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从人才本位回归艺术教化

作者:鞠向玲来源:原创日期:2013-10-12人气:933
源流:德艺双馨一以贯之
如果从艺术的起源来说,艺术教育的发展应该是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步的,艺术教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优秀的传统和教育方式。发掘艺术教育的优秀传统对今天的艺术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也是对艺术教育历史之梦的回顾。
中国艺术教育自古就有重人文的优良传统。古代和近代的艺术教育基本上是在“人”的体系中展开的教育,强调艺术教育对人格的陶冶和塑造,把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联接起来,体现出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形成了以人文方式培养艺术人才的传统模式。
朱恪孝从立德修身的理论角度概括了艺术教育的优秀传统,他认为中国古代艺术教育就有以德立艺的优秀传统。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据德依仁的人格修养问题成为“游于艺”的最为重要的条件。孔子继承并发扬了西周的六艺教育传统,特别重视艺术和审美与培养个体人格的关系。艺术教育被视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正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传统。因而,中国古代的优秀艺术家大都是德艺双馨的楷模师长。中国书法讲求“心正则笔正”,绘画亦是“正风俗,移教化”。技艺的培养无不建立在德行的修养之上。
中国古代哲学的美、善统一即是中国古代艺术教育以德立艺的理论基础。以善统美,以美启善。要在艺术上有所成就,要达到最高的境界,必须首先将心灵的德行提升到很高的境界,这是最高的艺术境界。这种注重人文的综合艺术教育在先秦的“乐教”中就得到体现,我们现今高等艺术院校为社会主义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的目标与中国古代的艺术教育理念是契合的。
如果说传统是一条河,向前发展就不能断流。目前为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高校应为实现中国梦发挥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作用。所以要更好地继承有专业艺术教育以来的优良传统。郭淑兰将这种继承概括为坚持“二为”方向,即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服务。她认为,培养人才一定是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作为专业艺术院校,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要紧密结合,在培养目标上,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专门艺术人才,在艺术行业,就是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今后要为实现中国梦培养人才,同样要坚持这样的优良传统。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郭淑兰进行了如下总结:
专业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是我们优良的传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需紧密结合艺术实践,因为专业基本功和艺术技能是要在实践中去体现的,艺术水平是靠艺术实践的舞台提升的。这在音乐、舞蹈、戏曲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条龙”的培养体系。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持续培养,是出拔尖和创新人才的重要经验。美育教育要从小做起,这也是一种好的办学传统。
学兼中西,古今融通,要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眼界。在课程设置中要吸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艺术,让其为我们所用。更要吸收、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的优秀艺术来发展当代艺术。
发展:古今中西巧妙融合
林风眠作为20世纪最坚定地提倡和实践中西融合的画家,曾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主张,对于现今中国艺术教育仍具有启示意义。要实现艺术教育的中国梦仍需坚持这种古今融合、中西结合的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赖于艺术教育的发展,中国梦包含了艺术教育的梦,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则是实现艺术教育的现实之梦。
随着我国艺术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也显现出了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如由单一转向综合,过去音乐学院只设立音乐相关专业,现在一些专业艺术学院增加了其他艺术学科,如在专业音乐学院开设舞蹈、动漫等专业;在人才培养的结构方面趋向了高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中专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小。人才结构趋向底座小、断层的现象。所以高质量的生源较少,出现生源质量不尽合理的现象;另外,由于规模扩大,出现了多校区的现象,学校远离了城市中心,这样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相比西方来说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各类艺术院校办学定位与目标不清晰;艺术院校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学生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力;高校艺术教育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匮乏,等等。
从国家的发展和艺术教育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艺术教育自身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现在需要下决心进行改革。这些问题不解决可能会制约艺术教育今后的发展。对此,郭淑兰提出以下措施:
第一,改革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是不同的,各类学校应发挥各自的优势,科学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定。一是专业艺术院校应该培养高、精、尖的人才,虽然会面对很多困难,包括社会的浮躁、文化艺术市场的诱惑等。但这一任务一定要坚守。二是培养复合型的艺术人才,比如艺术师资、艺术管理、艺术科技等,是综合性的人才。三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比如艺术传播、艺术设计、录音等方面的人才。
第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本科教学中要拓宽专业基础课的口径,增加一些人文、历史和相关姊妹艺术的专题讲座课。同时开设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给学生自由创作和探究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到国内外高校进行访学的机会,对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广泛汲取学术营养,促使其健康成长作用很大。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过去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现在应增加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发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现在上世纪50年代的教师将逐渐退出教学岗位,青年教师约占60%。教师队伍的结构要优化,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应设立专业艺术院校的培训基地,对青年教师的专业继续教育进行科学规划,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尽快让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为提高艺术教育质量贡献力量。
截至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艺术教育成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变革频率最快、强度最大的一块。艺术教育自身的改革固然重要,而通过将我国的艺术教育与国外进行对照,发现优势与不足之处,扬长避短,会使我们的艺术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朱恪孝认为,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的艺术教育没有与传统明显断裂,我国古代的“礼乐教化”思想,为我们留下丰厚的遗产。这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全面教育,成为我们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立足点。从理论上来说,西方现代已经形成一系列成体系的艺术教育理论;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说,西方发达国家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艺术教育实践经验。此外,在体制、课程与师资等方面也有诸多可借鉴之处。
从招生规模上看,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已经得到足够重视,而多数业内人士认为,这种重视似乎有失偏颇。在朱恪孝看来,中国艺术教育在这十几年中,可谓“大繁荣、大跃进”,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办艺术专业, 艺术专业与招生规模的快速增设,使其快速成为高等教育中最早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学科。但这种规模的快速扩张与“大繁荣”必然带来新的问题和潜在的危机,违背了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如艺术教育生源质量“先天不足”,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师资匮乏、教学设施条件不足,加之艺术市场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受到西方不良当代艺术观的影响,艺术院校都不同程度出现学术浮躁,难以出现高水平、有影响的艺术成果,甚至有些青年教师和学生的艺术理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等问题。
以上问题,不但是艺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问题。究其深层原因,朱恪孝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新中国的艺术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一样,六十多年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经过了50年代的院系调整、“文革”时期的停滞、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的全盘学习苏联教育模式到80年代学习欧美和西方教育模式,到如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中国艺术教育处在一个传承、交融、创新的时期,这也是一个徘徊、模糊、逐步走向清晰的时期。其二,在上述大背景下,在中国艺术教育快速发展的状况下,各类各层次艺术院校办学定位与目标不明确,学科结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各个艺术高校的分层发展、特色价值、个性发展、优势生存的办学理念没有进一步彰显出来,致使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严重影响。其三,艺术学科长期以来在不同层次的办学定位目标与水平、学科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成果诸多重要的办学条件方面,没有建立自己较系统、独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严重制约着艺术学科的科学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各高等艺术院校尚需建立健全的、完善的、各具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尚需进一步建立艺术教育学科较完善的运行管理体系。我们说艺术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所创造的伟大奇迹有目共睹。而如今,艺术教育似乎更加重视为社会培养实用艺术人才,在这种功利蔓延的社会背景下,艺术教育自身也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性。艺术创造离不开时代背景,艺术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改革。面对国际艺术教育舞台,朱恪孝认为,“由于社会分工的更加精细化和全球化的刺激,艺术教育既要从‘精细’和交融方面努力,又要注重其社会化功能的实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艺术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当代的社会需求是多层次的,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迫使我们去思考新时期人才培养类型和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我国现阶段经济飞速发展,实用型艺术人才需求量较大,因而艺术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仍然是我们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而且两个方面是可以融合在同一个教育阶段的。大众化教育培养了更多的具有艺术素养的社会个体,在社会中会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的艺术教育和艺术氛围;精英化教育培养了更多的优秀艺术人才,他们以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创作出更多优秀艺术作品,促进艺术本身的发展。因此,大众化和精英化并无冲突,二者都可促进艺术发展与社会需求,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强国做出贡献。我们既要培养高水平专业艺术人才,也要注重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艺术人才。每个院校可根据自身的目标定位,分层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艺术人才。”
蓝图:观乎人文化成天下
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传统,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说明了艺术教育对人格的塑造功不可没。因此可以说,实现艺术教育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也就完成了艺术教育的未来之梦。
“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不重在学生的短期行为和局部变化,而重在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长远、深刻、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学生的人格趋向完美。通过艺术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心智的完善。”在朱恪孝看来,“艺术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要塑造一个艺术家本身,还要塑造一个世界,要用艺术的力量去塑造一个强大的民族,塑造一个和谐的社会。艺术教育不是简单地填充知识,培养出一些艺术匠人,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待点燃的火种。艺术教育应当注重创造性思维方法及艺术思想和审美意识的培养,而不是单一的技法训练。高校的艺术教育要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艺术胸怀、文化视野以及丰富的精神世界,最终达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目前我国专业艺术教育发展从规模上看很大,从政策上来看国家也很重视,但重视的程度与其他学科相比并不平衡。因此郭淑兰建议,应该给艺术教育一些特殊政策的支持,比如在艺术实践方面,应该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另外,艺术科研在评估时也应给予更好的政策上的支撑,她认为艺术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是要加强教学研究的成果,并将其反哺到教学中。同时,作为专业艺术院校,在实现艺术教育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承担的使命,一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要创作反映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经典作品;三是提供能够与世界对话并取得一定话语权的科研成果;四是为社会提供服务,进而为国家战略服务。
总之,艺术教育中国梦的实现,关键在于“人”的培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艺术教育经历了复苏与振兴、深化与转换的关键期,由原来单一的教育模式转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格局。我国未来的艺术教育将逐渐形成分层次发展、多元结构的艺术教育体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诉求,还将创建一些综合型艺术大学和一些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艺术专业。无论是哪种层次和类型的艺术人才培养,其根本宗旨都将是对人的艺术精神的树立,人的文明礼仪的养成,人的伦理道德的建设。未来的艺术教育将会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国家整体实力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会通过艺术教育人文精神的教化,成就教育之“大化”!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