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论研究成就学术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鞠向玲来源:原创日期:2013-10-12人气:1033
学理疏源:艺术学理论研究之源与流
记者(以下简称“记”):西方的艺术学理论探讨起源于古希腊,中国则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艺术理论研究方面的独特视野。与西方相比,我国在艺术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同样历史悠久,请您总结一下艺术学理论研究在我国的优秀传统。
黄宗贤(以下简称“黄”):尽管“艺术学理论”作为艺术门类的一级学科,是近年才被确立的,但是我国艺术学理论的探讨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并具有独特的优秀传统。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关于艺术理论问题的探讨就有了较为完备的体系、独特的视野与方法以及不同于西方的问题意识。这种体系、方法与问题意识奠定了中国艺术理论的基本形态,影响了后来2000多年中国艺术理论的发展,也由此形成了中国艺术理论研究、探讨的独特面貌和优秀传统。
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博大精深,以下几点是对我们今天依然有启迪价值与意义的:
一是为人生而艺术的理论之思:我们民族向来不把艺术视为纯粹感官欲望的追求或发泄的手段,而是把它看成是道德、情操、智慧的来源,是培养教育完美人格的最佳途径。就关于艺术的思考而言,并非是艺术家的专利,谈艺者往往并非是纯粹的艺术家或者从艺者,而是哲人、思想家、文人。他们总是将艺术看成是人格塑造、心灵完善、社会和谐甚而人生终极价值追求不可缺失的东西,因而,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要么极具伦理学色彩,要么更倾近于生命哲学。前者如以孔子为代表的艺术思想,后者则体现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艺术思想中。无论是先秦的礼乐文化,还是“技进乎道”的体悟,都是将艺术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置于一种社会、人生与生命的整体性中来思考的。凡流传于世的有影响的艺术论著或思想,很少出自就艺术论艺术的著述,更不是出自纯粹的艺术技法的论著。中国艺术的哲学精神、美学思想、功能价值观往往隐含在早期哲人们的著述中,中国古代哲人们关于艺术问题、审美问题的思考之所以能经历数千年,依然具有思想的魅力和震动历代人的心灵,就在于他们的艺术思考关乎人生、社会、生命的艺术与价值。
二是情理相融的观照方式: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的特点是感悟式的,纯粹理性色彩淡薄,表面上看艺术理论的体系性、归纳性较为缺失。但是,强调艺术或者审美实践主体的心灵体验、情感体验却是其一大特征,或者说一大传统。因而,以艺传情、以技写意、以形传神、以情达理总是中国历代艺术理论所倡扬的一种精神,所以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论”“物化论”“物我同一论”非常完善。当然,也并不走极端,而是在强调情、意、趣的同时,倡导以理节情,合理合情、情理交融。因而中国艺术追求肆意彰显的表达方式,但绝不滑向狂态与无节制,追求神韵意气,但不偏离以形写神、形完意足的格调,追求高韬悠远的境界,但绝不走向沉晦与寂灭。在情与理、我与物、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之间获取一种适度的平衡,这既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值得我们今天承扬的一种传统。
三是理法合一的学术态度: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不断启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有价值的艺术论著,并非是那些谈技说技的,而是艺术理论与技法、艺术思考与创作实践合二为一的著述。事实上,无论是书论、画论还是乐论,各类艺术论著往往将理论、历史、品鉴与技法融于一体。理法合一、史论结合、品鉴相融是中国传统艺术论著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传统艺术思维中将艺术的哲理问题视为形而上的东西,而将艺术的技术技巧问题视为形而下的东西,故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这种说法本无优劣、尊卑之别,若只知器而忽略道,作器之技则被视为雕虫小技,反过来若只讲“道”而无器之呈现,则被视为文质分离。所以“道器结合”是中国艺术一贯倡导的一种态度。
四是融通延绵的学术文脉:不能不承认,无论中西,就传统意义上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对象、范畴、方法以及概念的使用、思想的传承来说,都有一定的延续性、稳定性。中国传统的艺术学研究,也有比较稳定的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范畴体系,而且这种范畴体系的一贯性、延续性更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都将“天人合一”作为最基本的艺术哲学观和追求的最高境界,以“神遇”作为艺术和审美的基本态度,以道、气、神、韵、意、趣等作为基本范畴,在理论和实践形态两个方面,构筑着中国的艺术学理论体系。传承流转,承继有序,不曾有过断裂,呈现出一种极稳定的形态模式。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艺术思维与理论的内涵是固化、僵滞的,相反它是灵动的、包容的、不断延展的。概念、范畴和范式从表面看很相同,但是其内涵却体现出流变性、延展性与丰富性。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五四”以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范畴、内涵与精神观念发生了重要转换,甚至可以说出现了断裂。这与百年来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有关,至今我们依然处在断裂带上,所以我们今天的艺术学理论在表面繁荣的景象下,暗含着一种迷茫与焦虑。
记:谈到艺术问题,我们通常会首先想到中外的古代先哲。从您个人的角度看,在我国现当代关于艺术学理论研究方面是否有突出的代表性人物?今天关于艺术理论的研究我们还需要进行哪些新的拓展?
黄:在此,除了近百年来因在特定语境中对我国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政治领袖和文化精英,要说出在艺术学理论建设方面哪些学者有过重要贡献,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有不少学者在转译、介绍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有不少学者在对具体的艺术门类,如影视、戏剧、音乐、美术的批评方面有不少论著,但是,在艺术理论的原创性、中国艺术理论体系建构方面,我们还缺乏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师、大家。以致我们在谈论艺术问题时,要么无法超越古代的哲人、文论家和艺术家,要么言必西方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或现当代的尼采、克罗齐、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福柯、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德里达、鲍德里亚。我们承认,在对这些中国古代或外国艺术理论家的研究方面,不少学者做出了努力,但是,站在当下的立场,站在中国的立场,我们有何新的超越前人和他人的艺术理论体系的构建呢?
我们既割裂了传统,也无力回应现实和艺术实践形态发展的需要,这是中国艺术学理论最为尴尬的一种状态。与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相比,中国艺术理论回应现实的能力太弱。当西方由手工文明向大机器文明转换,人的异化现象愈发严重时,在艺术理论界就兴起一股强大的人本主义思潮;当在现代大工业文明的背景下现代主义艺术一统天下时,后现代艺术理论对其的反叛与超越精神又凸显出来;当人们沉浸在资本主义所带来的虚幻的繁荣时,以否定与批判为旨意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美学思潮就应运而生。当新媒介改变了艺术的生存境遇,当消费逻辑渗入文化艺术的天地,就有本雅明、鲍德里亚式的理论做出强有力的反应。反思与批判、质疑与超越几乎成为西方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回应现实的一种方式。相比之下,我们的艺术理论学者的敏感性、洞察力、理论的深度与勇气都难以适应这个大变革时代对艺术理论与批评的需求。
所以,谈到当今中国艺术理论学应有哪些新的拓展这个问题的时候,在我看来首先要在两个方面突进,一是回归传统,对传统加以再认识;二是要像西方学者那样,增强理论回应现实的能力。麻木、被动、一味地鹦鹉学舌,一面对中国当下的艺术的实存状态,就言必西人怎么说,不应该是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者的状态。
学科梳理:艺术学理论学科之优与劣
记: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后,“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您怎么看待“艺术学理论”这一学科概念?我国目前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是否存在问题?
黄:近年来,艺术学成为独立的门类对于艺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更是学科建设中的正本清源。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学科划分中,艺术都没有自己的方位感,长期被置于文学门类之下。艺术与文学之关系,正如艺术与哲学之关系一样,本是不同感知、认识和表现世界的方式,但是,两者的纠结、关联,甚至相互指代的历史却难以考察。中国的艺术学科长期被置于文学门类下的历史因艺术学门类的确立被改变,这是艺术学自觉自主意识光大的应有结果,是艺术荣耀与尊严的复归。但是在我看来,“艺术学”这种提法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在西方的学科体系里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只有“艺术”一词作为各艺术门类的统称,与科学、哲学、宗教等概念相提并论,而在具体的学术归类方面或者学校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中,依然将艺术具体分为美术、音乐、舞蹈、建筑、戏剧等。我认为,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为了艺术发展的大局,我们启用“艺术学”这个名称,使之可以与工学、理学、医学、农学、教育学等学科称谓平起平坐,未尝不可。但是在艺术学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划分中,将“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引起争议是必然的。原因有二,一是缺乏历史依据,西方传统的所谓“美的艺术”之门类划分是很明确的,即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这些艺术有没有理论?当然有,但是作为艺术门类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的一致性,并没有将理论从其中的一个门类中单独抽离出来。二是学科界限在似乎清晰中更加模糊。反对者认为,在艺术名目之下各具体的艺术门类都有各自的特点、规律以及不可取代的特殊性,没有也不应该有一种抽离了具体艺术形态的“艺术学理论”存在。在西方,从理论层面上看,艺术史就是艺术史,音乐史就是音乐史,戏剧理论就是戏剧理论。那种所谓的探讨艺术本质和共性问题的学术一般都归结到美学或艺术哲学名目之下,美学也好、艺术哲学也好,要想纳入“艺术学科”之中恐怕是困难的。就如要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福柯、海德格尔划为纯粹的艺术理论家是不合适的一样。赞同者的理由也很简单明了,认为既然都叫艺术,就一定有共性的存在,艺术学理论就是研究艺术的共性问题的,具体艺术门类的史论是研究“个别”的。本人认为,艺术学理论单独作为一个一级学科肯定是值得商榷的。抽调了具体艺术门类的理论和历史,或者脱离了具体的艺术实践形态,这个一级学科的具体内涵还剩下什么?我们可以用一部统摄所有艺术门类的“艺术史”取代音乐史、美术史、戏剧史吗?我们有多少如黑格尔、康德这样的天才式人物可以去纵论古今不同的艺术?他们谈论了艺术,但是他们的学术身份是哲学家。
其实在中国,很多东西不是因为“应该”而设置、存在,而是因为我们需要而被创立、被设置。在我看来,无论是对于“艺术学理论”设置的赞成者还是批评者,其实初衷都一样,都是为了艺术的尊严而采取的一种态度。不同的学者不会因为学科名称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学术兴趣,更不会失去对相关艺术史论研究的热情。
记:有业内学者认为,“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很仓促的。据您了解目前我国“艺术学理论”在学科结构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现状如何?
黄:尽管艺术学门类的独立、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身份的划定已过去近3年了,但是,据我所知,在专门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艺术专业中,还是很少有将艺术学理论作为一个本科专业来设置,多数学校仍然维持的是美术学、设计学、音乐学、艺术管理之类专业名称,目前北京一著名综合大学艺术学院设置了艺术学(理论)专业,其课程设置我不完全了解,但是,我想,如果不涉及具体艺术门类的相关问题,又如何说得清艺术问题。如果将不同的艺术门类的相关问题都有所涉及,又是否有深度。不管怎么说,纯粹的艺术学理论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效如何,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有待实践的检验。正如前些年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有的地方将音乐与美术合并(统称为艺术课)教学实验一样,其成效仍然有待检验。
有的大学在硕士、博士研究生层面设置有艺术学理论和批评之类研究方向。在这个层面设置专业和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习和论文写作是具体的,是以问题意识开启学习与研究活动。毕业论文一般说来问题和专业的指向是明确的。尽管如此,在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时,不少学生还是会遇到尴尬,用人单位还是要问到底是在什么领域有所研究和建树。如北京某著名大学的美术学院,他们的理论类专业向来在设计史论、美术史论硕、博士培养方面颇有成绩,近年来,由于要适应学科名目的调整,把理论类硕、博士的学位名称通称为艺术学理论,结果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还得设法弄清楚到底是搞设计学还是美术学研究的。如果将具体艺术门类的史论都划归到艺术学理论的一级学科名目之下,那么其他一级学科,如美术学、设计学、音乐舞蹈学下面的史论类就不应该存在了,抽离了各艺术门类的史论专业,各一级学科的内涵还完整吗?如果一个大学既有艺术学理论,也有其他艺术的一级学科,我相信,在学科归类上都会遇到一些尴尬与麻烦,只不过,大家对于一些概念和名称有一种心照不宣的理解而已。
学术疏略:艺术学理论发展之哲与思
记:中国艺术历史悠久、门类众多、体系繁杂、成就辉煌,所有这些,都需要站在艺术学的高度加以研究,而目前艺术学理论这一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还应做出哪些努力?
黄: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要说清楚不太容易。在我看来,要使我们的艺术学理论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处理这样几个关系:
一是自我体系的完善与学术开放性的关系。艺术学成为我国第十三个学科门类,艺术理论成为这个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总体上说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是,我们在为这种变化或者说复归庆幸的同时,又不能不生发出一种困惑与担忧。这种困惑与担忧在于:艺术争取了划定边界的权利,并不再被“附属”,但是,整个学术界却在力求冲破原有的学科边界,以跨学科的视野和方式去拓展学术的广度与深度,学科边界的模糊、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再就是进入现当代以来,特别是近20年,艺术学科内部比其他学科更是充满了超越门类、超越专业疆界的激情与践履精神,艺术各门类间相互交融与融合,新的艺术形式、样态不断出现,再用传统的艺术体系来划定门类之下的学科或专业,显然已经失效。因此,在为艺术学升格感到庆幸的同时,艺术学作为门类以及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强化超越意识,自觉增强与其他学科门类、与艺术自身各专业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是艺术学科建设中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画地为牢,封闭城池,不仅与学术发展潮流相悖,也有违力争艺术成为门类的初衷。开放的时代,开放的艺术,作为学科设置意义上的艺术学或艺术学理论,必须具有开放性、超越性。
二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作为理论形态的艺术学理论要有良好的发展势态,必须要建立在各具体艺术门类的历史与理论研究的丰厚成果基础之上。没有这个基础,艺术学理论就会如空中楼阁。就如每一个具体艺术门类的研究一样,理论、历史与批评,各有分工与侧重,但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艺术理论要为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提供思想武器和理论武器,使它们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艺术批评、艺术史又为艺术理论提供研究成果,使它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事实上,许多优秀的艺术研究成果,是难以分清楚其是艺术史还是理论或者批评著作的,所有对艺术历史的观照都是一种理论观照,一种批评,反过来在对历史的观照与批评中,必然就呈现出一种理论的视野、观点与立场。在当下,最重要的是不断深化、拓展各具体艺术门类的研究,要改变或超越编撰教科书的思维方式,避免过多地宏大叙事的研究套路。这样才能拓展艺术研究深度。
三是理论研究与实践体悟之间的关系。艺术学科建设必然包括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两个方面。两者并非割裂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既有差异,更多的是彼此关联与相互转换。无论中西,艺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性的制作技术混为一体的“技艺”,向作为精神性生产的视觉文化的转换。这一转换在中国和西方尽管时序上有先后,但是,都无可逆转地实现了这一转换。艺术发展到今天,技术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而思想、观念和艺术判断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核心。检验艺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尺度已经不再是技术上的翻新,而是对当代精神的敏锐而深刻的把握,并有将一种新锐的思想、对社会的评判、对生活的感受转化为形式的能力,一种对本土文化艺术精神能深刻领悟和与世界文化艺术对话的能力。因而艺术学科专业建设以及教育中,艺术理论学科的建设以及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是不少高校艺术专业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这种重要性,仍然将艺术理论的研究、教学看成是一种点缀,实际上是可有可无的。不少艺术史论的硕、博士去求职,往往被要求还得要有一技之长,兼上技法课。在他们看来,只上理论课就等于白养了一个人。当然这种现象正在得到改变,但是艺术理论教学是否从“量”和“质”两方面得到落实,依然是一个问题。
我们呼吁加强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呼吁加强艺术专业的人文修养教育,强调艺术专业教学方式多元化,但是,这并非是排斥艺术形式转化能力培养的理由。我们注意到一些艺术院校,有一种鄙视技术训练的倾向,以理论挤压操作、用理性排斥感性,用所谓的学理探究取代情感表达。有一些艺术学理论研究者以尊卑之观念来看待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关系。其实自己既不懂一艺,也没有欣赏鉴别具体艺术的能力,理论教学全是从“话语”到“话语”,面对具体的艺术现象、艺术作品,无感觉、无体悟,只能说些隔靴搔痒的话,使艺术理论教学与艺术的实存状态完全没有对应关系,让学生听艺术理论课有如同嚼蜡之感,失去了艺术理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和魅力。
记:要实现艺术教育的中国梦,艺术学理论研究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承担怎样的使命?
黄:我认为要实现中国艺术之梦,首先要确立我们艺术学理论的自我身份,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理论体系。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美学趣味和风格特征的艺术精神,在人类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东方艺术的代表。在思考并极力推进中国艺术学理论建设的今天,如何去承接中国艺术的传统文脉,发掘那些被我们追求“现代性”的热情而遮蔽了的有价值的本土艺术观念,重构富有特色的中国艺术学的学科体系与理论范式,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与不可推脱的学术担当。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组成部分,不同于自然科学,后者具有通用性,而人文与艺术精神如卡西尔所说是蕴含着历史性、地方性与区域性的。当然,我们也清楚,任何一种艺术体系与理论观念总是在同异质文明的比较中彰显其价值的,因而,借鉴与比较是我们不能不采用的一种态度与方法。事实上,纵向采集,横向借鉴,在古今、中西艺术观念的碰撞论争中,呈现出多元共存状态,这是中国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基本格局,也是一种值得珍惜的创获。在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我国文化艺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往前推进,并力求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当下,建立开放的、多元的、包容的艺术观念和意识,是时代的要求。中国现代艺术史表明,多元共存与互动,才会有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再就是我们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必须要有回应现实、开创未来的学术担当。当代中国艺术裹挟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与全球化语境及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境遇之中,这种独特的境遇使中国当代艺术既面临资源丰足而活跃前行的机遇,又处于容易滑入评判价值缺失的混沌境地。时代变革与全球化语境,使得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中国艺术的生存境遇发生重要变化,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审美需求、情感诉求不同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文化艺术产品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我们要有什么样的艺术价值取向与理论导向才能更有力推动中国的当代艺术形态的构建,这都应该是中国的艺术学理论研究者、艺术家去思考回答的现实问题。
要实现中国艺术的复兴繁荣之梦,中国的艺术学理论研究者应该努力增强回应现实的能力,倡扬原创性的艺术理论体系建设。只有理论创新,才能真正增强我们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才会真正有中国当代艺术的尊严。增强回应现实的能力,并不等于削弱、否定艺术以及艺术理论的超越品质与精神。在这个物质至上、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艺术和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大众的消费品。在这种境遇下,艺术理论及实践形态、艺术教育当然应该担负起拯救与升华的责任,用艺术的超越精神去陶养人们枯竭的心灵。艺术要有现实关注的情怀,但是绝不是附和现实,一味地认同现实,更不能沉迷于世俗感性欲望的宣泄中。艺术关注的是人心灵中的情感与想象,意志的自由与潜意识的释放等精神生态和形而上的精神走势。以诗性精神为动力探寻人性的秘密,寻求人性的完美体现,这应该是艺术追求的境界,也是艺术理论研究者和艺术教育工作者不应卸下的一种担当。
人文关怀、现实关注与超越精神是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品质所在和价值所在。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曾勾画过中国艺术和艺术教育之梦,今天我们更有实现这个梦想的条件,因而中国艺术学理论工作者和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有神圣的学术担当。
记者(以下简称“记”):西方的艺术学理论探讨起源于古希腊,中国则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艺术理论研究方面的独特视野。与西方相比,我国在艺术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同样历史悠久,请您总结一下艺术学理论研究在我国的优秀传统。
黄宗贤(以下简称“黄”):尽管“艺术学理论”作为艺术门类的一级学科,是近年才被确立的,但是我国艺术学理论的探讨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并具有独特的优秀传统。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关于艺术理论问题的探讨就有了较为完备的体系、独特的视野与方法以及不同于西方的问题意识。这种体系、方法与问题意识奠定了中国艺术理论的基本形态,影响了后来2000多年中国艺术理论的发展,也由此形成了中国艺术理论研究、探讨的独特面貌和优秀传统。
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博大精深,以下几点是对我们今天依然有启迪价值与意义的:
一是为人生而艺术的理论之思:我们民族向来不把艺术视为纯粹感官欲望的追求或发泄的手段,而是把它看成是道德、情操、智慧的来源,是培养教育完美人格的最佳途径。就关于艺术的思考而言,并非是艺术家的专利,谈艺者往往并非是纯粹的艺术家或者从艺者,而是哲人、思想家、文人。他们总是将艺术看成是人格塑造、心灵完善、社会和谐甚而人生终极价值追求不可缺失的东西,因而,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要么极具伦理学色彩,要么更倾近于生命哲学。前者如以孔子为代表的艺术思想,后者则体现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艺术思想中。无论是先秦的礼乐文化,还是“技进乎道”的体悟,都是将艺术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置于一种社会、人生与生命的整体性中来思考的。凡流传于世的有影响的艺术论著或思想,很少出自就艺术论艺术的著述,更不是出自纯粹的艺术技法的论著。中国艺术的哲学精神、美学思想、功能价值观往往隐含在早期哲人们的著述中,中国古代哲人们关于艺术问题、审美问题的思考之所以能经历数千年,依然具有思想的魅力和震动历代人的心灵,就在于他们的艺术思考关乎人生、社会、生命的艺术与价值。
二是情理相融的观照方式: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的特点是感悟式的,纯粹理性色彩淡薄,表面上看艺术理论的体系性、归纳性较为缺失。但是,强调艺术或者审美实践主体的心灵体验、情感体验却是其一大特征,或者说一大传统。因而,以艺传情、以技写意、以形传神、以情达理总是中国历代艺术理论所倡扬的一种精神,所以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论”“物化论”“物我同一论”非常完善。当然,也并不走极端,而是在强调情、意、趣的同时,倡导以理节情,合理合情、情理交融。因而中国艺术追求肆意彰显的表达方式,但绝不滑向狂态与无节制,追求神韵意气,但不偏离以形写神、形完意足的格调,追求高韬悠远的境界,但绝不走向沉晦与寂灭。在情与理、我与物、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之间获取一种适度的平衡,这既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值得我们今天承扬的一种传统。
三是理法合一的学术态度: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不断启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有价值的艺术论著,并非是那些谈技说技的,而是艺术理论与技法、艺术思考与创作实践合二为一的著述。事实上,无论是书论、画论还是乐论,各类艺术论著往往将理论、历史、品鉴与技法融于一体。理法合一、史论结合、品鉴相融是中国传统艺术论著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传统艺术思维中将艺术的哲理问题视为形而上的东西,而将艺术的技术技巧问题视为形而下的东西,故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这种说法本无优劣、尊卑之别,若只知器而忽略道,作器之技则被视为雕虫小技,反过来若只讲“道”而无器之呈现,则被视为文质分离。所以“道器结合”是中国艺术一贯倡导的一种态度。
四是融通延绵的学术文脉:不能不承认,无论中西,就传统意义上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对象、范畴、方法以及概念的使用、思想的传承来说,都有一定的延续性、稳定性。中国传统的艺术学研究,也有比较稳定的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范畴体系,而且这种范畴体系的一贯性、延续性更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都将“天人合一”作为最基本的艺术哲学观和追求的最高境界,以“神遇”作为艺术和审美的基本态度,以道、气、神、韵、意、趣等作为基本范畴,在理论和实践形态两个方面,构筑着中国的艺术学理论体系。传承流转,承继有序,不曾有过断裂,呈现出一种极稳定的形态模式。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艺术思维与理论的内涵是固化、僵滞的,相反它是灵动的、包容的、不断延展的。概念、范畴和范式从表面看很相同,但是其内涵却体现出流变性、延展性与丰富性。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五四”以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范畴、内涵与精神观念发生了重要转换,甚至可以说出现了断裂。这与百年来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有关,至今我们依然处在断裂带上,所以我们今天的艺术学理论在表面繁荣的景象下,暗含着一种迷茫与焦虑。
记:谈到艺术问题,我们通常会首先想到中外的古代先哲。从您个人的角度看,在我国现当代关于艺术学理论研究方面是否有突出的代表性人物?今天关于艺术理论的研究我们还需要进行哪些新的拓展?
黄:在此,除了近百年来因在特定语境中对我国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政治领袖和文化精英,要说出在艺术学理论建设方面哪些学者有过重要贡献,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有不少学者在转译、介绍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有不少学者在对具体的艺术门类,如影视、戏剧、音乐、美术的批评方面有不少论著,但是,在艺术理论的原创性、中国艺术理论体系建构方面,我们还缺乏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师、大家。以致我们在谈论艺术问题时,要么无法超越古代的哲人、文论家和艺术家,要么言必西方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或现当代的尼采、克罗齐、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福柯、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德里达、鲍德里亚。我们承认,在对这些中国古代或外国艺术理论家的研究方面,不少学者做出了努力,但是,站在当下的立场,站在中国的立场,我们有何新的超越前人和他人的艺术理论体系的构建呢?
我们既割裂了传统,也无力回应现实和艺术实践形态发展的需要,这是中国艺术学理论最为尴尬的一种状态。与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相比,中国艺术理论回应现实的能力太弱。当西方由手工文明向大机器文明转换,人的异化现象愈发严重时,在艺术理论界就兴起一股强大的人本主义思潮;当在现代大工业文明的背景下现代主义艺术一统天下时,后现代艺术理论对其的反叛与超越精神又凸显出来;当人们沉浸在资本主义所带来的虚幻的繁荣时,以否定与批判为旨意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美学思潮就应运而生。当新媒介改变了艺术的生存境遇,当消费逻辑渗入文化艺术的天地,就有本雅明、鲍德里亚式的理论做出强有力的反应。反思与批判、质疑与超越几乎成为西方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回应现实的一种方式。相比之下,我们的艺术理论学者的敏感性、洞察力、理论的深度与勇气都难以适应这个大变革时代对艺术理论与批评的需求。
所以,谈到当今中国艺术理论学应有哪些新的拓展这个问题的时候,在我看来首先要在两个方面突进,一是回归传统,对传统加以再认识;二是要像西方学者那样,增强理论回应现实的能力。麻木、被动、一味地鹦鹉学舌,一面对中国当下的艺术的实存状态,就言必西人怎么说,不应该是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者的状态。
学科梳理:艺术学理论学科之优与劣
记: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后,“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您怎么看待“艺术学理论”这一学科概念?我国目前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是否存在问题?
黄:近年来,艺术学成为独立的门类对于艺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更是学科建设中的正本清源。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学科划分中,艺术都没有自己的方位感,长期被置于文学门类之下。艺术与文学之关系,正如艺术与哲学之关系一样,本是不同感知、认识和表现世界的方式,但是,两者的纠结、关联,甚至相互指代的历史却难以考察。中国的艺术学科长期被置于文学门类下的历史因艺术学门类的确立被改变,这是艺术学自觉自主意识光大的应有结果,是艺术荣耀与尊严的复归。但是在我看来,“艺术学”这种提法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在西方的学科体系里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只有“艺术”一词作为各艺术门类的统称,与科学、哲学、宗教等概念相提并论,而在具体的学术归类方面或者学校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中,依然将艺术具体分为美术、音乐、舞蹈、建筑、戏剧等。我认为,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为了艺术发展的大局,我们启用“艺术学”这个名称,使之可以与工学、理学、医学、农学、教育学等学科称谓平起平坐,未尝不可。但是在艺术学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划分中,将“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引起争议是必然的。原因有二,一是缺乏历史依据,西方传统的所谓“美的艺术”之门类划分是很明确的,即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这些艺术有没有理论?当然有,但是作为艺术门类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的一致性,并没有将理论从其中的一个门类中单独抽离出来。二是学科界限在似乎清晰中更加模糊。反对者认为,在艺术名目之下各具体的艺术门类都有各自的特点、规律以及不可取代的特殊性,没有也不应该有一种抽离了具体艺术形态的“艺术学理论”存在。在西方,从理论层面上看,艺术史就是艺术史,音乐史就是音乐史,戏剧理论就是戏剧理论。那种所谓的探讨艺术本质和共性问题的学术一般都归结到美学或艺术哲学名目之下,美学也好、艺术哲学也好,要想纳入“艺术学科”之中恐怕是困难的。就如要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福柯、海德格尔划为纯粹的艺术理论家是不合适的一样。赞同者的理由也很简单明了,认为既然都叫艺术,就一定有共性的存在,艺术学理论就是研究艺术的共性问题的,具体艺术门类的史论是研究“个别”的。本人认为,艺术学理论单独作为一个一级学科肯定是值得商榷的。抽调了具体艺术门类的理论和历史,或者脱离了具体的艺术实践形态,这个一级学科的具体内涵还剩下什么?我们可以用一部统摄所有艺术门类的“艺术史”取代音乐史、美术史、戏剧史吗?我们有多少如黑格尔、康德这样的天才式人物可以去纵论古今不同的艺术?他们谈论了艺术,但是他们的学术身份是哲学家。
其实在中国,很多东西不是因为“应该”而设置、存在,而是因为我们需要而被创立、被设置。在我看来,无论是对于“艺术学理论”设置的赞成者还是批评者,其实初衷都一样,都是为了艺术的尊严而采取的一种态度。不同的学者不会因为学科名称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学术兴趣,更不会失去对相关艺术史论研究的热情。
记:有业内学者认为,“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很仓促的。据您了解目前我国“艺术学理论”在学科结构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现状如何?
黄:尽管艺术学门类的独立、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身份的划定已过去近3年了,但是,据我所知,在专门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艺术专业中,还是很少有将艺术学理论作为一个本科专业来设置,多数学校仍然维持的是美术学、设计学、音乐学、艺术管理之类专业名称,目前北京一著名综合大学艺术学院设置了艺术学(理论)专业,其课程设置我不完全了解,但是,我想,如果不涉及具体艺术门类的相关问题,又如何说得清艺术问题。如果将不同的艺术门类的相关问题都有所涉及,又是否有深度。不管怎么说,纯粹的艺术学理论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效如何,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有待实践的检验。正如前些年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有的地方将音乐与美术合并(统称为艺术课)教学实验一样,其成效仍然有待检验。
有的大学在硕士、博士研究生层面设置有艺术学理论和批评之类研究方向。在这个层面设置专业和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习和论文写作是具体的,是以问题意识开启学习与研究活动。毕业论文一般说来问题和专业的指向是明确的。尽管如此,在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时,不少学生还是会遇到尴尬,用人单位还是要问到底是在什么领域有所研究和建树。如北京某著名大学的美术学院,他们的理论类专业向来在设计史论、美术史论硕、博士培养方面颇有成绩,近年来,由于要适应学科名目的调整,把理论类硕、博士的学位名称通称为艺术学理论,结果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还得设法弄清楚到底是搞设计学还是美术学研究的。如果将具体艺术门类的史论都划归到艺术学理论的一级学科名目之下,那么其他一级学科,如美术学、设计学、音乐舞蹈学下面的史论类就不应该存在了,抽离了各艺术门类的史论专业,各一级学科的内涵还完整吗?如果一个大学既有艺术学理论,也有其他艺术的一级学科,我相信,在学科归类上都会遇到一些尴尬与麻烦,只不过,大家对于一些概念和名称有一种心照不宣的理解而已。
学术疏略:艺术学理论发展之哲与思
记:中国艺术历史悠久、门类众多、体系繁杂、成就辉煌,所有这些,都需要站在艺术学的高度加以研究,而目前艺术学理论这一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还应做出哪些努力?
黄: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要说清楚不太容易。在我看来,要使我们的艺术学理论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处理这样几个关系:
一是自我体系的完善与学术开放性的关系。艺术学成为我国第十三个学科门类,艺术理论成为这个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总体上说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是,我们在为这种变化或者说复归庆幸的同时,又不能不生发出一种困惑与担忧。这种困惑与担忧在于:艺术争取了划定边界的权利,并不再被“附属”,但是,整个学术界却在力求冲破原有的学科边界,以跨学科的视野和方式去拓展学术的广度与深度,学科边界的模糊、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再就是进入现当代以来,特别是近20年,艺术学科内部比其他学科更是充满了超越门类、超越专业疆界的激情与践履精神,艺术各门类间相互交融与融合,新的艺术形式、样态不断出现,再用传统的艺术体系来划定门类之下的学科或专业,显然已经失效。因此,在为艺术学升格感到庆幸的同时,艺术学作为门类以及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强化超越意识,自觉增强与其他学科门类、与艺术自身各专业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是艺术学科建设中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画地为牢,封闭城池,不仅与学术发展潮流相悖,也有违力争艺术成为门类的初衷。开放的时代,开放的艺术,作为学科设置意义上的艺术学或艺术学理论,必须具有开放性、超越性。
二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作为理论形态的艺术学理论要有良好的发展势态,必须要建立在各具体艺术门类的历史与理论研究的丰厚成果基础之上。没有这个基础,艺术学理论就会如空中楼阁。就如每一个具体艺术门类的研究一样,理论、历史与批评,各有分工与侧重,但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艺术理论要为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提供思想武器和理论武器,使它们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艺术批评、艺术史又为艺术理论提供研究成果,使它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事实上,许多优秀的艺术研究成果,是难以分清楚其是艺术史还是理论或者批评著作的,所有对艺术历史的观照都是一种理论观照,一种批评,反过来在对历史的观照与批评中,必然就呈现出一种理论的视野、观点与立场。在当下,最重要的是不断深化、拓展各具体艺术门类的研究,要改变或超越编撰教科书的思维方式,避免过多地宏大叙事的研究套路。这样才能拓展艺术研究深度。
三是理论研究与实践体悟之间的关系。艺术学科建设必然包括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两个方面。两者并非割裂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既有差异,更多的是彼此关联与相互转换。无论中西,艺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性的制作技术混为一体的“技艺”,向作为精神性生产的视觉文化的转换。这一转换在中国和西方尽管时序上有先后,但是,都无可逆转地实现了这一转换。艺术发展到今天,技术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而思想、观念和艺术判断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核心。检验艺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尺度已经不再是技术上的翻新,而是对当代精神的敏锐而深刻的把握,并有将一种新锐的思想、对社会的评判、对生活的感受转化为形式的能力,一种对本土文化艺术精神能深刻领悟和与世界文化艺术对话的能力。因而艺术学科专业建设以及教育中,艺术理论学科的建设以及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是不少高校艺术专业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这种重要性,仍然将艺术理论的研究、教学看成是一种点缀,实际上是可有可无的。不少艺术史论的硕、博士去求职,往往被要求还得要有一技之长,兼上技法课。在他们看来,只上理论课就等于白养了一个人。当然这种现象正在得到改变,但是艺术理论教学是否从“量”和“质”两方面得到落实,依然是一个问题。
我们呼吁加强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呼吁加强艺术专业的人文修养教育,强调艺术专业教学方式多元化,但是,这并非是排斥艺术形式转化能力培养的理由。我们注意到一些艺术院校,有一种鄙视技术训练的倾向,以理论挤压操作、用理性排斥感性,用所谓的学理探究取代情感表达。有一些艺术学理论研究者以尊卑之观念来看待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关系。其实自己既不懂一艺,也没有欣赏鉴别具体艺术的能力,理论教学全是从“话语”到“话语”,面对具体的艺术现象、艺术作品,无感觉、无体悟,只能说些隔靴搔痒的话,使艺术理论教学与艺术的实存状态完全没有对应关系,让学生听艺术理论课有如同嚼蜡之感,失去了艺术理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和魅力。
记:要实现艺术教育的中国梦,艺术学理论研究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承担怎样的使命?
黄:我认为要实现中国艺术之梦,首先要确立我们艺术学理论的自我身份,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理论体系。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美学趣味和风格特征的艺术精神,在人类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东方艺术的代表。在思考并极力推进中国艺术学理论建设的今天,如何去承接中国艺术的传统文脉,发掘那些被我们追求“现代性”的热情而遮蔽了的有价值的本土艺术观念,重构富有特色的中国艺术学的学科体系与理论范式,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与不可推脱的学术担当。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组成部分,不同于自然科学,后者具有通用性,而人文与艺术精神如卡西尔所说是蕴含着历史性、地方性与区域性的。当然,我们也清楚,任何一种艺术体系与理论观念总是在同异质文明的比较中彰显其价值的,因而,借鉴与比较是我们不能不采用的一种态度与方法。事实上,纵向采集,横向借鉴,在古今、中西艺术观念的碰撞论争中,呈现出多元共存状态,这是中国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基本格局,也是一种值得珍惜的创获。在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我国文化艺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往前推进,并力求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当下,建立开放的、多元的、包容的艺术观念和意识,是时代的要求。中国现代艺术史表明,多元共存与互动,才会有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再就是我们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必须要有回应现实、开创未来的学术担当。当代中国艺术裹挟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与全球化语境及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境遇之中,这种独特的境遇使中国当代艺术既面临资源丰足而活跃前行的机遇,又处于容易滑入评判价值缺失的混沌境地。时代变革与全球化语境,使得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中国艺术的生存境遇发生重要变化,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审美需求、情感诉求不同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文化艺术产品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我们要有什么样的艺术价值取向与理论导向才能更有力推动中国的当代艺术形态的构建,这都应该是中国的艺术学理论研究者、艺术家去思考回答的现实问题。
要实现中国艺术的复兴繁荣之梦,中国的艺术学理论研究者应该努力增强回应现实的能力,倡扬原创性的艺术理论体系建设。只有理论创新,才能真正增强我们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才会真正有中国当代艺术的尊严。增强回应现实的能力,并不等于削弱、否定艺术以及艺术理论的超越品质与精神。在这个物质至上、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艺术和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大众的消费品。在这种境遇下,艺术理论及实践形态、艺术教育当然应该担负起拯救与升华的责任,用艺术的超越精神去陶养人们枯竭的心灵。艺术要有现实关注的情怀,但是绝不是附和现实,一味地认同现实,更不能沉迷于世俗感性欲望的宣泄中。艺术关注的是人心灵中的情感与想象,意志的自由与潜意识的释放等精神生态和形而上的精神走势。以诗性精神为动力探寻人性的秘密,寻求人性的完美体现,这应该是艺术追求的境界,也是艺术理论研究者和艺术教育工作者不应卸下的一种担当。
人文关怀、现实关注与超越精神是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品质所在和价值所在。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曾勾画过中国艺术和艺术教育之梦,今天我们更有实现这个梦想的条件,因而中国艺术学理论工作者和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有神圣的学术担当。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