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异地高考政策的建议——学术论坛
作者:崔华华、黎丹来源:原创日期:2013-08-23人气:779
(一)调整政策社群与府际网络中的权责分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权力下放已逐渐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但综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来说,我国经济还不发达,各项体制还不健全,权力过度下放只会造成地方政府为实现自身利益,完成政绩目标而滥用权力。在异地高考政策过程中,中央政府立足于教育公平立场,针对各省市人口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将决策权下放到地方政府。必然会造成地方政府为保护既得利益而对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所以,中央政府必须在国家层面制定异地高考准入条件的框架,且限制条件只与考生相关而不应涉及家长。可从立法层面对异地高考政策进行法制性规定,规范政策制定的相关细则。并建立健全对政策执行的监督与反馈系统,及时发现并纠正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误。而在教育投入的职责方面,应重新平衡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收入与教育责任。加大中央对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经费充足,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二)消除府际网络地方保护主义
由于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地方政府为保护当地考生权益而形成地域壁垒。然而由于经济、地理等客观原因。教育资源短期内实现地方均等配置是不现实的。而现已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实质是在原有高考制度框架内,增加流入地考生人数。对于考生而言,高考是手段,录取才是目的。若不改变现有的录取政策,势必会占用当地考生的高考录取指标。侵犯当地考生权益,地方保护主义自然会是阻碍异地高考政策实施的最大阻碍。在我国现行“统一考试,分省录取”的高考制度下,推行异地高考政策,可通过增加流入地高考录取指标。保持原有录取率不变,才能使异地高考政策顺利推行。再则可按照各省市参加高考人数的比例划定高考录取指标,维持原有录取率,才能在不损害户籍考生权益条件下又满足非户籍考生就地高考的需求。但是,若要从根本上消除地域壁垒,还必须改革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资源均等化配置,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公平。
(三)加强政策网络各行动主体的互动
异地高考政策是相关利益主体互动博弈之后产出的政策。虽然政策网络中各行动主体拥有的资源和权力不平等。但各个网络间的沟通途径是存在的。他们能利用自己的资源并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影响最终做决策的政策社群。所以,为减少异地高考政策实施成本,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政策网络行动主体必须加强互动。其主要途径包括:(1)加强人际互动。非户籍考生家长可利用情感、道德等与利益相同者结成利益联盟,通过制造舆论等手段对决策者形成压力,也可通过个人资源联系专家学者,听取专家意见,通过专家向政府决策者表达意愿,以专家为渠道对政府决策者作出影响。(2)加强结构互动。即加强政策网络的行动主体之间的互动。例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虽较于其他网络主体互动频繁,但对于政策制定执行的互动频率还远远不足,故首先应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交流,明确教育部、发改委、社会保障部门、公安部门的责任,并建立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平台,同级公安部门可建立流动人口的电子户籍管理系统,发改委也应将异地高考相关的资源需求等列入城市规划,社保部门做好流动人口社会保险缴纳及转移工作;其次,中央政府应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完善其他行动主体的利益表达体系。尤其是畅通农民工的利益表达渠道;最后,议题网络行动主体户籍与非户籍考生家长可要求政府增加政策透明度,包括政策制定执行进程、阻滞、执行力度等,政府可通过举行公开听证会,向社会传达政策过程信息。
(四)强化议题网络行动主体的话语权
造成进城务工人员话语权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资本配置的不均等。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直接或间接造成社会分层,从而使非户籍考生家长天然处于不平等地位,形成政治参与话语权的缺失。所以,首先,政府应加强非户籍考生家长话语权:一是培养并强化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社会资本不足导致进城务工人员政治参与意识薄弱,而政府应加大对于公民政治参与的宣传。这是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二是建立健全公民政治参与体系,拓展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打开封闭的政策网络,使进城务工人员有能力、有条件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充分表达其利益诉求,从不同程度对决策者政治偏好产生影响,也可减少政策推行成本。其次,从根本上改革户籍制度,消除由户籍制度造成的社会资本分配不公。虽然客观世界的绝对公平无法达到,但人为造成的制度性资源分配不公可以并且必须消除,才能实现社会资源配置均等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再次,加强高校招生话语权,必须实现高校的自主化,去行政化。政府首先应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招生名额。规范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正如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所建议,可在高考统一考试后各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可借鉴研究生入学考试模式,由各高校根据高考成绩,综合各地区教育水平,对考生进行筛选。这样有利于高校选拔更适合本校的优质生源,提高高校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府际网络之间优质生源的横向流动。最后,政府也要规范高校在本地生源与外地生源中的指标配比。对于部属高校,在本地招生比例应设置在30%以内,而地方高校本地招生比例不得超过50%。只有各行动主体充分表达利益并通过互动博弈,才能制定最适合推行的、成本最低的异地高考政策,最终促进教育公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权力下放已逐渐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但综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来说,我国经济还不发达,各项体制还不健全,权力过度下放只会造成地方政府为实现自身利益,完成政绩目标而滥用权力。在异地高考政策过程中,中央政府立足于教育公平立场,针对各省市人口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将决策权下放到地方政府。必然会造成地方政府为保护既得利益而对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所以,中央政府必须在国家层面制定异地高考准入条件的框架,且限制条件只与考生相关而不应涉及家长。可从立法层面对异地高考政策进行法制性规定,规范政策制定的相关细则。并建立健全对政策执行的监督与反馈系统,及时发现并纠正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误。而在教育投入的职责方面,应重新平衡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收入与教育责任。加大中央对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经费充足,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二)消除府际网络地方保护主义
由于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地方政府为保护当地考生权益而形成地域壁垒。然而由于经济、地理等客观原因。教育资源短期内实现地方均等配置是不现实的。而现已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实质是在原有高考制度框架内,增加流入地考生人数。对于考生而言,高考是手段,录取才是目的。若不改变现有的录取政策,势必会占用当地考生的高考录取指标。侵犯当地考生权益,地方保护主义自然会是阻碍异地高考政策实施的最大阻碍。在我国现行“统一考试,分省录取”的高考制度下,推行异地高考政策,可通过增加流入地高考录取指标。保持原有录取率不变,才能使异地高考政策顺利推行。再则可按照各省市参加高考人数的比例划定高考录取指标,维持原有录取率,才能在不损害户籍考生权益条件下又满足非户籍考生就地高考的需求。但是,若要从根本上消除地域壁垒,还必须改革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资源均等化配置,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公平。
(三)加强政策网络各行动主体的互动
异地高考政策是相关利益主体互动博弈之后产出的政策。虽然政策网络中各行动主体拥有的资源和权力不平等。但各个网络间的沟通途径是存在的。他们能利用自己的资源并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影响最终做决策的政策社群。所以,为减少异地高考政策实施成本,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政策网络行动主体必须加强互动。其主要途径包括:(1)加强人际互动。非户籍考生家长可利用情感、道德等与利益相同者结成利益联盟,通过制造舆论等手段对决策者形成压力,也可通过个人资源联系专家学者,听取专家意见,通过专家向政府决策者表达意愿,以专家为渠道对政府决策者作出影响。(2)加强结构互动。即加强政策网络的行动主体之间的互动。例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虽较于其他网络主体互动频繁,但对于政策制定执行的互动频率还远远不足,故首先应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交流,明确教育部、发改委、社会保障部门、公安部门的责任,并建立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平台,同级公安部门可建立流动人口的电子户籍管理系统,发改委也应将异地高考相关的资源需求等列入城市规划,社保部门做好流动人口社会保险缴纳及转移工作;其次,中央政府应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完善其他行动主体的利益表达体系。尤其是畅通农民工的利益表达渠道;最后,议题网络行动主体户籍与非户籍考生家长可要求政府增加政策透明度,包括政策制定执行进程、阻滞、执行力度等,政府可通过举行公开听证会,向社会传达政策过程信息。
(四)强化议题网络行动主体的话语权
造成进城务工人员话语权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资本配置的不均等。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直接或间接造成社会分层,从而使非户籍考生家长天然处于不平等地位,形成政治参与话语权的缺失。所以,首先,政府应加强非户籍考生家长话语权:一是培养并强化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社会资本不足导致进城务工人员政治参与意识薄弱,而政府应加大对于公民政治参与的宣传。这是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二是建立健全公民政治参与体系,拓展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打开封闭的政策网络,使进城务工人员有能力、有条件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充分表达其利益诉求,从不同程度对决策者政治偏好产生影响,也可减少政策推行成本。其次,从根本上改革户籍制度,消除由户籍制度造成的社会资本分配不公。虽然客观世界的绝对公平无法达到,但人为造成的制度性资源分配不公可以并且必须消除,才能实现社会资源配置均等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再次,加强高校招生话语权,必须实现高校的自主化,去行政化。政府首先应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招生名额。规范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正如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所建议,可在高考统一考试后各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可借鉴研究生入学考试模式,由各高校根据高考成绩,综合各地区教育水平,对考生进行筛选。这样有利于高校选拔更适合本校的优质生源,提高高校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府际网络之间优质生源的横向流动。最后,政府也要规范高校在本地生源与外地生源中的指标配比。对于部属高校,在本地招生比例应设置在30%以内,而地方高校本地招生比例不得超过50%。只有各行动主体充分表达利益并通过互动博弈,才能制定最适合推行的、成本最低的异地高考政策,最终促进教育公平。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