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现代技术及其问题——江淮论坛

作者:陈徽来源:原创日期:2013-08-06人气:1035
 相对于古典“技术”的生生性和通达性,现代技术则表现出显著的滞碍之弊。今人多从异化的角度批判现代技术的压抑性,以彰其与古典“技术”之别。其实,古典“技术”何尝没有异化?又何尝没有压抑?如庄子就以“机心”之说论述了“技术”的异化。至于技术为权力所用,成为社会管理和政治控制的重要手段,古今亦然。只不过,当今之世,这种情形更为严重甚而极端而已。当然,就资本对于技术的驾驭和影响而言,这是古典社会所缺乏的,但此非古典“技术”与现代技术区别的根本所在。二者之别,主要在于生存态度之异。具体来说,就是两种技术对于物的领会和应对方式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且因此不同,两种技术所表现出的异化与压抑,亦有区别。
现代技术的智力来源是现代科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现代科学对于世界的态度也塑造了现代技术的世界观。在探讨现代技术之前,先来看现代科学是如何对待自然或物的。
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是学科的实证性,它的世界观是世界的数学化。在数学化的世界里,物是自我封闭的,物与物之间也是纯数量的关系。物的自我封闭性源于物和人之间的相互封闭与相互对峙,它意味着思想上的二元论。二元论明确了科学主体与科学对象,是“科学的专门化的先决条件”[9]73。二元论虽以笛卡尔哲学为代表,其开拓者却是伽利略。胡塞尔指出:伽利略通过“对自然的数学化”,使“自然本身成为——用现代的方式来表示——一种数学的集”。[9]27于是,
伽利略在从几何的观点和从感性可见的和可数学化的东西的观点出发考虑世界的时候,抽象掉了作为过着人的生活的人的主体,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东西,一切在人的实践中物所附有的文化特性。这种抽象的结果是事物成为纯粹的物体,这些物体被当作具体的实在的对象,它们的总体被认为就是世界,它们成为研究的题材。人们可以说,作为实在的自我封闭的物体世界的自然观是通过伽利略才第一次宣告产生的……显然,这就为二元论开道铺路。此后不久,二元论就在笛卡尔那里产生了……把“自然”理解为隔绝的、在实在方面和理论方面自我封闭的物体世界这种新观念很快引起了整个世界观的彻底变化。可以说,世界被分裂为二:自然世界和心灵世界。[9]71
世界的数学化为现代科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并成为现代科学家的基本世界观,正如W·海森堡在《物理学与哲学》中所云:“对于原子物理学家来说,如果他终究要使用‘物自身’这一概念的话,那么,物自身归根到底就是一个数学结构。”[10]137世界的数学化最终还消解了二元论。因为,无论是物还是人,皆可定量化,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相对于物,人具有主动性,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物进行摆布而已。马尔库塞进而认为,由于自然的被动性和思维的主动性,笛卡尔的二元论最终又导致了科学主体“把自然设想为控制和组织的潜在工具和材料”的“技术先验论”。[10]137
自然的这一遭遇,海德格尔称之为自然的对置性存在。对置性是事物在场的一种方式,关于其特征,海德格尔说:“它先行把提问的可能性标画出来。任何一个在科学领域内出现的新现象都要受到加工,直到它适应理论的决定性的对象性联系。这种对象性联系本身时而会变化。但对置性本身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1]52对置性反映了现代科学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也昭示了现代科学的本质,二者如影随形,不可分割:“倘若这种对置性被放弃掉,则科学的本质也就会遭到摒弃。”[1]52-53在科学的视野下,诸物便受到“由在场者之对置性来规定”[1]52,“自然就是依照这种对置性,作为一个时-空的、以某种方式可预测的运动联系呈现给表象”[1]53。顺此思路,“一切对现实的对象化都是一种计算”[1]53。
自然的对置性存在区别于古典“技术”所蕴含的物的对象化。后者表现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相互“渗透”、彼此交融和共同展开;对置性则是人对自我封闭之物的摆布、加工和利用,就是对自然的“促逼”[1]51。在此过程中,自然的本质丰富性便被深深地遮蔽了。因此,尽管世界的数学化和自然的对置性存在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思想前提,但世界的存在性、自然的无限丰富性也随之被剥夺或清除了。现代科学的这种“促逼性”无疑是抽象和粗暴的,展现了“处世态度”的虚无性:它使物失去其性,使物成为虚无。海德格尔曾精辟地说道:
科学始终只能针对它的表象方式预先已经允许的东西,亦即对它来说可能的对象……科学知识在它自己的区域里,亦即在对象区域里,是强制性的。早在原子弹爆炸之前,科学知识就已经把物之为物消灭掉了。原子弹的爆炸,只不过是对早已发生的物之消灭过程的所有粗暴证实中最粗暴的证实:它证实了这样一回事,即物之为物始终是虚无的。物之物性始终被遮蔽、被遗忘了。物之本质从未达乎显露,也即从未得到表达……这种情形已经发生过,而且还在发生着,它如此根本地发生着,以至于不仅物不再被允许成为物,而且根本上还决不能作为物向思想显现出来。[1]177-178
作为现代技术的理论基础,现代科学对于世界的态度也塑造了现代技术的世界观,前者数学化的世界观及其对于现实的促逼性,也在后者那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海德格尔指出:作为解蔽与真理而存在的古典“技术”,是一种ποíησιζ(“创作”或“产出”)。现代技术虽然也是一种解蔽,“但在这里,这种解蔽并不把自身展开于ποíησιζ意义的产出。在现代技术中起支配作用的解蔽乃是一种促逼,此种促逼向自然提出蛮横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储藏的能量”[1]12-13。对于现代技术的这种促逼式的解蔽,海德格尔名之曰“集置”(Ge-stell),它是现代技术的本质。集置“意味着那种摆置(Stellen)的聚集者,这种摆置摆置着人,也即促逼着人,使人以订造方式把现实当作持存物来解蔽”[1]19。现代技术的集置性是由现代科学的对置性转化而来的,且因此集置性,无论是物还是人都被现代技术规定为有待订造的持存物。海氏云:
对置性转变为那种根据集置(Ge-stell)而得到规定的持存物(Bestand)的持存状态(Best?覿ndigkeit)。主-客体关系于是就获得了它纯粹的“关系”特征,亦即订造特征,在其中,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都作为持存物而被吞并了。这并不是说:主-客体关系消失了,相反,它现在达到了它极端的、根据集置而预先被规定的统治地位。它成为一个有待订造的持存物。[1]56
所以,现代技术似乎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利器,人们可以凭借科技的不断进步“促逼”自然无休止地提供其所需要的东西,改造自然成为其所期望的样子。在此过程中,人本身也被技术所“摆置”、所“促逼”,成为被订造的持存物,丧失了作为人所应有的自由:“此集置咄咄逼人地把人拉扯到被认为是唯一的解蔽方式的订造之中,并且因而是把人推入牺牲其自由本质的危险之中。”[1]33这种物之为物的被遗忘和被遮蔽、这种“物我两失”的无根状态,用庄子的话来说,是“成心”使然,根本上源于人的“自闭”。这种“自闭”也封闭了物,封闭了人与自然的对话空间。
然而,揭示现代技术的消极性并非否定现代技术的积极价值,更不是要摒弃它。社会的进步、人类生存状态的不断改善,离不开现代技术之功。且目前诸多世界性问题(如:人口爆炸、资源乏继、环境恶化,等等)的解决,亦需借科学、技术的发展之力。现代科学、技术之“过”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现代人生存视野的狭隘性:它们本来只是人之于存在的众多解蔽方式之一,却不幸地被视为“一种决定性的方式”[1]39。由于现代科学强调实证性而拒斥形而上学问题,胡塞尔批评其概念是“残缺不全的”[9]5-6。概念上的残缺不全实为现代科学在世态度残缺不全的具体表现,这种残缺不全性又必然延展至现代技术对自然与物的态度上。
欲解现代科技之蔽,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解放,在马克思看来,需要物质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就必须“返乡”。“返乡”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为解科学之蔽,“返乡”是以沉思来追问各门科学无可回避却又始终忽视以致遗忘的不可接近之物(如自然、人类、历史、语言等)[1]60-67;为解技术之蔽,“返乡”则是重新体认技术的古典意义:“从前,不只是技术冠有τéχνη的名称……τéχνη也指那种把真带入美之中的产出。τéχνη也指美的艺术的ποíησιζ(产出、创作)……艺术仅仅被叫做τéχνη。艺术乃是唯一的、多重的解蔽。”[1]35两种“返乡”实则是同一个过程,都是试图从本原处对无可回避之物的容纳、承受和倾听。在此过程中,物的自闭之门渐渐开启,敞开于世,接纳着人。在这种人与物的相互敞开中,所谓真理、美感、意义和信仰等才不会被遮蔽,也才不会残缺不全。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明]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清]王夫之.庄子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4.
[6][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0][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