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追寻与解读的现代困惑——中州学刊
作者:戴月华来源:原创日期:2013-07-26人气:681
目前,中国社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其中在价值文化上对宏大叙事的不信任已成为一种“时尚”。在这现代化进程的世俗化倾向中,文化相对主义乃至虚无主义侵入了传统信仰的领地,市场经济所激发的金钱欲在缺乏终极信仰的约束和抗衡下,易促使消费主义泛滥、物欲主义膨胀。商品经济社会中以货币为等价物的商品交换关系使人脱离了传统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提高了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自主,但金钱作为等价物,它使一切价值还原为无差别的数量关系。这使一切物品的价值折算为可以量化的货币,货币充当了现代社会的世俗之神,而实际上金钱只能是交换手段和中介物。当然,世俗化的文化商品借助于公众传媒和网络世界的传播优势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们在价值文化上的多元选择,增强了大众对文化消费的权利,促使精神产品走向大众共享,这本身就是现代社会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然而,与货币这世俗之神相联系的消费主义方式会稀释精神产品的品味,使名义上的通俗演变成实质上的庸俗。鲍德里亚则系统分析了现代消费主义的特征。他认为消费主义实际上不仅仅是超过个人实际需要的无限消费,更是一种不健康的精神生活方式。它占有物品是以享受其依附于物品之上的常常又是虚幻的符号意义为目的的,通过对这种符号价值系统的占有以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和虚荣心。
于是,随着神圣世界光环的暗淡、时代世俗化的变迁,人的精神生活的追寻如何可能已成为一个重大又紧迫的问题。现代社会出现了针对现代世俗精神生活的理论解释。
一种是以还原论的方法解释精神追求,把精神还原为更“基本”的生物要素来解释现代精神生活之困惑。近代庸俗唯物主义把大脑产生意识看成如胆囊分泌胆汁的生物过程,如此精神生活只是物质生活的直接表达方式,至多只是肉身表皮上的装饰物。这是还原论的比较原始的解释,现代还有体质人类学等的精致解释。体质人类学家可以在人的生理结构中发现人的生物学图景,但无法以人的生理要素还原解释人的精神特征。设想我们可以把花朵一瓣一瓣地分解,发现花朵的组成要素,但花朵作为花朵的整体性奥妙不在分解了的花瓣中;同理,精神现象的奥妙不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图谱之中。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论证了人类进化的生物起源,突破了基督教创世说,但发生学意义上的解释没有指出结果与起源的根本差异,把人类拴在生物进化链上,即使置于顶端,也无法透视“精神生活”的规定性。其中,阿德勒就把人的理性看作如虎爪、鹰眼般的工具,叔本华那里理性扮演了压抑意志的工具。为此,哲学人类学创始人舍勒则认为这种压抑式的所谓“理性”又怎能担当人类精神文化创造之重任呢?一切还原倾向的对精神活动世俗化的现代解释,没有给人的精神自由留下足够的空间,实际上消解了精神生活的可能性。
另外,人们以马斯洛的心理需要理论解释现代精神追寻的变化,同样缺乏解释力。具体而言,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从需要理论出发分析人的动力系统,发现人的心理需要的阶梯型特征:低层次的需要偏向于生存,强调生命的延续和基本安全的需要,然后才是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心理需要理论以心理学的视野再次证明了即便在世俗化年代,人的超越性需求与追寻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但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只是在形式上而没有在内容上反映出精神追寻的差别。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我们不能说,需要阶梯越往上走,其精神需求的成分就越多,实现需要的层次也就越高,而只能说在这种需求理论中充当最高需要的实现能带来的喜悦感越强。因为即便一个人以权力、金钱为最高追求目标,某种程度上也符合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即在扭曲的权力与金钱追求中同样能达到所谓的“高峰体验”。马斯洛的理论只是不再表现为对超越之神的企盼而是对现世个人目的自我实现的渴望。如果我们不考虑精神生活中人性的光辉和自由的创造,而只归之于某种所谓“自我实现”的“成功”的话,那么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可以成为需要理论的“杰出代表”。
凡此种种说明精神生活的现代追寻与解读出现了无法回避的困惑。
于是,随着神圣世界光环的暗淡、时代世俗化的变迁,人的精神生活的追寻如何可能已成为一个重大又紧迫的问题。现代社会出现了针对现代世俗精神生活的理论解释。
一种是以还原论的方法解释精神追求,把精神还原为更“基本”的生物要素来解释现代精神生活之困惑。近代庸俗唯物主义把大脑产生意识看成如胆囊分泌胆汁的生物过程,如此精神生活只是物质生活的直接表达方式,至多只是肉身表皮上的装饰物。这是还原论的比较原始的解释,现代还有体质人类学等的精致解释。体质人类学家可以在人的生理结构中发现人的生物学图景,但无法以人的生理要素还原解释人的精神特征。设想我们可以把花朵一瓣一瓣地分解,发现花朵的组成要素,但花朵作为花朵的整体性奥妙不在分解了的花瓣中;同理,精神现象的奥妙不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图谱之中。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论证了人类进化的生物起源,突破了基督教创世说,但发生学意义上的解释没有指出结果与起源的根本差异,把人类拴在生物进化链上,即使置于顶端,也无法透视“精神生活”的规定性。其中,阿德勒就把人的理性看作如虎爪、鹰眼般的工具,叔本华那里理性扮演了压抑意志的工具。为此,哲学人类学创始人舍勒则认为这种压抑式的所谓“理性”又怎能担当人类精神文化创造之重任呢?一切还原倾向的对精神活动世俗化的现代解释,没有给人的精神自由留下足够的空间,实际上消解了精神生活的可能性。
另外,人们以马斯洛的心理需要理论解释现代精神追寻的变化,同样缺乏解释力。具体而言,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从需要理论出发分析人的动力系统,发现人的心理需要的阶梯型特征:低层次的需要偏向于生存,强调生命的延续和基本安全的需要,然后才是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心理需要理论以心理学的视野再次证明了即便在世俗化年代,人的超越性需求与追寻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但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只是在形式上而没有在内容上反映出精神追寻的差别。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我们不能说,需要阶梯越往上走,其精神需求的成分就越多,实现需要的层次也就越高,而只能说在这种需求理论中充当最高需要的实现能带来的喜悦感越强。因为即便一个人以权力、金钱为最高追求目标,某种程度上也符合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即在扭曲的权力与金钱追求中同样能达到所谓的“高峰体验”。马斯洛的理论只是不再表现为对超越之神的企盼而是对现世个人目的自我实现的渴望。如果我们不考虑精神生活中人性的光辉和自由的创造,而只归之于某种所谓“自我实现”的“成功”的话,那么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可以成为需要理论的“杰出代表”。
凡此种种说明精神生活的现代追寻与解读出现了无法回避的困惑。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