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技术”的本质——江淮论坛
作者:陈徽来源:原创日期:2013-08-06人气:1168
在“庖丁解牛”之例中,古典“技术”表现出以下特点:它既成就了物(物为事之物,是为“事物”,在此表现为解牛之事),也成就了人(即使庖丁成其为庖丁);既通达于道(所谓“技者,进乎道也”),也昭彰了“德”(表现为身心一体、心物合一的“游刃有余”境界)。这种“技术”观与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所谓解蔽性和真理性的判定,是非常通融的。
实际上,古典“技术”的上述特点在汉语的源初语义中已有所蕴含,并导向着它的本质。就字义而言,技与巧互训,《说文》云:“技,巧也。”又云:“巧,技也。”作为操作之巧,技又通于术。术本作“術”,从“行”。“行”在甲骨文中指道路,术(術)之本义亦为道路,《说文》云:“术,邑中道也。”道路有其所通达处(目的),是行之所由,象征着“行走”的途径或做事的方法。正是在此意义上,术与技相通,“引申为技术”[6]78,遂有“技术”之说。所以,作为操作之巧,技或“技术”是通达于道或者以道为指向的。不仅如此,技或术还通于艺,合而言之,是为“技艺”或“艺术”。艺本作“埶”,《说文》云:“埶,种也,从丮、坴。丮,持种之。《诗》曰:‘我埶黍稷。’”坴谓土块,丮乃“持种”,埶(艺)的本义为亲手种植。种植五谷或桑麻是为了获取果实。欲达此目的,尚须培育之功,故埶(艺)又引申为培育或涵养。艺的内涵表明:技、术除了能成就某物、做成某事,还因其导向道与通达道,学习、掌握“技术”便也成为领会大道、成就己德的过程。《礼记·乡饮酒义》云:“德也者,得于身也。故曰:‘古之学术(郑玄注云:“术,犹艺也。”[7]1630)道者,将以得身也。是故圣人务焉。’”
显然,古人以“六艺”行教,孔子主张“游于艺”(《论语·述而》),其意并不止于“技术”或“技艺”的掌握,而在于优游养德、通达大道。在中国传统思想中,道不是一个抽象的、高居于现实生存之上的超验之物,作为体,它显现于用,并范导着用。关于体、用,王夫之说:“当其有体,用已现;及其用之,无非体。盖用者用其体,而即以此体为用也。”[8]503“技术”的运行亦属于用,此用若臻于化境,则道妙毕现。所以,作为一种操作之巧和“供人行走”的“道路”,古典“技术”的本质在于它的通达(“术”)性与涵养(“艺”)性。其所达、所养者,曰道也、德也。
既然是道之彰显,且以达道成德为鹄的,“技术”的“涵养”和展开便成为人与物深入“对话”的过程:一方面,人之于物要“无所保留地”敞开自己,“诚心”向道,“虚而待物”(《庄子·人间世》),不能心怀功利、恃技傲物。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应答”或“回应”,物之于人也才会“无所保留地”敞开自身,无有遮蔽。循此以进,“技术”若达乎神妙,其运作不仅“游刃有余”、自由无碍,事物之大用亦得昭彰。正如庄子以“梓庆为鐻”喻之曰: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庄子·达生》)
《礼记·中庸》有“合外内之道”与“赞天地之化育”之说,曰:“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又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古典“技术”的自由运作之功有似于此:它既以心、物的相互敞开为前提,则心未尝封闭(“自闭”)于物,物也未尝封闭于人,世界的无限可能性、物的无限丰富性都在彼此的相互敞开中得到了实现。物因此成其为物(即“成物”,海德格尔称之为“物化”[1]11),世界因此成其为世界,人也因此成为自由的存在(即“成己”。按:此仅就技与道的关系而言,不考虑权力、意识形态等因素)。所以,“成己”与“成物”一体而在:“成物”是人的存在使命,且只有通过“成物”,才能“返回”(反过来)以“成己”。人与物、“内”与“外”,本为一体,相互生发,无有止境。所谓道之生生性,尽在于此。
在古典“技术”的运作中,物自然也要被对象化,从人的生存世界中“突兀”出来。这种“突兀”或对象化并非意味着物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他者矗立在人的面前,它仍然是生存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未疏离于世界。且物亦是“活”的,而非“死的”、“无生命的”寂然之在。它与人本来就是“气息相通”的,只是因为“进入”某事被人所“关注”,以致“突兀”出来,成为对象。同时,技中自有规矩在。各种规矩展现了物和世界的某种数量关系,它们可被计量,立为法度,传之于人,普及于世。但技又不等同于规矩:掌握了规矩并不等于就具有技,就可以被视为能工或巧匠。孟子云:“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下》)庄子亦以轮扁之口言曰:“斫轮……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庄子·天道》)轮扁之所以能成为轮扁,关键不在于通晓规矩、精于计量,而在于洞达物性(比如:所斫之木的材质和性状,所成之轮的形制,这些轮子将被用于何种车辆,这些车辆将被用于承载什么,主要在何种道路上行驶,等等。总之,物性必深契于人伦日用之行),与物为一。这种洞达与一体性是在长期的“操练”中成就的。“操练”是与物真诚地“对话”,是虔诚地“倾听”世界。在“操练”中,“技术”逐渐“成熟”,人与物也相互融合,亲密无间,“以天合天”(《达生》)。就此来说,古典“技术”具有个体性特征,尽管其运作可以有各“技术”单元的分工与合作,但大规模的、量化式的专业化生产不适合它,商业化的生产更会伤害它。
如果遗忘了自己的通达性,丧失了道、德的关切,以技为技或者恃技济私,“技术”便会发生“异化”,失去其原本富有的生生性与通达性。对此,庄子以“机心”之说论曰: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文中之“机”本作“機”:“机”乃木名,“機”则为弓弩上的发射机关(《说文》云:“主发谓之機。”)。二者义本悬绝,简“機”为“机”是现代的事。弓弩不同于一般的弓,它杀伤力大,制作更加精巧,需要更高的“技术”。精巧与“技术”往往体现在“機”上,“機”实集制弩技巧之大成。故“機”既有“機巧”之义,又可谓“技术”的象征。“械”本为刑具,“械,桎梏也。”(《说文》)后引申为器具或工具。“機械”者,就是機巧之械,或曰機(按:下文之“機”,皆从今俗作“机”)巧之具。在庄子看来,“机械”因其制作精巧对于成就事功效率更高,然惟因如此,也才会使人滋生“机心”。“机心”谓机巧之心,是指对“机械”的期待、依赖之心。“机心”若生,则“纯白不备”(喻真知沦丧),便会以技为技,执技忘道,以至道无所载。顺此而行,“机械”越精巧,“技术”越“进步”,它们与道也就越“遥远”。
庄子对于“技术”的态度和他关于“技术”本质的思考是一脉相通的。“技术”既然在人伦日用中不可或缺,是达道之方与养德之术,人们便不应轻视它,更不应否定它,而应积极地学习和精通相关技艺,以彰显事功、领会道妙、成就己德。但对于“技术”,人们亦须保持审慎和“虚无”之心,不迷恋“技术”,消弭“机心”。唯有如此,所谓“虚而待物”、开放性地融入世界方才可能。
实际上,古典“技术”的上述特点在汉语的源初语义中已有所蕴含,并导向着它的本质。就字义而言,技与巧互训,《说文》云:“技,巧也。”又云:“巧,技也。”作为操作之巧,技又通于术。术本作“術”,从“行”。“行”在甲骨文中指道路,术(術)之本义亦为道路,《说文》云:“术,邑中道也。”道路有其所通达处(目的),是行之所由,象征着“行走”的途径或做事的方法。正是在此意义上,术与技相通,“引申为技术”[6]78,遂有“技术”之说。所以,作为操作之巧,技或“技术”是通达于道或者以道为指向的。不仅如此,技或术还通于艺,合而言之,是为“技艺”或“艺术”。艺本作“埶”,《说文》云:“埶,种也,从丮、坴。丮,持种之。《诗》曰:‘我埶黍稷。’”坴谓土块,丮乃“持种”,埶(艺)的本义为亲手种植。种植五谷或桑麻是为了获取果实。欲达此目的,尚须培育之功,故埶(艺)又引申为培育或涵养。艺的内涵表明:技、术除了能成就某物、做成某事,还因其导向道与通达道,学习、掌握“技术”便也成为领会大道、成就己德的过程。《礼记·乡饮酒义》云:“德也者,得于身也。故曰:‘古之学术(郑玄注云:“术,犹艺也。”[7]1630)道者,将以得身也。是故圣人务焉。’”
显然,古人以“六艺”行教,孔子主张“游于艺”(《论语·述而》),其意并不止于“技术”或“技艺”的掌握,而在于优游养德、通达大道。在中国传统思想中,道不是一个抽象的、高居于现实生存之上的超验之物,作为体,它显现于用,并范导着用。关于体、用,王夫之说:“当其有体,用已现;及其用之,无非体。盖用者用其体,而即以此体为用也。”[8]503“技术”的运行亦属于用,此用若臻于化境,则道妙毕现。所以,作为一种操作之巧和“供人行走”的“道路”,古典“技术”的本质在于它的通达(“术”)性与涵养(“艺”)性。其所达、所养者,曰道也、德也。
既然是道之彰显,且以达道成德为鹄的,“技术”的“涵养”和展开便成为人与物深入“对话”的过程:一方面,人之于物要“无所保留地”敞开自己,“诚心”向道,“虚而待物”(《庄子·人间世》),不能心怀功利、恃技傲物。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应答”或“回应”,物之于人也才会“无所保留地”敞开自身,无有遮蔽。循此以进,“技术”若达乎神妙,其运作不仅“游刃有余”、自由无碍,事物之大用亦得昭彰。正如庄子以“梓庆为鐻”喻之曰: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庄子·达生》)
《礼记·中庸》有“合外内之道”与“赞天地之化育”之说,曰:“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又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古典“技术”的自由运作之功有似于此:它既以心、物的相互敞开为前提,则心未尝封闭(“自闭”)于物,物也未尝封闭于人,世界的无限可能性、物的无限丰富性都在彼此的相互敞开中得到了实现。物因此成其为物(即“成物”,海德格尔称之为“物化”[1]11),世界因此成其为世界,人也因此成为自由的存在(即“成己”。按:此仅就技与道的关系而言,不考虑权力、意识形态等因素)。所以,“成己”与“成物”一体而在:“成物”是人的存在使命,且只有通过“成物”,才能“返回”(反过来)以“成己”。人与物、“内”与“外”,本为一体,相互生发,无有止境。所谓道之生生性,尽在于此。
在古典“技术”的运作中,物自然也要被对象化,从人的生存世界中“突兀”出来。这种“突兀”或对象化并非意味着物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他者矗立在人的面前,它仍然是生存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未疏离于世界。且物亦是“活”的,而非“死的”、“无生命的”寂然之在。它与人本来就是“气息相通”的,只是因为“进入”某事被人所“关注”,以致“突兀”出来,成为对象。同时,技中自有规矩在。各种规矩展现了物和世界的某种数量关系,它们可被计量,立为法度,传之于人,普及于世。但技又不等同于规矩:掌握了规矩并不等于就具有技,就可以被视为能工或巧匠。孟子云:“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下》)庄子亦以轮扁之口言曰:“斫轮……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庄子·天道》)轮扁之所以能成为轮扁,关键不在于通晓规矩、精于计量,而在于洞达物性(比如:所斫之木的材质和性状,所成之轮的形制,这些轮子将被用于何种车辆,这些车辆将被用于承载什么,主要在何种道路上行驶,等等。总之,物性必深契于人伦日用之行),与物为一。这种洞达与一体性是在长期的“操练”中成就的。“操练”是与物真诚地“对话”,是虔诚地“倾听”世界。在“操练”中,“技术”逐渐“成熟”,人与物也相互融合,亲密无间,“以天合天”(《达生》)。就此来说,古典“技术”具有个体性特征,尽管其运作可以有各“技术”单元的分工与合作,但大规模的、量化式的专业化生产不适合它,商业化的生产更会伤害它。
如果遗忘了自己的通达性,丧失了道、德的关切,以技为技或者恃技济私,“技术”便会发生“异化”,失去其原本富有的生生性与通达性。对此,庄子以“机心”之说论曰: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文中之“机”本作“機”:“机”乃木名,“機”则为弓弩上的发射机关(《说文》云:“主发谓之機。”)。二者义本悬绝,简“機”为“机”是现代的事。弓弩不同于一般的弓,它杀伤力大,制作更加精巧,需要更高的“技术”。精巧与“技术”往往体现在“機”上,“機”实集制弩技巧之大成。故“機”既有“機巧”之义,又可谓“技术”的象征。“械”本为刑具,“械,桎梏也。”(《说文》)后引申为器具或工具。“機械”者,就是機巧之械,或曰機(按:下文之“機”,皆从今俗作“机”)巧之具。在庄子看来,“机械”因其制作精巧对于成就事功效率更高,然惟因如此,也才会使人滋生“机心”。“机心”谓机巧之心,是指对“机械”的期待、依赖之心。“机心”若生,则“纯白不备”(喻真知沦丧),便会以技为技,执技忘道,以至道无所载。顺此而行,“机械”越精巧,“技术”越“进步”,它们与道也就越“遥远”。
庄子对于“技术”的态度和他关于“技术”本质的思考是一脉相通的。“技术”既然在人伦日用中不可或缺,是达道之方与养德之术,人们便不应轻视它,更不应否定它,而应积极地学习和精通相关技艺,以彰显事功、领会道妙、成就己德。但对于“技术”,人们亦须保持审慎和“虚无”之心,不迷恋“技术”,消弭“机心”。唯有如此,所谓“虚而待物”、开放性地融入世界方才可能。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