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作者:田天、冯钊、金美玲来源:原创日期:2013-10-15人气:698
自主创新能力现有模式局限培养实施路径学生群体是国家未来经济建设最主要的劳动力与创造者,对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维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兴衰;同时,对学生自身而言,自主创新能力亦成为未来能否可持续成长的内在支撑。高校如何对此加以培育,如何才能构筑全民族的创新机制与内生源泉,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度思考的一项课题。本文针对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有效探索,借此为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一些路径启迪。
一、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社会意义
创新一词源于拉丁语Innovare,它的意思是tomakesomethingnew,由此引申出innovative英文词意;它包含了更新、改变与创作新的事物三层含义。从创新源泉上来看,创新可以区分为模仿性创新和自主性创新两种形式;本文主要研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即自主创新的显著点在于是自身创造出来的属于新的或局部新的事或物。包括:在各个领域内能够有科学发现和重点的技术发明,或是能够使各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而形成新的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的集成创新能力,以及在吸收科学知识积累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能力等。
而自主创新又区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过程,知识创新是以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等为主体,通过对自然界的研究来获得新的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技术创新则是以企业为主体,将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去服务于人类,它强调成果的应用性。培养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要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效的衔接起来,这样也就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学生而言也就实现了由学校到社会的良性转换。由此,高等教育阶段必须强化对大学生自主创新基础能力的培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就成为了目前高等教育中必须解决的课题。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因此,要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摆在基础位置,由此合成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增强其国家核心竞争力,保证我国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
二、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培养模型的局限性
1.课程设计与授课方式上的传统局限性
目前的课程设计均以课本专业知识教学为主,教育方式上多数实施应试教育。学生从课程与活动中真正收获的,往往与预期的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样的结果也与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密不可分。在我国的大学课堂上学生往往扮演的是一个被动的角色,他们机械地听课,机械地完成布置的作业,不能有机地溶合到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中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没有得到更好的引导与开发。
2.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大学教育中虽然设置了很多实践的课程,可是他并不能人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大多还是以自愿参与的方式为主,过程上更重于形式而非实质。例如,某大学开展的实践活动,每年的节假日都对应布置了实践周,设想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然后交实践报告。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完全由学生自主掌握,而对实践的结果却紧靠一篇几千字的论文带过,没有任何评论或予以任何激励;更谈不上给予了什么创造性的启发,也不曾提高任何发散性思维。因此,大学生的培养方式要落到实处,不能仅仅是个理念,要注重实践操作过程中的细节把握,毕竟大学生刚脱离义务教育不久,还不能做到完全自觉,还需要学校给予正确的引导。
3.学生课外活动的贵族式格局与非普惠性
目前学生的课外活动,侧重的是体育、文艺、游戏类;科技型、竞技类的课外活动参与的人数相对较少,关注度也比较薄弱,学校给予的重视与激励也相对较弱。一些大学生的知识竞赛、辩论比赛、创业大赛等还仅限于一些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而那些平时学习成绩居后的学生基本上不关注也难以染指,这样就使得一些能够提供学生创造能力的课外活动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整体制度上的安排和普遍提高。
4.惯有的求学习俗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形成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侧重的是接受吸收知识,而非分析解决问题。大学生在学习上有几大特点:一是他们的学习能力极强但缺乏积极性。二是他们的好奇心强,但创造意识贫乏。三是思维敏捷,但创新思维方法缺乏。四是有创新热情,但创新动力不足。应该说,正确的启发并引导他们源源不断的创造精神,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