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个自信”的辩证思考——学术论坛
作者:虞满华、张传开来源:原创日期:2013-08-13人气:712
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目标,有很多理论创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点就是“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的提出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已经明确,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赞同。这三个自信的形成来之不易,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又有着活生生的现实依据,同时我们又必须用辩证思维的态度来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内涵。
一、“三个自信”的历史根基
第一个自信即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经近30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又通过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为后来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后的国际局势的影响,一些人对改革开放的政策产生怀疑、动摇,甚至主张退回到老路上去,在这个关键时刻,是邓小平高瞻远瞩、用富有历史远见的眼光,发表了振聋发聩的南方谈话,并且斩钉截铁地宣告: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不可遏制之势奔腾向前,开始真正走出了苏联模式。真正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真正体现出了改革“是一场革命”的属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特征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结合起来,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继承、发展了这条道路并成功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把这条道路继续推向前进。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接力,不断开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打下了深厚的历史根基,到今天这条道路已经基本成熟。她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永远走下去。
第二个自信即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提升。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十四大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再到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来,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容在不断地开拓、发展、提炼和丰富。十八大把它定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根基既是对毛泽东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进行第二次探索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更是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认识论基础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其核心内容,把党建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以来。对“为什么发展”、“什么叫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这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观点,它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关发展思想的坚持、继承和推进嗍。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分别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地位得以发展、完善和确立。
第三个自信即制度自信。在正式文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最早是在2011年胡锦涛的“七一”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同样是一个把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在中国试验、总结、提炼,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升华发展的制度精华,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历史根基。它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落后的东方大国成功地跨越了政治制度上的卡夫丁大峡谷,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探索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大力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倡导实事求是之风的基础上。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起航;经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的接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飞跃;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下,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求真务实,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结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结构。因此中共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单独提出来,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并对其内涵加以明确,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度。它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组成,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表明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正如中共十八大报告里所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是交错发展、互相促进的,就像“品”字形一样,互相拱卫,成为“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共同塑造了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的高度自信。
一、“三个自信”的历史根基
第一个自信即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经近30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又通过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为后来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后的国际局势的影响,一些人对改革开放的政策产生怀疑、动摇,甚至主张退回到老路上去,在这个关键时刻,是邓小平高瞻远瞩、用富有历史远见的眼光,发表了振聋发聩的南方谈话,并且斩钉截铁地宣告: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不可遏制之势奔腾向前,开始真正走出了苏联模式。真正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真正体现出了改革“是一场革命”的属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特征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结合起来,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继承、发展了这条道路并成功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把这条道路继续推向前进。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接力,不断开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打下了深厚的历史根基,到今天这条道路已经基本成熟。她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永远走下去。
第二个自信即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提升。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十四大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再到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来,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容在不断地开拓、发展、提炼和丰富。十八大把它定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根基既是对毛泽东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进行第二次探索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更是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认识论基础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其核心内容,把党建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以来。对“为什么发展”、“什么叫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这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观点,它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关发展思想的坚持、继承和推进嗍。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分别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地位得以发展、完善和确立。
第三个自信即制度自信。在正式文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最早是在2011年胡锦涛的“七一”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同样是一个把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在中国试验、总结、提炼,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升华发展的制度精华,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历史根基。它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落后的东方大国成功地跨越了政治制度上的卡夫丁大峡谷,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探索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大力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倡导实事求是之风的基础上。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起航;经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的接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飞跃;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下,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求真务实,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结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结构。因此中共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单独提出来,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并对其内涵加以明确,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度。它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组成,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表明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正如中共十八大报告里所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是交错发展、互相促进的,就像“品”字形一样,互相拱卫,成为“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共同塑造了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的高度自信。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