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的旅游协同创新分析与系统构建——经济与管理
作者:白翠玲、和文征、王红宝来源:原创日期:2013-08-01人气:812
引言
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旅游竞争力报告》里显示,在14个被称为竞争力“支柱”的二级指标中,目前中国都没有能够进入前三甲,较低的旅游创新水平,尤其是协同创新是其主要制约因素。旅游业通过相互协作,整合资源,是实现其行业地位上升、行业利润上涨的必然选择。
2013年2月18日《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正式发布,表明旅游成为衡量国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创新关乎旅游产业生命和国民旅游生活质量。旅游业如何进行转型升级,推动旅游业发展,协作创新至关重要[1]。但中国旅游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国际地位低下,根源是“集体创新动力缺失”所致[2]。造成这种情况源于两点:第一,旅游企业创新研发投入低,均维持在3%左右[3],导致动力不足;第二,中国旅游企业创新人才短缺,两者导致中国旅游企业的原创新能力以及对国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的二次创新能力不足。因此,旅游企业应以价值创新为契机,不断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3]。
二、旅游协同创新的特殊性
1965年,Ansoff在《Corporate Strateg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2]。指出协同的基础是资源共享,通过协同主体之间共生互长的关系,实现价值创造,企业内部的协同创造尤为重要。哈肯协同学认为,协同系统是由大量子系统组成,能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1912年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入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是一种非线性的质的变化,而不是量的积累。但是对于旅游协同创新研究,具有其行业的特殊性。
(一)旅游业的高关联性使协同创新成为必然
旅游行业是一个综合性和关联性极强的行业。旅游活动链条上的节点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严重影响旅游活动资源效率的发挥。从系统的角度来讲,包括行业内系统和行业外系统。行业内系统包括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购物等子系统。行业外部系统包括政策、研发和与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形成的交叉协作系统。协同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创新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可见,协同创新是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节点的不二选择。
(二)旅游业技术含量低,非技术创新成为其主要形式
高投入、高风险、回报收益期长,成为目前旅游业发展中的障碍。打破固有的发展模式、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同时,旅游业始终摆脱不了技术含量低、过多依赖于资源、劳动力和资产投入等问题。技术含量低导致技术创新难以实现,减弱对于生产要素的过渡依赖,非技术性创新成为旅游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和必然选择。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看,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在旅游协同创新中,技术创新包括旅游产品的协同创新、旅游线路的协同创新,非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具体操作层面和组织层面,具体操作层面主要包括旅游从业技能和旅游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创新,组织层面是指产业横向或纵向协同一体化,以及信息技术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创新。
(三)生产和消费的统一性,使旅游者成为创新的动力源泉之一
因为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决定了旅游者与旅游企业员工一样是创新的主体。旅游者的参与协同创新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针对性。这是一个在旅游企业的引导下,针对其特定的现象或者不足,旅游者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协同创新活动将旅游者的知识与旅游企业的知识结合起来以发挥更大的效力。其中现实旅游者由于其对旅游企业的信息掌握更多、更精确,对旅游企业的协同创新有更明确的作用。潜在旅游者可以通过对旅游企业的认知和评价,来帮助企业在旅游形象以及旅游知名度等方面进行协同创新。
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旅游竞争力报告》里显示,在14个被称为竞争力“支柱”的二级指标中,目前中国都没有能够进入前三甲,较低的旅游创新水平,尤其是协同创新是其主要制约因素。旅游业通过相互协作,整合资源,是实现其行业地位上升、行业利润上涨的必然选择。
2013年2月18日《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正式发布,表明旅游成为衡量国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创新关乎旅游产业生命和国民旅游生活质量。旅游业如何进行转型升级,推动旅游业发展,协作创新至关重要[1]。但中国旅游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国际地位低下,根源是“集体创新动力缺失”所致[2]。造成这种情况源于两点:第一,旅游企业创新研发投入低,均维持在3%左右[3],导致动力不足;第二,中国旅游企业创新人才短缺,两者导致中国旅游企业的原创新能力以及对国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的二次创新能力不足。因此,旅游企业应以价值创新为契机,不断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3]。
二、旅游协同创新的特殊性
1965年,Ansoff在《Corporate Strateg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2]。指出协同的基础是资源共享,通过协同主体之间共生互长的关系,实现价值创造,企业内部的协同创造尤为重要。哈肯协同学认为,协同系统是由大量子系统组成,能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1912年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入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是一种非线性的质的变化,而不是量的积累。但是对于旅游协同创新研究,具有其行业的特殊性。
(一)旅游业的高关联性使协同创新成为必然
旅游行业是一个综合性和关联性极强的行业。旅游活动链条上的节点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严重影响旅游活动资源效率的发挥。从系统的角度来讲,包括行业内系统和行业外系统。行业内系统包括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购物等子系统。行业外部系统包括政策、研发和与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形成的交叉协作系统。协同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创新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可见,协同创新是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节点的不二选择。
(二)旅游业技术含量低,非技术创新成为其主要形式
高投入、高风险、回报收益期长,成为目前旅游业发展中的障碍。打破固有的发展模式、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同时,旅游业始终摆脱不了技术含量低、过多依赖于资源、劳动力和资产投入等问题。技术含量低导致技术创新难以实现,减弱对于生产要素的过渡依赖,非技术性创新成为旅游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和必然选择。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看,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在旅游协同创新中,技术创新包括旅游产品的协同创新、旅游线路的协同创新,非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具体操作层面和组织层面,具体操作层面主要包括旅游从业技能和旅游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创新,组织层面是指产业横向或纵向协同一体化,以及信息技术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创新。
(三)生产和消费的统一性,使旅游者成为创新的动力源泉之一
因为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决定了旅游者与旅游企业员工一样是创新的主体。旅游者的参与协同创新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针对性。这是一个在旅游企业的引导下,针对其特定的现象或者不足,旅游者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协同创新活动将旅游者的知识与旅游企业的知识结合起来以发挥更大的效力。其中现实旅游者由于其对旅游企业的信息掌握更多、更精确,对旅游企业的协同创新有更明确的作用。潜在旅游者可以通过对旅游企业的认知和评价,来帮助企业在旅游形象以及旅游知名度等方面进行协同创新。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