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作者:刘子裕、曾润来源:原创日期:2013-11-02人气:911
一、 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客观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认识
观察是人类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智力开发的基础。我们能够看到的大自然物象都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要充分认识它们的不同构成规律和造物法则。学会用眼睛去看,用脑去分析,用心去研究等。比如区别两个近似的物体,首先可以对比它们的外部形状,哪个高些,哪个低些,哪个圆些,哪个扁些,规则形与不规则形等;其次,要画出物体之间的空间,还可以用空间透视的方法进行比较。谁距离我们近点,哪个又要远些,什么物体对比强,表现就得实;对比弱就得虚些、物体就模糊些等。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形体,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象的形体结构。素描作为艺术开篇之课,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难的学习程序。就其安排上,大多采用石膏几何体实训入手,这主要是因为石膏几何体简洁,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比如,讲到构图,笔者经常定出同一组景物个体照片,先让学生自己去组织,然后再拿出自己组合的(同一组景物)作品给学生分析,为什么要这样构图,好在哪里,为什么又是这么表现。通过如此形象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发现艺术语言的规律,从而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并发现问题以补充不足。
二、结构的观察,具体地分析
在素描写生里包括两种:1.自然结构,自然中客观存在的结构。如人的结构、动物结构与植物结构等。以线条为主要造型表现手段的素描,我们称之为结构素描。这种素描的表现方式一般是不施明暗,尽量减弱光影的变化,着重表现物体自身的内外结构特征。忽视对象的光影、质感、体量和明暗等外在因素。以理解、解剖物体结构为目的,表现手段一般采用简洁明了的线条。把客观物体的内、外结构形象地表达出来。2.对画面结构的具体分析。什么是画面结构呢?就是对画面的形状、明暗、色彩做纯粹主观的安排。抓形体结构,就是要求能够抓住大的外形特征,从中抽象(概括与归纳)出基本的几何形体。通过观察使不明确的形体转而简单明了,从而全面、整体、准确地把握住客观物象的外形外貌。因此,能够运用好形体结构的观念则使画好结构形态造型的素描具备了第一个基本条件。
三、空间立体的观察,理解的掌握
绘画中的空间是一种视觉效果,一种空间意识。在二维平面上通过透视、阴影等方式唤起了人们对空间的知觉。它传达出的是一种非现实的空间,并不是占据真实空间。一幅成功的视觉艺术作品在于它是否体现了形象上的整体空间强度,将“无限”在有限范围内显现出来。这种视觉效果往往需要通过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组合来完成。空间立体的观察主要在几何形体的基础上,通过熟练掌握透视知识并分析其空间状态,采用挖切或弯曲等方式进行表现。形的空间构想虽然在平面上进行,但是通过对形与空间的理解与掌握,可以在纸上实现对空间立体的表达。以结构线为骨架分析立体形,并进行切挖、切割、掏空、弯曲与压缩等各种造型变化后在平面上表达出来。我们在素描实训中,要学会立体地观察、研究物体存在实际空间中的体积与空间原理,正确分析客观物象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比如,当面对一个较复杂的物体又比较难确认它的形体空间的时候,我们就得走到物体的前面,前后、左右去观察分析,慢慢地我们就会找到解决方案。
四、特征观察,大胆取舍表现
特征观察是绘画里最形象、特征观察在漫画素描里表现最为突出。漫画人像特征的捕捉以及画者在画面上所表达的情感等角度来体现其造型能力。因为每一幅人像漫画素描都用充沛的精力去表现一个性格独特的心灵。同时画者又要通过各种技巧手段,使刻画丰富而不繁琐,深入严谨而不描摹死抠,简练而不空泛,准确而不刻意求工,整体而不面面俱到,夸张而不拘泥于真实,轻松自如而不是无章涂抹。把自己对自然的情感和观点,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第一感觉”。运用各种灵活的造型语言和手段,准确地落在自己要表现的画面上。使画面效果简练概括,生动而富有情趣。
另外,任何艺术作品其最后的整理也非常重要。在整理阶段一定要保持头脑冷静,要养成多看少动的习惯。此外,在每一张素描习作结束之前,必须对画面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与调整,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这样来回几次的调整为的是画面效果的协调统一,画面既有精彩的局部刻画又有整体效果的完整性,突出重点,减弱某些影响主体表达的局部等。
结语
笔者认为,教书育人的目的就是一种文化传递的过程,在学习前人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应继承发扬下去,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不正是这样一代代传承至今的吗。在吸收的同时还必需挖掘学生们的创作的潜能,这些条件都不可缺,尤其是素描造型,在基础的教学中更为重要。
观察是人类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智力开发的基础。我们能够看到的大自然物象都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要充分认识它们的不同构成规律和造物法则。学会用眼睛去看,用脑去分析,用心去研究等。比如区别两个近似的物体,首先可以对比它们的外部形状,哪个高些,哪个低些,哪个圆些,哪个扁些,规则形与不规则形等;其次,要画出物体之间的空间,还可以用空间透视的方法进行比较。谁距离我们近点,哪个又要远些,什么物体对比强,表现就得实;对比弱就得虚些、物体就模糊些等。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形体,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象的形体结构。素描作为艺术开篇之课,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难的学习程序。就其安排上,大多采用石膏几何体实训入手,这主要是因为石膏几何体简洁,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比如,讲到构图,笔者经常定出同一组景物个体照片,先让学生自己去组织,然后再拿出自己组合的(同一组景物)作品给学生分析,为什么要这样构图,好在哪里,为什么又是这么表现。通过如此形象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发现艺术语言的规律,从而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并发现问题以补充不足。
二、结构的观察,具体地分析
在素描写生里包括两种:1.自然结构,自然中客观存在的结构。如人的结构、动物结构与植物结构等。以线条为主要造型表现手段的素描,我们称之为结构素描。这种素描的表现方式一般是不施明暗,尽量减弱光影的变化,着重表现物体自身的内外结构特征。忽视对象的光影、质感、体量和明暗等外在因素。以理解、解剖物体结构为目的,表现手段一般采用简洁明了的线条。把客观物体的内、外结构形象地表达出来。2.对画面结构的具体分析。什么是画面结构呢?就是对画面的形状、明暗、色彩做纯粹主观的安排。抓形体结构,就是要求能够抓住大的外形特征,从中抽象(概括与归纳)出基本的几何形体。通过观察使不明确的形体转而简单明了,从而全面、整体、准确地把握住客观物象的外形外貌。因此,能够运用好形体结构的观念则使画好结构形态造型的素描具备了第一个基本条件。
三、空间立体的观察,理解的掌握
绘画中的空间是一种视觉效果,一种空间意识。在二维平面上通过透视、阴影等方式唤起了人们对空间的知觉。它传达出的是一种非现实的空间,并不是占据真实空间。一幅成功的视觉艺术作品在于它是否体现了形象上的整体空间强度,将“无限”在有限范围内显现出来。这种视觉效果往往需要通过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组合来完成。空间立体的观察主要在几何形体的基础上,通过熟练掌握透视知识并分析其空间状态,采用挖切或弯曲等方式进行表现。形的空间构想虽然在平面上进行,但是通过对形与空间的理解与掌握,可以在纸上实现对空间立体的表达。以结构线为骨架分析立体形,并进行切挖、切割、掏空、弯曲与压缩等各种造型变化后在平面上表达出来。我们在素描实训中,要学会立体地观察、研究物体存在实际空间中的体积与空间原理,正确分析客观物象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比如,当面对一个较复杂的物体又比较难确认它的形体空间的时候,我们就得走到物体的前面,前后、左右去观察分析,慢慢地我们就会找到解决方案。
四、特征观察,大胆取舍表现
特征观察是绘画里最形象、特征观察在漫画素描里表现最为突出。漫画人像特征的捕捉以及画者在画面上所表达的情感等角度来体现其造型能力。因为每一幅人像漫画素描都用充沛的精力去表现一个性格独特的心灵。同时画者又要通过各种技巧手段,使刻画丰富而不繁琐,深入严谨而不描摹死抠,简练而不空泛,准确而不刻意求工,整体而不面面俱到,夸张而不拘泥于真实,轻松自如而不是无章涂抹。把自己对自然的情感和观点,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第一感觉”。运用各种灵活的造型语言和手段,准确地落在自己要表现的画面上。使画面效果简练概括,生动而富有情趣。
另外,任何艺术作品其最后的整理也非常重要。在整理阶段一定要保持头脑冷静,要养成多看少动的习惯。此外,在每一张素描习作结束之前,必须对画面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与调整,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这样来回几次的调整为的是画面效果的协调统一,画面既有精彩的局部刻画又有整体效果的完整性,突出重点,减弱某些影响主体表达的局部等。
结语
笔者认为,教书育人的目的就是一种文化传递的过程,在学习前人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应继承发扬下去,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不正是这样一代代传承至今的吗。在吸收的同时还必需挖掘学生们的创作的潜能,这些条件都不可缺,尤其是素描造型,在基础的教学中更为重要。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