救国救民之效。在作者看来,从《道德经》中提炼出来的化育、息争、无私、无欲、无为、守柔等思想,便是他苦苦寻求的救国方略之要点。而作者最后阐述“实践老子政治学之成功者”,分别以汉文帝、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四个皇帝为例,其以古鉴今的意图十分明确。
四、余论
老庄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庄子”,意谓老庄研究者往往会根据不同时代的要求,对老庄作出主旨各异的阐发。近代老庄学也不例外,在“百年锐于千载”的历史进程中,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刺激下,近代老庄学表现出了较之古代更为突出的多元性与时代性。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近代经世致用思潮下的老庄学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其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老庄思想本来崇尚无为,但近代老庄学主张运用老庄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强调积极有为。近代中国政局动荡,战争迭起,民族危机深重,任何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无法视而不见,老庄学中表现出来的经世致用、积极作为思想,实乃国家灾难、民族危机在道家学术中的折射,也反映了中国新旧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切关怀。其二,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相对于传统的经世致用来说,近代老庄学能够打通老庄、孔、佛、耶稣之思想,继而打破国界的局限,注意东西方文化差异,立足于世界范围来认识老庄思想的价值。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思想家注意到老庄道家哲学的精神治疗作用,这是老庄学经世致用功能的全新拓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三,注重学理分析。近代老庄学中体现出来的经世致用思想,并非传统诠释的简单延续,而是更加注重学理分析,包括从哲学的高度论述老庄思想的内涵,再从中合理引申出现实价值。这样的研究,尤其值得重视。
总之,经世致用成为近代老庄学的一个主题,既是对传统老庄学思想的继承与拓展,亦充分显示出老庄哲学的普遍性、深刻性和超越性,而从中反映出来的则是近代思想学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注释
①冯契:《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丛书总序》,李向平:《救世与救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齐思和:《魏源与晚清学风》,《魏源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③罗检秋:《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52页。
④陆希声:《道德真经传·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⑤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二十七,《庄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⑥魏源:《老子本义》附《论老子》之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⑦魏源:《老子本义》第58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⑧魏源:《老子本义》第1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⑨⑩曾国藩:《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上,传忠书局,1876年,第216、20页。
B1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三),岳麓书社,1987年,第1579页。
B12马其昶:《老子故·自序》,秋浦周氏民国九年,1920年。
B13阮毓崧:《庄子集注·太虚序》,台北广文书局,1972年。
B14胡远濬:《庄子诠诂·序例》,黄山书社,1996年。
B15刘文典:《庄子补正·自序》,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
B16胡哲敷:《老庄哲学》,蒋维乔序,中华书局,1935年。
B17B18B19B20B21B23B25胡哲敷:《老庄哲学》,中华书局,1935年,第33、33、37、39、39、75、78页。
B22B24胡哲敷:《老庄哲学·自序》,中华书局,1935年。
B26B27历劫余生:《老子研究与政治·自序》,中国图书杂志公司,1939年。
B28B29B30B31B32B33B34B35B36历劫余生:《老子研究与政治》,中国图书杂志公司,1939年,第2、3、3、7、8、18、15、18、58页。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