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技术”的本质看现代技术的无根性——江淮论坛
作者:陈徽来源:原创日期:2013-08-06人气:1231
在古典与现代,技术具有迥然不同的内涵与表现,二者之别,主要在于“生存态度”。具体来说,就是两种技术对物的领会和应对方式存在着本质的不同。相对于古典技术所彰显的灵动精神与丰富意蕴,现代技术展现了处世态度的虚无性:它既使物失去其性,将物虚无化,又因此而深化了人之生存的无根性。
鉴于技术一词已被现代化,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其义愈疏离于古典,其用亦益融于流俗之见,本文以“技术”指古典技术,以别于现代技术。
一、庄子对古典“技术”的思想阐发
海德格尔指出,古希腊语“技术”(τéχνη)本来属于ποíησιζ,ποíησιζ义为产出或创作。相对于自然的产出所表现的从自身中涌现而出,如“花朵显突入开放中”,“技术”的产出离不开人的参与,比如银盘的制作之于工匠或艺术家的创造。尽管如此,这两种产出皆是使事物如其所是地在场,即处于无蔽状态。因此,“技术”本来是指一种解蔽方式,是真理的显现,“它不仅是表示手工行为和技能的名称,而且也是表示精湛技艺和各种美的艺术的名称”[1]10-11。“技术”(按:汉语中,技之义通于术或艺,故有“技术”、“技艺”、“艺术”等说。后文详辨)的这一古典意蕴不仅存在于古希腊思想中,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亦然。为了深入理解古典“技术”的内涵与表现,我们可以庄子的“技术”思想为例。
在《庄子》中,存在着许多出神入化的技艺展示,如庖丁之解牛、轮扁之斫轮、佝偻之承蜩、津人之操舟、丈夫之游水、梓庆之为鐻、臧丈人之钓、工倕之旋矩、“大马之匠”之捶钩等。这些技艺皆属人伦日用之技。甚至有“匠石之斫垩”者,其技还与日用无关,而仅为“游戏”之行。但庄子并未轻慢诸技,其于上述诸技之运,多有欣赏,赋予其美感,并申之以言道;对于那些“能工巧匠”,亦多有尊重和推崇。在上述诸例中,最著名的当属“庖丁解牛”了。从此例入手,可窥庄子的“技术”思想之大体。《养生主》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首先,“技术”的充分展开表现为自由运作的过程。牛作为“大物”(《说文》),其体态浑沦,倘欲解之,非为易事,从哪动刀,如何运刀,皆不可随意。故常人之于解牛,必将有无所措手足之感。即使对于庖人而言,其间亦有“良庖”与“族庖”之分。以庖丁之见,庖人解牛之技的高低,可凭其刀的更换频率为据:“族庖月更刀”,显见其技之劣;“良庖岁更刀”,以见其技之精;而庖丁之刀虽历经“十九年”之运、数千牛之解,依然“若新发于硎”,则其技实已臻于化境。技之作为能力,只能在“运作”中表现出来,解牛之技亦然。庄子并没有具体描述庖丁是如何解牛的,仅以其体态和运刀的声音、节奏来拟其技之展开。这种拟写恰恰又烘托了庖丁出神入化的解牛技艺:一方面,庖丁的动作轻盈飘逸,切合音律,富有节奏,散发着美感;另一方面,所谓身、心一体,动作如斯亦是其心如斯,故“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者,固然是言刀的自由运行,何尝又不谓庖丁解牛时的优游之心!而“满志”之说也表明:技艺的自由运作还导向心灵的“丰满”或充实。基于庖丁解牛之喻,庄子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技术”运作的自由场景,一个身心无碍的生存境界。
其次,“技术”的自由运作是“道德”的自然呈现。面对文惠君的“技盖至此乎”之叹,庖丁对云:“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进乎技”亦即“进于技”,是谓由技而“进”之义。“进”乃“登”义(《说文》:“进,登也。”),故“进乎技”即谓由技而“登”(按:此“登”即“升”义),其“所登(升)”者,庖丁所好之道也。陆长庚云:“技精而进,至于自然而然,不知其然,则不得以技名之,而名之曰道。”[2]48技若臻于化境,自然彰显道妙。此时技已不可仅被视作技,自是道体之现。得道即为成德,道、德本非为二:德从心上说,道就行而言,庄子云:“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庄子·天地》)
可见,“道德”之成,也可以“技术”为“进路”。此“进路”因人而异,或为解牛(庖丁),或为斫轮(轮扁),或为承蜩(佝偻丈人),或为操舟(津人),或为游水(吕梁丈夫),不一而足,然不可弃技(事)而独冥其道,否则,所谓修道必入于寂灭之途。《天地》云:“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兼”者,“并也”(《说文》),“技兼于事”义为技与事“并行”也,技之运作亦即事之展开。“并”又有“兼并”义,若从此义,“技兼于事”就是技统摄于事,亦即技“依附”于事,更不可独行。技之能有所“艺”(涵养与通达),皆在人伦日用之中。钟泰指出:“盖诚用心于一艺,即凡天下之事,目所接触,无不若为吾艺设者。必如是能会万物于一己,而后其艺乃能擅天下之奇,而莫之能及。技之所为进乎道者,在此。”[3]68技艺之成,事之圆满,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操练”。正如庖丁解牛,其始习此技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与“族庖”无异;“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可谓“良庖”;待其技成,则身心无碍,游刃有余,事(解牛)得圆满,道德完备,且道德亦因技之展开而昭彰无遗。黄宗羲云:“工夫所至,即其本体。”[4]序言·9此虽是就理学的“本体工夫之辨”发论,借以言庄子关于道(“本体”)、技(“工夫”)关系的思想,同样贴切。
复次,作为修道工夫,“技术”的涵养指向心、物为一的境界。道之运行自有其理路,此之谓“道理”,体现在事或物上,是为“事理”或“物理”。庖丁解牛之技的自由运作也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过程。“理”谓牛的肌脉纹理,其天然如此,故曰“天理”;“固然”之“然”指“大郄”与“大窾”(二者皆谓骨节间之空隙),亦天然如此,是为“固然”。庖丁解牛的技艺之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曰“官知止而神欲行”。“非止不能稳且准,非行不能敏且活也。”[3]69此谓神、形(或曰心、身)一体。神、形虽一体,然以神为主,故王夫之云:“行止皆神也,而官自应之。”[5]31只有神、形一体,方能心驰体畅。二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此为神会“物理”,亦即心、物为一。如是,奏刀运技自能游刃有余。二者中,神、形一体又当统摄于心、物为一,倘若心、物为二,心驰体畅亦无从谈起。
庖丁之技究竟是如何成就的?《养生主》虽未具言,却也指出了技艺长期“操练”的重要性:所谓“始……解牛之时”、“三年之后”以至“方今之时”者,即谓技艺的“长进”是有时间性的。在《达生》篇中,庄子以“佝偻承蜩”为例,详细论述了“技术”的“生成”过程。其中包含了两个进路:一为单纯的技艺“操练”;一为涵养心神,以达于“凝神”(“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之境。基于前者,技艺的运用可达于精熟,或曰可达于心、身为一;基于后者,心与物能融会为一。这两个进路实为一体之两面,彼此交融、互为其根,本不可强作分别。
鉴于技术一词已被现代化,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其义愈疏离于古典,其用亦益融于流俗之见,本文以“技术”指古典技术,以别于现代技术。
一、庄子对古典“技术”的思想阐发
海德格尔指出,古希腊语“技术”(τéχνη)本来属于ποíησιζ,ποíησιζ义为产出或创作。相对于自然的产出所表现的从自身中涌现而出,如“花朵显突入开放中”,“技术”的产出离不开人的参与,比如银盘的制作之于工匠或艺术家的创造。尽管如此,这两种产出皆是使事物如其所是地在场,即处于无蔽状态。因此,“技术”本来是指一种解蔽方式,是真理的显现,“它不仅是表示手工行为和技能的名称,而且也是表示精湛技艺和各种美的艺术的名称”[1]10-11。“技术”(按:汉语中,技之义通于术或艺,故有“技术”、“技艺”、“艺术”等说。后文详辨)的这一古典意蕴不仅存在于古希腊思想中,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亦然。为了深入理解古典“技术”的内涵与表现,我们可以庄子的“技术”思想为例。
在《庄子》中,存在着许多出神入化的技艺展示,如庖丁之解牛、轮扁之斫轮、佝偻之承蜩、津人之操舟、丈夫之游水、梓庆之为鐻、臧丈人之钓、工倕之旋矩、“大马之匠”之捶钩等。这些技艺皆属人伦日用之技。甚至有“匠石之斫垩”者,其技还与日用无关,而仅为“游戏”之行。但庄子并未轻慢诸技,其于上述诸技之运,多有欣赏,赋予其美感,并申之以言道;对于那些“能工巧匠”,亦多有尊重和推崇。在上述诸例中,最著名的当属“庖丁解牛”了。从此例入手,可窥庄子的“技术”思想之大体。《养生主》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首先,“技术”的充分展开表现为自由运作的过程。牛作为“大物”(《说文》),其体态浑沦,倘欲解之,非为易事,从哪动刀,如何运刀,皆不可随意。故常人之于解牛,必将有无所措手足之感。即使对于庖人而言,其间亦有“良庖”与“族庖”之分。以庖丁之见,庖人解牛之技的高低,可凭其刀的更换频率为据:“族庖月更刀”,显见其技之劣;“良庖岁更刀”,以见其技之精;而庖丁之刀虽历经“十九年”之运、数千牛之解,依然“若新发于硎”,则其技实已臻于化境。技之作为能力,只能在“运作”中表现出来,解牛之技亦然。庄子并没有具体描述庖丁是如何解牛的,仅以其体态和运刀的声音、节奏来拟其技之展开。这种拟写恰恰又烘托了庖丁出神入化的解牛技艺:一方面,庖丁的动作轻盈飘逸,切合音律,富有节奏,散发着美感;另一方面,所谓身、心一体,动作如斯亦是其心如斯,故“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者,固然是言刀的自由运行,何尝又不谓庖丁解牛时的优游之心!而“满志”之说也表明:技艺的自由运作还导向心灵的“丰满”或充实。基于庖丁解牛之喻,庄子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技术”运作的自由场景,一个身心无碍的生存境界。
其次,“技术”的自由运作是“道德”的自然呈现。面对文惠君的“技盖至此乎”之叹,庖丁对云:“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进乎技”亦即“进于技”,是谓由技而“进”之义。“进”乃“登”义(《说文》:“进,登也。”),故“进乎技”即谓由技而“登”(按:此“登”即“升”义),其“所登(升)”者,庖丁所好之道也。陆长庚云:“技精而进,至于自然而然,不知其然,则不得以技名之,而名之曰道。”[2]48技若臻于化境,自然彰显道妙。此时技已不可仅被视作技,自是道体之现。得道即为成德,道、德本非为二:德从心上说,道就行而言,庄子云:“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庄子·天地》)
可见,“道德”之成,也可以“技术”为“进路”。此“进路”因人而异,或为解牛(庖丁),或为斫轮(轮扁),或为承蜩(佝偻丈人),或为操舟(津人),或为游水(吕梁丈夫),不一而足,然不可弃技(事)而独冥其道,否则,所谓修道必入于寂灭之途。《天地》云:“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兼”者,“并也”(《说文》),“技兼于事”义为技与事“并行”也,技之运作亦即事之展开。“并”又有“兼并”义,若从此义,“技兼于事”就是技统摄于事,亦即技“依附”于事,更不可独行。技之能有所“艺”(涵养与通达),皆在人伦日用之中。钟泰指出:“盖诚用心于一艺,即凡天下之事,目所接触,无不若为吾艺设者。必如是能会万物于一己,而后其艺乃能擅天下之奇,而莫之能及。技之所为进乎道者,在此。”[3]68技艺之成,事之圆满,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操练”。正如庖丁解牛,其始习此技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与“族庖”无异;“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可谓“良庖”;待其技成,则身心无碍,游刃有余,事(解牛)得圆满,道德完备,且道德亦因技之展开而昭彰无遗。黄宗羲云:“工夫所至,即其本体。”[4]序言·9此虽是就理学的“本体工夫之辨”发论,借以言庄子关于道(“本体”)、技(“工夫”)关系的思想,同样贴切。
复次,作为修道工夫,“技术”的涵养指向心、物为一的境界。道之运行自有其理路,此之谓“道理”,体现在事或物上,是为“事理”或“物理”。庖丁解牛之技的自由运作也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过程。“理”谓牛的肌脉纹理,其天然如此,故曰“天理”;“固然”之“然”指“大郄”与“大窾”(二者皆谓骨节间之空隙),亦天然如此,是为“固然”。庖丁解牛的技艺之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曰“官知止而神欲行”。“非止不能稳且准,非行不能敏且活也。”[3]69此谓神、形(或曰心、身)一体。神、形虽一体,然以神为主,故王夫之云:“行止皆神也,而官自应之。”[5]31只有神、形一体,方能心驰体畅。二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此为神会“物理”,亦即心、物为一。如是,奏刀运技自能游刃有余。二者中,神、形一体又当统摄于心、物为一,倘若心、物为二,心驰体畅亦无从谈起。
庖丁之技究竟是如何成就的?《养生主》虽未具言,却也指出了技艺长期“操练”的重要性:所谓“始……解牛之时”、“三年之后”以至“方今之时”者,即谓技艺的“长进”是有时间性的。在《达生》篇中,庄子以“佝偻承蜩”为例,详细论述了“技术”的“生成”过程。其中包含了两个进路:一为单纯的技艺“操练”;一为涵养心神,以达于“凝神”(“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之境。基于前者,技艺的运用可达于精熟,或曰可达于心、身为一;基于后者,心与物能融会为一。这两个进路实为一体之两面,彼此交融、互为其根,本不可强作分别。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