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与生活化的一致性——学术论坛
作者:韦霄燕来源:原创日期:2013-08-15人气:953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两个向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从人与生活的关系看,生活虽然是由人创造的,但同时生活也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人创造出的生活无时不在制约、影响和改变着人,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使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生活不仅在一定意义上表征着人的存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也在成就人,生活与人是自成一体的,是同一的,因而,生活、人和人性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和人性化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论和生活观的回归。从本源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与人、人的生活密切相连的。在人类的初级阶段,“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的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早期是以风俗习惯形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但在制度化教育产生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就从生活世界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社会的一个客体,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越来越取代了它的主体性价值,特别是工业文明以来,激烈变化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人作为教育主体、生活主体的价值,忽视了满足主体自身生成、生长、创造、升华和人类整体发展的需要,因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人被淡化,成为逐渐脱离现实生活的人。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工具理性和和科技理性日益膨胀和张狂,而价值理性、人文精神受到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远离了作为意义和价值之源的生活世界和作为主体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和生活化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论和生活观为指导,凡是符合人性的,必然是符合生活的、具体的,绝不是抽象的;相反。凡是符合生活的,也必然是符合人性的。所有的生活都是人的生活,以人为本和以生活为中心是内在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和生活化也是融合在一起的,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立足于生活世界,以人的生活为依托。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论与生活观都强调“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强调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出发,马克思坚信人的最大幸福就是实现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性。他从研究人的本质,到寻求人的社会解放途径,再到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坚持“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类“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的观点,科学地阐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性的类本质,以及人作为社会总和的社会本质。马克思始终立足于人本身和人的生活,认为国家等上层建筑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精神与实践、个人与社会的自由结合,才能顺利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立足于人的生活需求与素质发展,“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那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论与社会生活观是真正科学与彻底的以人为本。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活观而忽视人性论,只强调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奉献而忽视对个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满足,只传播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而不能很好地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得无力与无效,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生动性就在于其科学的人本论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生活观,在于时时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境遇,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和生活化是对人本论与生活观的理性回归。
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与生活化相融合的途径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全面渗透。要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把教育者作为主体,而把受教育者作为客体的思维惯势,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遵循在生活化过程中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理解的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人在处理外部关系时的能动性表现。非人性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现实的生活之外设定一个目标或假想一个理想世界,完全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主体性,因而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从而异化了人和人的生活,使人的生活的丰富性和现实性遭到消解,使人变成了纯粹的精神性的存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主体意识,努力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其主体性素质只有通过全面参与、深入社会生活才能得到提高。同时,教育者必须用自己的主体意识来引导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双方的交流不仅成为生活性的交流,也成为人性的碰撞与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构成一幅教育性、生活性与人性相互融合的生动画面,从而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局面。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人的生活实际利益,关注人性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以生活观念来开阔思路,从根本上说,人的思想问题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而实际问题又是多种多样的,但都与人的生活实际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抓住人的生活实际利益这一重要环节,在现实生活中多分析受教育者的具体生活问题,努力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注意思想方法的正确引导。人性需要包括自然、精神和社会三个层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和满足人的自然需要之外,还要关注人的精神性和社会性需要,深入受教育者的心灵和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发挥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对人的欲望的科学疏导,充分把握人的各种欲望层次,了解其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基本状况,对欲望和需求加以正确区分,通过社会价值规范的引导,对正当、合理的欲望适当地加以满足,对不正当、不合理的欲望加以引导和限制,从而使人性需要得到满足与和谐。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融汇生活、富于人性的教育方法。首先,改良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社会要求积极组织、施教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就是要运用充分的生活化、人性化的道理、话语,通过信息符号的传递去影响受教育者使之信服的教育实践过程,要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为原则,在教育过程中不以势凌人,不以理压人,给受教育者充分说话的机会,逐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其次,在选择方法的时候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相融,充分考虑受教育者在内容方面的接受需求,教育内容要充实丰富,要有层次变动性,避免空洞乏味的教条式理论,把理论教育的内容融入人的生活,使之变为生活的元素,让受教育者易于接受。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性、生活性与教育手段的人性化、丰富性有机结合起来,激活教育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使教育达到目的。最后,要努力建设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平台。它也是现代人的一个生活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制造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网络教育情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和生活化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论和生活观为指导,凡是符合人性的,必然是符合生活的、具体的,绝不是抽象的;相反。凡是符合生活的,也必然是符合人性的。所有的生活都是人的生活,以人为本和以生活为中心是内在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和生活化也是融合在一起的,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立足于生活世界,以人的生活为依托。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论与生活观都强调“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强调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出发,马克思坚信人的最大幸福就是实现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性。他从研究人的本质,到寻求人的社会解放途径,再到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坚持“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类“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的观点,科学地阐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性的类本质,以及人作为社会总和的社会本质。马克思始终立足于人本身和人的生活,认为国家等上层建筑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精神与实践、个人与社会的自由结合,才能顺利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立足于人的生活需求与素质发展,“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那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论与社会生活观是真正科学与彻底的以人为本。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活观而忽视人性论,只强调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奉献而忽视对个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满足,只传播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而不能很好地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得无力与无效,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生动性就在于其科学的人本论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生活观,在于时时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境遇,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和生活化是对人本论与生活观的理性回归。
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与生活化相融合的途径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全面渗透。要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把教育者作为主体,而把受教育者作为客体的思维惯势,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遵循在生活化过程中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理解的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人在处理外部关系时的能动性表现。非人性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现实的生活之外设定一个目标或假想一个理想世界,完全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主体性,因而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从而异化了人和人的生活,使人的生活的丰富性和现实性遭到消解,使人变成了纯粹的精神性的存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主体意识,努力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其主体性素质只有通过全面参与、深入社会生活才能得到提高。同时,教育者必须用自己的主体意识来引导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双方的交流不仅成为生活性的交流,也成为人性的碰撞与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构成一幅教育性、生活性与人性相互融合的生动画面,从而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局面。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人的生活实际利益,关注人性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以生活观念来开阔思路,从根本上说,人的思想问题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而实际问题又是多种多样的,但都与人的生活实际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抓住人的生活实际利益这一重要环节,在现实生活中多分析受教育者的具体生活问题,努力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注意思想方法的正确引导。人性需要包括自然、精神和社会三个层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和满足人的自然需要之外,还要关注人的精神性和社会性需要,深入受教育者的心灵和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发挥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对人的欲望的科学疏导,充分把握人的各种欲望层次,了解其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基本状况,对欲望和需求加以正确区分,通过社会价值规范的引导,对正当、合理的欲望适当地加以满足,对不正当、不合理的欲望加以引导和限制,从而使人性需要得到满足与和谐。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融汇生活、富于人性的教育方法。首先,改良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社会要求积极组织、施教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就是要运用充分的生活化、人性化的道理、话语,通过信息符号的传递去影响受教育者使之信服的教育实践过程,要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为原则,在教育过程中不以势凌人,不以理压人,给受教育者充分说话的机会,逐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其次,在选择方法的时候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相融,充分考虑受教育者在内容方面的接受需求,教育内容要充实丰富,要有层次变动性,避免空洞乏味的教条式理论,把理论教育的内容融入人的生活,使之变为生活的元素,让受教育者易于接受。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性、生活性与教育手段的人性化、丰富性有机结合起来,激活教育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使教育达到目的。最后,要努力建设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平台。它也是现代人的一个生活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制造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网络教育情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